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光棒串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602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ed光棒串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新型是一种串接结构,特别是指一种LED光棒串接结构,其让光棒模块可以 不断串接,并藉此设计模块化、简易组装工作,并能配合不同需求变化組装数量及 LED光源效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开始出现利用发光二极管(以下简称为LED)的新光源结构,由于LED 光源本身具有耐用、省电及体积小等优良特性,故各领域研发人员正积极开发各种 LED光源设备。
然而,搭配LCD背光使用的LED光棒模块(Light Bar)必需配合使用设备尺寸而 搭配不同颗数白光LED光源,方能适用于产业之中具备不同型号尺寸的各种设备; 故目前LED光源虽然可满足光度,但由于其必须逐一固定连接在电路板之上,造成 LED光源之间的电源规格不容易标准化,而各种型式LED光棒模块使用之前都要设 计与验证,形成开发成本的浪费。
前述LED光源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使用模块化上;LED光源虽然可满足光度,但其 必须固定连接在电路板之上,造成LED光源之间较难以设计衔接模块;此种模块化 设计攸关LED光源未来适用度的问题,确属必需立即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前述相 关议题,本新型设计人基于过去研发相关LED灯的技术与经验,在改善前述问题的 目标下研发设计及实验,终于发展出一种全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
新型内容
本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LED光棒串接结构,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适合模 块化应用,而且是能配合不同需求变化组装数量的LED光棒串接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LED光棒串接结构,包括有若干光棒模块及至少一接头,其中 该光棒模块包含本体、LED光源及至少二衔接部,前述衔接部分别安装在该本体 的预设安装面,该LED光源定位于本体且与前述衔接部形成回路,该光棒模块以一
衔接部相对应连接另 一光棒模块的一衔接部而达成回路并联;以及
该接头,可拆卸地连接在外侧光棒模块的衔接部上,且接头向外连接电源。 本新型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另于该光棒模块的本体表面设有定位组件,
以该定位組件令光棒模块可拆卸地组合定位在另 一光棒模块上,保持各个光棒模块
的串接定位。
本新型中所述的光棒模块具有二衔接部,且二衔接部分别被安装在该本体的相 对安装面上,利用不同光棒模块的本体的相对安装面彼此靠抵,且使各光棒模块的 衔接部相对应连接,达成光棒冲莫块之间的LED光源回路并联。
本新型中所述的光4奉;漠块的二衔接部分别为凸线及凹槽。
本新型中所述的光棒模块的二衔接部分别为二线式、三线式、四线式或五线式 凸线及凹槽。
本新型中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另包括有散热座,该散热座固定靠贴于该 光棒模块的本体表面。
本新型LED光棒串接结构,另包括有外壳,该散热座固定靠贴于该光棒模块的 本体表面,且散热座的位置相应LED光源,而外壳之上设计有轨道及透明光罩,利 用轨道供串接的光棒模块以散热座滑嵌定位。
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另包括有定位壳及导光组件,该定位壳开设有容槽, 于容槽内安装彼此串接的光棒模块,且于容槽开口插置导光组件,利用导光组件导 出该光棒模块的LED光源。
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于该定位壳的容槽二侧配置胶垫,以供定位导光组件。
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于各光棒模块的衔接部另安装电源接头,且二端电 源接头之间装设有独立电源线路,利用电源线路配合接头令电源有效供应各光棒模块。
本新型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包括有若干光棒模块,该光棒模块包含本体、多数 LED光源、衔接部及定位组件,各衔接部分别安装在该本体的相对安装面,利用定位 组件让各个光棒模块的本体相串接,又利用光棒模块的衔接部相对应连接达成LED 光源回路并联,且让光棒模块可以不断串接延长;藉此设计能达成模块化、组装简 易化,并能配合不同需求变化组装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新型的LED光棒串接结构的光棒模块可以配合轨道式散热座
及外壳,该轨道式散热座与外壳同样可以依照需求铝挤制作,并且照着使用需求切 割长度使用,故本新型仍然可以轻易配合散热座及外壳延伸排列,并且搭配其它光 学组件进行发光;
若是该LED模块使用软质本体制作时,其弯曲角度也可以随着散热座轨道改变, 故本新型非常适用于模块化,更符合产业多变化设计的关键要求。
本新型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包括有一接头、若千光棒模块,位于外侧的光棒模 块的衔接部连接该接头达成电源及控制衔接;
该衔接部可以是二线、三线、四线或五线式接线设计,并且直接运用接头改变 串接光棒模块的效果。
例如让三条线路分别为电源、接地及控制信号,藉以控制光源变化效果;该 衔接部也可以令三线式简单转换成二线式,只要换一个接头,该接头将三线式接线 的二条相连接地时,便成为没有控制光源变化信号线的回路;藉此,本新型可以轻 易变化接头设计达成控制全部模块的效果,充分发挥组装简易化及变化LED光源效 果的功能。
另需一提的是,该光棒模块的衔接部可以于前述接线设计之外,另行设置独立 的电源线衔接设计,以供电源长距离串接;此外该光棒模块的本体另可以包含定位 组件,各定位组件相应衔接部位置制作在本体表面,利用各个光棒模块的定位组件 于串接时达成定位,且该定位组件彼此为可拆卸地组合,并让本体的相对安装面稳 定定位。
本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新型LED光棒串接结构包括有一接头、若干光棒模块, 该光棒模块包含本体、多数LED光源及衔接部,各衔接部分别安装在该本体的相对 安装面,利用光棒才莫块的衔接部相对应连接达成LED光源回路并联,且让光棒模块 可以不断串接延长,并让位于外侧的光棒模块的衔接部连接该接头达成电源及控制 衔接;藉此设计容易模块化、组装简易化,并能配合不同需求变化组装数量及LED 光源效果。


图l 本新型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2 本新型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3 本新型应用散热座及外壳的组合剖视图。 图4 本新型应用散热座及外壳的立体图。 图5本新型应用定位壳、导光板时的组合剖视图。 图6 本新型应用另一种定位壳、导光板时的组合剖视图。 图7 本新型电源延伸应用的实施例局部立体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接头10 光棒模块20 LED光源22 外壳40 定位壳50、 60 导光板80 电源线路92
衔接部11
本体21 衔接部23 轨道41 容槽51、 61 电源接座90
电路线12 安装面211、 212 散热座30 透明光罩42 胶垫70 电源接头9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的本新型实施例,本新型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包括有一接头 10、若干光4奉模块20,其中
该接头10, —侧具有衔接部11,该衔接部11设有三个连接槽,另以电路线12 连接衔接部11;
该光棒模块20,其包含一本体21、多数LED光源22、 二衔接部23, 二衔接部 23分别为三凸线及三凹槽形态,并且二衔接部23分别被安装在该本体21的相对安 装面211、 212,利用不同光棒模块20的本体21的相对安装面211、 212彼此靠抵, 且使各光棒模块20的衔接部23相对应连接,并达成光棒模块20之间的LED光源22 回路并联,而位于最外侧的光棒模块20的衔接部23则以三凸线式衔接部23连接该 接头10的衔接部11的三连接槽,且达成电源及控制衔接;
以上所述,即为本新型实施例各构件结构、组态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本新型藉由前述二摔f接部23分别被安装在该本体21的相对安装面211、 212, 利用各光棒模块20的衔接部23相对应连接,而位于最外侧的光棒模块20的衔接部 23则以三凸线式衔接部23连接该接头10的衔接部11的三连接槽,确能有效达成光 棒模块20之间的LED光源22回路并联,且让光棒模块20可以不断串接延长,再以 本体21的其它表面进行固定于预设位置的工作,例如胶固、焊固、螺锁固定或铆
合固定;藉此设计能达成4莫块化、组装简易化,并能配合不同需求变化组装数量。
为求清楚说明本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请配合本新型图3、图4所示进行说明
本新型结构不但可以径行以本体21定位于预设位置,也可以搭配图中的散热座 30及外壳40运作,散热座30的散热设计固定靠贴于该光棒模块20的本体21表面, 且散热座30的位置相应各个LED光源22,而外壳40之上设计有轨道41及透明光罩 42,利用轨道41供彼此串接的光棒模块20以各自的散热座30滑嵌于外壳40的轨 道41,并且随着光棒模块20的延长串接逐一进入外壳40内,此种设计不仅仅可以 完全发挥本新型的延伸、模块化效果,更能有效加强设备的散热、保护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轨道式散热座30与外壳40皆以铝挤技术制作,只要照着使用 需求切割预设长度散热座30与外壳40就能组装使用,故本新型仍然可以轻易配合 散热座30及外壳40延伸排列,并且搭配其它光学组件进行发光。
本新型的另一种搭配导光组件的实施方式,请配合本新型图5、图6所示进行说

本新型结构不但可以径行以本体21定位于预设位置,也可以搭配图中的二种定 位壳50、 60运作,该定位壳50较定位壳60大,且定位壳50具若干个中空散热腔, 二种定位壳50、 60中央皆开设有容槽51、 61, 二种定位壳50、 60皆于容槽51、 61 内安装彼此串接的光棒模块20,且于容槽51、 61上方二侧皆配置胶垫70,重点设 计在于利用导光板80插置于二种定位壳50、 60皆于容槽51、 61内,由于导光板80 位于该光棒模块20的LED光源22照射方向,故LED光源22的发光会受到导光板80 的导引及折射,进而于导光板80上发出预设的光线效果,由于二种定位壳50、 60 的长度延伸可以配合该光棒模块20的串接设计,故此种设计也能完全发挥本新型的 延伸、模块化效果。
本新型的另一重要技术在于LED光棒串接结构的接头与位于外侧的光棒模块的 衔接部连接该接头达成电源及控制衔接,当本新型衔接部以三线式接线设计时(如图 1、图2),仅需变化接头为三线式,让三条线路分别为电源、接地及控制信号,就可 以让所有的光棒模块产生控制光源变化效果;另一方面,该衔接部也可以令三线式 简单转换成二线式,只要换一个接头,该接头将三线式接线的二条相连接地时,所 有串接的光棒模块的衔接部也同步转换成二线式,便成为没有控制光源变化信号线 的回路便成为二线式(没有控制光源变化信号线);藉此,本新型可以轻易变化接头 设计达成控制全部模块的效果,充分发挥组装简易化及变化LED光源效果的功能。
此外,若是本新型衔接部配合多色LED光源控制时,也可以设计衔接部以四或 五线式接线设计,同样能发挥变化接头设计达成控制全部模块的效果,充分发挥组 装简易化及变化LED光源效果的功能。
另需一提的是,由于本新型的串连延伸没有长度拘限性,若是长度需求较长时, 可以采用本新型电源延伸应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7:
当延伸长度较长时,多组光棒模块20电源需求高,造成前端的第一组光棒模块 20的电源承栽必须极高,否则难以传递充足的电源给远程的光棒模块20,为此,本 新型设计人可以于接头10制作衔接部11及电源接座90,而在各光棒模块20的衔接 部处另安装正负电源接头91,并且每一根光棒模块20都设计有电源线路92,前述 独立电源设计与前述三线式、四线式或五线式的习知电路衔接控制模式并不相同, 而各光棒模块20上又固定衔接独立电源线路92在二端电源接头91之间;藉此,本 新型长度较长使用时,每一根光棒模块20的电源线路92都能衔接传导电源,有如 将电源直接送达每一根光棒模块20,不仅让每一根确实分享电源,且不会有局部光 棒模块20的电能承栽过量问题。
综上所迷,本新型LED光棒串接结构包括有一接头、若干光棒模块,该光棒模 块包含本体、多数LED光源及衔接部,各衔接部分别安装在该本体的相对安装面, 利用光棒模块的衔接部相对应连接达成LED光源回路并联,且让光棒模块可以不断 串接延长,并让位于外侧的光棒模块的衔接部连接该接头达成电源及控制衔接;藉 此设计容易模块化、组装简易化,并能配合不同需求变化组装数量及LED光源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LED光棒串接结构,包括有若干光棒模块及至少一接头,其中该光棒模块包含本体、LED光源及至少二衔接部,前述衔接部分别安装在该本体的预设安装面,该LED光源定位于本体且与前述衔接部形成回路,该光棒模块以一衔接部相对应连接另一光棒模块的一衔接部而达成回路并联;以及该接头,可拆卸地连接在外侧光棒模块的衔接部上,且接头向外连接电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另于该光棒模块的本体表面设有定位 组件,以该定位组件令光棒模块可拆卸地组合定位在另一光棒模块上,保持各个光 棒模块的串接定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光棒模块具有二衔接 部,且二衔接部分别被安装在该本体的相对安装面上,利用不同光棒模块的本体的 相对安装面彼此靠抵,且使各光棒模块的衔接部相对应连接,达成光棒模块之间的 LED光源回路并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光棒模块的二衔接部 分别为凸线及凹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光棒模块的二衔接部 分别为二线式、三线式、四线式或五线式凸线及凹槽。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另包括有散热座,该散 热座固定靠贴于该光4奉;漢块的本体表面。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另包括有外壳,该散热 座固定靠贴于该光棒模块的本体表面,且散热座的位置相应LED光源,而外壳之上 设计有轨道及透明光罩,利用轨道供串接的光棒模块以散热座滑嵌定位。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另包括有定位壳及导光 组件,该定位壳开设有容槽,于容槽内安装彼此串接的光棒模块,且于容槽开口插 置导光组件,利用导光组件导出该光4奉才莫块的LED光源。
9. 根据权利要求8项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于该定位壳的容槽二 侧配置胶垫,以供定位导光组件。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棒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于各光棒模块的衔接部 另安装电源接头,且二端电源接头之间装设有独立电源线路,利用电源线路配合接 头令电源有效供应各光棒模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LED光棒串接结构,其包括有一接头、若干光棒模块,该光棒模块包含本体、多数LED光源及衔接部,各衔接部分别安装在该本体的相对安装面,利用光棒模块的衔接部相对应连接达成LED光源回路并联,且让光棒模块可以不断串接延长,并让位于外侧的光棒模块的衔接部连接该接头达成电源及控制衔接;因此,本新型结构设计容易模块化、组装简易化,并能配合不同需求变化组装数量及LED光源效果。
文档编号F21S4/00GK201062730SQ20072015180
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2日
发明者叶长青, 张智钧 申请人:宁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