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蜂鸣器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防电磁干扰的智能蜂鸣器。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蜂鸣器成为发音设备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随着智能蜂鸣器不断的发展,智能蜂鸣器以其独特的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有一些智能蜂鸣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申请号为201520903955.8的中国专利,具体内容为:公开了一种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蜂鸣器盒结构、设于所述蜂鸣器盒结构内且通电后可发出声响的蜂鸣片,所述蜂鸣器盒结构包括外侧壁上端开口处设有若干缺口的蜂鸣器壳、通过卡合连接方式盖设于所述蜂鸣器壳上的盖板,所述蜂鸣器壳内底面朝上延伸出一可支撑所述蜂鸣片的环形凸起,所述盖板下端面朝下延伸出一与所述环形凸起位置相对应适配并可限位固定所述蜂鸣片的呈弧线形的弧形限位条;所述蜂鸣器壳内侧壁设有一环形卡槽,所述弧形限位条外侧壁在所述环形卡槽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环形卡槽相适配并可相互卡合从而使所述盖板卡固于所述蜂鸣器壳上的呈弧线形的卡条;所述盖板沿边处在所述缺口对应位置处设有若干与所述缺口相适配的压固块,所述弧形限位条在所述压固块的对应位置处设有出线缺口;所述蜂鸣器壳、所述环形凸起和所述环形卡槽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盖板、所述弧形限位条、所述卡条和所述压固块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专利存在安装拆卸不方便,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防电磁干扰的智能蜂鸣器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防电磁干扰的智能蜂鸣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能够防电磁干扰的智能蜂鸣器,包括连接插脚、安装底座、助声腔盖、发声机、蜂鸣片,所述连接插脚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助声腔盖,所述助声腔盖的内部设置有所述发声机,所述发声机的下方设置有所述蜂鸣片,所述蜂鸣片的外围设置有金属基板,所述金属基板的上方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上方设置有抗干扰器,所述抗干扰器的上方设置有闪光灯,所述闪光灯的上方设置有播音器。
上述结构中,当所述连接插脚连接之后通过所述安装底座就可以进行连接和安装,当所述蜂鸣片震动之后所述发声机就会进行发音,并且所述助声腔盖起到加大声音的作用,所述金属基板起到固定的作用,在发音过程中通过所述抗干扰器可以起到抗干扰的效果,并且可以通过所述闪光灯进行闪光提醒,还可以通过所述播音器播放声音。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蜂鸣器质量,所述连接插脚与所述安装底座相连接,所述安装底座与所述助声腔盖相连接,所述助声腔盖与所述发声机相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蜂鸣器质量,所述发声机与所述蜂鸣片相连接,所述蜂鸣片与所述金属基板相连接,所述金属基板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抗干扰器相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蜂鸣器质量,所述抗干扰器与所述闪光灯相连接,所述闪光灯与所述播音器相连接。
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检修维护简单,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绿色环保,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能够防电磁干扰的新型智能蜂鸣器的空间立体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能够防电磁干扰的新型智能蜂鸣器的局部爆炸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连接插脚;2、安装底座;3、助声腔盖;4、发声机;5、蜂鸣片;6、
金属基板;7、控制器;8、抗干扰器;9、闪光灯;10、播音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能够防电磁干扰的新型智能蜂鸣器,包括连接插脚1、安装底座2、助声腔盖3、发声机4、蜂鸣片5,连接插脚1用于连接电路,连接插脚1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底座2,安装底座2用于安装和固定,安装底座2的一侧设置有助声腔盖3,助声腔盖3用于扩大声音,助声腔盖3的内部设置有发声机4,发声机4用于发出声音,发声机4的下方设置有蜂鸣片5,蜂鸣片5用于震动发音,蜂鸣片5的外围设置有金属基板6,金属基板6用于安装和固定,金属基板6的上方设置有控制器7,控制器7用于对声音和闪灯的控制,控制器7的上方设置有抗干扰器8,抗干扰器8用于抗干扰起到保护的作用,抗干扰器8的上方设置有闪光灯9,闪光灯9用于闪光进行提示,闪光灯9的上方设置有播音器10,播音器10用于播放声音。
上述结构中,当连接插脚1连接之后通过安装底座2就可以进行连接和安装,当蜂鸣片5震动之后发声机4就会进行发音,并且助声腔盖3起到加大声音的作用,金属基板6起到固定的作用,在发音过程中通过抗干扰器8可以起到抗干扰的效果,并且可以通过闪光灯9进行闪光提醒,还可以通过播音器10播放声音。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蜂鸣器质量,连接插脚1与安装底座2相连接,安装底座2与助声腔盖3相连接,助声腔盖3与发声机4相连接,发声机4与蜂鸣片5相连接,蜂鸣片5与金属基板6相连接,金属基板6与控制器7相连接,控制器7与抗干扰器8相连接,抗干扰器8与闪光灯9相连接,闪光灯9与播音器10相连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