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和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19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和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反射背光光 源入射导光板的背光灯反射板,及采用该背光灯反射板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是一种将线形光源转换成高亮度和高面均 匀度的平面光源的简洁有效模组结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的 一般结构如
图1A和1B所示,包括设置在最下层的反射板10;在反射板10上,将线
光源转变为面光源的导光板11;将从导光板11射出的光进行分散的下扩 散片12、上扩散片15;将从下扩散片12射出的光进行聚光的下棱镜片13、 上棱镜片14;设置在导光板ll两侧,与导光板11边缘平行的背光灯16, 包围在背光灯16外侧,将背光灯16光线反射入导光板11的背光灯反射 板17。
在液晶显示装置工作时,背光灯16,通常为冷阴极二极管(以下简称 CCFL)发光后,通过背光灯反射板17射入导光板11,形成面光源,为液晶 显示装置提供背光源。现有的背光灯反射板17, —般其纵向截面形状为门形, 如图2所示,包围着背光灯16,用于反射光线,而其横向截面形状为厚度均 匀的矩形,如图3所示,图3为图2的A-A向截面图。背光灯反射板U—般 由沉积的聚合物(polymer)层或金属层构成反射基板(base film),或者 延伸单层聚合物层制造的反射层(reflect sheet)压覆在反射基板上,只要 其具有一定的反射率即可。通过这种方法形成的背光灯反射板可以向导光板 内部有效的反射入光源,其反射率是均匀的。
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普通圆柱体的冷阴极荧光灯两端 正、负电极具有不同的电压值,导致CCFL内荧光体受激能量不等,从而单位 面积的亮度不等,因此在CCFL正、负电极两侧具有不同的亮度。当CCFL被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时,其与导光板的结构关系如图1B所示作为背 光灯16的CCFL平行于导光板11的边缘,设置在导光板11的一侧或相对的 两侧,将光线射入到导光板ll内,从而完成后续显l象。如图4所示为采用普 通液晶显示背光灯(LCD Back light)时,仿真计算液晶面板表面亮度的示 意图,图中方框内数值为该方框区域内亮度的平均值,显然,在背光灯16的 正电极2 —侧的亮度要比负电极3 —侧的亮度值高。存在亮度差的光源CCFL, 在反射率均匀的反射板作用下所形成的液晶显示背光源的亮度显然不均匀, 这必然会对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亮度差的问题,现有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尝试将液晶显示器导 光板一侧的反射侧板中,原有设置的多个背光源灯管的正、负电极连接,即 将第一管的正电极连接第二管的负电极,以平均整个背光源的亮度,这样做 不仅不能完全避免亮度差的问题,而且改变正、负电极位置的灯管需要设置 额外的连接线连接正、负电极,同时在连接线部位往往会频繁出现电流泄露 的现象。另外,连接线中也有电压差,且为了保证最后一根灯管的正电极电 压,需要提高第一根灯管的正电极电压值,即提高其驱动电压,驱动电压的 增加会导致电极的消耗速度加快,焚光体的反应频率增加,会降低灯管的使 用寿命,当灯管的亮度低于原始亮度的50%时则认为灯管的寿命到期,因 此这种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缺陷。
现有技术中还没有能够有效解决亮度差问题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 板,能够提高背光灯射入导光板光线亮度的均匀性,从而改善液晶显示装置
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通过再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 组,能够提高背光灯射入导光板光线亮度的均勾性,减小背光灯两端亮度差 对背光源亮度面均匀性的影响,进而提高背光源射入液晶面板光线亮度的均 匀性,改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为实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通过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背 光灯反射板,该背光灯反射板包围背光灯,且用于反射背光灯所发出的光线, 其中,该背光灯反射板的内侧,靠近背光灯正电极的一侧设有第一区域,靠 近背光灯负电极的一侧设有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区域的 反射率。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改进背光灯反射板,使背光灯反射板靠近背光灯正负 电极两端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反射率差,从而弥补背光灯两端的亮度差,解决 背光灯射入导光板的光线存在亮度差的问题,提高射入光线的均匀性。
为实现本发明的再一目的,通过再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光模组,包括反射板,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侧边的背光灯和设置在背 光灯外面的背光灯反射板,该背光灯反射板采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背 光灯反射板。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采用改进背光灯反射板,设置反射板两端 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反射率差,从而弥补背光灯两端的亮度差,使入射导光板 的背光灯亮度差减小,提高亮度均匀性,进而使通过导光板射入液晶面板的 背光源亮度面均匀性提高,最终改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A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的主^L结构图。 图1B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背光灯反射板的主3见结构图。 图3为图2的A-A向截面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源表面亮度的仿真计算图。 图5A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具体实施例一的剖面图。 图6A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C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2正电极3负电极10反射板
11导光板12下扩散片13下棱镜片
14上棱镜片15上扩散片16背光灯
17背光灯反射板18背光灯反射板20反射基板
21沉积物22第一区域23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思路是改变背光灯反射板内侧不同位置的反射率使其适应 不同位置的光线亮度,从而使入射到导光板内的整体背光源的亮度均匀。在 本发明背光灯反射板的内侧,靠近背光灯正电极的一侧设有第一区域,靠近 背光灯负电极的一侧设有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区域的反 射率。实现改变背光灯反射板反射率的方式有很多种,下面通过具体实施 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实施例一
如图5A所示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 示意图,该背光灯反射板包围着背光灯16,用于反射背光灯16所发出的光 线,该背光灯16两端分别连有正电极2和负电极3,背光灯反射^1的最下层 为反射基板20,反射基板2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或聚合物沉积而成,例如可 以是银(Ag)、铜(Cu)、金(Au)等金属,或硫酸钡(BaS04)、碳酸4丐 (CaC03)等聚合物,该背光灯反射板的反射基板20内侧,在朝向背光灯16 正电极2的第一区域22内和在朝向背光灯16负电极3的第二区域23内均沉 积有金属沉积物21,且沉积物21的沉积密度在从靠近正电极2端至靠近负 电极3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加,图5B所示为本实施例背光灯反射板的剖面图。 该金属沉积物21可以采用银金属,只要沉积物21的反射率大于反射基板20 的反射率即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定。
这样就能够使背光灯反射板第二区域23的反射率大于第一区域22的反 射率,弥补背光灯16负电极3 —侧比正电极2 —侧亮度低的问题,改善射入 导光板11的线光源的亮度均匀性。通过在两个区域沉积比反射基板20反射 率高的物质,还能够同时提高背光灯反射板两端的反射率, 一般可通过沉积 该高反射率物质的方式将反射率至少提高1%,当然两端反射率的增幅有一 定差别,负电极3侧的反射率增长率要大于正电极2侧反射率的增长率,采 用这样的技术方案既能够弥补光源的亮度差,也能够提高背光源的整体亮度。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沉积物密度来保持背光灯反射板两端的 亮度差,还可以通过在第二区域23沉积高反射率金属,例如银,而在第一区 域22不沉积高反射率金属的方式来形成背光灯反射板两端的亮度差,第二区 域23沉积物的沉积密度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渐变的,在背光灯反射板 第二区域23内,从靠近正电极端到靠近负电极端的方向上,该沉积物的 密度逐渐增大,这样能够根据具体要求形成背光灯反射板两端的反射率差, 弥补光源的亮度差,同时能够节约锁使用的高反射率金属的量,以便降低成
本。另外,还可以在反射基板20上沉积比反射基板20材料反射率低的沉积 物,则该沉积物在第二区域23的密度应小于其在第一区域22的密度,或仅 在第一区域22内沉积比反射基板20反射率低的沉积物,这样的技术方案也 能够使背光灯反射板两端存在反射率差,通过保持反射率差来弥补光源的亮 度差,并且能够适用于满足背光源特殊的亮度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金属沉积物的密度差,与金属沉积物和反射基板的 反射率差有关,优选方案是保持两端反射率差在10%左右,则两区域内沉积 物的密度之差为与背光灯两端的亮度差成正比。经仿真试验,上述技术方 案可以得到射入导光光线13%的亮度变化,最佳可减小9.4%的亮度差。用 于改变背光灯反射板反射率的物质并不限于通过沉积的手段来填充颗粒,也 可以是通过涂敷的手段将其他材料的物质涂布到反射基板上,只要能够适当 的改变反射基板反射率即可。
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实施例二
图6A所示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 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灯反射板采用聚乙烯对苯二曱酸,又称为白色PET (poly ethylen terephthalate),其横向截面形状如图6A所示为梯形,且 靠近背光灯正电极一端作为第一区域,靠近背光灯负电极一端作为第二区 域,第一区域的梯形厚度小于第二区域的梯形厚度。
本实施例所依据的原理是背光灯反射板的反射率与其厚度相关,厚 度比较小的地方在反射板后面的材料层会出现光吸收现象,因此降低了该 部位的光反射率,所以厚度增加则其反射率也增加。反射板靠近背光灯负 电极的一端以略大的厚度来提高该处的反射率,从而弥补亮度的差异,提 高入射导光板光线的均匀性。
背光灯反射板的横向截面形状还可以为阶梯形或曲线为顶边的类梯 形等,如图6B和6C所示。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采用两种原理来形成背光灯反射板两端的
反射率差,其技术方案也可以相互结合,只要能够使背光灯反射板两端形 成适当的反射率差来弥补背光灯两端亮度差即可。 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实施例
图7所示为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 实施例包括设置在最下层的反射板10;在反射板10上,将线光源转变为 面光源的导光板ll;将从导光板ll射出的光进行分散的下扩散片12、上 扩散片15;将从下扩散片12射出的光进行聚光的下棱镜片13、上棱镜片 14;上述光学膜片,如上、下扩散片15、 12,上、下棱镜片15、 13,在 实践中可根据具体需要进一步增加或减少;设置在导光板11两侧,与导 光板11边缘平行的背光灯16,包围在背光灯16外侧,将背光灯16光线 反射入导光板11的背光灯反射板18,另外还有必要的支撑框架。
该背光模组可采用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任一 实施例的技术 方案。背光模组的其他结构不变,通过设置背光灯反射板两端的反射率差, 弥补了背光灯两端的亮度差,从而使射入导光板,进而成为液晶面板背光 源的光线亮度均匀性提高,能够最终改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同时能 满足TC003 (The Swedish Confederation of Professional Employees)标 准中提出的使在不同角度检测得到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源亮度值区域一致, 即提高背光源亮度的面均匀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 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 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
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所述背光灯反射板包围背光灯,且用于反射背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灯反射板的内侧,靠近所述背光灯正电极的一侧设有第一区域,靠近所述背光灯负电极的一侧设有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反射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均设置有沉积物,所述沉积物的反射率大于所 述背光灯反射板材料的反射率,且第 一 区域内所述沉积物的密度小于第二 区域内所述沉积物的密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区域内设置有沉积物,所述沉积物的反射率大于所述背光灯反 射板材料的反射率。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背光灯反射板上,从靠近正电极端到靠近负电极端的方向上, 所述沉积物的密度逐渐增大。
5、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其特征 在于所述沉积物的材料为银金属。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灯反射板的材料为聚乙烯对苯二曱酸,且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小 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灯反射板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或阶梯形或类梯形。
8、 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 ~ 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 射板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板,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导光 板侧边的背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灯反射板设置在所述背光灯的外 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和背光模组,该背光灯反射板包围背光灯,且用于反射背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其中,该背光灯反射板的内侧,靠近背光灯正电极的一侧设有第一区域,靠近背光灯负电极的一侧设有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区域的反射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组采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背光灯反射板,还包括反射板,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侧边的背光灯和设置在背光灯外面的所述背光灯反射板。本发明能够提高背光灯射入导光板光线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射入液晶面板的背光源的面均匀性,改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文档编号F21V7/00GK101387787SQ20071012155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0日
发明者尹大根, 李相稙, 金哲润 申请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