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中音鼓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中音鼓附接到乐器架的中音鼓支架。
背景技术:
套鼓(drum set)典型的是包括诸如低音鼓、小军鼓(snare drum)、中音鼓(torn)和镲之类的打击乐器,以一种方式设置,以便允许独奏者演奏这些乐器。具体而言,所述中音鼓通过使用夹钳和中音鼓适配器(torn adapater)由镲架支撑住。但是,这种支撑方法需要多个组件从所述镲架支撑住所述中音鼓,从而会增加成本。如美国专利No. 6346665所描述的,例如,已经提出了作为夹钳和中音鼓适配器的中音鼓支架。参考图11,如这篇文件所描述的中音鼓支架100包括与套管101—体形成的支架102、由支架102支撑住的球103和固定在球103上以L形状的方式延伸的杆104。支架102上设有由一对夹钳片102110 构成的夹钳结构。球103由夹钳片102a、10 可枢转地支撑着。杆104从形成于支架102的前表面的开口 105伸出。中音鼓T通过固定工具 TA固定到朝上延伸的杆104的一部分上。这种类型的中音鼓支架100直接附接在从低音鼓B延伸穿过套管101的支撑管BP上。可以通过枢转容放在支架102中的球103来调节固定在杆104上的中音鼓T的位置。除了图11中所图示的使用模式,中音鼓支架100可以用于将中音鼓T附接到镲架或者中音鼓架的支撑管。但是,图11中所示的中音鼓支架100只有一个开口,该开口是形成于支架102前表面的开口 105。限定杆104的活动范围的开口 105的面积被设置为一个相对小的值。这减少了杆104的活动范围以及所述中音鼓T的位置的调节范围。为了扩大所述中音鼓T的位置的调节范围,必须移动所述低音鼓或者镲架,对于演奏者而言,这会造成麻烦且复杂。 如果移动所述镲架,则必须要重新调节所述镲的位置,这会引起不必要的工作。
发明内容
相应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中音鼓的位置的调节范围的中音鼓支架。为了实现前述的目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将中音鼓附接到支撑管的中音鼓支架。该中音鼓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相对于所述支架主体可枢转地支撑着的枢转构件,以及从所述枢转构件伸出的杆。所述中音鼓固定到所述杆。在所述支架主体中形成一对开口。所述开口设在相对的位置。所述中音鼓支架被设置为可使用于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下,其中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杆从第一开口伸出来,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杆从第二开口伸出来。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中音鼓支架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上方的剖视图。图4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的第一夹钳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A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的第一模式的立体图。图5B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的主视示意图。图6A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的第二模式的立体图。图6B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的第二模式的主视示意图。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中音鼓支架的立体图。图8A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的第一模式的主视示意图。图8B是显示所述中音鼓支架的第二模式的主视示意图。图9是显示根据一修改例的杆和枢转构件的示意图。图IOA是显示根据另一修改例的枢转构件的示意图。图IOB是显示根据另一修改例的枢转构件的示意图。图11是显示现有的中音鼓支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
现参考图1至图6B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中音鼓支架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中音鼓支架10具有支架主体11、相对于支架主体11可枢转地支撑着的枢转构件12和固定有中音鼓T的杆14。中音鼓支架10用于将中音鼓T附接到镲架S 的支撑管SP上。如图2和图3所示,枢转构件12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形状为球形。杆14由金属制成并具有U形。杆14从枢转构件12伸出,并固定到枢转构件12。杆14和枢转构件12 构成整体组件,并被包括在支架主体11内。支架主体11具有第一夹钳结构和第二夹钳结构。所述第一夹钳结构通过用第一紧固构件I6夹住枢转构件12。第二夹钳结构通过用第二紧固构件18夹住支撑管SP。支架主体11具有加长的夹钳主体19、第一夹钳片20和第二夹钳片21。第一夹钳片20与夹钳主体19 一起设置所述第一夹钳结构。第二夹钳片21与夹钳主体19 一起构成所述第二夹钳结构。螺栓22支撑于夹钳主体19的中心部分,螺栓22的末端朝向侧面。螺栓22的末端延伸穿过第二夹钳片21的中心部分。螺母23螺到螺栓22的末端。在螺栓22的轴部分周围设有螺旋弹簧24。在夹钳主体19朝向第二夹片21的内表面中形成具有矩形截面的凹进部25a。在夹钳主体19朝向第一夹片20的内表面中形成一部分球的凹进部^a。第二螺栓28的近端通过支撑销27枢接在夹钳主体19的第一端19a。作为第二螺母的蝶形螺母四螺在第二螺栓观的末端。在第二螺栓观的轴部分周围设置有另一个螺旋弹簧M和垫圈30。第二螺栓观和蝶形螺母四构成第二紧固构件18。第二夹钳片21可拆卸地附接在夹钳主体19上。第二夹钳片21与夹钳主体19 一起从侧面支撑所述支撑管SP。出于这个目的,以与夹钳主体19内对应的凹进部同样的方式,在第二夹钳片21的内表面中形成具有矩形截面的凹进部25b。在第二夹钳片21的凹进部2 和夹钳主体19的凹进部2 之间形成用于容放所述支撑管SP的空间。在第二夹钳片21的末端形成用于支撑第二螺栓28的轴部份的支撑凹进部21a。通过用第一紧固构件16将第一夹钳片20紧固在夹钳主体19的第二端部19b。第一夹钳片20可拆卸地附接在夹钳主体19。第一夹钳片20与夹钳主体19 一起,从侧面支撑枢转构件12。出于这个目的,以与夹钳主体19中的对应的凹进部同样的方式,在第一夹钳片20的内表面中形成一部分球形的凹进部^b。在第一夹钳片20的凹进部26b和夹钳主体19的凹进部26a之间形成用于容放枢转构件12的空间。通过用支撑销31将第一夹钳片20枢接在夹钳主体19上。第一螺栓33的近端通过支撑销32枢接在第一夹钳片20的末端。作为第一螺母的蝶形螺母35螺在第一螺栓33 的末端上。在第一螺栓33的轴部分周围设置另一个螺旋弹簧M和另一个垫圈30。第一螺栓33和蝶形螺母35构成第一紧固构件16。参考图3和图4,在夹钳主体19的第二端部19b形成用于支撑第一螺栓33的轴部分的支撑凹进部36。在夹钳主体19的末端形成具有与垫圈3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槽37。 槽37设置在支撑凹进部36的附近。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夹钳主体19中的槽37的尺寸和形状,使得通过紧固蝶形螺母35允许垫圈30安装在槽37中。在夹钳主体19中的槽37和垫圈是用于限制第一螺栓33相对于支架主体11的枢转。在另一个方面,即使是蝶形螺母 35松动时,在夹钳主体19中的槽37和垫圈30保持并防止第一螺栓33相对于支架主体11 进行枢转,只要蝶形螺母35的松动量不超过预定的值。以下参考图5A至6B来描述中音鼓支架10的操作。如图5A至图6B所示,中音鼓支架10具有设在相对位置的一对开口 41、42。图5A 和5B显示的是在第一模式下的中音鼓支架10,其中第一开口 41位于支架主体11的下表面,第二开口 42设置在支架主体11的上表面中。第一开口 41是朝下的开口,如图5A和图 5B所示,它在第一夹钳片20的凹进部26b和夹钳主体19的凹进部26a之间的空间中。第二开口 42是朝上的开口,如图5A和图5B,它在第一夹钳片20的凹进部26b和夹钳主体19 的凹进部26a之间的空间中。在第一模式下,枢转构件12被夹在夹钳主体19和第一夹钳片20之间,杆14从开口 41伸出,并且杆14的末端朝上延伸。在这种模式下,相对于支架主体11,杆14位于蝶形螺母35的相对侧。为了从镲架S的支撑管SP上移去中音鼓支架10,将蝶形螺母四从第二螺栓28上松开,然后相对于夹主体19在方向A上转动第二螺栓观,如图5A所示。接下来,在方向P 上按压第二夹片21的近端,如图5A所示。这样将第二夹钳片21与夹钳主体19分开,如图 5A中的对应的交替的一长两短的虚线所示,从而张开紧固所述支撑管SP的支架主体11的端部。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从所述镲架S的支撑管SP上拆下中音鼓支架10。接下来,中音鼓支架10从第一模式转换到第二模式。具体而言,首先从第一螺栓 33上松开蝶形螺母35,然后,相对于第一夹钳片20,在方向B上转动第一螺栓33,如图5A 所示。接下来,如在所述图中的交替的一长两短的虚线所示,第一夹钳片20相对于夹主体 19进行枢转,以便将第一夹钳片20的末端与夹钳主体19分开。这样张开了紧固枢转构件 12的支架主体11的端部。然后,枢转构件12可以被转到支架主体11中,或者从支架主体 11上移开、重新定位并安装在支架主体11中,以这样一种方式,杆14从第二开口 42伸出, 杆14的末端朝下,如图5A中对应的交替的一长两短虚线所示。在以这种方式重新定位枢转构件12之后,支架主体11的张开端闭合,第一螺栓33被设置在夹钳主体19的支撑凹进部36内。然后将蝶形螺母35紧固在第一螺栓33上。结果,将枢转构件12夹在夹钳主体 19和第一夹钳片20之间,如图5A中对应的交替的一长两短虚线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而言,如图6A和6B所示,中音鼓支架10倒置,然后中音鼓支架10附接在镲架S的支撑管SP上。图6A和图6B显示的是在第二模式下的中音鼓支架10,其中第二开口 42设置在支架主体11的下表面,第一开口 41位于支架主体11的上表面。同样在这个模式下,相对于支架主体11,杆14设置在蝶形螺母35相对侧。为了将中音鼓支架10附接在支撑管SP上,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从所述支撑管SP上移去中音鼓支架10的移去步骤。所述第一实施例具有下面描述的优点。(1)中音鼓支架10具有位于相对的位置的两个开口 41、42。在这种结构中,确保了杆14在支架主体11的相对位置的每个位置上的活动范围。换句话说,中音鼓支架10可以在第一模式下或者第二模式下应用,其中在第一模式下,杆14从第一开口 41伸出来,在第二模式下,杆14从第二开口 42伸出。结果,与现有的只在所述夹钳的前表面形成一个开口的构造相比,扩大了杆14的活动范围,从而,也扩大了中音鼓T的位置的调节范围。(2)枢转构件12形成为球形。在朝向第一夹钳片20的夹钳主体19的内表面中形成球形的一部分的凹进部26a。同样,在第一夹钳片20的内表面中形成一部分球形的凹进部^b。在这种结构中,在夹钳主体19的凹进部26a和第一夹钳片20的凹进部25b以可枢转的方式把持住枢转构件12。这进一步扩大了杆14的活动范围,从而将所述中音鼓T 的位置的调节范围扩大到更大的范围。(3)支架主体11具有第一夹钳结构,通过第一紧固构件16紧固且把持住枢转构件12。形成第一紧固构件16的第一螺栓33的近端枢接在第一夹钳片20的末端。在这种结构中,通过相对于第一夹钳片20枢转第一螺栓33,张开用于夹住枢转构件12的支架主体 11的那部分。这样方便相对于支架主体11附接和拆卸枢转构件12。由于第一螺栓33是预先连接到支架主体11,防止了第一螺栓33和蝶形螺母35与支架主体11分开。(4)其中有一些情况是蝶形螺母35只是轻微地从第一螺栓33上松开,例如,为了在支架主体11内转动枢转构件12,并调节所述中音鼓T的位置。在这些情况下,可以从夹钳主体19的支撑凹进部36上松开第一螺栓33,以张开把持住枢转构件12的支架主体11 的端部,从而使所述中音鼓T落下。但是,根据本发明,在夹钳主体10中提供了槽37和垫圈30,作为限制第一螺栓33相对于支架主体11进行枢转的限制装置。相应地,即使松开蝶形螺母35,所述限制装置限制第一螺栓33相对于支架主体11进行枢转,只要蝶形螺母35 的松动量不大于预定的值。这阻止了把持住枢转构件12的支架主体11的端部在不期望的时刻打开。结果,当从第一螺栓33上松开蝶形螺母35时,防止夹着枢转构件12的支架主体11的端部张开而松开所述中音鼓T。相反,通过从第一螺栓33上松动蝶形螺帽35等于或大于预定值的量,可以顺畅地在支架主体11内转动枢转构件12,或者从支架主体11上移除枢转构件12。这样方便将中音鼓支架10从所述第一模式转换到所述第二模式的操作。(5)第二螺栓28的近端枢接在夹钳主体19的第一端部19a。夹钳主体11具有通过用第二紧固构件18紧固且把持住支撑管SP的第二夹钳结构。这种结构允许通过使用第二螺栓观和蝶形螺母四将中音鼓支架10附接到所述镲架S的支撑管SP。进一步而言, 通过相对于支架主体11枢转第二螺栓观,张开夹住所述支撑管SP的支架主体11的端部。这样方便于相对于所述支撑管SP附接和拆卸中音鼓支架10。也便于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模式,包括反向倒置中音鼓支架10以及将中音鼓支架10重新安装在所述支撑管SP上。(6)枢接构件12被钳夹在钳夹主体19和第一钳夹片20之间,杆14从第一开口 41伸出,杆14的末端朝上延伸。这个装置扩大了杆14的活动范围。结果,进一步扩大了所述中音鼓T的位置的调节范围。(7)杆14被设置在蝶形螺母35相对于支架主体11的相对侧。与具有杆14和蝶形螺母35设置在与支架主体11的相同侧的结构不同,这个结构防止在紧固或者松开蝶形螺母35时所述中音鼓T与蝶形螺母35干扰。结果,容易地调节了所述中音鼓T的位置。第二实施例
以下参考图7至8B进一步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中音鼓支架50。第二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对应的组件相同或者类似的组件的具体描述会忽略掉。如图7所示,杆51形成为L形状。支架主体52具有加长的夹钳主体53、与夹钳主体53 —起构成第一夹钳结构的第一夹钳片M以及与夹钳主体53 —起构成第二夹钳结构的第二夹钳片阳。第一夹钳片M与夹钳主体53 —起,从上方和下方支撑住枢转构件12。 第一夹钳片M通过支撑销56可枢转地连接到夹钳主体53。以下参考图7至8B描述上面描述的中音鼓支架50的操作。如图8A和图8B所示,中音鼓支架50具有在相对位置上形成的一对开口 61、62。 图7和图8A显示的是在第一模式下的中音鼓支架50,其中第一开口 61设置在支架主体52 的左表面,第二开口 62位于支架主体52的右表面。在这种模式下,枢转构件12被夹在夹钳主体53和第一夹钳片M之间,杆51从第一开口 61伸出,杆51的末端朝上延伸。为了将中音鼓支架50从所述第一模式转换到第二模式,首先从第一螺栓65上松开蝶形螺母60,然后相对于钳夹主体53在方向A上转动第一螺栓65,如图7所示。接下来, 如图中对应的交替的一长两短虚线所示,第一夹钳片M相对于夹钳主体53朝上枢转,以张开具有所述第一夹钳结构的支架主体52的端部。然后,要使杆51从第二开口 62伸出, 如图7中的交替的一长两短虚线所示,并如图8B中所表示的,枢转构件12在支架主体52 中枢转,杆51的末端保持在朝上的状态。接下来,支架主体52的张开端闭合,第一螺栓65被设置在形成于第一夹钳片M 中的支撑凹进部66中。然后将蝶形螺母60紧固在第一螺栓65上。这样将枢转构件12夹在夹钳主体53和第一夹钳片M之间,杆51从第二开口 62伸出,杆51的末端朝上延伸。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中音鼓支架50从所述第一模式转换到所述第二模式。所述第二实施例具有下面描述的优点。(8)中音鼓支架50具有位于相对的位置的两个开口 61、62。在这种设置中,如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确保杆51的活动范围在支架主体52的相对位置中的每个位置上。换句话说,中音鼓支架50可以被设置在第一模式下或者第二模式下,其中在第一模式下,杆 51从第一开口 61伸出,在第二模式下,杆51从第二开口 62伸出。与现有的只在所述夹钳的前表面具有一个开口的结构相比,这个结构扩大了杆51的活动范围,并继而扩大了中音鼓T的位置的调节范围。另外,前面描述的结构允许将中音鼓支架50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模式,而不用从支撑管SP上移开中音鼓支架50。
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进行如下修改。在前面描述的每个实施例中,所述杆固定在所述枢转构件上。但是,所述杆可以以可从所述枢转构件上拆卸的/可附接到所述枢转构件上的方式形成。例如,如图9所示,杆 70具有L形状的轴部分71和具有六边形截面的近端部分72。枢转构件73分成第一构件 73a和第二构件73b。第一和第二构件73a、7!3b每个具有槽73c,该槽73c沿着第一或者第二构件73a、73b的轴向延伸。通过将第一或者第二构件73a、73b的槽73c彼此相向设置, 构成具有六边形截面、能够容放杆70的近端部分72的孔。通过具有夹钳结构的支架主体可枢转地把持住枢转构件73。这个构造允许相对应于中音鼓的类型和响应演奏者的需要来替换杆70。在前面说明的每个实施例中,如图IOA和图IOB所示,可以应用通过切割部分球体,而不是用球体,形成每个枢转构件75、76。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杆14可以设置在与蝶形螺帽35的相同侧,相对于支架主体 11。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夹钳片M的上表面中设置所述用于限制第一螺栓65的枢转的限制装置。所述限制装置可以通过例如,设置在蝶形螺母60和第一夹钳片M之间的垫圈以及形成于第一夹钳片M的上表面中且接受所述垫圈的槽而形成,如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所示。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可以应用中音鼓支架10、50以将所述中音鼓T附接到中音鼓架或者低音鼓的支撑管,而不是吊镲架。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中音鼓附接到支撑管的中音鼓支架,所述中音鼓支架包括支架主体; 相对于所述支架主体可枢转地支撑着的枢转构件;和从所述枢转构件伸出的杆,所述中音鼓固定在所述杆上,所述中音鼓支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主体内形成有一对开口,所述开口设在相对的位置,所述中音鼓支架被设置为可用于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下,其中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杆从第一开口伸出,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杆从第二开口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中音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主体具有通过用第一紧固构件紧固并保持所述枢转构件的第一钳夹结构,所述枢转构件形成为球形,所述支架主体具有形成为一部分球形的凹进部,所述枢转构件容放在所述支架主体的凹进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中音鼓支架,其特征在于其中夹住所述枢转构件的所述支架主体的一部分有选择地开闭,所述第一紧固构件由第一螺栓和螺接在该第一螺栓末端的第一螺母所构成,所述第一螺栓可枢转地连接在夹住所述枢转构件的所述支架主体部分的末端。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中音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螺栓相对于所述支架主体进行枢转的限制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中音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进一步包括第二钳夹结构,该第二钳夹结构通过用第二紧固构件紧固和把持住所述支撑管,夹住所述支撑管的所述支架主体的一部分有选择地开闭,所述第二紧固构件由第二螺栓和螺接在该第二螺栓的末端的第二螺母构成,所述第二螺栓可枢转地连接在夹住所述支撑管的所述支架主体部分的末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音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被设置为从侧面夹住所述枢转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中的每一个开口形成于所述支架主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所述杆形成为U形,以这样一种方式夹住所述枢转构件,使得所述杆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中设在所述支架主体的下表面的一个开口伸出,并且使得所述杆的末端朝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的中音鼓支架,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支架主体,所述杆被设在所述第一螺母的相对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中音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被设置为从所述枢转构件的上面和下面夹住所述枢转构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中的每一个开口形成于所述支架主体的左表面或者右表面中,所述杆形成为L形状,以这样一种方式夹住所述枢转构件, 使得所述杆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中的一个开口伸出来,并且使得所述杆的末端朝上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中音鼓支架10,具有支架主体11、相对于支架主体11可枢转地支撑着的枢转构件12以及杆14,杆14从枢转构件12伸出,中音鼓T固定在杆14上。中音鼓支架10具有位于相对位置上的一对开口。中音鼓支架10被设置为可使用于第一模式下或者第二模式下,其中,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杆14从第一开口伸出,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杆14从第二开口伸出。
文档编号G10G5/00GK102467899SQ201110039088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6日
发明者佐籐尚樹 申请人:星野乐器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