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611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键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再现声学钢琴(acoustic piano)所特有的点击(click)感的键盘装置。
背景技术
先前以来,在电子钢琴等的电子键盘乐器中,有一种技术,其是在键的下方设置具有规定质量的琴槌(hammer),使该琴槌伴随按键动作而进行转动位移,由此对键赋予规定的作用(action)荷重,从而近似于声学钢琴的键触感。进而,声学钢琴具有如下所述的特有的点击感,即,如果缓慢地按下键,则阻力感会在中途增加后迅速变轻。通过再现该点击感,能够使得电子键盘乐器的键触感更加近似于声学钢琴的键触感。作为此类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I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琴槌的规定部设置突起,使该突起滑接于底架(chassis)(引导部)或键。以下,参照图7(a)、图7(b)、 图7(c)来说明专利文献I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图7(a)表示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先前的键盘装置501的侧面图,表示离键的状态,亦即初始状态。如图7(a)所示,键盘装置501包括底架502,固定在电子键盘乐器(未图示)的搁板等上;键503,一端经由铰链(hinge)部503a而能以支点503b为中心转动地固定于该底架502,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面向下方的平坦面503c ;剖面大致半圆形状的突部503d,突设在该键503的平坦面503c的前部侧;琴槌安装部502a,竖立设置在键503 下方的底架502上;琴槌504,能以转动轴504a为中心而转动地支撑于该琴槌安装部502a, 且在自重的作用下沿图7(a)顺时针方向受到赋能;以及突起504b,突设在该琴槌504的后部侧,并且抵接于突部503d的后部侧的平坦面503c。而且,键盘装置501中,用于检测按键信息的第I键开关505a及第2键开关505b 配设于底架502,另一方面,键503对应于第I键开关505a及第2键开关505b而具备朝向下方突设的第I开关按压部503e及第2开关按压部503f。当缓慢地按下键503时,键503 及平坦面503c产生下降位移,伴随于此,第I键开关505a及第2键开关505b被第I开关按压部503e及第2开关按压部503f依次按压。进而,琴槌504的突起504b滑接于平坦面 503c,且一方面越过突部503d,一方面向平坦面503c的前部侧(图7 (a)右侧)位移。图7(b)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先前的键盘装置601的侧面图,表示离键的状态, 亦即初始状态。如图7(b)所示,键盘装置601包括底架602,固定在电子键盘乐器的搁板等上;引导部602a (底架602的一部分),竖立设置在该底架602的前部(图7 (b)右侧); 剖面大致圆形状的突部602c,突设于该引导部602a的后部侧的平坦面602b ;键603,一端经由铰链部603a而能以支点603b为中心转动地固定于底架602,并且在另一端侧支撑转动轴604a ;琴槌604,能以该键603所支撑的转动轴604a为中心而转动地受到支撑,在自重的作用下沿图7(b)顺时针方向受到赋能;以及突起604b,突设于该琴槌604的前部侧,并且抵接于突部602c的上部侧的引导部602a的平坦面602b。而且,键盘装置601中,用于检测按键信息的第I键开关605a及第2键开关605b配设于底架602,另一方面,键603对应于第I键开关605a及第2键开关605b而具备朝向下方突设的第I开关按压部603c及第2开关按压部603d。当缓慢地按下键603时,键603 及琴槌604下降而发生位移,伴随于此,第I键开关605a及第2键开关605b被第I开关按压部603c及第2开关按压部603d依次按压。进而,琴槌604的突起604b滑接于引导部 602a的平坦面602b,且一方面越过突部602c,一方面向引导部602a (平坦面602b)的下部侧(图7(b)下侧)位移。其次,对图7(a)所示的键盘装置501的键荷重进行说明。图7 (C)是表示键程 (stroke)与键荷重的关系的示意图。另外,在以下的键盘装置501、601的说明中,着眼于平坦面503c、602b及突部503d、602c与突起504b、604b的关系,因此将通过第I开关按压部 503e、603c及第2开关按压部503f、603d按压第I键开关505a、605a及第2键开关505b、 605b而产生的荷重予以省略。当按下键503时,键503以支点503b为中心而向下方转动,首先,由铰链部503a的弹力及琴槌504的赋能力(图7(a)顺时针方向)引起的荷重作用于键503(图7(c)符号 A)。然后,当琴槌504的突起504b在键503的平坦面503c上滑接时,产生因平坦面503c 与突起504b的干涉造成的阻力。由该阻力引起的荷重随着键503的转动而逐渐增加(图 7(c)符号B)。继而,由琴槌504的突起504b顶着突部503d时产生的阻力引起的荷重作用于键503 (图7(c)符号C),当突起504b越过突部503d时,作用于键503的荷重变小(图 7 (c)符号 D)。图7(b)所示的键盘装置601的键荷重也同样,当按下键603时,键603以支点 603b为中心向下方转动,首先,由铰链部603a的弹力及琴槌604的质量引起的荷重作用于键603 (图7 (c)符号A)。然后,当琴槌604的突起604b在引导部602a的平坦面602b上滑接时,产生因平坦面602b与突起604b的干涉造成的阻力。由该阻力引起的荷重随着键 603的转动而逐渐增加(图7 (c)符号B)。继而,由琴槌604的突起604b顶着突部602c时产生的阻力弓I起的荷重作用于键603 (图7 (C)符号C),当突起604b越过突部602c时,作用于键603的荷重变小(图7 (c)符号D)。如上所述,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键盘装置501、601中,突起504b、 604b顶着突部503d、602c时阻力感增加,当突起504b、604b越过突部503d、602c时阻力感减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开平4-16539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4-166995号公报然而,在上述背景技术中,即使在突起顶着突部之前,随着键的转动而突起在平坦面上滑接时也会产生阻力,由该阻力引起的荷重将以逐渐增加的方式作用于键。其结果,在阻力感对应于键程而逐渐变大之后,突起将顶着突部,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难以识别突起顶着突部时的阻力感的增大。而且,在突起越过突部之后,突起滑接于平坦面,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也难以识别突起越过突部时的阻力感的减少。此种难以识别的阻力感的变化与声学钢琴的点击感不同,存在着会感到不协调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再现声学钢琴所特有的点击感而不会感到不协调感的键盘装置。为了达成该目的,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键盘装置,琴槌连动于键的按键或离键而产生转动位移,从而对键赋予作用荷重。进而,突设在琴槌或键的规定部的突起随着按键或离键,而在底架、键、琴槌中的任一者上形成的滑接面上滑动。滑接面具有向下述方向倾斜的平面或曲面,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的滑动方向而从突起的基部逐渐离开的方向,隆起部是连续于该平面或曲面而形成,并且从滑接面朝下述方向隆起,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的滑动方向而靠近突起的基部的方向。因此,在突起经过平面或曲面而到达隆起部时,能够减小对在平面或曲面上滑动的突起施加的阻力,从而能够抑制阻力感逐渐增加。并且,当突起顶着隆起部时能够增大阻力感,当突起越过隆起部时能够减小阻力感。此时,能够使突起顶着隆起部时的阻力感的变化增大,因此即使突起越过隆起部时的阻力感的变化较小,也能够识别出阻力感在隆起部的前后发生较大变化。而且,当突起经过隆起部而到达平面或曲面时,能够使突起越过隆起部时的阻力感的变化增大,因此即使突起顶着隆起部时的阻力感的变化较小,也能够识别出阻力感在隆起部的前后发生较大变化。如上所述,能够将在滑接面上滑动的突起的位置变化识别为阻力感的较大变化, 因此具有下述效果,即,能够再现声学钢琴所特有的点击感而不会有不协调感。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键盘装置,滑接面具备第I倾斜部,该第I倾斜部位于按键时突起到达隆起部为止的区间,并且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的滑动方向而从突起的基部逐渐离开的方向,因此能够减小对在第I倾斜部上滑动的突起施加的阻力,从而能够抑制阻力感逐渐增加。由此,能够使突起顶着隆起部时的阻力感的变化增大,因此,除了技术方案I的效果以外,还具有可突出点击感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键盘装置,滑接面具备第2倾斜部,该第2倾斜部位于按键时突起经过隆起部而到达之处,并且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的滑动方向而从突起的基部逐渐离开的方向,且该第2倾斜部以倾斜角度大于第I倾斜部的方式而形成,因此能够急遽减小对越过隆起部的突起施加的阻力。由此,除了技术方案2的效果以外,还具有可进一步突出点击感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键盘装置,隆起部被设定为倾斜角度大于第I倾斜部,因此能够通过隆起部来急遽增加阻力感。由此,除了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的效果以外,还具有能够更加近似于声学钢琴的点击感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键盘装置,形成在琴槌的规定部的滑接面位于下述位置, 该位置是连结离键状态下的滑接面的始端与琴槌的转动轴的直线、与通过键的转动轴及琴槌的转动轴的平面的锐角侧的夹角为30° 60°的位置。由此,能够加长形成在键的规定部的突起与滑接面相干涉的距离,从而能够使突起的用来滑接的距离加长。其结果,能够减小隆起部相对于滑接面的位置或高度的制造偏差。进而,能够确保突起按压滑接面而使琴槌转动的确实性,从而能够确保对键赋予触摸力度的确实性。由此,除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中的任一项的效果以外,还具有能够抑制键触感产生偏差的效果。
5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键盘装置,突起或滑接面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形成或覆盖,因此除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5中的任一项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使因突起与滑接面摩擦造成的噪声(noise)(擦刮声)难以产生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键盘装置,通过使琴槌本体的连结突起插通连结构件的插通孔,从而能够将连结构件连结于琴槌本体而制造琴槌,因此除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6 中的任一项的效果以外,还具有能够简便地生产琴槌的效果。进而,连结构件以具有可挠性的构件而一体地形成滑接面,因此具有使因突起与滑接面摩擦造成的噪声(擦刮声)难以产生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键盘装置,滑接面位于突起的下方,底架、键、琴槌中的任一者具备壁部,该壁部竖立设置于滑接面的周围并且围绕滑接面,因此,当在由壁部围绕的滑接面上涂布有油脂(grease)等的润滑剂时,能够使润滑剂蓄留在壁部的内侧。其结果, 能够防止润滑剂从滑接面流出。由此,除了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7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以外,还具有能够长期防止突起或滑接面的磨耗或噪声(擦刮声)的产生的效果。


图I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侧面图。图2是键盘装置的侧面图。图3(a)是滑接面的剖面图,图3(b)是表示键程与键荷重的关系的示意图。图4(a)是第2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琴槌的立体图,图4(b)是第3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琴槌的立体图。图5 (a)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键盘装置的侧面图, 图5 (b)是将第5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一部分切开表示的琴槌的局部切剖侧面图,图5 (c) 是将第6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键盘装置的侧面图。图6(a)是第7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滑接面的剖面图,图6 (b)是第8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滑接面的剖面图,图6(c)是第9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滑接面的剖面图。图7 (a)是先前的键盘装置的侧面图,图7(b)是先前的键盘装置的侧面图,图7 (C) 是表示键程与键荷重的关系的示意图。[符号的说明]K 501,601 :键盘装置2,502,602 :底架3、103、203、503、603:键3a:白键3b:黑键4、104、204、304、504、604 :琴槌21 :底架本体22 :底架增强构件23 :键支撑突起(键的转动轴)24 :琴槌支撑凹部25 :上侧延设部
26 :下侧延设部
27a 27f :缓冲材料
31 :支撑孔
32 :开关按压部
33 :挡块部
34、134、234、504b、604b :突起
34a :基部
41、141、241、341 :琴槌本体
42 :质量体
43 :琴槌支撑突起
44,241a :承接部
45、142b、345、445、545、645 -M
45a、445a、545a、645a :始端
45b :终端
45c、445c :第I倾斜部
45d、445d、545d、645d :隆起部
45e、545e、645e :第 2 倾斜部
46,346 :壁部
51 :电路基板
52 :第I开关
53:第2开关
141a:连结突起
142 :连结构件
142a :插通孔
234a :第I面
234b :第2面
445e、645c :平坦部
502a :琴槌安装部
503a,603a :铰链部
503b、603b :支点
503c,602b :平坦面
503d,602c :突部
503e、603c :第I开关按压部
503f、603d :第2开关按压部
504a,604a :转动轴
505a,605a :第I键开关
505b,605b :第2键开关
545c :坡道部
602a :引导部
A、B、C、D:符号a :第I倾斜部45c投影在切线T上的长度b :隆起部45d投影在切线T上的长度c :第2倾斜部45e投影在切线T上的长度L :连结离键状态下的滑接面45的始端45a与琴槌支撑突起43的轴心的直线P :通过键支撑突起23的轴心及琴槌支撑突起43的轴心的平面T :切线Θ I、Θ 2、Θ 3 :倾斜角度Θ i :夹角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I至图3 (a)、图3 (b) 来对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I进行说明。图I及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I的侧面图,图I表示离键的状态,亦即初始状态,图2表示按键的状态,亦即按键状态。 另外,键盘装置I的左右方向是以搭载于电子键盘装置(未图示)时从演奏者观察的方向为基准,对于前后方向,是以搭载于电子键盘装置(未图示)时的键盘装置I的演奏者侧为 “前方”。图I所示的键盘装置I是作为演奏者的键盘操作部而构成,并且是用于检测键3 的操作状态的装置,且搭载于电子钢琴等的电子键盘乐器(未图示)。键盘装置I主要具备下述部分而构成,即底架2,包含合成树脂材料或钢板等;多个(例如88个)键3,转动自如地支撑于该底架2且包含白键3a及黑键3b ;以及琴槌4,针对每个该键3而配设,并且连动于键3的按键或离键而转动。键3 (白键3a及黑键3b)在底架2的上表面侧(图I上侧),琴槌4对应于各键3 且在底架2的内部,分别朝向底架2的左右方向(图I纸面垂直方向)而排列设置着。另外,对于琴槌4连动于按键或离键而转动的机构而言,白键3a和黑键3b均同样,因此,以下对白键3a的情况进行说明,而省略黑键3b的情况下的说明。底架2是构成键盘装置I的骨架的构件,具备底架本体21以及固定设置在该底架本体21的上表面的底架增强构件22,该底架增强构件22在后端侧形成有键支撑突起23。 键支撑突起23是用于转动自如地支撑键3的突起,针对每个键3而形成。穿设在键3的侧壁部上的支撑孔31卡合于该键支撑突起23 (转动轴),底架2转动自如地支撑(枢轴支撑) 键3。琴槌支撑凹部24是用于可转动地支撑琴槌4的部位,且在底架2的大致中央部, 针对每个琴槌4而凹设在底架增强构件22的前端侧所形成的开口部(未图示)的两侧壁。 突设于琴槌4的两侧壁的琴槌支撑突起43卡合于该琴槌支撑凹部24,底架2转动自如地支撑(枢轴支撑)琴槌4。另外,开口部形成为琴槌4可浮插的大小,因此琴槌4能够在底架增强构件22的前端侧转动。在键支撑突起23与琴槌支撑凹部24之间的底架增强构件22的上表面,安装着用于检测键3的按键信息的键开关5。键开关5具备螺接于底架增强构件22的电路基板51 和配设在该电路基板51的上表面的第I开关52及第2开关53,当第I开关52及第2开关53被键3的开关按压部32依次按压而导通时,根据键开关52、53进行导通动作的时间差来检测键3的按键信息(速度(velocity))。上侧延设部25是从底架增强构件22朝向前端侧(图I右侧)而大致水平地延设的部位。上侧延设部25在键3为离键的情况下,抵接于键3的挡块(stopper)部33而限制键3的上限位置,并且在键3为按键的情况下,抵接于键3的下表面及琴槌4的上表面, 从而分别限制键3的下限位置及琴槌4的上限位置(参照图2)。下侧延设部26从上侧延设部25的下方而位于前方,且从底架本体21向前端侧而呈侧面观察为大致U字状地延设的部位。下侧延设部26在键3为离键的情况下,抵接于琴槌4的下表面而限制琴槌4的下限位置,并且在键3为按键的情况下,抵接于琴槌4的上表面而限制琴槌4的上限位置(参照图2)。在上侧延设部25的上表面贴设有缓冲(cushion)材料27a,在上侧延设部25的下表面贴设有缓冲材料27b、27c。而且,在下侧延设部26的上端部的上表面贴设有缓冲材料27d,在下侧延设部26的上端部的下表面贴设有缓冲材料27e,在下侧延设部26的底部的上表面贴设有缓冲材料27f。这些缓冲材料27a 27f是承担作为缓冲材料或消声材料的作用的构件,例如包含毛毡(felt)或发泡氨基甲酸酯等,以吸收对键3或琴槌4的转动进行限制时的冲击。键3是形成为底面侧(图I下侧)开放的剖面大致U字状的长条状体的合成树脂制的构件,且配设在底架2的上表面侧,支撑孔31卡合于键支撑突起23 (转动轴),从而使键3转动自如地支撑于底架2。键3具备从侧壁朝向下方延设的侧面观察为L字状的挡块部33,挡块部33抵接于底架2的上侧延设部25 (缓冲材料27c),从而使离键时的上限位置受到限制(参照图I)。而且,在键3上,形成有从底面部朝向下方延设的大致尖形形状的突起34,经由该突起34而与琴槌4的后端部抵接。由此,键3在离键的情况下,通过琴槌4的质量而上抬到初始位置(参照图I),而在按键时,通过琴槌4的质量来对键3赋予规定的触摸力度。琴槌4是用于通过连动于键3的按键或离键而转动,从而赋予与声学钢琴同样的触摸力度的构件,且主要具备下述部分而构成包含POM等的合成树脂制的琴槌本体41 ;以及质量体42,连结于该琴槌本体41,承担作为锤的作用。琴槌支撑突起43是用于可转动地支撑琴槌4的转动轴,且突设于琴槌本体41的后端侧的两侧壁。通过该琴槌支撑突起43卡合于琴槌支撑凹部24,琴槌4可转动地支撑于底架2。由于质量体42位于琴槌支撑突起43更前方(图I右侧),因此琴槌4在质量体 42的自重的作用下而沿图I顺时针方向受到赋能。此处,从键3的底面朝向下方突出的突起34插入至琴槌本体41的后端部的上表面所形成的承接部44内。承接部44是具备下述部分而构成滑接面45,沿着琴槌4的前后方向(图I左右方向)而形成,且由突起34所抵接着;以及壁部46,竖立设置于该滑接面45的周围。承接部44填充有油脂等的润滑剂,以防止因突起34与滑接面45滑接造成的磨耗或噪声(擦刮声)的产生。另外,通过按下键3,使突起34以键支撑突起23 (转动轴)为中心向下方(图I顺时针方向)转动,承接部44被失起34按压而以琴植支撑失起43 (转动轴)为中心向下方 (图I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突起34在滑接面45上从始端(后端)45a(参照图I)遍及终端(前端)45b(参照图2)而进行滑接。滑接面45相对于突起34而位于下方,且在转动范围内朝向上方,进而,周围由壁部46所包围,因此能够防止润滑剂从承接部44流出。其结果,能够长期防止突起34或滑接面45的磨耗或噪声的产生。滑接面45是突起34沿着在按键或离键时相对于琴槌支撑突起43的轴向而正交的方向(图I左右方向)而滑动的面。滑接面45是承担下述功能的部位,S卩,用于对相对于键程的键荷重进行调整,且相对于突起34的相对的滑动方向而形成为凹凸状。以下,参照图3(a)、图3(b)来说明滑接面45及按键时的键荷重。图3(a)是滑接面45的剖面图, 图3(b)是表示键程与键荷重的关系的示意图。另外,图3(b)表示按键时的键荷重,在按键时,突起34在滑接面45上从图3(a)之左向右滑动。如图3(a)所示,滑接面45是具备下述部分而构成第I倾斜部45c,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参照图I)的滑动方向(图3(a)左到右)而从突起34的基部34a逐渐离开的方向;以及隆起部45d,连续于该第I倾斜部45c而形成,并且位于按键时突起34经过第I倾斜部45c而到达之处,且朝下述方向隆起,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的滑动方向而靠近突起34的基部34a的方向,当越过顶部时,朝逐渐离开突起34的基部34a的方向倾斜。滑接面45还具备第2倾斜部45e,该第2倾斜部45e 连续于该隆起部45d而形成,并且位于在按键时突起34经过隆起部45d而到达之处,且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的滑动方向而从突起34的基部34a逐渐离开的方向。第I倾斜部45c是承担用于抑制键荷重的增加的功能的部位,且在滑接面45的始端45a(后端),接触滑接面45的突起34相对于切线T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Θ I。而且,第 I倾斜部45c投影在切线T上的长度被设定为a,本实施方式中,第I倾斜部45c形成为平面状。隆起部45d是承担用于使键荷重急遽增加的功能的部位,且相对于切线T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Θ2。而且,隆起部45d投影在切线T上的长度被设定为b。另外,隆起部45d 的倾斜角度Θ 2大于第I倾斜部45c的倾斜角度Θ I。进而,隆起部45d的长度b短于第I 倾斜部45c的长度a。第2倾斜部45e是承担用于使键荷重急遽减少的功能的部位,且相对于切线T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Θ3。而且,第2倾斜部45e投影在切线T上的长度被设定为C,本实施方式中,第2倾斜部45e形成为平面状。另外,第2倾斜部45e的倾斜角度Θ 3大于第I倾斜部45c的倾斜角度Θ I。进而,第2倾斜部45e的长度c短于第I倾斜部45c的长度a, 且长于隆起部45d的长度b。参照图3(b)来说明按键时的键荷重。首先,在按下键3(参照图I)而开始转动时,琴槌4的质量经由突起34而作用于键3,因此键荷重急遽变大。随着琴槌4的转动,突起34在第I倾斜部45c (平面)上滑接,但由于第I倾斜部45c朝从突起34的基部34a逐渐离开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抑制键荷重增加。继而,可滑接的突起34到达隆起部45d且突起34顶着隆起部45d,由此,键荷重变大。并且,当突起34越过隆起部45d的顶部时,键荷重变小。此时,对键3赋予穿过感的点击感。随后,当键3进一步转动且突起34在第2倾斜部45e (平面)上滑动,并到达滑接面 45的终端(前端)45b (参照图3 (a))时,琴槌4抵接于缓冲材料27e (参照图2),因此,键荷重急遽变大,琴槌4及键3的转动停止。另外,由于隆起部45d的倾斜角度Θ 2大于第I倾斜部45c的倾斜角度Θ 1,因此能够通过隆起部45d来使键荷重急遽增加。由此,能够使点击感更加近似于声学钢琴的点击感。而且,由于第2倾斜部45e的倾斜角度Θ 3大于第I倾斜部45c的倾斜角度Θ 1,因此能够使越过隆起部45d后的键荷重急遽变小。由此,能够进一步突出点击感。而且,由于隆起部45d的长度b短于第I倾斜部45c的长度a,因此,能够确保突起34在键荷重为大致相同的第I倾斜部45c上滑接的键程为较长。进而,由于第2倾斜部 45e的长度c短于第I倾斜部45c的长度a且长于隆起部45d的长度b,因此能够缩短赋予点击感后直至琴槌4及键3的转动停止为止的键程。由此,能够使键触感近似于声学钢琴的键触感。而且,键盘装置I在键3下方的底架2的空间内收容琴槌4的质量体42,使滑接面 45位于其对角方向,并使突起34从上方抵接于该滑接面45,因此,突起34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因琴槌4引起的键荷重的变化。由形成在滑接面45上的第I倾斜部45c、隆起部45d、 第2倾斜部45e构成的凹凸为微小者,但如上所述,能够提高滑接面45的凹凸的突起34的检测感度,因此能够再现声学钢琴的细腻的键触感。返回图I进行说明。滑接面45的位置被设定为,连结离键状态(参照图I)下的滑接面45的始端45a (后端)与琴槌支撑突起43 (琴槌4的转动轴)的轴心的直线L、与通过键支撑突起23(键3的转动轴)的轴心及琴槌支撑突起43的轴心的平面P的锐角侧的夹角0i为30° 60°。由此,能够使滑接面45相对于突起34而沿前后方向(图I左右方向)产生位移的距离加长。其结果,能够使第I倾斜部45c及隆起部45d相对于滑接面45的位置或高度的制造偏差缩小。进而,能够确保突起34按压滑接面45而使琴槌4转动的确实性,从而能够确保对键3赋予触摸力度的确实性。由此,能够抑制键触感中产生偏差。另外,随着锐角侧的夹角Qi变得小于30°,可看出滑接面45相对于突起34而产生位移的距离变短的倾向。而且,随着夹角Gi变得大于60°,由突起34来按压在水平方向上靠近琴槌支撑突起43 (琴槌4的转动轴)的轴心的部位,因此可看出通过突起34的按压来使琴槌4转动的确实性降低的倾向。如以上所说明者,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在按键时通过第I倾斜部45c来抑制键荷重逐渐增加,继而通过突起34顶着隆起部45d而使键荷重增加之后,通过突起34越过隆起部 45d而使键荷重减少。由此,能够使按键时的相对于键程的键荷重近似于声学钢琴所特有的点击感,从而能够再现声学钢琴的键触感而不会有不协调感。其次,参照图4(a)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中,对滑接面45作为琴槌本体41 (琴槌4)的一部分而一体地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第2实施方式中, 对具备与琴槌本体141不同体地形成的连结构件142,且在该连结构件142上形成滑接面 142b的情况进行说明。图4(a)是第2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琴槌104的立体图。另外,琴槌104以外的部分是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并且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琴槌104主要具备下述部分而构成包含POM等的合成树脂制的琴槌本体141 ;以及连结于该琴槌本体141的质量体42。琴槌本体141 一体地形成有剖面矩形状的连结突起141a且突设于后端侧。连结构件142是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而一体地形成,在上表面形成滑接面142b,并且在滑接面142b的下方形成有让连结突起141a嵌插的插通孔142a。滑接面142b由竖立设置于滑接面142b周围的壁部46所围绕。此处,作为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可列举娃酮橡胶(silicone rubber)等的橡胶材料或热塑性弹性体(elastomer)等。由于滑接面142b包含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因此能够使因突起34与滑接面142b摩擦引起的噪声(擦刮声)难以产生。进而,通过将琴槌本体141的连结突起141a插通连结构件142的插通孔142a,能够将连结构件142连结于琴槌本体141 而简便地制造琴槌104。而且,当在由壁部46所围绕的滑接面142b上涂布有油脂等的润滑剂时,由于有壁部46,因此能够防止润滑剂从滑接面142b流出。其结果,能够长期防止突起34或滑接面 142b的磨耗或者噪声的产生。其次,参照图4(b)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对具备与琴槌本体 141不同体地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形成的连结构件142,且在该连结构件142上形成滑接面 142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第3实施方式中,对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来与琴槌本体241 —体地形成承接部241a(滑接面)的情况进行说明。图4(b)是第3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琴槌204的立体图。另外,琴槌204以外的部分是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并且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琴槌204主要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琴槌本体241以及连结于该琴槌本体241的质量体42而构成。承接部241a包含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并通过双色成形而与琴槌本体241 — 体地形成。由于承接部241a是与琴槌本体241为一体,因此能够抑制零件个数的增加。而且,由于承接部241a(滑接面)包含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因此能够使因突起34与滑接面摩擦引起的噪声难以产生。进而,当在竖立设置有壁部46的承接部241a(滑接面)上填充有油脂等的润滑剂时,能够防止润滑剂从承接部241a流出。其结果,能够长期防止突起34或承接部241a的磨耗或者噪声的产生。其次,参照图5(a)来说明第4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中,对滑接面包含具有可挠性的构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第4实施方式中,对突起134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形成或覆盖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a)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键盘装置的侧面图。另外,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键103是形成为底面侧(图5(a)下侧)开放的剖面大致U字状的长条状体的合成树脂制的构件,且从该键103的底面朝向下方而突设有突起134。突起134通过双色成形而在表面形成有包含具有可挠性的构件的被膜。由此,能够使因突起134与滑接面45摩擦引起的噪声难以产生,并且能够抑制零件个数的增加。另外,也可以取代“通过双色成形而在突起134的表面形成被膜”,而通过涂布或粘合等来形成被膜。而且,也可以取代形成被膜,而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来形成整个突起 134。其次,参照图5 (b)来说明第5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对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来与琴槌本体241 —体地通过双色成形而形成承接部241a(滑接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第5实施方式中,对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来通过涂布等而在琴槌本体341上形成滑接面345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b)是将第5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一部分切开表示的琴槌304的局部切剖侧面图。另外,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琴槌304是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琴槌本体341而构成。在由竖立设置于该琴槌本体341的后端侧的壁部346所包围的面上,涂布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在其硬化后形成滑接面 345。由此,即使是未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来形成滑接面的键盘装置,也能够在维护时形成滑接面345。而且,还可以对滑接面345进行修补。其结果,能够长期使因突起34与滑接面 345摩擦引起的噪声难以产生。另外,也可以取代通过涂布来形成滑接面345,而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来另行制造该滑接面345,并将该滑接面345粘合于琴槌本体341。其次,参照图5(c)来说明第6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中,对能够减轻离键时产生的点击感的突起234进行说明。图5(c)是将第6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键盘装置的侧面图。另外,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键203是形成为底面侧(图5(c)下侧)开放的剖面大致U字状的长条状体的合成树脂制的构件,且从该键203的底面朝向下方而突设有突起234。突起234具备第I面 234a,面对按键时突起234的行进方向且与滑接面45相接;以及第2面234b,面对离键时突起234的行进方向且与滑接面45相接,并且,使所述第I面234a及第2面234b的曲率各异地形成。具体而言,第2面234b被设定成曲率小于第I面234a的曲率。由此,能够使离键时从第2倾斜部45e经过隆起部45d而到达第I倾斜部45c的第2面234b相对于凹凸的追随性低于第I面234a的情况。由此,与按键时的点击感相比,能够大幅降低离键时的点击感。在声学钢琴中,原本在离键时就不会产生点击感,因此根据第6实施方式,能够再现近似于声学钢琴的键触感。其次,参照图6(a)来说明第7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中,对滑接面45具备第2 倾斜部45e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第7实施方式中,对滑接面445取代第2倾斜部 45e而具备平坦部445e的情况进行说明。图6 (a)是第7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滑接面445 的剖面图。另外,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如图6(a)所示,滑接面445具备下述部分而构成曲面状的第I倾斜部445c,从滑接面445的始端445a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参照图I) 的滑动方向(图6(a)左至右)而从突起34的基部34a逐渐离开的方向;隆起部445d,连续于该第I倾斜部445c而形成,并且位于在按键时突起34经过第I倾斜部445c而到达之处,且朝下述方向隆起,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的滑动方向而靠近突起34的基部34a的方向;以及平面状的平坦部445e,连续于该隆起部445d的顶部而形成,并且位于按键时突起34经过隆起部445d而到达之处,且与始端445a处的突起34的切线T大致平行地形成。在第7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突起34经过第I倾斜部445c (曲面)而到达隆起部 445d时,能够减小对在第I倾斜部445c上滑动的突起34施加的阻力,从而能够抑制阻力感逐渐增加。并且,当突起34顶着隆起部445d时,能够使阻力感急遽增大。由于位于突起 34越过隆起部445d之处的是平坦部445e,因此突起34越过隆起部445d时的阻力感的变化较第I实施方式的情况还小。但是,由于第I倾斜部445c朝从突起34的基部34a逐渐离开的方向倾斜,因此即使突起34越过隆起部445d时的阻力感的变化较小,也能够识别出在隆起部445d的前后存在相对较大的阻力感的变化。其结果,能够再现声学钢琴所特有的点击感而不会有不协调感。其次,参照图6(b)来说明第8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中,对滑接面45具备第I 倾斜部45c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第8实施方式中,对滑接面545取代第I倾斜部 45c而具备坡道部545c的情况进行说明。图6(b)是第8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滑接面545 的剖面图。另外,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如图6(b)所示,滑接面545具备曲面状的坡道部545c,从滑接面545的始端545a 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参照图I)的滑动方向(图6(b)左至右)而逐渐靠近突起34的基部34a的方向;隆起部545d,连续于该坡道部545c而形成, 并且位于在按键时突起34经过坡道部545c而到达之处,且朝下述方向隆起,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的滑动方向而靠近突起34的基部34a的方向;以及曲面状的第2倾斜部545e,连续于该隆起部545d而形成,并且位于按键时突起34经过隆起部545d而到达之处,且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的滑动方向而从突起34的基部34a逐渐离开的方向。在第8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突起34经过坡道部545c而到达隆起部545d时,阻力感逐渐增加。并且,当突起34顶着隆起部545d时,能够使阻力感急遽增大。该突起34顶着隆起部545d时的阻力感的变化较第I实施方式的情况还小。但是,能够使突起34经过隆起部545d而到达第2倾斜部545e(曲面)时的阻力感的变化增大,因此能够识别出在隆起部545d的前后存在相对较大的阻力感的变化。其结果,能够再现声学钢琴所特有的点击感而不会有不协调感。其次,参照图6(c)来说明第9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中,对滑接面45具备第I 倾斜部45c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第9实施方式中,对滑接面645取代第I倾斜部 45c而具备平坦部645c的情况进行说明。图6 (c)是第9实施方式的键盘装置的滑接面645 的剖面图。另外,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如图6(c)所示,滑接面645具备平面状的平坦部645c,与滑接面645的始端645a 处的突起34 (参照图I)的切线T大致平行地形成;隆起部645d,连续于该平坦部645c而形成,并且位于按键时突起34经过平坦部645c而到达之处,且朝下述方向隆起,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的滑动方向而靠近突起34的基部34a的方向;以及平面状的第
2倾斜部645e,连续于该隆起部645d而形成,并且位于按键时突起34经过隆起部645d而到达之处,且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突起34的滑动方向而从突起34 的基部34a逐渐离开的方向。在第9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突起34经过平坦部645c而到达隆起部645d时,阻力感逐渐增加。并且,当突起34顶着隆起部645d时,能够使阻力感急遽增大。该突起34顶着隆起部645d时的阻力感的变化较第I实施方式的情况还小。但是,能够使突起34经过隆起部645d而到达第2倾斜部645e (平面)时的阻力感的变化增大,因此能够识别出在隆起部645d的前后存在相对较大的阻力感的变化。其结果,能够再现声学钢琴所特有的点击感而不会有不协调感。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能够容易推论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的数值仅为一例,当然能够采用其他数值。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突设于键3的突起34抵接于位于琴槌支撑突起43后方的滑接面45,且琴槌4的质量体42在底架2的前部侧转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 当然可以对底架2的形状或所收容的琴槌4的位置、突起34的位置等进行变更,以构成为 突设于键3的突起34滑接于位于琴槌支撑突起43前方的滑接面45,且琴槌4的质量体42 在底架2的后部侧转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突起34突设于键3,并且滑接面45形成在琴槌4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可以在因按键或离键而彼此滑接的部位适当地形成突起及滑接面。例如,当然可以如专利文献1(参照图7(a))所公开者,将突起34突设于琴槌4的规定部上,并且使滑接面45形成在键3的规定部上。而且,当然可以如专利文献2 (参照图 7(b))所公开者,将突起34突设于琴槌4的规定部上,并且使滑接面45形成在底架2的规定部(引导部602a)上。进而,当然也可以不限于这些形态,而在琴槌4的规定部上突设突起34,另一方面,在键3的底面形成滑接面45,或者在琴槌4的规定部上突设突起34,另一方面,在底架2 的底面形成滑接面。这些突起及滑接面的位置可根据底架2或琴槌4的形状、转动轴的配设位置等来适当设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键,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底架上;琴槌,与所述键的按键或离键连动而进行转动位移,以对所述键赋予作用荷重;突起,突设在所述琴槌或所述键的规定部,且伴随按键或离键而产生位移;滑接面,形成在所述底架、所述键、所述琴槌中的任一者上,并且具有在按键或离键时供所述突起滑动且朝下述方向倾斜的平面或曲面,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所述突起的滑动方向而从所述突起的基部逐渐离开的方向;以及隆起部,连续于所述平面或所述曲面而形成,并且从所述滑接面朝下述方向隆起,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所述突起的滑动方向而靠近所述基部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接面包括第I倾斜部,该第I倾斜部位于按键时所述突起到达所述隆起部为止的区间,并且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所述突起的滑动方向而从所述突起的基部逐渐离开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接面包括第2倾斜部,该第2倾斜部位于按键时所述突起经过所述隆起部而到达之处,并且朝下述方向倾斜,该方向是随着朝向按键时的所述突起的滑动方向而从所述突起的基部逐渐离开的方向,所述第2倾斜部以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I倾斜部的方式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被设定为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I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键的规定部,另一方面,所述滑接面形成在所述琴槌的规定部,且位于下述位置,该位置是连结离键状态下的所述滑接面的始端与所述琴槌的转动轴的直线、与通过所述键的转动轴及所述琴槌的转动轴的平面的锐角侧的夹角为30° 60°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或所述滑接面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形成或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琴槌包括连结突起及连结构件,该连结突起突设在琴槌本体上,该连结构件连结于所述连结突起并且由具有可挠性的构件而一体地形成所述滑接面,所述连结构件包括插通孔,该插通孔形成在所述滑接面的下方并且让所述连结突起插通。
8.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接面位于所述突起的下方;所述底架、所述键、所述琴槌中的任一者包括壁部,该壁部竖立设置在所述滑接面的周围并且围绕所述滑接面。
全文摘要
一种键盘装置,能够再现声学钢琴所特有的点击感。滑接面(45)的第1倾斜部(45c)(平面或曲面)朝相对于按键时的突起(34)的位移方向而从突起(34)的基部(34a)逐渐离开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减小对突起(34)施加的阻力,从而能够抑制阻力感逐渐增加。进而,通过位于突起(34)经过第1倾斜部(34c)而到达之处的隆起部(45d),增大对突起(34)施加的阻力,从而能够增大阻力感,当突起(34)越过隆起部(45d)时,能够减小阻力感。这样,可使隆起部(45d)的前后的阻力感的变化增大,因此能够再现声学钢琴所特有的点击感。
文档编号G10H1/34GK102592579SQ20111042487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2日
发明者宇野史郎, 泽田睦夫 申请人:罗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