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58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阵列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排列了多个发光管,每个发光管内部都具有荧光物质层,并且在所述多个发光管中产生放电,使得发光管中的荧光物质层发光,从而显示图像。
背景技术
对于执行自发光的大型图像显示设备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建议,其中,由内部具有荧光物质层等的玻璃管形成的大量发光线被排列为阵列,从而每条发光线的每个部分的发光被控制,以显示图像(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61-103187)。
在每条发光线中,在玻璃管内部形成有保护膜(例如MgO膜)和荧光物质层,并且例如由Ne和Xe等组成的放电气体被充入玻璃管。荧光物质层形成在被称为“船(boat)”的支撑组件上,船是截面形状近似半圆形的安装部件,该支撑组件(船)被插入玻璃管中。然后,玻璃管在真空室中被抽真空,同时被加热,并且在充入放电气体后,玻璃管的两端被密封。这样制成的大量发光线路被平行排列和固定,而且这些发光线被提供以电极。通过向这些电极施加电压,在发光线内部产生放电,从而使得荧光物质层发光。
图1是示出了作为阵列显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基本结构的透视图。
在此处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PTA)100中,其中部署了分别产生红(R)、绿(G)、蓝(B)色荧光的荧光物质层并被密封了放电气体的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被彼此平行排列,并在整体上呈平面形状,透明前表面支撑板20和透明后表面支撑板30被分别安放在所述多条排列为阵列的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的作为显示面的前表面上和后表面上,这些排列为阵列的多条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被夹在前表面支撑板20和后表面支撑板30之间。
前表面支撑板20上形成有显示电极对21,其由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这两个显示电极在多条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的阵列的方向(即显示电极对21跨过多条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的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延伸。多个显示电极对21排列在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的纵向上。构成一个显示电极对21的两个显示电极211、212由金属(例如Cr/Cu/Cr)制成的总线电极211a、212a和由ITO薄膜制成的透明电极211b、212b构成,其中总线电极211a、212a形成在彼此分离的两侧,而透明电极211b、212b形成在彼此靠近的两侧。总线电极211a、212a用于减小显示电极211、212的电阻,而透明电极211b、212b用于通过使得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中发出的光不被遮蔽地传输到前表面支撑板20,来确保明亮的显示。显示电极对21并不限于透明电极,而是还可由具有高开口率的结构的电极(例如网格电极)来构成。
在后表面支撑板30上,形成有金属制成的大量信号电极31,这些信号电极以与多条排列为阵列的发光线10R、10G、10B、10R、10G、10B、…中的每一条相对应的方式,沿着每条发光线彼此平行地延伸。
当以平面方式观看这样构成的PTA 100时,信号电极31和显示电极对21的交叉部分成为单位发光区域(单位放电区域)。使用两个显示电极211、212之一作为扫描电极,通过在该扫描电极和信号电极31的交叉部分产生选择性放电来选择发光区域,并通过使用由于放电而在该区域的发光线内表面上形成的壁电荷(wall charge)在显示电极211、212之间产生显示放电,从而执行显示。选择性放电是在彼此垂直相对的扫描电极和信号电极31之间的发光线内产生的相对放电,而显示放电是在被部署为在平面上平行的显示电极211、212之间的发光线内产生的平面放电。由于这样的电极布置,在发光线内,在其纵向上形成了多个发光区域。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3个电极被部署在一个发光区域中,显示放电由显示电极211、212产生。但是,结构并不限于此,而是可在显示电极211、212和信号电极31之间产生显示放电。即,可采用如下类型的电极结构显示电极211、212被形成为一个电极,并且通过使用这一个显示电极作为扫描电极,在该显示电极和数据电极3之间产生选择性放电和显示放电(相对放电)。
图2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PTA 100的发光线结构的示意图。
这里示出了3条发光线10R、10G和10B。在发光线10R、10G和10B的每一条中,例如MgO的保护膜12被形成在玻璃管11的内表面上,玻璃管11中插入了船13,船13是支撑组件,其中形成有产生R、G、B色荧光的荧光物质层14R、14G、14B(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3-86141)。
图3示出了其上形成有荧光物质层的船。
船13具有半圆形或U形或类似形状的横截面,并具有随玻璃管11而延展的形状(见图2)。在船13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图1和2所示的三种发光线10R、10G和10B相对应的三种荧光物质层14R、14G和14B(参照图2,这里用荧光物质层14代表)。
再次参照图2,继续进行描述。
通过将具有图3所示形状的船13插入玻璃管11而构成图2所示的发光线10R、10G、10B中的每一个。如图2所示,由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的显示电极对21被部署在这些发光线10R、10G、10B上。两个显示电极211、212分别由金属制成的总线电极211a、212a和透明电极211b、212b构成。
在图2所示结构中,分别具有三种荧光物质层14R、14G和14B的三条发光线10R、10G、10B构成一个组,而由一组显示电极对21(由两个显示电极211、212构成)限定的区域D1成为一个像素,像素是彩色图像显示的单位。每条发光线10R、10G、10B的直径一般是1mm左右,因此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一个像素的区域D1的大小大约为3mm×3mm。
图4是在一帧周期内示出显示驱动方法的示例的简图。
这里排列了多个子帧(SF),在一个子帧中,“初始化”、“寻址”和“显示”的周期构成一个组。在“初始化”周期中,初始化被执行,从而为每个显示像素的下一次发光作准备,在下一“寻址”周期中,要发光的显示像素从2维排列的多个显示像素中被选出,在下一“显示”周期中,恰好在该“显示”周期之前的“寻址”周期中选出的显示像素发光。
各个SF的“显示”周期的时间长度彼此不同,依赖于一帧的多个SF中要执行发光的SF的组合,与“一帧”显示像素有关的发光亮度被确定。即,基于一帧中每个显示像素的每个像素值,为每个显示像素找出发光模式,即,在一帧中排列的多个SF中,哪些SF光用于发光,哪些SF光不用于发光。每个显示像素根据每个显示像素的发光模式来发光。于是,一帧的图像被显示在显示屏上。
图4的部分(A)示出了一山(one-mountain)型排列SF结构的示例。在本例中,“显示”的时间长度在一帧的头部最长,而SF在一帧中的位置越靠后,其时间就越短。“显示”的时间长度具有所谓“一山”的形状,其具有形成于“一帧”的头部处的峰。
图4的部分(B)示出了两山(two-mountain)型排列SF的结构。在本例中,一帧被划分为第一半部分和第二半部分(当一帧被如此划分时,第一半部分和第二半部分都被称为半帧)。例如,具有与图4的部分(A)的一帧中排列的相同SF的一帧被划分为两个半帧(第一半部分和第二半部分)。此时,在每个半帧的内部,在头部的SF的“显示”周期具有最长的时间,并且越靠后,时间越短。因此,“显示”的时间长度在第一半部分和第二半部分中的每个部分的头部都具有峰,因此说,在一帧中形成了两个山。
虽然除了这两个示例外还有各种有关显示驱动方法的想法,但是此处略去其细节。
图5是等离子管阵列的框图,图6是图5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路部分的功能框图。
如图5所示,等离子管阵列100的组成元件除了参照图1到图3所描述的其中排列有发光线的图像显示部分100A之外,还有显示电路部分100B,其由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表存储器50a、数据控制电路51、驱动器控制电路52、信号电极驱动器53、扫描电极驱动器54和公共电极驱动器55构成。
在显示电路部分100B中,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处理61和驱动处理62如图6所示被执行。
在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处理61中,对于每个像素值,输入图像数据被转换为发光模式,该发光模式是关于在哪个子帧(SF)中要发光,在哪个子帧中不要发光。在驱动处理62中,每个像素的发光根据在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处理61中获得的发光模式而被控制。
在图5所示的电路块中,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处理61由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表存储器50a和数据控制电路51来执行。即,在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表存储器50a中存储了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表,其中像素值和发光模式被彼此关联,对每一帧,图像数据被顺序地输入到数据控制电路51,在数据控制电路51中,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表被参考,从而每一帧的图像数据的每个像素的像素值被转换为发光模式。
代表如此获得的发光模式的数据与像素的地址信息一起被输入驱动器控制电路52。
图6所示的驱动处理62由图5所示的驱动器控制电路52、信号电极驱动器53、扫描电极驱动器54和公共电极驱动器55执行。驱动器控制电路52接收每个像素的地址信息和每个像素的发光模式数据,并且根据所接收的地址信息和数据,驱动器控制电路52控制驱动信号电极31的信号电极驱动器53、驱动构成显示电极对21的两个显示电极211、212中的每一个的扫描电极驱动器54,以及公共电极驱动器55,从而使得其中排列有发光线的图像显示部分100A根据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此外,图6的方框所示的驱动处理62(即由图5所示的驱动器控制电路52通过驱动信号电极驱动器53、扫描电极驱动器54和公共电极驱动器55这三个驱动器而执行的用于在图像显示部分100A上显示图像的处理)是公知技术,因为该驱动处理不是此处主题,因此省略对其的进一步描述。
在具有上述基本结构的PTA中,可以设想通过沿着曲面而非以平面方式排列发光线而将显示图像的显示面形成为曲面。
例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3-92085中描述了这样的示例,其中圆柱形房间的整个墙壁区域是一个显示面。
通过以此方式形成曲面显示面,可大大提高PTA的使用范围。
即使在显示面通过沿曲面延伸地排列发光线而被形成为曲面的情况下,发光线的几何环境对所有发光线相同共有的部分(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3-92085)也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发光线的几何环境彼此不同的部分会出现问题。
图7的简图示出了多条排列为阵列的发光线。图8的简图示出了沿图7的箭头A-A拍摄的发光线10的阵列。图9的简图示出了沿图7的箭头B-B拍摄的发光线10的阵列。
图7所示的多条发光线以如下方式排列其中显示面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形成如图8所示的平面,而显示区域的另一部分形成如图9所示的曲面(在此处所示示例中,是具有正曲率的凸面)。
图7所示的两个显示电极121、122在横贯所述多条发光线10的方向上延伸。通过向这两个显示电极121、122施加驱动电压,在发光线10内,在与两个显示电极121、122之间的放电空隙相对应的区域产生放电,从而发光。根据发光线10的阵列,其中形成有显示电极121、122的前表面支撑板20的表面被部分形成为平面,部分形成为曲面。
如本例所示,当不同几何环境中的多个区域呈现在一个显示面上时,各区域的显示亮度彼此不同,于是出现了显示面的整个区域亮度不一致的问题。
即,与图8所示的平面(零曲率)相比,在图9所示的曲面(正曲率)情形下,由一条发光线负责发光的像素的宽度变宽,而每单位面积的发光亮度相应下降。
图10是亮度下降率的示意图。
图10的部分(A)所示的显示面在一条发光线旁以直角弯曲。在此情形下,在拐角处的一条发光线具有π/2的角度,当发光线的半径用r表示时,仅由该发光线部分负责发光的区域面积在长度上变宽了πr/2。在此情形下,与其它平面部分相比,该拐角部分的亮度例如下降大约44%。
图10的部分(B)所示的显示面通过两条发光线以直角弯曲。在此情形下,在拐角处的两条发光线都具有π/4的角度,而由这两条发光线部分负责发光的区域的面积每个都在长度上变宽了πr/4。在此情形下,与其它平面部分相比,该拐角部分的亮度例如下降大约29%。
图10的部分(C)所示的显示面通过三条发光线以直角弯曲。在此情形下,在拐角处的三条发光线都具有π/6的角度,而由这三条发光线部分负责发光的区域的面积每个都在长度上变宽了πr/6。在此情形下,与其它平面部分相比,该拐角部分的亮度例如下降大约17%。
因此,曲率越大(图10的部分(A)示出了大曲率,图10的部分(C)示出了小曲率),亮度下降越多。
虽然这里已经描述了显示面为具有正曲率的凸面的情形,但是对于显示面是具有负曲率的凹面的情形,上述内容同样适用。在显示面是凹面的情形下,曲率的绝对值越大,亮度提高越多。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阵列显示装置,该装置当输入代表统一图像的图像数据时,可以显示具有统一亮度的图像,而不论显示面的表面形状如何。
本发明的阵列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发光管,每个所述发光管的内部都具有荧光物质层,并且所述多个发光管沿着具有部分不同曲率的显示面彼此平行地排列;前表面支撑组件和后表面支撑组件,用于通过将所述发光管夹在中间而支撑所述发光管,并且所述前表面支撑组件和后表面支撑组件分别在所述显示面一侧和在后表面一侧上延伸;多个显示电极,所述显示电极形成在与所述前表面支撑组件的发光管相对的表面上,并在所述显示电极跨过所述发光管的方向上延伸;多个信号电极,所述信号电极以对应于每个所述发光管的方式形成在与所述后表面支撑组件的发光管相对的表面上,并且在沿着所述发光管的方向上延伸;以及亮度调节部分,其根据所述显示面的部分曲率来调节每个所述发光管的亮度。
因为本发明的阵列显示装置具有亮度调节部分并且根据显示面的部分曲率来调节亮度,因此防止了降低或提高亮度的斑纹区域的出现。
在本发明的阵列显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亮度调节部分采用如下形式由发光管形成的凸面显示面的区域的曲率的绝对值越大,所述显示面的亮度越高。而且,优选地,所述亮度调节部分采用如下形式由发光管形成的凹面显示面的区域的曲率的绝对值越大,所述显示面的亮度越低。
在本发明的阵列显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如下特征所述显示电极的电极结构使得透过率依赖于所述显示面的部分曲率而有所不同。而且,优选地,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如下特征显示电极的电极结构使得当施加相同电压时,放电效率依赖于所述显示面的部分曲率而有所不同。
在本发明的阵列显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如下特征形成所述显示面的多个区域的发光管中的荧光物质层的厚度依赖于每个区域的曲率而有所不同,或者优选地,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如下特征在形成所述显示面的多个区域的发光管内部署的荧光物质层的位置依赖于每个所述区域的曲率而有所不同。
此外,在本发明的阵列显示装置中,优选地,阵列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电路,图像数据被输入所述驱动电路,并且所述驱动电路根据所述图像数据驱动所述显示电极和所述信号电极,从而使得图像根据亮度分布而被显示在显示面上,并且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数据转换电路,图像数据被输入所述数据转换电路,并且所述数据转换电路向由对应于每个所述区域的发光管部分负责的像素的像素值给予加权,所述加权依赖于构成所述显示面的每个区域的曲率而有所不同,从而所述数据转换电路产生新的图像数据,并将所述新的图像数据输入所述驱动电路。
根据上述本发明,当输入示出统一图像的图像数据时,可获得具有统一亮度的图像。


图1是示出了作为阵列显示装置的示例的等离子管阵列的基本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了构成图1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的发光线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了其上形成有荧光物质层的船的图;图4是示出了一帧周期中的显示驱动方法的示例的图;图5是等离子管阵列的框图;图6是图5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路部分的功能框图;图7是示出了多条排列为阵列的发光线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了沿图7的箭头A-A拍摄的发光线阵列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了沿图7的箭头B-B拍摄的发光线阵列的示意图;图10是亮度的降低率的说明图;图11是示出了由两个显示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对的图;图12是示出了用于调节亮度的另一装置的图;图13是示出了用于调节亮度的另一装置的图;图14是示出了发光线的内部结构的图;图15是示出了发光线的内部结构的图;图16是等离子管阵列的框图;以及图17是图16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路部分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下面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中,基本结构与参照上面的图1到图6描述的PTA是相同的。因此这里省略重复的描述,而将针对与所述PTA的不同之处对各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1的图示出了由两个显示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对。
在图11的部分(A)和(B)中都示出了两个显示电极121、122,在它们之间部署有宽度为d的放电空隙120。在图11的部分(A)所示的显示电极对的情形下,彼此相对并且其间夹有显示电极121、122的放电空隙120的部分(基本充当放电电极的部分)具有下述电极结构其中较粗的细金属线127以网格形式被安装。在图11的部分(B)的显示电极对的情形下,这些部分具有下述电极结构其中具有较细直径的细金属线127以网格形式被安装。因此,在图11的部分(A)情形下,被细金属线127包围,并且来自发光线的光从其穿过的的开128较窄,因此,光透过率较低。另一方面,在图11的部分(B)中,开口128较宽,光透过率较高。
光的透过率可以被调节,从而通过以此方式用具有不同开口率的金属网格形成显示电极而获得统一的亮度,其中所述开口率依赖于显示面的每个区域的曲率。
在图11中,例如,宽度d是400μm,显示电极121、122的线宽是20μm(在图11的部分(A)情形下)和16μm(在图11的部分(B)情形下),开口128的大小e、f在两中情形下都是(100μm-线宽)。
图12的简图示出了用于调节亮度的其它装置。
图12的部分(A)到部分(D)都示出了两个显示电极121、122,它们彼此相对,并且其间夹有宽度为d的放电空隙120。与图12的部分(A)的以栅格形式布线的显示电极相比,在图12的部分(B)的显示电极中,在中部沟槽中延伸的细金属线被去掉了。因此,开口率很高且光透过率很高。在图12的部分(C)情形下,与图12的部分(A)相比,与放电空隙相邻且横向延伸的细金属线被去掉了。在此情形下,放电空隙120中的放电强度改变了。因此,发光强度改变并且亮度改变。
在图12的部分(D)情形下,横向延伸的细金属线被去掉了,显示电极呈梳齿状。因此,与图12的部分(C)一样,放电空隙120的放电强度改变了,发光强度改变并且亮度改变。
在图12中,例如,宽度d是400μm,显示电极121、122的线宽是20μm,开口大小e是(425μm-线宽)。
如图11和12所示,通过调节依赖于电极结构的开口率,或通过采用具有不同放电强度的电极结构,可调节亮度。
图13是示出了用于调节亮度的另一装置的简图。
图13的部分(A)和部分(B)都示出了两个显示电极121、122,它们彼此相对,并且其间夹有宽度为d的放电空隙120。这两个显示电极121、122是由以梯状安装的细金属线127形成的。
这里,通过与图13的部分(A)的电极结构进行比较来进行描述。
在图13的部分(B)中,因为放电空隙的宽度d很窄,因此可获得很强的电场,并且可利用很低的放电维持电压来维持发光。因此,当施加相同电压时,通过产生强放电可获得强发光,并且亮度提高。
在图13中,例如,宽度d是400μm(在图13的部分(A)情形下)和320μm(在图13的部分(B)情形下),显示电极121、122的线宽是20μm,开口大小e是(425μm-线宽)。
如图13所示,还可通过调节依赖于电极结构的放电维持电压(在施加相同电压时通过调节放电效率)来调节亮度,并且还可通过根据曲率执行该调节来获得统一亮度的图像。
图14的简图示出了发光线的内部结构。
如参照图2所示,发光线10具有如下结构其中保护膜12形成在玻璃管11的内表面上,在玻璃管11中插入了船13,在船13中形成了荧光物质层14。
在图14的部分(A)情形下,具有较小层厚的荧光物质层14形成在船13上。在图14的部分(B)情形下,具有较大层厚的荧光物质层14形成在船上。
即使当例如电极结构之类的其他条件都一样时,在图14的部分(A)情形下会获得较弱的发光L,而在图14的部分(B)情形下获得较强的发光L。
在图14中,例如,荧光物质层14的膜厚是20μm(在图14的部分(A)情形下)和30μm(在图14的部分(B)情形下),船表面和管壁之间的距离是700μm。
通过采用其中荧光物质层的厚度根据曲率而被如此调节的发光线,可获得统一的亮度,而不论曲率如何。
与图14一样,图15的简图也示出了发光线的内部结构。
图15的部分(A)与图14的部分(A)相同。
与图15的部分(A)相比,在图15的部分(B)中,船13被形成得很厚,荧光物质层14也相应的升高,虽然荧光物质层14的层厚相同。
在图15中,例如,荧光物质层14的膜厚是20μm,船表面和管壁之间的距离是700μm(在图15的部分(A)情形中)和560μm(在图15的部分(B)情形下)。
而且,在图15的部分(B)情形下,与图15的部分(A)情形相比,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可获得很强的发光L,并且亮度可调节。
图16是等离子管阵列的框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的显示电路部分的功能框图。图16和17分别对应于传统示例的图5和图6。
这里描述本发明与参照图5和6描述的传统技术的不同之处。
与图5相比较,在图16所示的等离子管阵列100的显示电路部分100B中加入了加权因子存储器50b。
显示像素地址和该地址的像素值的加权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表被存储在加权因子存储器50b中。
当图像数据被输入数据控制电路51时,图17所示的像素值加权处理60在数据控制电路51中被首先执行。
在像素值加权处理60中,对构成输入的图像数据的每个像素值,通过使用每个像素值的地址作为索引来参照加权因子存储器50b,从而找出用于每个像素值的加权因子,每个像素值被该加权因子加权,从而由新像素值构成的图像数据被产生。
对应于显示面的曲率的加权因子被存储在加权因子存储器50b中。因此,在执行像素值加权处理60后获得的图像数据成为这样的图像数据其中由曲率所造成的亮度降低或增加被校正。
在数据控制电路51中,在像素值加权处理60之后,对图像数据执行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处理61,并且由驱动器驱动电路52等执行驱动处理62。像素值-发光模式转换处理61和驱动处理62已经参照图5和6进行了描述,因此这里略去对其的重复描述。
如参照图16和17所述,通过根据排列为阵列的发光线的几何形状对像素值加权,也可以获得具有统一亮度的显示屏。
权利要求
1.一种阵列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发光管,每个所述发光管的内部都具有荧光物质层,并且所述多个发光管沿着具有部分不同曲率的显示面彼此平行地排列;前表面支撑组件和后表面支撑组件,用于通过将所述发光管夹在中间而支撑所述发光管,并且所述前表面支撑组件和后表面支撑组件分别在所述显示面一侧和在后表面一侧上延伸;多个显示电极,所述显示电极形成在与所述前表面支撑组件的所述发光管相对的表面上,并在所述显示电极跨过所述发光管的方向上延伸;多个信号电极,所述信号电极以对应于每个所述发光管的方式形成在与所述后表面支撑组件的所述发光管相对的表面上,并且在沿着所述发光管的方向上延伸;以及亮度调节部分,其根据所述显示面的部分曲率来调节每个所述发光管的亮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采用如下形式由发光管形成的凸面显示面的区域的曲率的绝对值越大,所述显示面的亮度越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采用如下形式由发光管形成的凹面显示面的区域的曲率的绝对值越大,所述显示面的亮度越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如下特征所述显示电极的电极结构使得透过率依赖于所述显示面的部分曲率而有所不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如下特征所述显示电极的电极结构使得当施加相同电压时,放电效率依赖于所述显示面的部分曲率而有所不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如下特征形成所述显示面的多个区域的发光管中的荧光物质层的厚度依赖于每个所述区域的曲率而有所不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如下特征在形成所述显示面的多个区域的发光管内部署的荧光物质层的位置依赖于每个所述区域的曲率而有所不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电路,图像数据被输入所述驱动电路,并且所述驱动电路根据所述图像数据驱动所述显示电极和所述信号电极,从而使得图像根据亮度分布而被显示在所述显示面上,并且其中所述亮度调节部分包括数据转换电路,图像数据被输入所述数据转换电路,并且所述数据转换电路向由对应于每个所述区域的发光管部分负责的像素的像素值给予加权,所述加权依赖于构成所述显示面的每个区域的曲率而有所不同,从而所述数据转换电路产生新的图像数据,并将所述新的图像数据输入所述驱动电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阵列显示装置,其中,多个内部具有荧光物质层的发光管被排列,并且在所述多个发光管中产生放电,从而使得发光管中的荧光物质层发光,以显示图像。当代表统一图像的图像数据被输入时,所述阵列显示装置显示具有统一亮度的图像,而不论显示面的平面形状如何。
文档编号H01J11/18GK1870079SQ200510103408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6日
发明者四户耕治, 粟本健司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