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359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具有能被简单制造、产生稳定放电、并提高了亮度和发光效率的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与其它平板显示设备相比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大屏幕尺寸、大视角、高图像质量、超薄超轻的设计,以及简单的制造工艺,所以作为第二代平板显示设备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已经受到相当地关注。
根据放电类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可以被划分为直流型PDP和交流型PDP;还可被划分为对向放电型PDP和表面放电型PDP。主要制造的是三电极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图1是传统三电极表面放电型PDP的剖面分解透视图。PDP包括上面板10和面向上面板10的下面板20。参照图1,i)一对放电电极50,置于上基板11的下表面上;ii)上介电层14,埋藏放电电极50;iii)保护层15,覆盖上介电层14,i)、ii)、iii)顺序地形成,。放电电极50中的一个电极是公共电极30,另一个是扫描电极40。
延伸以与放电电极50交叉的多个寻址电极22和覆盖寻址电极22的下介电层23形成在下基板21的上表面上。多个放电室60由形成在下介电层23上的障肋24限定。荧光体层25被形成在下介电层23上,在障肋24的两个侧壁,荧光体层25由障肋24围绕。
每个公共电极30包括透明电极30a和汇流电极30b,每个扫描电极40包括透明电极40a和汇流电极40b。透明电极30a、40a由不防碍从荧光体层发射出的光前进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通常是由氧化铟锡ITO膜形成。然而,由于其材料特性,必须使用独特的图案形成技术(patterning technique)比如需要昂贵设备和复杂工艺的溅射来形成ITO膜。
此外,为了提高透明电极30a、40a的导电性,由于由导电金属形成的汇流电极30b、40b必须形成于透明电极30a、40a外端,所以需要透明电极与汇流电极30b和40b的附加对准。
此外,当汇流电极30b、40b形成在ITO膜上时,根据电极材料的种类,汇流电极30b、40b可不被熔融或可不紧紧地接触ITO膜。由于ITO膜是透明的,所以ITO膜与汇流电极30b、40b的对准也是困难的。
除制造困难外,透明电极30a、40a的透光率大约是80%,即光损失大约是20%。PDP的低发光率是一个缺陷。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已经研发了一种其中放电电极仅包括汇流电极的PDP。然而,在PDP中,由于考虑到透光率形成窄宽度的汇流电极,所以放电不能容易地扩散到整个放电室,从而降低了亮度和发光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用简单工艺制造出并提高了工作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整个放电室区域产生稳定的放电并提高了亮度和发光效率的PDP。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在一个实施例中,PDP包括i)上基板和下基板,彼此面对;ii)多个障肋,置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以与上基板和下基板一起限定多个放电室;iii)至少一对放电电极,产生放电并延伸穿过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布置的放电室;iv)多个寻址电极,连续地布置以与另一个方向的放电室的放电电极交叉;v)上介电层和下介电层,分别覆盖至少一对放电电极和寻址电极;vi)荧光体层,置于放电室中;vii)放电气体,填充在放电室中。在至少一对放电电极中,多个凹进部分沿着该对放电电极的延伸方向形成,所述凹进部分彼此间隔预定距离并具有围绕每个放电室内部的形状。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一个实施例中,PDP包括i)上基板和下基板,彼此面对;ii)多个障肋,置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以与上基板和下基板一起限定多个放电室;iii)多个放电电极,延伸穿过在一个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放电室;iv)多个寻址电极,连续地设置以与穿过在另一个方向上连续设置的放电室的放电电极交叉;v)上介电层和下介电层,分别覆盖至少一对放电电极和寻址电极;vi)荧光体层,置于放电室中;vii)放电气体,填充在放电室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组成放电电极对的放电电极包括i)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彼此平行地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并彼此分开;ii)第二电极,在其上具有沿着延伸的方向围绕每个放电室内部的形状并被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之间的多个凹进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凹进部分可以由具有预定曲率半径的半圆形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放电电极中,第一电极可以被置于放电室的最内侧,多个第一凹进部分沿着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形成,所述第一凹进部分具有围绕每个放电室中部的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多个连接电极,该连接电极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彼此距离预定的间距而形成,以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彼此连接。


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传统三电极表面放电型PDP的剖面分解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PDP的剖面分解透视图。
图3是图2中的PDP的电极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线IV-IV截取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PDP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PDP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
图2和图3描述了PDP。参照图2,PDP包括上面板110和面向上面板110的下面板120。
上面板110包括上基板111,多个放电电极对150以预定的图案形成在上基板110的下面;上介电层114,其埋藏放电电极对150;保护层115,覆盖上介电层114。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基板111通常由包括玻璃作为主要成分的透明材料形成。彼此以预定的间距分开并彼此平行的放电电极对150,形成在上基板111的下面。一个放电电极对150包括两个彼此面对的放电电极130和140。放电电极130和140中一个是公共电极130,另一个电极是扫描电极140。通过在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之间产生的维持放电来显示图像。
参照图3,每个公共电极130包括置于从放电室160的内部向边缘的方向上的第一电极131、第二电极132、第三电极133,每个扫描电极140包括置于从放电室160的内部向边缘的方向上的第一电极141、第二电极142、第三电极143。每个电极130包括多个连接电极134以连接电极131~133,每个电极140也包括多个连接电极144以连接电极141~143。
第一电极131、141在一个方向(X方向)上延伸,穿过放电室160的最内部。当大得足以产生放电的预定的交流电被施加到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时,在第一电极131和141之间产生初始放电。其后,放电被扩散到第二电极132和142以及第三电极133和143。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每个第一电极131、141的线宽(t1),放电状态是不同的。比如,当第一电极131、141的线宽(t1)增加时,可以产生稳定的放电。然而,由于低透光率使得亮度降低,由于放电电流增大使得驱动效率降低。相反地,当线宽(t1)减少时,由于高透光率使得亮度增加,由于有限的放电电流使得驱动效率增增加,但是放电变得不稳定。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稳定的放电和开口率,线宽t1可为大约60μm~大约80μm。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31、141可由具有高导电性的金属比如Ag、Au、Al、Cu、Cr或它们的叠层形成。
第三电极133、143彼此间隔预定的距离,形成在第一电极131和141的最外侧,并在基本平行于第一电极131、141的方向(X方向)上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33、143也可由与第一电极131和141的相同的具有高导电性的金属形成。第三电极133、143可以是外部驱动电压可被施加到其上的接线端电极。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到第三电极133、143的外部驱动电压也可通过连接电极134、144被施加到第一电极131、141与第二电极132、142。
第二电极132、142被置于第一电极131、141与第三电极133、143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电极132、142中彼此分隔预定距离的多个凹进部分132a、142a,沿着第二电极132、142的延伸方向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将凹进部分132a、142a构造成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R)的半圆形状,以围绕每个放电室160的内部。在一个实施例中,凹进部分132a和142a通过加强电场使得等离子体集中在放电室160的中心区。在这个实施例中,产生于沿着凹进部分132a、142a的半圆形状的电场面,促进等离子的产生并防止等离子体由于与障肋124的碰撞而消失。此外,凹进部分132a、142a的作用在于促进在第二电极132、142与第三电极133、143之间的放电扩散,其将在随后描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32、142以及第三电极133、143的线宽t2、t3可为大约60μm~大约80μm,以保证足够的开口率和稳定的放电扩散。
彼此间隔预定距离的多个连接电极134、144沿着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的延伸方向形成。连接电极134包括第一部分134a和第二部分134b,连接电极144包括第一部分144a和第二部分144b。第一部分134a连接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第一部分144a连接第一电极141和第二电极142。第二部分134b连接第二电极132和第三电极133,第二部分144b连接第二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3。连接电极134和144通过如图3所示的凹进部分132a和142a的凹进点,将电极(131~133和141~143)彼此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34a、144a的长度L1不同于第二部分134b、144b的长度L2。
连接电极134、144通过将电极彼此连接使得开始于第一电极131、141中的初始放电扩散到第二电极132、142以及第三电极133、143。即,当预定的交流电被施加到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上时,在第一电极131和141之间的放电被初始化。沿着连接电极134、144的第一部分134a、144a,初始放电扩散入第二电极132、142。此时,放电平稳地扩散到被设置为临近第一电极131、141的第二电极132、142。其后,由于在第一电极131、141之间产生活跃的放电,所以放电快速地扩散入更广的区域。因此,即使第一部分134a、144a的长度L1相对地大于第二部分134b、144b的长度L2,由于如图3所示第二电极132、142置于相对地靠近放电中心,所以放电可稳定地扩散到第二电极132、142。
已经扩散到第二电极132、142的放电沿着连接电极134、144的第二部分134b、144b扩散到第三电极133、143。然而,由于第三电极133、143置于离放电中心相对地较远,所以与先前的扩散相比,放电扩散到第三电极133、143相对困难。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形成相对地短于第一部分134a、144a的长度L1的第二部分134b、144b的长度L2来平稳地实现放电扩散到第三电极133、143,其中第二部分134b将第二电极132连接到第三电极133,第二部分144b将第二电极142连接到第三电极143。在此,连接电极134、144的第二部分134b、144b的长度是第二电极132、142与第三电极133、143之间的最短距离(最短距离L2)。该距离沿着第二部分134b、144b的左右侧逐渐地增加。因此,沿着连接电极134、144的第二部分134b、144b扩散的放电还扩散到第二部分134b、144b。
为了通过连接电极134、144使维持放电均匀地扩散到整个放电室160,连接电极134、144可穿过放电室160的中心而形成。然而,当连接电极134、144形成在放电室160的中心时,可见光的透光率会降低。因此,连接电极134、144的宽度(t4)会受到限制。例如,连接电极134、144的宽度(t4)可以是大约40μm~大约60μm。可通过连接连接电极134、144来防止沿着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电压降。因此,相同的驱动电压可被施加到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
即使在图中未示出,当具有的吸光率高于大约50%的光吸收层形成在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的上方时,即使不形成用于吸收外部光线的附加的黑条,也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再次参照图2,覆盖放电电极对150的上介电层114形成在上基板111的下部。上介电层114防止放电电极对150由于正离子或电子的碰撞而受损,并通过感应电荷来有助于积聚壁电荷。在一个实施例中,上介电层114可以由比如Pb、B2O3或SiO2的电介质形成。
取决于实施例或具体情形,保护层115可被省略。保护层115防止上介电层114由于产生放电时正离子或电子的碰撞而受损,并促进大量的二次电子放电。保护层115通常由MgO膜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下面板120包括i)下基板121;ii)多个寻址电极122,以预定的图案形成在下基板121上;iii)下介电层123,埋藏寻址电极122;iv)障肋124,形成在下介电层123上并限定多个放电室160;v)荧光体层125,置于放电室160的内部。
下基板121支撑寻址电极122和下介电层123,下基板121通常由包含玻璃作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寻址电极122的目的是为了产生寻址放电,该寻址放电有助于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之间产生维持放电。更具体地讲,寻址电极122降低了用于产生维持放电的电压。寻址电极122被形成以与放电电极对150交叉,并可以条状图案在y方向上形成。
下介电层123防止寻址电极122由于产生放电时正离子或电子的碰撞而受损,下介电层123可由比如PbO、B2O3、SiO2形成。
如图2所述,障肋124可以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矩阵图案形成。通过将上基板111和下基板121之间的放电空间限定成多个放电室160,障肋124阻碍了放电室160之间的光电串扰。
参照图2,荧光体层125形成在被障肋124环绕的下介电层123上,横过障肋124的侧壁。在此,放电室160表示组成象素的子象素,并且根据荧光体层125的种类,放电室160被区分为发红光的子象素、发绿光的子象素、发蓝光的子象素。将从等离子体辐射出的真空紫外线转换为可见光的荧光体被涂敷在荧光体层125上。在一个实施例中,Y(V,P)O4:Eu可被涂敷在发红光的子象素中,Zn2SiO4:Mn可被涂敷在发绿光的子象素中,BAM:Eu可被涂敷在发蓝光的子象素中。即使在图2中未示出,放电气体,比如Ne、Xe和这些气体的混合物,被填充在放电室160中。
图4是沿着图2的线IV-IV截取的剖面图。为了便于解释,图4中描述的下面板120相对于线A-A旋转90°。参照图4,在具有以上结构的PDP中,当寻址电压被施加到寻址电极122和扫描电极140之间时,在寻址电极122和扫描电极140之间产生寻址放电;选择在其中将要产生维持放电的放电室160作为寻址放电的结果。
然后,当预定的交流电压被施加到被选择的放电室160的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之间时,在公共电极130和扫描电极140之间产生维持放电。在此,在第一电极131、141之间维持放电P1被初始化。其后,通过连接电极134、144,维持放电P1作为维持放电P2、P3扩散到与第一电极131、134相邻放置的第二电极132、142以及第三电极133、134。
由于通过维持放电P1、P2、P3而受激发的放电气体的能级降低,从放电气体中发射出紫外线。紫外线激发涂敷在放电室160中的荧光体层125,由于荧光体层125的能级降低,从荧光体层125发射出可见光,从而通过发射的可见光形成图像。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PDP的电极结构的平面图。参照图5,放电电极对250包括公共电极230和扫描电极240。公共电极230包括从放电室260的内侧顺序布置的第一电极231、第二电极232、第三电极233,扫描电极240包括从放电室260的内侧顺序布置的第一电极241、第二电极242、第三电极243。在此,第一电极231、241以及第三电极233、243以比如条状在X方向形成。第二电极232、242包括沿着第二电极232、242的延伸方向而彼此分隔预定的距离(d)的凹进部分232a、242a。另外,分别形成用于连接第一、第二、第三电极231~233和241~243的连接电极234、244。然而,图5与图3不同,除了穿过凹进部分232a、242a的半圆形的连接电极234、244之外,在凹进部分232a、242a的两侧穿过平直部分232b、242b的连接电极234′、244′,形成于连接电极234、244的左右两侧。
更具体地讲,每个连接电极234、244的第二部分234b、244b是第二电极232、242与第三电极233、243之间的最短距离(最短距离L2)。该距离沿着第二部分234b、244b的左右侧逐渐地增加。如图3的实施例所示,由于在平直部分232b、242b,第二电极(232、242)和第三电极(233、243)彼此远离,所以与前一个扩散相比在平直部分232b、242b上的稳定扩散相对地困难。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另外形成穿过平直部分232b、242b的连接电极234′、244′而引发沿着连接电极234′、244′平稳的放电扩散。
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第一部分234a、244a和第二部分234b、244b的连接电极234和244、障肋224、寻址电极222与参照图2和图3所描述的那些相同或者相似。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极结构的平面图。根据本实施例的PDP包括与参照图2和图3所描述的PDP的组成部分相同的组成部分,除了以下将描述的组成部分之外。
在本实施例中,与图2和图3中不同,彼此分隔预定距离(d)的多个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沿着第一电极331、341的延伸方向(X方向)形成。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以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R1的半圆形形成,以环绕每个放电室360的中心。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有助于由于在放电室360中心的放电而产生的等离子体的集中。即,沿着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的半圆形形成的电场面有助于等离子体的产生,并通过将等离子体集中在放电室360的中心来防止等离子体由于与障肋324碰撞而消失。
具体地讲,如图6所示,第二凹进部分332a、342a可形成在第二电极232、242中,同时形成第一电极231、241的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交迭由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形成的电场面和第二凹进部分332a、342a形成的电场面,获得了在放电室360的中心更有效的等离子体的集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凹进部分332a、342a可以基本与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相同的形状形成。比如,如图6所述,如果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与第二凹进部分332a、342a以半圆形形成,那么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与第二凹进部分332a、342a可以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图6中,R1=R2)。
沿着第一电极331、341与第二电极332、342的延伸方向,第一电极331、341与第二电极332、342之间的距离基本上保持一致。这是因为第一凹进部分331a、341a是沿着第一电极231、241形成的。这样,有助于在第一电极231、241与第二电极232、和242之间的放电扩散。可以以如参照图2和图3所描述的同样的方式来获得通过第二凹进部分332a、342a,从第二电极232、242到第三电极233、243的稳定的放电扩散。
其它的组成部分,比如包括公共电极330和扫描电极340的放电电极对350,包括第一部分334a、344a以及第二部分334b、344b的连接电极334,寻址电极322,障肋324都基本上与参照图2和图3所描述的那些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PDP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由于PDP的放电电极对由金属材料而不是透明电极制成,所以不需要昂贵的用于形成透明电极的形成图案的方法,也不需要在电极之间的对准。从而,简化了制造工艺,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第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PDP包括在其上沿着电极延伸方向形成多个凹进部分的放电电极对。通过凹进部分,初始放电可扩散到放电室的整个区域,等离子体可被集中在放电室的中心,以显示高亮度的图像,并提高了发光效率。
虽然上文的描述已经指出应用于不同实施例的发明的新颖性特性,但是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出的装置或工艺的形式和细节做出各种省略、替换和变化。从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而不是通过前面的描述限定。落于权利要求等同物的含义和范围之内的所有变化被包含在它们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和下基板,彼此面对;多个障肋,置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以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一起限定多个放电室;至少一对放电电极,其产生放电并延伸穿过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布置的所述放电室;多个寻址电极,连续地布置以与所述放电电极交叉;上介电层和下介电层,分别覆盖所述至少一对放电电极和寻址电极;荧光体层,置于放电室中;放电气体,填充在放电室中,其中,每个放电电极包括多个基本半圆形的凹进部分,每个凹进部分在通常面对各自的放电室的中心区的方向上形成,该中心区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多个半圆形凹进部分中的每个位于每个各自的放电室内,所述放电室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中的。
3.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和下基板,彼此面对;多个障肋,置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以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一起限定多个放电室;多个放电电极对,延伸穿过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布置的所述放电室,其中,组成各自放电电极对的放电电极中的每个,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彼此分隔,在一个方向上彼此平行延伸;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电极之间,包括多个第一基本半圆形的凹进部分,每个凹进部分在通常面对各自放电室的中心区的方向上形成,该中心区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由金属形成。
5.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多个半圆形凹进部分中的每个位于每个各自的放电室内,所述放电室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电极被置于放电室的最内部,并且其中,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第二基本半圆形的凹进部分,每个凹进部分在通常面对各自放电室的中心区的方向上形成,该中心区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凹进部分具有与至少一个第二凹进部分基本相同的曲率半径。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分隔预定距离的多个第一连接电极,以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彼此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多个穿过放电室的连接电极被形成并通过多个第一凹进部分分别从第一电极向第三电极延伸。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连接电极通常穿过每个各自凹进部分的中心区。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在每个凹进部分的两端形成并构建以连接第一、第二、第三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至少一个放电室与i)第一连接电极中的一个,ii)第二连接电极中的两个联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和所述两个第二连接电极彼此基本平行,并且所述一个连接电极和所述两个连接电极位于各自放电室内,该放电室在基本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13.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放电室,位于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面板之间;多个放电电极对,延伸穿过所述多个放电室,其中,每个放电电极对包括彼此相对的通常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第一基本半圆形的凹进部分,每个凹进部分被形成以通常面对各自放电室的中心区,该中心区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放电电极对还包括通常分别地排列在第一方向上并与第一和第二电极相邻的第三和第四电极,其中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第二基本半圆形的凹进部分,每个凹进部分被形成以通常面对各自放电室的中心区,该中心区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15.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连接电极,其形成在基本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并被构建为连接多个第一凹进部分和多个第二凹进部分。
16.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放电电极对还包括第五和第六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分别地位于i)所述第三和第五电极之间,ii)所述第四和第六电极之间。
17.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通过形成在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连接电极,所述第五和第六电极的至少一个被连接到各自的第一凹进部分。
18.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该结构包括多个放电电极对,延伸穿过位于两相对面板之间的多个放电室,其中,每个放电电极对包括通常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并彼此面对的第一和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第一基本半圆形的凹进部分,每个凹进部分被形成以通常面对各自放电室的中心区,该中心区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放电电极对还包括通常分别地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相邻的第三和第四电极,其中,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第二基本半圆形的凹进部分,每个凹进部分被形成以通常面对各自放电室的中心区,该中心区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连接电极,其形成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并被构建为连接多个第一凹进部分和多个第二凹进部分。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多个半圆形凹进部分中的每个位于每个各自的放电室内,所述放电室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简单的制造工艺、提高的放电稳定性、亮度和发光效率的PDP。在一个实施例中,PDP包括i)上基板和下基板,彼此面对;ii)多个障肋,置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以与上基板和下基板一起限定多个放电室;iii)至少一对放电电极,产生放电并延伸穿过连续布置在一个方向的放电室;iv)多个寻址电极,布置以与穿过在另一个方向连续布置的放电室的放电电极交叉;v)上介电层和下介电层,分别覆盖至少一对放电电极和寻址电极;vi)荧光体层,置于放电室中;vii)放电气体,填充在放电室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放电电极包括多个基本半圆形的凹进部分,每个凹进部分被形成在面对各自的放电室的在基本上平行于基板的平面上的中心区的方向。
文档编号H01J11/38GK1731556SQ20051008917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7日
发明者姜太京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