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672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第一种背光模组,其为使导光板等物件能稳固及避免撞击, 而在铁框内增设塑胶框,但是,所装设的塑胶框为硬质塑胶,当背光模 组承受外力(例如掉落)时,仍造成玻璃破裂的问题;且组合式的结构设 计,必需分别预先成型铁框与塑胶框,需有足够两个框体储置的空间(订 单量愈多,就耗占更大的储置空间);再者,两个框体的尺寸必需相当精 确,否则组装时可能发生塑胶框无法置入铁框(塑胶框太大)或是塑胶框 在铁框内有间隙而松动(塑胶框太小);另外,两个框体在组合过程中亦 增加组装步骤及时间。
鉴于第一种传统结构的缺点,而有第二种传统背光模组(如中国台湾 申请号为第94129262号的"背光模组及制造方法" 一案)的设计,其是 将胶框一体成型射出于金属背板上,虽然是一体成型结构,但第二种传 统背光模组的塑胶框体依旧弹性不佳;当金属背板遇到外力(例如背光模 组因掉落而撞击地上),可能会对塑胶框产生"推挤"的状况,塑胶框再 推挤背光装置;除可能造成塑胶框断裂或变形(无法复原),也可能挤坏 背光装置,进而造成结构松脱,影响背光装置的功能。
因此,有必要研发新技术以解决上述缺点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 陷,而提供一种框架,其使第二框体可缓冲第一框体承受的外力,并可 节省大量的储置空间,定位卡固的效果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框体,为刚性结构,其至少 具有一底部、 一围墙部,该围墙部至少具有数个围墙边及数个围墙角;
该至少一个围墙角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框体定位部; 一第二框体,为热可
塑性橡胶,具有预定的弹性且一体成型射出于该第一框体的底部与围墙 部上,该第二框体对应该底部的部位形成一容纳底部,而对应该围墙部 的部位则形成一容纳围墙部,该第二框体对应该第一框体定位部而具有
一第二框体定位部;其用以使该第一、第二框体结合定位;且该容纳底 部与该容纳围墙部是形成一容纳空间,其供一背光装置容纳。
前述的框架,其中背光装置包括一黑白膜、 一菱镜片、 一菱镜膜、 一扩散膜及一导光板。
前述的框架,其中底部上又设有该至少一个第一框体定位部,该第 一框体定位部至少具有下列模式的至少其中一项未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未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体定 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外露表面。
前述的框架,其中至少一个围墙边上又设有该至少一个第一框体定 位部,该第一框体定位部至少具有下列模式的至少其中一项未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未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体定 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外露表面;穿出倒勾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定位倒勾部;穿出包围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包围部,其是环绕该第一框体定位部 的一部分。
前述的框架,其中围墙角上的第一框体定位部至少具有下列模式的 至少其中一项未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未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体定
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外露表面;穿出倒勾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定位倒勾部;穿出包围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包围部,其是环绕该第一框体定位部 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使第二框体可缓冲第一框体承受的外力,并 可节省大量的储置空间,定位卡固的效果佳。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框架的弹性动作之一的剖面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框架的弹性动作之二的剖面俯视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5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6B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6C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A及图7B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及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

图7C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D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E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8A及图8B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立体及部分结构的剖视示
意图
图8C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IO第一框体 11底部
12围墙部12A围墙边
12B围墙角121第一框体定位部
20第二框体20A容纳底部
20B容纳围墙部201第二框体定位部
201A外露表面201B定位倒勾部
201C包围部21容纳空间
30背光装置31黑白膜
32菱镜片33菱镜膜
34扩散膜35导光板
Pl第一外力P2第二外力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为一种框架,其第一实施例包括 一第一框体IO,为刚性(例如为金属)结构,其至少具有一底部ll及
一围墙部12,该围墙部12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框体定位部121 (如图5A及 图5B所示); 一第二框体20,为热可塑性橡胶(THERMOPLASTIC URETHANE, 简称TPU),具有预定的弹性及可塑性;且一体成型射出于该第一框体10 的底部11与围墙部12上,该第二框体20至少具有一容纳底部20A及一 容纳围墙部20B;该容纳底部20A与该底部11相对应,而该容纳围墙部 20B是对应该围墙部12,且该容纳围墙部20B对应该第一框体定位部121 而具有一第二框体定位部201(如图5A及图5B所示);其用以使第一、第 二框体10与20结合定位;且该容纳底部20A与该容纳围墙部20B形成 一容纳空间21,其用以供一背光装置30容纳。
借此,当该第一框体10与该第二框体20的容纳空间21产生相互作 用力,该软质的第二框体20即发挥预定弹性,而维持与该第一框体IO 的紧密度。
实际上,该第二框体20是热可塑性橡胶结构,其具有弹性、缓冲的 特性,可不受外力(例如掉落、碰触地面所承受的撞击力)影响而与该第 一框体10紧密贴合。
该背光装置30包括一黑白膜31、 一菱镜片32、 一菱镜膜33、一扩 散膜34及一导光板35,借由前述结构组合,使该背光装置30发挥最佳
效果。
如图3及图4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的第二框体20朝不同方向产生弹 性作用的示意图,假设,本发明的框架不慎落地,则该第一框体10在接 触地面(可能产生滚动)时,地面会至少对该第一框体10产生一第一外力 Pl(即受第一方向冲击)及一第二外力P2(可能在产生滚动的过程中,受第 二方向冲击)。不论是哪一方向的冲击,都能借由该第二框体20产生的 伸展/收縮,缓冲外力造成的冲击,使容纳空间21内的背光装置30(如图 2所示)不受冲击破坏,而能发挥正常功效。
本发明的该围墙部12至少具有一围墙边12A及至少一围墙角12B(如 图5A及图5B所示)。
关于本发明的该第一框体定位部121与该第二框体定位部201的对 应位置,可设于该底部ll上,也可设于该至少一围墙边12A上,或是设 于该至少一围墙角12B上,也可以是该至少一围墙边12A及该至少一围 墙角12B都有。不论是设于该底部ll上、设于该至少一围墙边12A上或 是设于该至少一围墙角12B上,均有下述的实施模式-未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121为一未贯穿的凹部(例如图 6A所示为弧凹部、图7A及图7B所示为凹角部,或是图8A及图8B所示 的内凹部),而该第二框体定位部201为一凸部(例如图6A所示的弧凸部、 图7A及图7B所示的凸角部,或是图8A及图8B所示的凸出部)。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121为一贯穿的凹部(如图5A及 图5B所示,或是如图6B所示,或例如7C所示,或例如图8C所示 为内凹加上通孔);而该第二框体定位部201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外 露表面201A。
当设于该至少一围墙边12A上或是设于该至少一围墙角12B上,又 可进一步包括下述模式穿出倒勾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121为一贯穿的凹部(如图7D 所示);而该第二框体定位部201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定位倒勾部 201B(例如图7D所示),其定位卡固的效果更佳。穿出包围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121为一贯穿的凹部(如图5C、 图6C及图7E所示);而该第二框体定位部201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
包围部201C,其是环绕该第一框体定位部121的一部分(产生锁固效果)。 故,此模式的定位卡固的效果最佳。
该围墙边12A与该围墙角12B皆为数个。
该第一框体定位部121与该第二框体定位部201为相对应的数个, 而可相对应的实施于该底部ll上,该围墙边12A上、该围墙角12B上或 同时实施于该围墙边12A上、该围墙角12B上。
因此,本发明的优点及功效可归纳为第二框体可缓冲第一框体承受的外力。本发明的第二框体为软 质弹性的热可塑性橡胶,当该第一框体可能因掉落而受到外力撞击,并 挤压到该第二框体,该第二框体即随挤压而呈收縮,以缓冲该第一框体 承受的外力,保护该第二框体内设置的背光装置不被撞坏。可节省大量的储置空间。本发明的第二框体是一体成型射出于 该第一框体上,亦即,未进行射出成型时,该第二框体只是"原物料", 可能只是液体、粉末,原物料的储存体积较小,故可以节省大量的储置 空间。定位卡固的效果佳。若第一框体定位部与该第二框体定位部间 采用未贯穿模式或贯穿模式,均有不错的定位卡固的效果;若更进一步 采用穿出倒勾模式或穿出包围模式,则又有更佳的定位卡固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 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 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框体,为刚性结构,其至少具有一底部、一围墙部,该围墙部至少具有数个围墙边及数个围墙角;该至少一个围墙角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框体定位部;一第二框体,为热可塑性橡胶,具有预定的弹性且一体成型射出于该第一框体的底部与围墙部上,该第二框体对应该底部的部位形成一容纳底部,而对应该围墙部的部位则形成一容纳围墙部,该第二框体对应该第一框体定位部而具有一第二框体定位部;其用以使该第一、第二框体结合定位;且该容纳底部与该容纳围墙部是形成一容纳空间,其供一背光装置容纳。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装置包括一 黑白膜、 一菱镜片、 一菱镜膜、 一扩散膜及一导光板。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上又设有该 至少一个第一框体定位部,该第一框体定位部至少具有下列模式的至少 其中一项[1]未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未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2]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体定 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外露表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围墙边 上又设有该至少一个第一框体定位部,该第一框体定位部至少具有下列 模式的至少其中一项-[1]未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未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2]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体定 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外露表面;[3]穿出倒勾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定位倒勾部; [4]穿出包围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包围部,其是环绕该第一框体定位部 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墙角上的第一 框体定位部至少具有下列模式的至少其中一项[1]未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未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2]贯穿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体定 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外露表面;[3]穿出倒勾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定位倒勾部;[4]穿出包围模式该第一框体定位部为一贯穿的凹部;该第二框 体定位部为一凸部,且其又具有一包围部,其是环绕该第一框体定位部 的一部分。
全文摘要
一种框架,包括一第一框体,为刚性结构,其至少具有一底部、一围墙部,该围墙部至少具有数个围墙边及数个围墙角;该至少一个围墙角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框体定位部;一第二框体,为热可塑性橡胶,具有预定的弹性且一体成型射出于该第一框体的底部与围墙部上,该第二框体对应该底部的部位形成一容纳底部,而对应该围墙部的部位则形成一容纳围墙部,该第二框体对应该第一框体定位部而具有一第二框体定位部;其用以使该第一、第二框体结合定位;且该容纳底部与该容纳围墙部是形成一容纳空间,其供一背光装置容纳。本发明使第二框体可缓冲第一框体承受的外力,并可节省大量的储置空间,定位卡固的效果佳。
文档编号F21V21/00GK101393341SQ200710152139
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8日
发明者任益华, 姚昇宏, 张世宗 申请人:绿点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