电晕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5589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晕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晕充电装置,用于对激光打印机、静电复印设备或类似装置中的光感受器的表面进行充电。
在现有技术的电晕充电装置中,给栅极板施加张力以使其表面保持平整以便使栅极板同光感受器表面之间的距离能够均匀一致。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报62-26760号披露了充电装置,在该装置中张力通过弹簧施加给栅极板,此方式是熟知的方式。附

图16所示的是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报62-26760号披露的充电装置。参照附图16,支架2设置用来从挡板1的两端来对其进行支承。电晕丝3在张力条件下由电晕丝高度调节部件4支撑。栅极板5安装在贴近光感受器6的位置,可移动控制板7设置用来拉牵栅极板。还有弹簧8设置用来通过可卸下轴9向外移动可移动控制板7,法兰盘10安装在光感应器6上。
这种放电装置的栅极板5的一端钩在可移动控制板7的挂钩7a上,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侧的支架的固定挂钩上,另一端没用图表示。可移动控制板7由弹簧8的力向外推动使张力施加在栅极板5上,从而保持栅极板5的表面平整。
利用其他装置向栅极板施加张力的充电装置由附图17-19表示。在该装置中,在栅极板11一端的用来支撑该栅极板的保持架12a是固定的而在另一侧的保持架12b是可移动的。通过松开调节螺丝13,栅极板保持架12b纵向朝外移动向栅极板11施加张力。在附图17-19,充电装置包括前后框架14和15,一对相向侧板16a和16b,针形电晕放电器17,用于支承电晕放电器17的保持架18,用来向电晕放电器17施加电压的电极板19,与栅极板11形成接触的调节部件20用于保持同光感受器成恒定的距离。前后框架14和15、侧板16a和16b用螺丝组装成一体并且形成充电装置的主体,电晕放电17加装在保持架18上,该保持架安装在装置的主体中。可移动的栅极板保持架12b加装在框架14的后部以便它能够借助于调节螺丝沿附图19中箭头A和B指示的方向移动,同时栅极板保持架12a固定在后保持架15上。
换句话说,栅极板11的一端由固定保持架12a支撑,另一端由可移动保持架12b的挂钩21支撑。通过松开调节螺丝13,可移动保持架12b移动和调节加给栅极板11的张力,然后可移动保持架12b由固定螺丝22完全固定住。
尽管确实如附图16所示,在充电装置中靠弹簧8施加给栅极板5的张力是稳定的,但是该装置结构复杂并且体积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充电装置必须装配在相当小的空间里。因而,具有复杂结构的大装置在设计和组装方面将产生大的问题。特别是,因为栅极板5和光感受器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约1毫米,凸起物如附图16中所示的可移动控制板7在贴紧光感受器6处朝向其凸起将是一个阻碍、而且也许会危险地接触光感受器6。
尽管使用螺丝的充电装置在光感受器附近没有凸起物并且可以做得紧凑和简单,但是施加给栅极板11的张力必须进行调节、因为它是由调节螺丝调节的,这是易出故障的。
更具体地说,如果施加的用来调节的张力太大,栅极板,特别是宽度超过20毫米的,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会发生变形朝着光感受器升高,如附图20所示的那样。其结果是,栅极板11不形成与调节部件20接触,使其不可能与光感受器保持恒定的距离。这种情况可能引起的问题就是造成栅极板11离光感受器太近,从而产生漏电。
这种栅极板11的抬高情况发生如下当张力被施加时,栅极板11的横向中央部分向外部延展,其横向外边缘部分被压向中部。当这种压力克服了栅极板11的刚度时,栅极板便升高了。这样,不引起栅极板11的挠曲和升高来调节张力是十分困难的。为了抑制这种升高,只须设置必需的开口,如中央网格结构23和用于同栅极板11的两个保持架12a和12b连接的孔24,以便确保栅极板11自身的刚性。
然而,当栅极板11在其横向的刚性获得保证时,其纵向的刚性并不必然地获得保证。这种情况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栅极板11的两端在纵向上从调节部件20上抬起,如附图22所示的。这样,调节部件20不再起调节栅极板11的高度的作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该装置在施加张力时能够抑制栅极板的升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实现在充电装置中的栅极板的张力施加结构的简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充电装置,包括位于离开光感受器表面预定的距离上的栅极板、该板用于稳定来自电晕放电器的静电荷,用于从纵向牵拉所述栅极板的两端来将其支撑的支承件,与栅极板两端的背面形成接触的调节部件、用来调节栅极板与光感受器表面之间的距离。升高抑制器被设置用于当张力施加给栅极板时,使栅极板和调节部件形成紧密的接触。升高抑制器可以是形成在调节部件的横方向两端上的凸起。辅助调节部件可设置成是从调节部件的两个横向端部沿纵向朝外延伸的。为了减弱栅极板的刚度,在栅极板的每一端贴靠调节部件的接触部分沿横向设置多个开口。支承件中的一个是固定的并且支撑栅极板的一端,同时另一个支承件是可旋转的,从纵向上牵拉并支撑栅极板的另一端。
在这种充电装置中,栅极板的安装操作是从把栅极板的一端钩在所述一个支承件上开始的。然后,在栅极板的另一端钩在另一个支承件上,该支承件然后在纵向上向外旋转。随着一个支承件旋转,张力从纵向上逐渐施加给栅极板。当另一个支承件停止旋转,适当的张力便施加给栅极板。
这时,依靠在调节部件上的凸起,栅极板的横向外边缘被强制朝上弯向光感受器。栅极板的横向中央部分朝调节部件发生变形形成与调节部件紧密接触,结果是栅极板在与调节部件一样高的位置上保持平整。
栅极板的纵向弯曲力借助接触部分的开口得到减弱,栅极板保持在这样一个状态中,其中栅极板两端的位于支承件和调节部件之间的部分发生弯曲,以使得栅极板与调节部件形成紧密接触。
在从调节部件延伸的辅助调节部件上,栅极板的位于支承件和调节部件之间部分的外缘部位被强制向上弯曲,位于支承件和调节部件之间的栅极板的横向中央部分向下弯曲,离开光感受器。上述方案的结果是,栅极板的接触部位变得完全平整并且接触调节部件。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和其他的目的、特性、形状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附图1是横断面图,展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调节部件的重要部分。
附图2和附图3各自分别是充电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和纵向截面图。
附图4是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前框架和后框架的放大的透视图。
附图5是第一个实施例中栅极板平面图。
附图6是充电装置的纵向截面图,展示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栅极板34的安装方法。
附图7是根据第二个实施的充电装置的平面图。
附图8是第二个实施例中的前框架和后框架的放大的透视图。
附图9和附图10各自分别是沿附图7中E-E和F-F线剖开的放大的横截面图。
附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前框架和后框架的放大的透视图。
附图12所示的是在辅助调节部件之间的栅极板的状态。
附图13所示的是在辅助调节部件上的栅极板的状态。
附图14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中的调节部件的放大的横截面图。
附图15是根据再一个实施例中的调节部件的放大的横截面图。
附图16是横截面图,展示现有技术充电装置。
附图17-19各自分别是另外的现有技术充电装置的平面图、纵向截面图和部件分解图。
附图20是沿附图17中的线C-C剖开的放大的横截面图。
附图21是栅极板的平面图。
附图22所示的是弯曲的栅极板。
第一个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用作复印设备和类似设备的主充电装置。参照附图2和3,该装置包括充电器主体31,配置在离开光感受器32表面确定的距离上的册极板34,该栅极板34用于稳定来自电晕放电器33的静电荷,固定挂钩35a和可转动挂钩35b作为一对支架用来支撑栅极板34的两端并纵向拉住该栅极板,调节部件36设置成与栅极板34两端的背面接触,用来调节栅极板与光感受器32之间的距离。
主体31包括前/和后框架37和38和一对用来联接框架的不锈钢侧板39。前后框架37和38设置成在它们之间具有固定的距离(比光感受器的长度稍长),其侧壁用侧板39连接。在光感受器32的纵方向上形成矩形的空间,该空间由框架37、38和侧板39围绕。电晕放电器33安装在此空间中,栅极板34覆盖住光感受器旁边的开口表面40。电晕放电器33是不锈钢的平板,具有针形的放电部分33a,并被装在绝缘材料(例如,绝缘树酯如聚碳酸酯)制成的固定座41上。电晕放电器33设置在主体31的空间里,使其放电部分33a朝着光感受器32。固定座41固定在前后框架37和38上。
前后框架37和38各自形成用类似固定座41的绝缘材料制成的矩形盒子。设置在框架37和38之中、用于支撑栅极板34的固定挂钩35a和可旋转挂钩35b,后面将对它们进行描述。后框架38分割成上下腔室42a和42b,在框架的后壁上,具有从外部分别连接腔室42a和42b的并且向外伸出的上下圆管43a和43b。固定挂钩35a位于上腔室42a之中,同时,用来向电晕放电器33施加电压的板状电极44固定在下腔室42b之中。电极板44的一端通过连接板45连接在电晕放电器33上,另一端的一小部分从下圆管43b向外伸展。电压在从下圆管43b伸展的这部分施加给电极44。
参照附图4,框架37和38的相对壁板的每个上表面形成台阶状的上表面,相对面上的台阶较低。从腔室37和38的每个侧壁的上表面上升起的表面起调节部件36的作用,用来支撑栅极板34的背面。通过把栅极板34紧密地接触在调节部件36上,光感受器的表面和栅极板34之间的距离保持在预定的大小上(在栅极板的横向中央部位大约1毫米)。
参照附图5,栅极板34是薄的金属板,由大约0.1毫米厚的不锈钢或其他合金构成。除横向的外边缘部位和两端之外,它具有靠蚀刻形成的网络结构(图中的阴影区域)46。栅极板34的各端成切除两角的梯形使其纵向的宽度随着它离开中心逐渐缩小。每端具有用来同固定挂钩35a或可旋转挂钩35b连接的矩形孔47和三角孔48。栅极板34控制电晕放电器33的放电以使光感受器的表面电位均匀一致而没有任何电荷上的变化。电压通过固定挂钩35a施加给栅极34,所述固定挂钩35a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在栅极34的各端的孔47和网格结构46之间的区域形成的接触部分50紧靠在调节部件36上。在这个接触部分50上,具有沿着其宽度上的8个开口51。每个开口51形成矩形,具有相同的长度Q,并且排列在其宽度的方向上。每个在开口51之间的桥52设定成1.5毫米或更小的宽度。位于接触部分50中的开口51起到减弱当栅极板34在纵向上弯曲时产生的刚性力的作用,也就是弯曲力。
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挂钩35a和可旋转挂钩35b各自设置在前后框架37和38之中,通过钩住栅极板34的两端将其支撑。挂钩35a是固定的并且支撑住栅极板34的一端,挂钩35b支撑住栅极板34的另一端并且是可旋转的以便从纵向上拉住栅极板。固定挂钩35a是由导电材料如金属形成的板并且具有同孔47连接的凸起53,该孔47是在栅极板34的中央部分的矩形切口。固定挂钩35a设置在后框架38的上腔室42a中,因此凸起53的上端低于(离开光感受器)调节部件36的上表面,挂钩35a的后端从上圆管43a向外伸出。挂钩35a用螺丝54固定。固定挂钩还作为电极板用来向栅极板34施加电压。电压施加给从后框架38的上圆管43a凸起的挂钩35a的后端并传送给栅极板34。
可旋转挂钩35b包括平面部分56,在该部分上形成一个凸起部分55用来连接栅极板34上的矩形剪切孔47,和支架部分57,该支架部分具有两个向下弯曲的横向外边缘。支撑轴58延展在前框架37的相对的两侧壁板之间,用来可旋转地支撑可旋转挂钩35b。U形的可旋转连接部分59形成在可旋转挂钩35b的支架部分57的后端,用来可旋转地并且可卸开地同前框架37的支撑轴58连接,可旋转挂钩35b围绕支撑轴58旋转。
在前框架37上,形成凸起状的用来支撑可旋转挂钩35b的固定爪60,挂钩35b钩住栅极板34向其施加张力。可旋转挂钩35b通过其前端与固定爪60相配合来固定住。此处,可旋转挂钩35b的上表面接触固定爪60,其后表面接触位于前框架37上的挡板61,借此限定可旋转挂钩35b,挂钩35b的凸起55被限制在低于(从光感受器分离)调整部件36上表面的位置。挂钩35a和35b各自的凸起53和55之间的距离设定成稍长于(约0.3毫米)在栅极板两端上的孔47之间的距离。因此,当可旋转挂钩35b旋转并固定时,栅极板34在张力的情况下被支撑,在纵方向上被拉住。栅极板34的两端部分在这种方式被支撑,它们各自在挂钩35a和35b的凸起53和55和框架37和38的调节部件36之间向下弯曲,因此栅极板34形成同调节部件36紧密接触的状态。
如果栅极板34被牵拉得太重,其横向中央部分伸展并且其外边缘部分向中部压缩,从而栅极板34的变形是其中央部分朝着光感受器32升高,因此不形成同调节部件36的紧密接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置升高抑制装置用于当张力施加于栅极板34时使栅极板34紧密接触调节部件36。如图1和4所示,这种升高抑制器由凸起71构成,位于调节部件36的每个横端。凸起71在接近光感受器32的方向上高于调节部件36约0.5毫米。当栅极板34处在张力条件下时,栅极板34的横向外边缘部位靠在凸起71上并且朝光感受器32向上弯曲,其横向中央部分从相反方向上朝调节部件36产生变形并且形成同调节部件36接触。虽然栅极板34的外边缘部位朝光感受器32向上弯曲并且不和调节部件36一样高,但在栅极板34的外边缘部位的放电控制能力是不重要的,因此光感受器32的影象质量和充电状态将不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再者,栅极板34的外边缘同其中央部分相比离光感受器32更远,所以它们将不会靠在光感受器32上,不会成为障碍。
在上述结构中,为了把栅极板34附加在充电装置的主体31上,在栅极板34一端的孔47钩在固定挂钩35a的凸起53上。如附图6所示,可旋转挂钩35b的可旋转连接部分59连接在前框架37的支撑轴58上,挂钩35b的前端被定位在主体31之上。其次,栅极板34另一端上的孔47钩在挂钩35b的凸起55上。
据此,当可旋转挂钩35b在纵向上向外旋转时,如图6中的箭头C所示的随着它的旋转挂钩35b靠在固定爪60的倾斜面上,张力沿纵向逐渐施加给栅极板34。如果旋转挂钩35b在这种情况下停止旋转,它在施加给栅极板34的张力的反作用力的驱使下朝由箭头D表示的方向向内回转。所以,施加给固定挂钩35b的下压力用于旋转。结果是,当在纵向上向外压迫爪60的倾斜表面时,挂钩35b的前端向下旋转,从而爪60在纵向上产生弹性变形。当挂钩35b的前端越过爪60的倾斜表面时,爪60停止弹性变形并且移回初始位置。挂钩35b的后表面靠住挡板61,爪60通过靠住挂钩35b的上表面将其固定并且防止它上升。
这时恒定的张力施加给栅极板34,栅极板34的纵方向上的弯曲力通过接触部分50的开口51而减弱。栅极板34以这样的方式被支撑,它的各自在挂钩35a和35b的凸起53和55和框架37和38的调节部件36之间的部分是倾斜的,栅极板34的接触部分50形成同调节部件36紧密接触的状态。如图1所示的,横向外边缘部位被调节部件36具有的凸起71强制朝光感受器32向上弯曲。栅极板34的横向中央部分从相反方向上朝调节部件36产生变形并且同其形成接触并且保持同调节部件36一样的高度。
为了卸下栅极板34,将固定爪60纵向地向外压使之产生弹性变形,可旋转挂钩35b从爪60上分离。凭借施加给栅极板34的张力,可旋转挂钩35b在纵向上向内旋转,张力被释放,从而可将栅极板34卸下。
如上面描述的,依靠调节部件36上具有的凸起71,当张力施加给栅极板34时,栅极板34的横向外边缘部位被强制朝光感受器32上向上弯曲,从而栅极板34的横向中央部分以相反方向朝调节部件36产生变形并且同其形成接触。因此,栅极板的横向中央部分不象现有技术的装置那样不规则地朝光感受器升高,并且栅极板的横向中央部分同调节部件36的高度保持一样平。作为上述结构的结果,栅极板34将不会危险地与光感受器32接触,避免了漏电和类似的问题。
再者,调节部件36的凸起71只有0.5毫米高,栅极板34宽度的60%以上的中间部分同调节部件36一样高,少于其宽度的20%的每个外边缘向上弯曲。因此,栅极板34是保持平整的不会对栅极板34的放电控制能力产生有害的影响,从而确保了对流向光感受器32的电流量的控制和对表面电位的控制,防止充电装置的充电性能下降。
因为在靠着调节部件36的栅极板34的接触部分50上具有多个开口51,其结果是从纵向上在该部分减弱弯曲力,甚至当接触部分50被施加在栅极板34上的张力拉得歪斜时,它也同调节部件36紧密地接触,因此从纵向上消除了栅极板34的升高。作为上述结构的结果,栅极板34的放电控制能力将不会受到有害的影响,光感受器32能被有效地进行充电。
因为提供了上述的其它的支承件,如可旋转挂钩35b,通过简单的对栅极板34的钩挂、旋转、固定的操作,栅极板34被牵拉和卸下,故恒定的张力能够确定地施加给栅极板34。再者,结构变得简化了,因为它不需要象现有技术装置中的弹簧或螺钉,栅极板34的张力不需要调节,从而方便了如栅极板34的更换等维护操作,减少了更换零部件所需要的时间,实现对用户服务的改进。由于减少了部件的数量,所以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因为没有部件在光感受器32的近旁朝它凸起,没有部件危险地接触光感受器32,从而改进了装置的安全性。第二个实施例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升高抑制器由辅助调节部件81构成,部件81从调节部件36的两个横向端沿纵向朝外延伸,如图7和图8所示。辅助调节部件81构成前后框架37和38的两个侧壁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部件81从另一部分升起,和调节部件36一样高,具有和调节部件36连接的U形表面。结构的其余部分和第一个实施例相同。
当张力通过辅助调节部件81施加给栅极板34时,在孔47和接触部分50之间栅极板34上的区域的横向外边缘被强制向上弯曲,中央区域向下弯曲离开光感受器32,如图9所示。参照附图10,栅极板34的接触部分50变得完全平整地与调节部件36接触。因此,栅极板34的横向中央部分不朝着光感受器32升高,栅极板34的向光感受器32放电的有效区域保持全部平整,使得栅极板34的放电控制能力不受到有害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栅极板34的横向外边缘部位凭借辅助调节部件81向上弯曲。尽管在栅极板34的功能方面如放电控制能力来说,这种结构不产生问题,在辅助调节部件81的内拐角上还是设置倒角部位91,该部位是斜锥形的以其宽度在纵向上逐渐向外扩张,如附图11所示的,为的是抑制在栅极板34的横向边缘部位上产生不需要的应力。这样,用辅助调节部件81抑制栅极板34的外边缘部位向上弯曲,正如附图12所示的,栅极板34保持平整地压在调节部件36上,如附图13所示的。更具体地说,当栅极板34处在张力下时,栅极板34的外边缘部位由辅助调节部件81上的斜锥倒角91支撑,该外边缘部位在每个框架37和38上的调节部件36之间并与挂钩35a和35b中的凸起53和55中的一个对应。倒角91的宽度在纵向上逐渐向外扩张,为的是不使栅极板34保持平整而是自然地帮助弯离光感受器32,这就是,助长弹性变形,从而大致消除栅极板34的外边缘部位的向上偏斜。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在发明的范围内能对实施例作许多的改进和变化。
例如,尽管以上描述的是复制设备中的主充电装置,但本发明还能应用于这样的放电装置如转印充电装置或其他电晕放电装置。
调节部件36在纵向上贴着栅极板34的长度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没有具体说明。然而,参照附图14,就栅极板34的开口51的长度Q来说,调节部件36的长度P能够设置成P<Q,或者调节部件36能具有尖斜的上表面,以使得在调节部件36上的由栅极板34纵向的轻微变形引起的应力更加集中。更具体地说,栅极板34的轻微歪斜能被集中在栅极板34的开口51之间的桥52上,从而对栅极板34纵向上的升高的抑制恰恰更为有效。
尽管用来支撑栅极板34的固定挂钩是靠螺丝54固定在后框架38上的,但它可以设置为在纵向上是移动的。更具体地说,为了实现对栅极板34的张力进行细微的调节,固定挂钩35a的螺丝孔可以作成椭圆形的孔以便松开螺丝使固定挂钩35a能在椭圆孔的范围内作微调。
正如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的,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充电装置中,升高抑制器(凸起)设置在调节部件上,因此当张力施加在栅极板上时,使得栅极板的横向外边缘部位被强制朝着光感受器向上弯曲,而栅极板的横向中央部分从相反的方向朝着调节部件产生变形并且形成与调节部件紧密接触。因而,栅极板的中央部分不是不规则地朝着光感受器升高,而且是保持平整的并和调节部件一样高,光感受器和栅极板之间的距离是保持恒定的。其结果是栅极板34将不会危险地与光感受器接触,并且不会发生漏电。
再者,栅极板的横向中央部位形成与调节部件紧密接触,以便使栅极板保持平整不会对栅极板的放电控制能力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对流向光感受器的电流量的控制和对表面电位的控制能够更具保障,充电装置的充电性能将不会下降。
更可取的是,辅助调节部件设置是从调节部件延伸的,所以当张力施加给栅极板时,在栅极板的横向外边缘部位被强制朝上弯向支承件和调节部件之间,在支承件和调节部件之间的栅极板的中央部位偏离光感受器,栅极板变得完全平整地与调节部件接触,上述方案的结果是,栅极板的中央部分不朝着光感受器升高,栅极板的向光感受器放电的有效区域保持全部平整,对栅极放电控制能力不造成有害的影响。
更好的方案是,在栅极板的与调节部件贴靠的接触部位上设置多个开口,以便减弱在接触部位上的纵向弯曲力。结果是,即使当栅极板因被施加压力而弯曲时,接触部分也同调节部件形成紧密的接触,从而消除栅极板纵向上的升高。因此,栅极板的放电控制能力不受到有害的影响,光感受器可有效地进行充电。
其他支承件最好是可旋转的,以便当张力没有施加给栅极板时能对其进行安装或卸下,并且通过旋转支承件在张力下能够支撑住栅极板。这样通过这种简单的操作如对支承件进行旋转,栅极板能容易地安装和卸下并且能确定接触恒定的张力。另外,本发明不需要像通常装置中那样的弹簧或螺丝,因而简化了装置的结构,消除了对栅极板的张力进行调节的需要。因此维护操作如栅极板的更换变得特别容易,导致用于更换零部件的时间的减少和用户服务的改进。因为减少了装置中需要的部件的数量,所以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再者,因为没有部件在光感受器的近旁朝它凸起,该装置将不会危险地接触光感受器,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尽管本发明已被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和图解,但必须指明的是,说明书中用作的图解的装置仅仅是例子而不应作为一种局限,本发明的范围和要旨仅由后附的权利要求的词语限定。
权利要求
1.充电装置,包括栅极板(34),配置在离开光感受器表面确定的距离上,用于稳定来自电晕放电器(33)的静电荷;支承件(35a,35b),用于从纵向牵拉所述栅极板的相向的两端来将所述栅极板固定;调节部件(36),与所述栅极板相向两端的背面接触,用来调节所述栅极板与所述光感受器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升高抑制器(71,81),用于当张力施加给所述栅极板时,使所述调节部件和所述栅极板形成紧密的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高抑制器是凸起(71),该凸起在所述调节部件的横向相向的端部上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高抑制器是辅助调节部件(81),该部件从所述调节部件的横向相向端部纵向向外延伸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辅助调节部件的相向内侧表面的上端部是斜锥形的(36,91)。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调节部件的相向内侧表面的斜锥形(91)上端部位之间的距离依照所述栅极板的纵方向逐渐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4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内侧表面的所述斜锥形上端部位36成类似刀片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栅极板的接触部分沿所述栅极板横方向设置多个开口(51),所述接触部分位于栅极板的每一端并且贴靠调节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包括第一支承件(35a),固定并且支撑所述栅极板的一端,和第二支承件(35b),是可旋转的用来从纵向上支撑和牵拉所述栅极板的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件(35a)在所述栅极板的纵向上被可移动地安装。
全文摘要
充电装置,它能够在获得张力的条件下抑制栅极板的升高。在充电装置中,在调节部件36的相向端具有升高抑制器(71,81)用来调节栅极板34同光感受器32表面之间的距离。依靠升高抑制器,栅极板的横向外边缘部位被强制朝着光感受器向上弯曲,栅极板的中央部分反方向地朝着调节部件产生挠曲形成与调节部件紧密接触,以使得栅极板在调节部件的平面上保持平整。
文档编号G03G15/02GK1143205SQ9511844
公开日1997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94年9月14日
发明者山中敏央 申请人:夏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