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060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特别是关于由充入0.2mg/mm3以上的水银、点灯时的压力为200个大气压以上的超高压放电灯、和其供电装置构成的点灯装置。
背景技术
投影机装置一般存在使用液晶屏的方式和使用DLP的方式。使用液晶屏的方式虽具有1片式和3片式,但无论哪个方式,都是将来自光源的放射光分离成3色(RGB),在液晶屏中对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光进行透过调整之后,合成透过屏的3色并投射到屏幕上。
另一方面,使用DLP的方式是,使来自光源的放射光通过分割形成有RGB区域的旋转过滤器、分时照射空间调制元件(也可以称为光调制设备,具体称为DMD元件等)等,并通过该DMD元件使特定的光反射并照射屏幕。所谓DMD元件是指对每1个像素都设置数百万个小镜,通过控制每个小镜的方向来控制光的投射。
DLP方式与液晶方式相比,光学系统简易,并且不需要使用3片液晶屏,所以具有装置整体小型简化的优点。
投影机装置的光源使用高水银蒸汽压力的高压放电灯。其原因为通过增大水银蒸汽压力,能够通过高输出得到可视波段的光。
另外,已知这种水银蒸汽压力高的放电灯,在点灯中在电极的前端形成突起。或者,存在如下情况,即该突起不在点灯中形成,而使用通过切削加工或焊接预先在电极前端的块状部前端设置突起的电极。这样的突起,无论是形成在点灯中还是预先设置,为了在其前端使电弧辉点稳定、即防止所谓闪烁的目的,对于投影机装置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对投影机装置要求从起动开始尽快地投射图像,因此期望在开始放电后的短时间内光束上升的光源。通常,为了加速光束上升,公知有一种方法即从放电开始供给比稳定点灯时的电流值大的电流。
但是,在电极前端具有突起的放电灯的情况下,当从放电开始后供给大电流时,会产生突起本身熔融、变形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45965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4-296427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点灯装置,在电极前端形成有突起的放电灯中,不使突起熔融、变形并在短时间内使光束上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为,包括高压放电灯,在填充了0.20mg/mm3以上的水银、和10-6μmol/mm3~10-2umol/mm3的范围的卤素的发光部上,前端具有块状部的一对电极以2.0mm以下的间隔相对配置,并且在该块状部的前端形成有突起;和对该放电灯供给交流电流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放电开始到转换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为止的恒流控制期间(Ti)具有直到放电电弧的直径开始收缩的第一控制期间(T1);从放电电弧的直径开始收缩至转换到上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为止的第二控制期间(T2),上述供电装置对上述高压放电灯,在上述第一控制期间(T1)中,供给比上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中所供给的最大电流(Itw-max)大的电流(I1);在上述第二控制期间(T2)中,供给比上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中所供给的最大电流(Itw-max)小的电流(I2)。
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控制期间(T1)为,上述放电电弧的直径收缩到恒流控制期间(Ti)的最大值(Dti-max)、和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放电电弧的直径(Dtw)的平均值为止的期间。
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控制期间(T1)为灯电压达到规定值为止的期间。
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控制期间(T1)为灯电压达到50V为止的期间。
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流(I2)具有在上述恒功率控制期间(Tw)所供给的最大电流(Itw-max)的95%以下的电流值。
本发明通过上述构成具有以下的作用效果。
第一,在放电电弧开始收缩之前、优选在放电电弧的直径收缩到恒功率控制期间的最大值和稳定点灯时的直径的平均值之前,向放电灯供给比恒功率控制中所供给的最大电流大的电流,因此可缩短光束的上升时间。
第二,从放电电弧开始收缩开始,向放电灯供给比恒功率控制期间所供给的最大电流小的电流,因此可提供设置在电极前端的突起不熔融、变形、放电灯的电弧辉点稳定的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


图1表示本发明涉及的高压放电灯。
图2表示本发明涉及的高压放电灯的电极。
图3表示本发明涉及的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的供电装置。
图4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放电灯的电极尺寸的例子。
图5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验。
图6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验。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高压放电灯。
放电灯10具有由石英玻璃构成的放电容器形成的大致球形的发光部11。在该发光部11中,前端具有块状部的一对电极20以2mm以下的间隔相对配置。另外,在发光部11的两端部形成有密封部12。在该密封部12上,例如通过收缩密封气密地埋设有由钼构成的导电用金属箔13。在金属箔13的一端接合有电极20的轴部,另外,在金属箔13的另一端接合外部导线14,并从外部的供电装置进行供电。在电极20的前端(与另一个电极相对的端部)上形成有下述的突起。该突起随着灯的点灯自然地形成,或在电极的制造工序中预先形成。
在发光部11中填充有水银、惰性气体和卤素气体。水银用于获得必要的可见光波长、例如波长为360~780nm的放射光,填充0.2mg/mm3以上。该填充量根据温度条件而不同,但点灯时成为200个大气压以上的、极高的蒸汽压力。另外,通过填充更多水银,可以制成点灯时的水银蒸汽压力250个大气压以上、300个大气压以上的高水银蒸汽压力的放电灯,水银压力越高越可实现适于投影机装置的光源。
惰性气体例如填充大约13kPa的氩气。其功能在于改善点灯的起动性。卤素以氟、溴、氯等与水银或其它金属的化合物的形态填充。卤素的填充量在10-6μmol/mm3~10-2μmol/mm3的范围内选择。卤素的功能是利用所谓卤素循环的长寿命化,但对本发明这样的极小型且极高点灯蒸汽压力的放电灯,也有防止放电容器失透的作用。
表示放电灯的数值例子,例如发光部的最大外径9.5mm、电极间距离1.0mm、发光管内容积75mm3、额定电压70V、额定功率200W,并进行交流点灯。
另外,这种的放电灯内置在小型化的投影机装置中,不但作为整体尺寸要求极为小型化、而且要求高的发光量。因此,发光部内的热影响极严重。灯的管壁负荷值为0.8~2.0W/mm2,具体为1.5W/mm2。
在将具有这种高水银蒸汽压力和管壁负荷值的放电灯,搭载在像投影机装置或高架投影仪这样的显示用机器中时,可以提供彩色再现性良好的光。
图2以表示电极前端和突起为目的,将图1所示的电极20的前端模式化表示。电极20分别由块状部20a和轴部20b构成,块状部20a的前端上形成有突起21。该突起伴随灯的点灯自然地生成或成长,但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预先在电极前端形成突起。
另外,关于突起的大小,举数值例子,电极的最大直径(与放电方向垂直的方向)为1.0~1.5mm,当电极间距离为1.0~1.5mm时,约为0.2~0.6mm左右的直径。
该突起在如下情况下是不可缺少的,即如本发明涉及的放电灯那样、被用作为在电极间距离为2mm以下的发光管内具有0.2mg/mm3以上的水银的投影机装置的光源。
其原因是,在发光管内具有0.2mg/mm3以上的水银、工作压力达到200个大气压以上的放电灯中,由于高蒸汽压力电弧放电缩小,结果放电起点也缩小。
由此,在突起发生了熔融、变形的电极上,放电起点小刻度地移动,导致在投影机装置的图像画面上产生闪烁(闪光)的问题。尤其,以2mm以下的短电极间距离形成的电弧辉点,即使0.5mm以下的微小移动对图像画面来说也可能成为致命的闪烁。
另外,由于在电极前端形成突起的放电灯将突起作为起点产生电弧放电,因此来自电弧的光难以被电极的前端(尤其,块状部20a)遮挡,由此,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具有能够得到更明亮的图像的优点。另外,图2是模式化后的附图,在下述的图4中更具体地表示。
图3表示使上述放电灯点灯的供电装置30。
供电装置30包括供给直流电压的降压断继开关电路1;连接到降压断继开关电路1的输出侧、使直流电压变换成交流电压并供给到放电灯10的全桥式变换器电路2(以下,也称为全桥式电路);与放电点灯串联的线圈L1;电容C1;和起动器电路3。
另外,由降压断继开关电路1、全桥式电路2和起动器电路3构成供电装置30,并将其与放电灯10一起称为点灯装置。
降压断继开关电路1连接到直流电源VDC,由开关元件Qx、二极管Dx、线圈Lx、平滑电容器Cx、开关元件Qx的驱动电路Gx构成。开关元件Qx由驱动电路Gx进行导通/切断驱动。通过该驱动来调整开关元件Qx的占空比,并控制供给到放电灯10的电流或功率。即,根据在电阻R1、R2检测的电压信号Sv、在R3检测的电流信号Si,控制电路4通过驱动电路Gx反馈控制开关元件Qx。由此,在初期点灯期间,分别实施使灯电流为规定值的恒流控制,以及稳定点灯时使灯的点灯功率为定值的恒功率控制。
另外,在控制电路4中,内置有用于恒流控制的电路结构和用于恒功率控制的电路结构,以及用于切换它们的电路结构。另外,在用于恒流控制的电路结构中具有用于切换作为基准的电流值的机构。而且,在恒功率电路中,具有用于使功率值为恒定的电路结构,并具有使电流值不超过规定的上限值的限制功能。在恒功率控制的状态中,在因某些理由灯电压下降的情况下,用于防止灯电流变得极端大。该规定的上限值为下述的最大电流值(Itw-max)。
全桥式电路2由连接成桥状的晶体管和FET的开关元件Q1~Q4、开关元件Q1~Q4的驱动电路G1~G4构成。另外,还具有在开关元件Q1~Q4上分别并列地反并联二极管的情况,但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二极管。
上述开关元件Q1~Q4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由驱动电路G1~G4驱动。
全桥式电路2的动作是反复交互地导通、切断开关元件Q1、Q4和开关元件Q2、Q3。当开关元件Q1、Q4为导通时,电流以降压断继开关电路1→开关元件Q1→线圈L1→放电灯10→开关元件Q4→降压断继开关电路1的路径流动。另一方面,当开关元件Q2、Q3为导通时,电流以降压断继开关电路1→开关元件Q3→放电灯10→线圈L1→开关元件Q2→降压断继开关电路1的路径流动。这样,就向放电灯10供给交流矩形波电流。
起动器电路3由开关元件Q5、驱动电路G5、电阻R1、电容C2、晶体管T2构成。在放电灯10的起动时,通过导通开关元件Q5将蓄积在电容C2的能量施加到晶体管T2并进行升压,并且向灯施加高电压并起动灯。本实施例表示在放电灯10的外表面配置了高电压施加用导体的、所谓外部触发方式。
图4表示电极20的放大结构,(a)表示图1所示的电极20的结构,(b)表示每个额定功率的尺寸例。
放电灯由供电装置控制并供给电流,但在放电开始后,首先进行使电流值恒定的恒流控制(恒流控制期间Ti),其次转换到使功率值恒定的恒功率控制(恒功率控制期间Tw)。而且,恒流控制期间Ti包括将大电流I1供给到放电灯的第一控制期间(T1);和将小电流I2供给到放电灯的第二控制期间(T2)。
这样,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恒流控制期间(Ti)中,根据光束的迅速上升和突起的消失(熔融、变形)的观点来切换电流值并进行控制。也就是,在对突起的消失没有影响的范围内供给大的电流(I1),并且,如果成为影响突起的消失的状态,则减小电流值供给小电流(I2)。
下面,将使额定功率200W的放电灯点灯的情况作为例子,说明从放电开始到转换到恒功率控制期间为止的供电装置的动作。
放电灯10通过上述起动器电路3的晶体管T2产生高电压脉冲来引起绝缘破坏。随之放电电流开始流动,并且控制电路4开始进行恒流控制。若恒功率控制时的最大电流(Itw-max)为3.3A,则此时的灯电流值(I1)例如为比其大的3.5A。通过该大供给电流,可以缩短灯的光束上升时间。并使供给该灯电流(I1)的期间为第一控制期间(T1)。
然后,当随着点灯时间的经过灯电压(VL)达到规定值、例如50V时,控制电路4将灯电流切换成比恒功率控制时的最大电流(Itw-max)小的值(I2)、例如3.15A。由此,可以防止形成于电极前端的突起的熔融、变形。使供给灯电流(I2)的期间为第二控制期间(T2)。
而且,当灯电压(VL)上升至约63.5V时,由于灯功率(WL)达到200W(3.15A×63.5V),所以从恒流控制变为恒功率控制。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验。
实验是在恒流控制期间(Ti),对从第一控制期间(T1)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的时刻、和第二控制期间(T2)的电流值进行了各种调查。
放电灯使用上述的灯,具体的是发光部的外径为9.5mm、额定电压为70V、额定功率为200W的高压水银灯。另外,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最大电流值(Itw-max)为3.3A。
在该实验中,考察了第二控制期间(T2)的电流值(I2)与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最大电流值(Itw-max)的比率。而且,将第一控制期间(T1)的电流值(I1)固定为3.5A,另外,在灯功率达到额定功率的200W之前,在灯电压(VL)上升的时刻从恒流控制切换到恒功率控制。
这里,从第一控制期间(T1)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的时刻以灯电压(VL)为基准。在灯电压(VL)达到规定值(在25V~70V的范围内使其以5V为间隔变化、具体为25V、30V、35V、40V、45V、50V、55V、60V、65V、70V)的时刻进行切换。这里,灯电压和水银蒸汽压力具有正的相关关系,另外,由水银蒸汽压力决定放电电弧的状态。由此,可以将灯电压(VL)作为基准进行切换的方法,解释成与将放电电弧的状态作为基准进行切换的方法在技术上相同。
第二控制期间(T2)的电流值(I2)在3.1~3.5A之间以0.05A的间隔变化。具体的为分别设定成3.5A、3.3A、3.25A、3.2A、3.15A、3.1A。由于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最大电流值为3.3A,因此在电流值(I2)为3.5A的情况下相对于电流值(Itw-max)为106%,在电流值(I2)为3.3A的情况下相对于电流值(Itw-max)为100%,在电流值(I2)为3.25A的情况下相对于电流值(Itw-max)为98.5%,在电流值(I2)为3.2A的情况下相对于电流值(Itw-max)为95.4%,在电流值(I2)为3.1A的情况下相对于电流值(Itw-max)为94.0%。
这样,实验对于从第一控制期间(T1)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的时刻进行10种、对于电流值(I2)进行6种、作为整体进行60种的测定。
测定调查了光束的上升时间和突起的消失的程度(熔融、变形)。具体的是,光束的上升时间是测定了从放电开始至达到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光束的90%为止的时间。光束的测定使用照度计(minolta制T-10)。突起的消失程度为测定了相对于基准的灯电压(Vb)的对象灯电压的上升程度。这是由于当突起消失时电极间距离变长、灯电压上升。
在该情况下,基准的灯电压(Vb)是使用与测定对象的灯相同的灯预先进行了测定的电压,具体的是,在恒流控制期间(Ti)流过3.1A的电流,并将突起不消失地转换到恒功率控制(Tw)之后的灯电压作为各灯的基准灯电压(Vb)。并且,通过对测定对象的灯电压相对于该基准灯电压(Vb)上升了多少伏进行测量,来测定突起的消失程度。
而且,对各灯观察转换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之后的电极前端的形状。观察为使用凸透镜将放电电弧的像进行投影、观察,并以视觉进行突起的熔融、变形以及电弧的辉点移动有无的观察。
图5表示实验结果。图中的纵栏表示从第一控制期间(T1)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的灯电压,横栏表示第二控制期间(T2)的电流值(I2)。由纵栏和横栏确定的各个格表示上栏是表示突起消失程度的上升的灯电压;下栏表示光束上升时间(秒)。
例如,纵栏“25V”、横栏“3.5A”表示进行了恒流控制,以便在灯电压达到25V时从第一控制期间(T1)转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并将转换后的灯电流(I2)维持在3.5A。该情况下,由纵栏和横栏确定的格的上栏“15V”,表示相对于突起没消失时的基准灯电压(Vb)、所测定的灯电压高出15V,下栏“65秒”表示光束上升时间为65秒。
并且,图中的“恒功率”是表示在第一控制期间(T1)到达了额定功率200W,即不存在第二控制期间(T2)。例如,在纵栏“60V”、横栏“3.5A”的情况下,本来灯电压到达60V就应该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但由于在灯电压为57.1V的时刻灯功率达到了额定功率200W(57.1V×3.5A),所以在该时刻直接从第一控制期间(T1)转换到恒功率控制状态(Tw)。由于在实验中测定了各种值,因此产生这样的现象。
另外,图中的斜线部分表示通过投影观察确认突起的熔融、变形或电弧辉点的移动的范围。
关于灯电压(VL)的上升,例如就纵栏25V来说,在电流值(I2)为3.5A的情况下,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灯电压(VL)相对于基准灯电压(Vb)高出15V。同样,在电流值(I2)为3.2A的情况下,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灯电压(VL)相对于基准灯电压(Vb)高出7V。另外,在电流值(I2)为3.15A的情况下,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灯电压(VL)相对于基准灯电压(Vb)高出2V。相对于基准灯电压(Vb)高出多少伏的情况下发生了突起的熔融、变形,只通过本实验不能确定,但当与视觉的观察一起进行评价时,在高于6V以上时可以判断发生了突起的熔融、变形。
根据上述实验导出以下结论。
第一,为了防止形成于电极前端的突起熔融、变形,应该使第二控制期间(T2)的电流值(I2)为3.15A以下。其原因是,电流值(I2)为3.2A以上时,与从第一控制期间(T1)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的时刻无关,在全部案例中突起都产生了熔融、变形。可认为这是由于第二控制期间(T2)的电流值(I2)大,因此与第一控制期间(T1)的长度无关,影响电流值(I2)的大小而使突起熔融、变形。
在电流值(I2)为3.15A以下时,若使切换的灯电压以50V以下为基准,则可以防止突起的熔融、变形。当切换的灯电压超过50V时,由于第一控制期间(T1)在时间上过长,所以因电流值(I1)的影响突起发生熔融、变形。
如果将这些内容以电流值(I2)和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最大电流值(Itw-max)的比率进行规定,则若电流值(I2)为电流值(Itw-max)的95%以下(=3.15A/3.3A),则与第一控制期间(T1)的时间长度无关,对突起无影响。
另外,当第一控制期间(T1)的电流值(I1)超过3.5A时,只将该情况作为要因,容易导致突起的熔融、变形。因此,第一控制期间(T1)的电流值(I1)以与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最大电流值(Itw-max)的比率进行了规定时,至少只要为电流值(Itw-max)的106%以下(=3.5A/3.3A),则对熔融、变形没有影响。
第二,可知如果使向第二控制期间(T2)的切换以灯电压50V以上为基准,则光束的上升足够快。
其原因是,在该实验中可供给的最大电流值3.5A的上升时间为65秒,并在以灯电压50V以上为基准进行从第一控制期间(T1)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时,与第二控制期间(T2)的电流值(I2)无关地示出为约65秒。
该情况为,通过将灯电压达到至少50V为止的时间设定成第一控制期间(T1),可与第二控制期间(T2)的电流值(I2)无关地实现光束的快速上升。
另外,在该实验中,作为在恒流控制期间(Ti)从第一控制期间(T1)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的时期的指标采用了灯电压。这是基于如下想法,即输入电极前端的热量依存于放电电弧的状态,该状态体现为灯电压。由于该放电电弧和灯电压的关系只要是将水银蒸汽作为主要填充成分都是相同的,所以通过该实验得到的电压的数值也可以适用于额定功率等不同的高压水银灯。
以下,说明其它实验。
为了调查放电电弧的状态和灯电压的关系,测定了从灯的放电开始到稳定点灯(恒功率控制状态)为止的、灯电压和电弧径的变化。
放电灯使用与上述实验相同规格的灯。电弧径为从正侧面(纸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如图2所示的放电电弧时的电弧中央部(电极间距离的中心、更严密的说是突起前端彼此之间的中心)的垂直方向(图2所示的X方向)的亮度分布的半幅值。
实验为,在水平配置的放电灯的正侧面设置CCD相机(SONY制XC-003),并通过计算机处理作成放电电弧的形状。
并且,测定伴随从放电开始的经过时间的、灯电压的变化和电弧径的变化。用于测定的对象灯使第一控制期间(T1)的电流值(I1)为3.5A、切换时刻为灯电压50V。另外,对象灯的灯电压的上升曲线,不受第一控制期间(T1)和第二控制期间(T2)的时间长度、以及电流值(I1)或电流值(I2)的影响,所以这些数值不是影响本实验的本质。
图6表示测定结果。
该图表示伴随从放电开始的经过时间的、灯电压的变化和电弧径的变化。纵轴的左轴表示灯电压(V)、右轴表示电弧径(μm),横轴表示从放电开始的经过时间(秒)。
根据图可知,放电电弧的直径,在放电开始之后小,随着时间的经过变大,并暂时到达最大值。然后,伴随水银蒸汽压力的增大,电弧径缩小并达到稳定状态。具体地表示时,放电开始后最早可观察的点P1为经过时间13秒、电弧径180μm,电弧径变得最大的点P2为经过时间28秒、电弧径310μm。然后,电弧径变小、灯电压达到50V的点P3为经过时间45秒、电弧径220μm,然后,切换到恒功率控制的点P4为经过时间50秒、电弧径200μm。而且,电弧径稳定在定值的点P5为经过时间100秒、电弧径170μm。
这里,从第一控制期间(T1)向第二控制期间(T2)的切换可以将电弧径规定为基准。
其原因是,通过上述的实验可导出从第一控制期间(T1)切换到第二控制期间(T2)的时刻,与灯的规格无关,优选灯电压到达50V的时刻。并且,可导出放电电弧的倾向为,在暂时达到最大值、并且电弧径成为最大值之后,电弧径与灯电压的上升成反比例地缩小。
具体地说,在电弧径达到220μm时可以进行切换。该情况也可以说,根据恒流控制期间(Ti)的电弧径的最大值(Dti-max)、和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电弧径(Dtw)的平均值,可在电弧径变小的时刻进行切换。
另外,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电弧径(Dtw),由于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初期电弧径还是在收缩过程中,所以需要采用转换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之后的灯电压和电弧径稳定在定值的时刻的电弧径。该时刻可以是从放电开始约2分钟。
如此在本发明中,将放电电弧收缩作为基准,区别第一控制期间(T1)和第二控制期间(T2)。并且,作为放电电弧收缩的具体基准,除了通过放电电弧的直径规定、还通过灯电压进行规定。
这里,在放电电弧收缩之前,在电极之间形成电弧点。也就是,在电极之间形成电弧点,并在之后放电电弧收缩。
本发明在前端具有块状部的电极上,在电弧点形成的阶段中,由于从突起向块状部进行热传递,所以突起不会成为发生熔融、变形程度的高温。
并且,其后当填充的水银蒸发、灯电压上升时,放电电弧的温度也上升,来自放电电弧的放射也增大。在该状态下,当同样地继续流过电流时,突起可能产生变形、熔融。
由此,本发明不着眼于电弧点的形成而着眼于其后的放电电弧收缩的现象,并使电流值变小。
如上所述,在从放电开始到灯电压(VL)达到规定电压并切换到恒功率控制(Tw)为止的恒流控制期间(Ti),在灯电压(VL)达到50V之前,或者,在放电电弧的直径收缩到比最大值(Dti-max)和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电弧径(Dtw)的平均值小之前,供给比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最大电流值(Itw-max)大的电流(I2)。之后,在转换到恒功率控制(Tw)之前的期间、作为第二控制期间(T2),供给比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最大电流值(Itw-max)小的电流。由此,防止电极前端的突起的熔融、变形,并可以缩短光束上升时间。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包括高压放电灯,在填充了0.20mg/mm3以上的水银、和10-6μmol/mm3~10-2μmol/mm3的范围的卤素的发光部上,前端具有块状部的一对电极以2.0mm以下的间隔相对配置,并且在该块状部的前端形成有突起;和向该放电灯供给交流电流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放电开始到转换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为止的恒流控制期间(Ti)具有直到放电电弧的直径开始收缩的第一控制期间(T1);从放电电弧的直径开始收缩至转换到上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为止的第二控制期间(T2),上述供电装置对上述高压放电灯,在上述第一控制期间(T1)中,供给比上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中所供给的最大电流(Itw-max)大的电流(I1);在上述第二控制期间(T2)中,供给比上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中所供给的最大电流(Itw-max)小的电流(I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控制期间(T1)为,上述放电电弧的直径收缩到恒流控制期间(Ti)的最大值(Dti-max)、和恒功率控制期间(Tw)的放电电弧的直径(Dtw)的平均值为止的期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控制期间(T1)为灯电压达到规定值为止的期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控制期间(T1)为灯电压达到50V为止的期间。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流(12)具有上述恒功率控制期间(Tw)中所供给的最大电流(Itw-max)的95%以下的电流值。
全文摘要
一种高压放电灯点灯装置,在水银填充量为0.20mg/mm
文档编号H01J61/073GK101072465SQ200710103220
公开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0日
发明者菅谷胜美, 高谷泉, 有本智良 申请人: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