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487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关发明,尤其是通过变更传统感应器的位置和箝位二极管的位置,在二极管的逆恢复后,在感应器上逆向施加Vs/2,从而使存储在感应器上的还原为源电容(Cs)或维持电压源(Vs),由此可以减少冲击电流和切换损失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关发明。
背景技术
图1为显示传统技术中的设在等离子显示板维持驱动部前端的能量回收部的线路图,图2为显示上述图1所示的各开关的打开/关闭时间和基板电容的输出波形的时间图及波形图。
如图1所示,传统技术中的设在等离子显示板维持驱动部前端的能量回收部10配备了连接在维持驱动部20和源电容Cs之间的感应器L和,源电容Cs和感应器L之间并联的第1开关S1及第3开关S3和多个箝位二极管(D1至D4)。
而且,上述维持驱动部20由在基板电容Cp和感应器L之间并联的第2开关S2及第4开关S4组成。
而且,上述第2开关(S2)是连接在维持电压源(Vsus)上,第4开关(S4)是连接在基带电压源(GND)上。
而且,上述源电容Cs在回收维持放电时通过基板电容Cp充电的电压而进行充电的同时,再次将被充电的电压提供给基板电容Cp,为能充电相当于维持电压Vs的1/2值的Vs/2,具有很高的容量值。
而且,感应器L是应与基板电容Cp一同形成共振线路,上述第1至第4开关(S1至S4)则应控制电流的流动。
如图3所示,能量回收部10的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假设在T1期间之前,在扫描电极部Y和维持电极部Z之间进行充电的电压,即在基板电容Cp进行充电的电压为0伏特,在源电容Cs上则充电了Vs/2的电压。
而且,在T1期间形成了通过第1开关S1的启动(Turn-on),从源电容Cs开始由第1开关S1,感应器L及基板电容Cp连接的电流路径。
此时,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将形成串行共振线路,通过充电了Vs/2的电压的上述源电容Cs和上述串行共振线路的感应器电流(iL)充/放电,基板电容Cp的电压将上升到源电容Cs电压的两倍的Vs。
而且,在T3期间启动第2开关S2,上述第2开关S2被启动,则维持电压Vs将供应至扫描电极部Y。
而且,第2开关S2被打开之后,在T2期间,上述感应器电流(iL)因第1二极管D1的逆恢复特性反方向(-iL)流动,在结束上述第1二极管D1的逆恢复后被关闭(OFF),则能量根据上述感应器L存储的能量,通过上述第2,4二极管(D2,D4)和第2开关S2进行循环。
而且,在T4期间,第1开关S1和第2开关S2被关闭的同时启动第3开关S3,上述第3开关S3被启动,则将形成从基板电容Cp开始经过感应器L及第3开关S3,由源电容Cs连接的电流路径,由此基板电容Cp上充电的电压回收至源电容Cs。
而且,随着基板电容Cp的放电,下降基板电容Cp的电压的同时,在源电容Cs中充电Vs/2的电压之后启动第4开关S4。
而且,第4开关S4被打开之后,在T5期间上述感应器电流(iL)因第2二极管D2的逆恢复特性,反方向流动,在结束上述第2二极管D2的逆恢复之后关闭(OFF),则能量根据上述感应器L存储的能量,通过上述第1二极管D1,第3二极管D3和第1开关S1进行循环。
而且,在启动上述第4开关S4的T6期间,将形成基板电容Cp至基带电压源GND的电流路径,由此基板电容Cp下降为0伏特。
因此,实际供应到扫描电极部(Y)及维持电极部(Z)的驱动脉冲是通过周期性重复T1至T6期间内的操作过程而获得的。
但是,进行上述操作的等离子显示板装置的能量回收部,因二极管的逆恢复特性,将在感应器存储能量,上述被存储的能量的循环将增加电力消耗,强制性关闭第3,4二极管将引起第1,3开关的冲击电流,因此存在增加上述切换损失的问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传统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的,旨在提供在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能量回收部中通过变更感应器和箝位二极管的位置,在上述二极管的逆恢复之后使一定电压逆向施加到上述感应器,从而使上述感应器中存储的能量以电压源还原至源电容,从而可以降低电力消耗,可以降低上述二极管的软件切换的切换损失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包括(1)基板电容和;(2)连接在基带电压源之间的源电容和;(3)与上述基板电容连接,向上述基板电容施加维持电压及基带电位的第1开关部和;(4)连接在上述基板电容和上述源电容之间,形成上述基板电容和上述源电容之间的充放电电流路径的第2开关部和;(5)连接在上述源电容和上述第2开关部之间的感应器。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开关部包括(1)连接在维持电压源和所述的基板电容之间的第1开关和;(2)连接在上述基板电容和所述的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2开关。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开关部包括(1)在上述感应器及上述基板电容之间形成第1电流路径的第1二极管及第3开关和;(2)在上述基板电容及上述感应器之间形成第2电流路径的第4开关及第2二极管。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开关部再包括(1)上述第1二极管及第3开关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维持电压源之间的第3二极管和;(2)上述第4开关及上述第2二极管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4二极管。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开关部包括(1)在上述感应器和上述电容之间形成第1电流路径的第5二极管,第5开关及第6二极管和,(2)在上述基板电容和上述感应器之间形成第2电流路径的第7二极管,上述第5开关及第8二极管。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开关部再包括(1)连接在上述第5开关和上述维持电压源之间的第9二极管和,(2)连接在上述第5开关和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10二极管。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开关部包括连接在上述感应器及上述基板电容之间的第6开关及第7开关。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6开关及第7开关是以相反方向连接的。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开关部再包括(1)上述感应器及上述第6开关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维持电压源之间的第11二极管和,(2)上述第6开关及第7开关之间的节点,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12二极管。
前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开关部再包括上述感应器及上述第7开关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12二极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如上结构的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通过将上述感应器置于源电容和第2开关部之间,即使发生逆电压偏置,也可以防止冲击电流和切换损失,因此具有可以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和上述等离子显示板产品信赖性的效果。


图1为显示传统技术中的设在等离子显示板维持驱动部前端的能量回收部的线路图。
图2为显示上述图1所示的各开关的打开/关闭时间和基板电容的输出波形的时间图及波形图。
图3为显示本发明的一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能量回收部的线路图。
图4为显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能量回收部的线路图。
图5为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能量回收部的线路图。
图6显示本发明的一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波形的波形图。
图7显示本发明的又一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波形的波形图。
图8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波形的波形图。
<图片中主要部分符号说明>
100能量回收部200维持驱动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附加的图片为参考,介绍本发明的实例如下。
图3至5为显示本发明的各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能量回收部的线路图,图6至8显示图3至5所示的本发明的各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波形的波形图。
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板配备了以列方向排列的多个寻址电极X,以行方向排列的多个扫描电极Y及包括维持电极Z的模块。上述扫描电极与各维持电极对应形成,上述维持电极的一端互相连接,将施加相同电压。
而且,上述模块是由上述扫描电极Y及维持电极Z水平交替形成的前面基板与形成了上述寻址电极X的背面基板结合而成,为使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和上述寻址电极垂直交叉而隔着放电空间对置配置,位于上述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和上述寻址电极的交叉部的放电空间形成基本的一个放电串。
而且,上述等离子显示板,为了显示色调(Gray Scale),将一个帧分成放电次数不同的一个以上的子字段进行驱动,上述子字段大分为复位期间R,寻址期间A,维持期间S。
其中,在上述寻址期间A,以各放电串实现图像记载,根据影像数据,在上述寻址电极X上施加正(+)极性的数据脉冲,在上述扫描电极Y上施加具有与施加到上述寻址电极的电压相反极性的扫描脉冲之后,通过上述寻址电极和扫描电极施加的电压的电压差和上述复位期间R内形成的壁电荷的电压被相加,产生寻址放电。
而且,在通常的等离子显示板中,上述寻址放电及维持放电需要数百伏特以上的高压,因此为回收存储在上述等离子显示板内部的能量,在维持期间内再利用,配备回收部(ERC)。
如图3所示,上述能量回收部(以下,称为第2开关部)配备了存储从等离子显示板(以下,基板电容,Cp)回收的能量的,连接在上述基板电容Cp和基带电压源GND之间的源电容Cs和,与上述基板电容Cp连接,向上述基板电容Cp施加维持电压Vs及基带电位GND的第1开关部(维持驱动部,以下称为第1开关部,200)和,连接在上述基板电容Cp和上述源电容Cs之间的形成充放电电流路径的第2开关部100。
而且,上述第1开关部200包括连接在维持电压源和上述基板电容之间的第1开关(sus_up)和,连接在述基板电容和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第2开关(sus_dn)。
而且,上述第2开关部100包括在上述感应器L及上述基板电容Cp之间形成第1电流路径的第1二极管D1及第3开关(ER_up)和,在上述基板电容Cp及上述感应器L之间形成第2电流路径的第4开关(ER_dn)及第2二极管D2。
而且,上述第2开关部100包括上述第1二极管D1及第3开关(ER_up)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维持电压源Vs之间的第3二极管D3和,上述第4开关(ER_dn)及上述第2二极管D2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GND之间的第4二极管D4。
此时,作为用于上述等离子显示板的切换元件,可以采用DD-Pack等FET,上述切换元件设置在回收存储在上述基板电容Cp的能量而在维持期间S内使用的能量回收部(ERC,Energy Recovery Circuit)和上述基板电容Cp之间,开始寻址期间A则被启动(turn on),从而将偏压(Vzb)施加到上述维持电极Z,结束寻址期间则被关闭(turn off)。
上述等离子显示装置是,通过变更传统的第2开关部的感应器L位置,在二极管的逆恢复后,在感应器上逆向施加Vs/2,从而以Vs还原存储在感应器上的能量到源电容Cs。
因此,这样可以减少在传统的上述第2开关部线路内,由二极管的逆恢复特性产生的循环电流引起的导通损失和冲击电流引起的切换损失。
介绍图3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操作,则首先上述第3开关(ER_up)被启动(turn on),将在上述源电容Cs充电的电压施加到上述基板电容Cp上,上述第4开关(ER_dn)被启动后,将在上述基板电容Cp充电的电压施加到上述源电容Cs上。
而且,若上述第4开关(ER_dn)被启动,则将形成从上述基板电容Cp开始由上述感应器L,源电容Cs连接的电流路径,由此基板电容Cp上充电的电压回收至源电容Cs。随着在上述基板电容Cp发生放电,将发生电压的下降,从而在上述源电容Cs充电维持电压的1/2程度的电压(Vs/2)。
而且,若上述第3开关(ER_up)被启动(turn on),则将形成从上述源电容Cs到由上述第3开关(ER_up),感应器L及基板电容Cp连接的电流路径,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通过形成串行共振线路,上升至存储在上述源电容Cs中的电压的两倍值,由此将在上述基板电容Cp施加Vs。
其中,上述第1开关部200包括在上述基板电容Cp和上述感应器L之间并联的第1,2开关(sus_up,sus_dn),其中上述基板电容Cp是等价显示在扫描电极Y和维持电极Z之间形成的静电容量。
同时,设在上述第1开关部200的开关包括被启动(turn on)后,随着上述维持电压Vs被施加到扫描电极Y,供应到上述扫描电极Y的维持电压Vs,即防止上述基板电容Cp的电压降低到维持电压Vs以下,从而使维持期间S内正常发生维持放电的第1开关(sus_up)和,随着被启动,形成从上述基板电容Cp到接地电压电平的接地GND的电流路径,从而使上述基板电容Cp的电压成为0V的第2开关(sus_dn)。
即,上述第3开关(ER_up)被启动(turn on),则在上述基板电容Cp上施加维持电压Vs,随着上述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turn on),稳定维持施加到上述基板电容Cp的电压,由此可以最小化引起上述维持放电的从外部供应的电力。
其中,供应到上述扫描电极部Y的维持电压Vs防止基板电容Cp的电压降低到维持电压Vs以下,从而使维持放电正常发生。
而且,上述第3开关(ER_up)被关闭(turn off),则通过第1开关(sus_up),向基板电容Cp施加一定电压,上述第1开关(sus_up)被关闭(turnoff),则上述第4开关(ER_dn)被同时启动(turn on),由此在上述基板电容Cp存储的电压回收至上述源电容Cs,上述第2开关(sus_dn)被关闭(turn off)的同时,上述第4开关(ER_dn)被启动(turn on),从而向上述维持电极Z施加0V的电压。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实例的等离子显示板装置的第2开关部100包括在上述感应器L和上述基板电容Cp之间形成第1电流路径的第5二极管D5,第5开关及第6二极管D6和,在上述基板电容Cp和上述感应器L之间形成第2电流路径的第7二极管D7,上述第5开关及第8二极管D8。
而且,上述第2开关部100再包括连接在上述第5开关和上述维持电压源Vs之间的第9二极管D9和,连接在上述第5开关和上述基带电压源GND之间的第10二极管D10。
而且,上述第2开关部100包括连接在上述感应器L及上述基板电容Cp之间的第6开关(ER_up)及第7开关(ER_dn),上述第6开关(ER_up)及第7开关(ER_dn)是以相反方向连接。
以下,图4中显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操作,将以与图3不同的第2开关部为主进行介绍。
介绍上述图4中显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操作,首先上述第5开关被启动(turn on),则将在上述源电容Cs充电的电压施加到上述基板电容Cp,且将在上述基板电容充电的电压施加到上述源电容Cs。
而且,上述第5开关被启动(turn on),则形成从上述源电容Cs上述第5开关,到由感应器L及基板电容Cp连接的电流路径,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随着形成串行共振线路,上升到上述源电容Cs存储的电压的两倍,从而在上述基板电容Cp上施加Vs。
在此,在上述基板电容Cp上施加Vs之后,形成由上述感应器L,源电容Cs连接的电流路径,由此在上述基板电容Cp充电的电压回收至上述源电容Cs,随着在上述基板电容Cp发生放电,将发生电压下降,从而在上述源电容Cs上充电维持电压的1/2程度的电压(Vs/2)。
而且,上述第5开关被启动(turn on),则在上述基板电容Cp施加维持电压Vs,随着上述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turn on),将稳定维持施加到上述基板电容Cp的电压,可以最小化引发上述维持放电的从外部供应的电力。
其中,供应到上述扫描电极部Y的维持电压Vs防止基板电容Cp的电压降低到维持电压Vs以下,从而使维持放电正常发生。
而且,通过第1开关(sus_up),向基板电容Cp施加一定电压,上述第1开关(sus_up)被关闭(turn off),则同时通过上述第5开关,使上述基板电容Cp存储的电压回收至上述源电容Cs,上述第2开关(sus_dn)被关闭(turn off)的同时,上述第2开关(ER_dn)被启动(turn on),从而向上述维持电极Z施加0V的电压。
而且,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其他实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操作中,上述第2开关部100包括上述感应器L及上述第6开关(ER_up)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维持电压源Vs之间的第11二极管D11和,上述第6开关(ER_up)及第7开关(ER_dn)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GND之间的第12二极管D12。而且,上述第2开关部100再包括上述感应器L及上述第7开关(ER_dn)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GND之间的第12二极管D12。
介绍,上述图5显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操作,首先上述第6开关(ER_up)被启动(turn on),则将在上述源电容Cs充电的电压施加到上述基板电容Cp,且上述第7开关被启动(turn on),将在上述基板电容Cp充电的电压施加到上述源电容Cs。
其中,上述第6开关被启动(turn on),则形成从上述源电容Cs到由上述第6开关,到由感应器L及基板电容Cp连接的电流路径,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随着形成串行共振线路,上升到上述源电容Cs存储的电压的两倍,从而在上述基板电容Cp上施加Vs。
而且,上述第7开关(ER_dn)被启动(turn on),则形成从上述基板电容Cp到由上述感应器L,源电容Cs连接的电流路径,由此在上述基板电容Cp充电的电压回收至上述源电容Cs,随着在上述基板电容Cp发生放电,将发生电压下降,从而在上述源电容Cs上充电维持电压的1/2程度的电压(Vs/2)。
而且,上述第6开关被启动(turn on),则在上述基板电容Cp施加维持电压Vs随着上述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turn on),将稳定维持施加到上述基板电容Cp的电压,可以最小化引发上述维持放电的从外部供应的电力。
其中,供应到上述扫描电极部Y的维持电压Vs防止基板电容Cp的电压降低到维持电压Vs以下,从而使维持放电正常发生。
而且,上述第7开关被启动(turn on),通过第1开关(sus_up),向基板电容(Cp)施加一定电压,上述第1开关(sus_up)被关闭(turn off),则同时通过上述第6开关,使上述基板电容Cp存储的电压回收至上述源电容Cs,上述第2开关(sus_dn)被关闭(turn off)的同时,上述第4开关(ER_dn)被启动(turnon),从而向上述维持电极Z施加0V的电压。
如上述图3至5所示,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第2开关部是变更多个开关和箝位二极管的位置来组成上述第2开关部,通过在二极管的逆恢复后在感应器上施加Vs/2,将感应器存储的能量还原至源电容Cs或Vs,由此可以减少电力损失和切换损失。
图6为显示如图3组成的本发明操作的波形图,图7为显示如图4组成的本发明操作的波形图,图8为显示如图5组成的本发明操作的波形图。
如图6所示,在T1,第3开关(ER_up)被启动,在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之间形成电流路径,在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之间发生串行共振,在T2,基板电压(Vp)达到Vs。
而且,若上述基板电压Vp达到Vs,则第4开关(ER_dn)将被启动(turnon)。
在此,若在T2期间发生第1二极管的逆恢复现象而结束,则上述第1二极管D1将被关闭。
此时,上述感应器L内通过第1二极管D1的逆恢复电流,存储了能量,随着第2二极管D2和第4二极管D4形成电流路径,将在上述感应器L上逆向施加Vs/2。
因此,上述感应器电流iL将线性降低,上述感应器L中存储的能量则传达到源电容Cs。
而且,流入上述二极管和感应器L的电流iL早在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turn on)的T4期间之前已经达到0。因此,关于传统的线路发生的硬件切换问题,除了第3开关(ER_up)和第4开关(ER_dn)之间的结电容(Junctioncapacitance)引起的切换损失之外,大部分问题都会消失。
而且,在上述T4期间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而发生共振现象,则上述基板电压(Vp)达到0伏特之后,第2开关(sus_dn)被启动(turn on)。
而且,在上述第2二极管D2的逆恢复过程,在上述感应器L上存储能量,则上述存储的能量通过第1二极管D1和第3二极管D3多导通,还原为Vs。
如图7所示,在T1,第5开关(ER_up)被启动,在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之间形成电流路径,在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之间发生串行共振,在T2,基板电压Vp达到Vs。
而且,基板电压Vp达到上述Vs。
在此,若在T2期间发生第5二极管D5逆恢复现象而结束,则上述第5二极管D5将被关闭。
此时,上述感应器L内通过第5二极管D5的逆恢复电流,存储了能量,随着第4二极管D4和第6二极管D6形成电流路径,将在上述感应器L上逆向施加Vs/2。
因此,上述感应器电流iL将线性降低,上述感应器L中存储的能量则传达到源电容Cs。
而且,流入上述二极管和感应器L的电流iL早在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turn on)的T4期间之前已经达到0。因此,关于传统的线路发生的硬件切换问题,大部分都会消失。
而且,在上述T4期间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而发生共振现象,则上述基板电压Vp达到0伏特之后,第2开关(sus_dn)被启动(turn on)。
而且,在上述第4二极管D4的逆恢复过程,在上述感应器L上存储能量,则上述存储的能量通过第5二极管D5和第9二极管D9多导通,还原为Vs。
如图8所示,在T1,第6开关(ER_up)被启动,在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之间形成电流路径,在上述感应器L和基板电容Cp之间发生串行共振,在T2,基板电压Vp达到Vs。
而且,若上述基板电压Vp达到Vs,则第7开关(ER_dn)将被启动(turnon)。
在此,若在T2期间发生第11二极管D11逆恢复现象而结束,则上述第11二极管D11将被关闭。
此时,上述感应器L内通过第11二极管D11的逆恢复电流,存储了能量,随着第12二极管D12形成电流,将在上述感应器L上逆向施加Vs/2。
因此,上述感应器电流iL将线性降低,上述感应器L中存储的能量则传达到源电容Cs。
而且,流入上述二极管和感应器L的电流iL早在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turn on)的T4期间之前已经达到0。因此,关于传统的线路发生的硬件切换问题,除了第6开关(ER_up)和 第7开关(ER_dn)之间的结电容(Junctioncapacitance)引起的切换损失之外,大部分问题都会消失。
而且,在上述T4期间第1开关(sus_up)被启动而发生共振现象,则上述基板电压Vp达到0伏特之后,第2开关(sus_dn)被启动(turn on)。
而且,上述第12二极管D12的逆恢复过程,在上述感应器L上存储能量,则上述存储的能量通过第11二极管D11还原为Vs。
如上,以例举的图片为参考介绍了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不是以本说明书记载的实例和图片受限制,可以在技术思想被保护的范围内应用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1)基板电容和;(2)连接在基带电压源之间的源电容和;(2)与上述基板电容连接,向上述基板电容施加维持电压及基带电位的第1开关部和;(4)连接在上述基板电容和上述源电容之间,形成上述基板电容和上述源电容之间的充放电电流路径的第2开关部和;(5)连接在上述源电容和上述第2开关部之间的感应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1开关部包括(1)连接在维持电压源和所述的基板电容之间的第1开关和;(2)连接在上述基板电容和所述的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2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2开关部包括(1)在上述感应器及上述基板电容之间形成第1电流路径的第1二极管及第3开关和;(2)在上述基板电容及上述感应器之间形成第2电流路径的第4开关及第2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2开关部再包括(1)上述第1二极管及第3开关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维持电压源之间的第3二极管和;(2)上述第4开关及上述第2二极管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4二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2开关部包括(1)在上述感应器和上述电容之间形成第1电流路径的第5二极管,第5开关及第6二极管和,(2)在上述基板电容和上述感应器之间形成第2电流路径的第7二极管,上述第5开关及第8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2开关部再包括(1)连接在上述第5开关和上述维持电压源之间的第9二极管和,(2)连接在上述第5开关和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10二极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2开关部包括连接在上述感应器及上述基板电容之间的第6开关及第7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6开关及第7开关是以相反方向连接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2开关部再包括(1)上述感应器及上述第6开关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维持电压源之间的第11二极管和,(2)上述第6开关及第7开关之间的节点,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12二极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2开关部再包括上述感应器及上述第7开关之间的节点和,连接在上述基带电压源之间的第12二极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关发明,包括基板电容和,连接在基带电压源之间的源电容和,与上述基板电容连接,向上述基板电容施加维持电压及基带电位的第1开关部和,连接在上述基板电容和上述源电容之间,形成上述基板电容和上述源电容之间的充放电电流路径的第2开关部和,连接在上述源电容和上述第2开关部之间的感应器,通过将上述感应器置于上述源电容和第2开关部之间,即使发生逆电压偏置,也可以防止冲击电流和切换损失,因此具有可以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和上述等离子显示板产品信赖性的效果。
文档编号H01J17/49GK1971687SQ20061013943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8日
发明者尹源植, 金元在, 李城任, 都铉洛 申请人:乐金电子(南京)等离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