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30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显示板(PDP),尤其涉及能够通过改进电极结构而提高亮度,并使电荷稳定的PDP。
背景技术
PDP是一种显示器,在这种显示器当中,放电单元和一对对应于每个放电单元提供的维持单元排列在一对基板之间,在等离子体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紫外线激发相应颜色的磷光体(phosphor),以显示图像,所述颜色包括R(红)、G(绿)和B(蓝)。
典型地,一个显示电极由透明电极组成,因此不会截取由基板发出的光。但是由于透明电极自身具有高电阻,所以通过金属电极和透明电极的结合形成显示电极,以补偿导电性。
在这种情况下,透明电极是由诸如ITO(氧化铟锡)或SnO2的材料形成的,金属电极是由Ag薄膜、Cr/Cu/Cr构成的三层薄膜,以及Al/Cr双层薄膜形成的。
通常采用光刻法和剥离(liftoff)法在玻璃基板上形成金属电极,之后,采用光刻法和剥离法形成透明电极。
如此看来,根据常规方法,所述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制造显示板的成本会因此增加。此外,由于透明电极造价高昂,也增加了制造成本。
出于这一原因,近年来,人们尝试只采用金属电极而不采用透明电极来形成显示电极。作为此类显示电极方案,在美国专利No.6522072中公开了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尽管这种电极与上述电极结构相比降低了制造成本,但是这种仅采用金属电极制作的显示电极仍然存在问题,其降低了显示板的开口率(opening ratio),进而降低了亮度。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替代方案,人们考虑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使两块金属之间的距离增大,而放电间隙(discharge gap)位于这两块金属之间。但是,根据这样一种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即放电电压将增大,并且放电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引导稳定放电的等离子显示板,从而在无需透明电极的情况下得到高清晰显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包括一对彼此相对放置的基板,每个基板具有一个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一个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阻隔壁(barrier rib)位于两基板之间的空间内,用于形成多个放电单元。磷光体形成于放电单元中。在所述基板之一上形成寻址电极。在另一个基板上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并使其沿垂直于寻址电极的方向延伸,彼此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放电间隙。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延伸至非显示区域当中,两者长度不同。
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可以由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和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中的第一和第二电极有区别地形成放电间隙。
此外,在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每一个均由多个直线部分(line portion)组成,所述直线部分彼此隔开。
此外,在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直线部分可以包括其间插入放电间隙的第一直线部分。可以在放电单元中彼此相对排列第二直线部分,以形成放电间隙。第三直线部分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之间。
此外,在示范性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显示板可以包括通过第三直线部分连接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的连接部分。
此外,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可以由金属电极形成所述直线部分和连接部分。
此外,在示范性实施例中,构成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一的第二直线部分可以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中,其延伸距离短于第一和第三直线部分的延伸距离。
此外,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形成于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单元可以包括伪单元(dummy cell),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一的一端可以位于所述伪单元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非显示区域中对称地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由显示区域延伸至非显示区域,其延伸长度彼此不同,从而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提供一放电间隙差。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板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2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板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说明图1所示的电极和阻隔壁之间的排列关系的图示。
图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板中电极和阻隔壁之间的排列关系的图示。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PDP具有如下结构一对彼此相对放置、相隔预定间隙的基板2和4,在所述基板之间提供、由阻隔壁12界定的与红(R)、绿(G)、蓝(B)单元相对应的放电单元8R、8G和8B。寻址电极8沿放电单元8R、8G和8B中每一个宽度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排列,相邻寻址单元之间具有预定间隙。
沿基板2上的Y轴方向提供寻址电极8。在基板2的整个表面之上形成介电层10,从而覆盖寻址电极8。
在所述介电层10上形成阻隔壁12,在所述阻隔壁12和介电层10之上形成与红(R)、绿(G)、蓝(B)层相对应的磷光体层14R、14G和14B。在两个相邻的寻址电极8之间布置每个阻隔壁12。
沿Y轴方向以条形图案排列阻隔壁12,从而使其与相邻的阻隔壁大致平行。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条形图案。例如,阻隔壁12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第一阻隔壁沿X轴方向排列,第二阻隔壁沿Y轴方向排列,由此形成一矩阵,在所述矩阵中布置放电单元8R、8G和8B。或者,阻隔壁12具有三角结构(delta structure),使得放电单元8R、8G和8B呈三角形排列。
此外,在与基板2相对的基板4上,形成由扫描电极16和维持电极18构成的显示电极20,其中,显示电极沿垂直与寻址电极8的方向排列。MgO保护膜24和介质层22在所述基板4的整个内表面层叠,以覆盖显示电极20。
根据本发明,显示电极20仅由金属导电材料形成,因此在其中形成空白空间16a和18a。下面,将参照图3和图4对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在连结两基板2和4时,寻址电极8和显示电极20相互交叉,从而形成了放电单元区域8R、8G和8B。此外,每一放电单元均填充放电气体(主要是Ne-Xe混合气体),用于通过等离子体放电引导真空紫外(VUV)线发射。
采用上述结构,根据本发明的显示板引起显示电极20之间产生重置放电,以重置放电单元中的电荷状态。此外,在寻址电极8和扫描电极16之间施加寻址电压,以注入壁电荷。结果选择了用于显示图像的放电单元。照此,在选择了放电单元之后,在显示电极上施加交替脉冲,以触发针对图像显示的驱动。
参照图2,显示板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和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B。位于显示区域A中的放电单元采用涂布在阻隔壁上和放电单元内部的磷光体层以及放电气体显示图像。也就是说,通过相应的电极16和18施加电压产生等离子体放电,从而激励放电气体,产生真空紫外线。之后,VUV线激励磷光体层,从而使每个放电单元的固有色彩得以显示。
另一方面,非显示区域B为工艺过程所必需的,可以在非显示区域B中制备诸如伪单元91(见图3和图4)的放电区域。但是,非显示区域是一个基本不显示图像的区域。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伪单元起着形成于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的作用,基本不显示图像。因此,伪单元可以形成于非显示区域B,也可以不形成于显示区域B,根据具体的工艺过程而定。密封胶36封闭了基板2和基板4之间的空间。
现在,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结构予以详细说明,其中显示电极20具有非透明电极(无ITO)结构,其并非由透明电极构成,而是由金属电极构成。
图3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结构的图示,其中,根据位于显示区域A和非显示区域B之间的界线0处的阻隔壁示出了显示电极160和180的分布结构。根据本实施例,在显示区域A中提供的显示电极160和180包括一对第一直线部分161和181与所述放电单元相对排列,彼此之间平行排列,一对第二直线部分162和182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部分161和181之间,并且彼此相对排列,从而在放电单元中形成放电间隙G,并根据施加到每个电极上的电压脉冲形成初始放电的对立释放(opposed discharge)。
对立初始放电在第一直线部分161和181之间扩散时引起表面放电。在第一直线部分161、181和第二直线部分162、182之间的距离过大时,放电难以扩散。因此,在第一直线部分161、181和第二直线部分162、182之间可以形成一对第三直线部分163和183,用于引导放电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至第三直线部分,即161至163、181至183沿垂直于寻址电极8的方向延伸,并彼此隔开。
因此,在第二直线部分162和182之间形成的对立放电通过第三直线部分163和183在第一直线部分161和181之间扩散时,导致表面放电。
显示电极160和180可以具有连接部分164和184,用于连接形成于相应放电单元中的第一直线部分161、181,第二直线部分162、182,和第三直线部分163、183。
如上所述,将根据本发明的显示板的区域划分成沿界线0形成的两个区域,即显示区域A和非显示区域B。在这种情况下,在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在非显示区域B中形成电极。在下述说明的一个实例当中,将对具有三个直线部分的电极予以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3所示,在显示区域A中提供的第一至第三直线部分延伸至非显示区域B,从而使在非显示区域B中提供的电极形成相应的扫描电极160和维持电极180。
从显示板中沿不同的方向引出相应的电极,并将其连接至用于驱动电极的驱动单元(未示出)。所述驱动单元沿显示板背面的方向固定在显示板上。在图3中,扫描电极160向左侧引出(未示出),维持电极180在连接相应直线部分181至183的最外部连接部分184a处通过引线186向右侧引出。
在采用界线0作为基准的非显示区域B中提供的相应电极具有不同长度G1和G2。具体地说,构成扫描电极160的相应直线部分161至163穿过界线0延伸至非显示区域B,延伸至其中的长度为G1,构成维持电极180的相应直线部分181至183穿过界线0延伸至非显示区域B中,其延伸至其中的长度为G2,G2大于G1。
在非显示区域B包括伪单元91时,在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所述扫描电极160可以仅延伸至伪单元91的内部。因此,连接所述电极的相应直线部分161至163的末端的最外部连接部分164a位于伪单元91中。
根据所述结构,在两个电极160和180之间存在长度差G2-G1。因此,在两个电极160和180之间产生了放电间隙差。照此,如果产生了所述放电间隙差,将导致两个电极160和180之间所产生的电荷减少。这是由放电间隙G周围的电势降低导致的。因此,由于在放电间隙周围未形成产生对立放电的足够电压,所以有可能在非显示区域中阻止异常放电的发生。
现在参照图4,图4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板中电极排列和阻隔壁排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每一扫描电极260和每一维持电极280分别由多个直线部分261至263和281至283形成,所述直线部分在垂直于显示区域A中的寻址电极8的方向上沿长向延伸。
如上所述,可以沿放电单元8R、8G和8B进一步提供用于连接电极260和280的相应直线部分的连接部分264和284。
在所述显示区域A中提供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扫描电极260和维持电极280延伸至非显示区域B中,其由界线0延伸至非显示区域B中的长度分别为G1′和G2′。扫描电极260的末端通过连接部分264a相互连接,连接部分264a在所述电极的最外部分处连接相应直线部分261至263。
在维持电极280中,在一种状态下,相应的直线部分281至283与显示电极260具有相同的延伸位置,也就是说,向非显示区域B中的延伸长度为G1′,与显示电极260的第二直线部分262相对布置而形成放电间隙的第二直线部分282的末端通过最外部连接部分284a连接至另外两个直线部分281和283。
此外,第一直线部分281和第三直线部分283沿垂直于寻址电极8的方向(图4中向右)进一步延伸至非显示区域中,其进一步延伸的长度为G2′-G1′。在一种状态下,第一和第三直线部分281和283通过连接部分284b相互连接,并通过引线286从显示板引出。
因此,在非显示区域B中彼此相对的两个电极260和280之间存在长度差G2′-G1′。因此,如上所述,由可能防止在非显示区域B中产生异常放电。
根据本发明,能够解决诸如非显示区域中异常放电的问题,因此,和现有技术相比有可能提供能够获得高清晰度显示的显示板。
此外,由于在所述电极的构建状态下,形成了部分空白空间,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可能提高显示板的开口率,进而提高发光亮度。
此外,由于单独提供了相应直线部分,因此,即使在任何电极中产生断路,其他直线部分也会弥补断开的电极。也就是说,即使由于显示板的电极断路而产生故障,其他直线部分也会弥补断开的直线部分,因此,有可能使发光效率和发光亮度保持和最初一样。
尽管已经参照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要件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出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其包括一对彼此相对排列的基板,每一基板具有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位于所述基板之间的空间内的阻隔壁,其形成多个放电单元;形成于所述放电单元中的磷光体层;形成于所述基板之一上的寻址电极;以及第一和第二电极,其形成于另一基板上,以便沿垂直于所述寻址电极的方向延伸,其彼此间隔一定距离,以便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放电间隙,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彼此不同的长度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在所述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中和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中由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有差异地形成所述放电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多个彼此隔开的直线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多个直线部分包括第一直线部分,放电单元插置其间;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彼此相对排列、以形成放电间隙的第二直线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之间的第三直线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进一步包括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中的每一个均通过第三直线部分连接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直线部分和连接部分均由金属电极形成。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所述第二直线部分延伸至非显示区域,其延伸距离比所述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三直线部分的延伸距离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中形成于所述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单元包括一伪单元,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之一的一端位于所述伪单元内。
9.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其包括一对彼此相对排列的基板,每一基板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位于两基板之间的空间内的阻隔壁,形成多个放电单元;形成于所述放电单元中的磷光体层。形成于所述基板上的寻址电极;以及第一和第二电极,其形成于另一基板上,以便沿垂直于所述寻址电极的方向延伸,其彼此间隔一定距离,以便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放电间隙,其中,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内不对称地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
10.一种防止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非显示区域中产生异常放电的方法,所述等离子体显示板具有一对彼此相对排列的基板,每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域和一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在所述显示区域之外;位于两基板之间的空间内、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多个放电单元的阻隔壁;形成于所述放电单元中的磷光体层;形成于所述基板之一上的寻址电极;第一和第二电极,其形成于另一基板上,以便沿垂直于所述寻址电极的方向延伸,其彼此间隔一定距离,以便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放电间隙,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从显示区域延伸至非显示区域中,其延伸长度彼此不同,从而在所述非显示区中的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提供放电间隙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多个彼此隔开的直线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直线部分包括第一直线部分,放电单元插置其中;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彼此相对排列,以形成放电间隙的第二直线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之间的第三直线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采用连接部分通过第三直线部分连接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将直线部分连接部分形成为金属电极。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使所述第二直线部分延伸至非显示区域,其延伸距离比所述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三直线部分的延伸距离短。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在非显示区域中形成伪单元,并使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之一的一端位于所述伪单元中。
全文摘要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其包括一对彼此相对排列的基板,所述基板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和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阻隔壁位于所述基板之间的空间内,用于形成多个放电单元。磷光体层形成于所述放电单元中。在所述基板中的一个上形成寻址电极。在另一基板上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其沿垂直于所述寻址电极的方向延伸,其彼此间隔一定距离,以便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放电间隙。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域,其延伸长度彼此不同。
文档编号H01J11/32GK1716504SQ200510082119
公开日2006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30日
发明者张泰雄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