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和使用了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9579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和使用了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荧光管的照明装置和使用了该照明装置的液 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图12 (a)是以前的液晶电视101的正面图,图12 (b)是图12 (a)示出的液晶电视101的背面中央部分的背面图。
此外,图13 (a)是图12 (a)的E-E线剖面放大图,图13 ( b ) 是图12 (a)的F-F线剖面放大图。
以前的液晶电视IOI,如图12 (a)中所示,具有显示影像的显 示画面G,在该显示画面G上显示影像时,通过使光从后方透过根据 影像进行电压控制的液晶面板102 (参照图13)来显示影像。
该液晶电一见101,如图13中所示,由液晶面板102和存在于该 液晶面板102的背面从后方(图12 (a)的纸面的背面一侧)对液晶 面板102供给光的照明装置101S构成,利用上框103将液晶面板102 固定在照明装置101S上。
液晶面板102通过与构成显示的影像的各像素对应地使透过液 晶层的光的透射率变化,控制来自照明装置101S的光的透过、不透 过,根据滤色层的光的透过程度,在显示画面G (参照图12 (a)) 上显示影像。
图14是从图12 U)中示出的液晶电视101的前方一侧(图12 (a)的纸面的正面一侧)看到的分解图。
如图14中所示,照明装置101S (参照图13)具有作为光源的 多个荧光管104;驱动该荧光管104的反相器105;配置荧光管104 的下框106;沿下框106的前面配置且将荧光管104的光反射到液晶
面板102—侧的反射片106h;发散从荧光管104射出的光的光发散板 107;控制入射到液晶面板102上的光的角度分布等的光学片108;在 将该光学片108和光发散板107按压到下框106的同时放置液晶面板 102的中间模塑件框109;以及起到左右端部的遮光壁的作用的上侧 模塑件110等。
再有,图14只图示了主要构件,除此以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构件。
如图12 (b)中所示,在液晶电视101的非显示面一侧配置了定 时控制器Tcon、反相器105、电源111等的电路构件或其它的结构构
l 、 ,、 , ,、 ',,
1、 2。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外部电极荧光灯作为背光源使用的显 示装置,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将内部电极荧光灯作为背光源使用的 显示装置,在专利文献2的图8中图示了与本申请的图13 (a)同样 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 - 59406号公报(段落0022 ~ 0024等)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 - 18423号公报(图8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上述的图13 (a)示出了将已知的照明装置薄型化而形成 的照明装置103、即缩短了光发散距离的结构。
如图13 (a)的箭头所示,从荧光管104出来的光入射到反射片 106h和光发散板107上,进行发散反射,进而通过将该光反复入射到 反射片106h或光发散板107上,在由光发散板107、上侧模塑件IIO 和反射片106h包围的光发散空间K内扩展。
再有,所谓发散反射,指的是从某个方向入射了的光以所有的角
度反射,与此不同,将从某个入射角度入射了的光以与入射角相同的 角度反射的现象称为正反射。
由于反射片106h和光发散板107都是发散反射面,故进行发散 反射,特别是光发散板107起到下述的作用使所入射的光发散反射, 返回到光发散空间K内,同时使一定量的光透过,并输出到液晶面板 102 —侧。
在图13 (a)中,用箭头示出了从荧光管104的某个点A射出了 的光从光发散板的点B射出到液晶面板102的面上为止的情形,箭头 的粗度与光强度相对应。
如上所述,由于光进行发散反射,故不能用这样的一根箭头来表 现,但在图13 (a)中,为了方便起见,从点A出来的光以45度的 角度入射到反射片106h上,拾取了被发散反射的光中的以相同的45 度射出的光。同样,由于从反射片106h以45度的角度射出了的光以 45度入射到光发散板107上,故拾取了用光发散板107进行发散反射 中的以45度反射的光。
由于从某个方向入射了的光在所有的方向上进行反射,故特定角 度的反射光相对于入射光而言光强度减小(箭头变细)。即,照明装 置101S越是薄型化则反射次数越增加,且反射次数越是增加则光强 度就越减小。
在图13 (a)中,从点A到达点B的过程中反复进行了 5次反 射,如上所述,对于包含点B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来说,由于从中央一 侧来的光变弱,故存在变暗这样的问题。
如果照明装置101S的端部变暗,则产生在液晶面板102中显示 影像的显示画面G的左右的端部Gl、 Gr区域(参照图12 (a))变 暗的问题。
作为其解决对策,也有对于液晶面板102,在左右增大照明装置 IOIS,从显示画面G除去照明装置101S的左右端部区域的暗的部分 的对策,但产生左右的框缘部101g、 101g (参照图12 (a))变大, 设计性受到较大的损害,商品性变差这样的问题。同样,在图13 (b)中,用箭头示出了从荧光管104的某个点C 射出了的光从光发散板的点D射出到液晶面板102的面上为止的情 形,箭头的粗度与光强度相对应。
照明装置101S越是薄型化,在反射片106h和光发散板107上的 反射次数越增加,且反射次数越增加,则光强度就越减小,在图13 (b)中,从点C到达点D反复进行了 5次反射,故存在由于从中央 一侧来的光变弱,包含点D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较暗这样的问题。
如果照明装置101S的端部变暗,则产生在液晶面板102中显示 影像的显示画面G的上下的端部Gv、 Gs区域(参照图12 (a))较 暗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使液晶电视101的照明装置101S实现薄型化的情 况下,存在应解决作为影像显示区域的显示画面G的左右端部Gl、 Gr和上下端部Gv、 Gs的亮度下降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实际状况,目的在于提供可提高上下或/和左 右端部区域的亮度而不增加显示画面的周围的框缘部的宽度的照明 装置和使用了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照明装置具备至
少一个荧光管;支撑该荧光管的下框构件;夹住荧光管与下框构件对
置地配置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前方的照射对象发散的光发散板材;沿 下框构件的焚光管一側配置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光发散板材反射的
反射片构件;以及覆盖荧光管的电极并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光发散板 材反射的上側反射构件,其特征在于在将荧光管的长度方向定为左 右方向的情况下,照明装置的左右端部附近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 的荧光管与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比在中央部的上述距离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照明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荧光管;支撑 该荧光管的下框构件;夹住荧光管与下框构件对置地配置且使荧光管 的光朝向前方的照射对象发散的光发散板材;沿下框构件的荧光管一 侧配置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光发散板材反射的反射片构件;以及覆盖
荧光管的电极并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光发散板材反射的上侧反射构
件,其特征在于在将沿反射片构件的延伸面方向并且与萸光管的长 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下,照明装置的上下端部附近 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的荧光管与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比在中央 部的上述距离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照明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荧光管;支撑 该荧光管的下框构件;夹住荧光管与下框构件对置地配置且使荧光管 的光朝向前方的照射对象发散的光发散板材;沿下框构件的荧光管一 侧配置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光发散板材反射的反射片构件;以及覆盖 荧光管的电极并且使焚光管的光朝向光发散板材反射的上侧反射构 件,其特征在于在将沿反射片构件的延伸面方向并且与荧光管的长 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下,照明装置的上下端部附近 和左右端部附近的焚光管与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比在中央部的上述 距离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显示装置具备第l方面至第3方面的照 明装置中的某一个照明装置。 (发明效果)
按照本发明,可使照明装置左右端部或上下端部区域变得明亮而 不增加显示画面的周围的框缘部的宽度。


图1 (a)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的正面图,图1 (b)是图 1 (a)图的G-G线剖面放大图,图l(c)是图l(a)图的H-H 线剖面放大图。
图2是从图1 (a)中示出的液晶电视的前方一侧看到的主要部 分的分解图。
图3是从图1 (a)中示出的液晶电视的背面主要部分的背面图。 图4 (a)是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的正面图,图4 (b)是图 4(a)的I-I线剖面放大图,图4 (c)是图4(a)的J-J线剖面放
大图。
图5是从图4(a)中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的背面主 要部分的背面图。
图6 (a)是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的正面图,图6(b)是图 6(a)图的K-K线剖面放大图,图6(c)是图6(a)图的L-L线 剖面放大图。
图7是从图6(a)中示出的液晶电视的背面主要部分的背面图。 图8 (a)是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的正面图,图8(b)是图
8 (a)图的M-M线剖面放大图,图8(c)是图8(a)图的N-N
线剖面放大图。
图9是从图8 (a)中示出的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的背面主 要部分的背面图。
图10 (a)是图1 (a)的G-G线剖面放大图,图10 ( b )是示 出了图10 (a)图中示出的照明装置中的显示画面的横方向的位置与 光的亮度的关系的图。
图11 (a)是示出在图1 (a)中示出的显示画面中的光发散板或 光学片中形成了印刷图案的区域Wl、 W2的图,图11 (b)是示出图 11 (a)图的O部的印刷图案的的图,图11 (c)是示出图11 (a)的 P部的印刷图案的的图。
图12 (a)是以前的液晶电视的正面图,图12 (b)是图12 (a) 中示出的液晶电视的背面主要部分的背面图。
图13 (a)是图12 (a)的E-E线剖面放大图,图13 ( b )是 图12 (a)的F-F线剖面放大图。
图14是从图12 (a)中示出的以前的液晶电视的前方一侧看到 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21、 31、 41 液晶电视(显示装置) 1S、 21S、 31S、 41S 照明装置
2、 22、 32、 42 液晶面板(照射对象)
6ol、 6o2 下框的凹部(第1凹部)
26o3、 26o4 下框的凹部(第2凹部)
36ol、 36o2、 36o3、 36q4下框的凹部(第1凹部)
4、 24、 34、 44 4a、 24a、 34a、
5、 15、 25、 35
6、 26、 36、 46 6h、 26h、 36h、
7、 27、 37、 47 7a
8
8a2
9a、 29a、 39a、 41dl、 41d2 46al、 46a2 46hl、 46h2 E
Tcon
荧光管 44a 荧光管电极 45粘接剂(结构部件)
下框(下框部件) 46h 反射片(反射片部件)
光扩散板(光扩散板部件)
光扩散板的荧光管一侧的面
光学片
光学片的光扩散板一侧的面 49a上侧模塑件(上侧反射部件) 导电性片(导电性片部件) 开口部(第一开口部)
突出部(第一突出部) 电源(结构部件) 定时控制器(结构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液晶电视1,如 图1 (a)中所示,具有显示影像的显示画面G,在该显示画面G上 显示影像时,使光从后方透过具有滤色层(未图示)的液晶面板并显 示影像,上述滤色层具有根据影像进行电压控制的液晶层和像素。
再有,图1 (a)是液晶电视1的正面图,图l(b)是图l(a) 的G-G线剖面放大图,图1(c)是图1(a)的H-H线剖面放大 图。此外,图2是从图1 u)中示出的液晶电视l的前方一侧(图1
(a)的纸面的跟前一侧)看到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 〈液晶电视1的结构〉
液晶电视1,如图1 (b)、图1 (c)中所示,由液晶面板2和 存在于该液晶面板2的背面从后方(图1 (a)的纸面的背面一侧)对 液晶面板2供给光的照明装置1S构成,利用上框3 (参照图2)将液 晶面板2固定在照明装置1S上。
再有,上框3如图2中所示,具有对液晶面板2的显示区域的显 示画面G的部分进行开口而形成的扁平的矩形的箱形状。
液晶面板2与构成所显示的影像的各像素对应地对液晶层施加 电压并控制来自照明装置1S的后方的光的透过和不透过,根据滤色 层的各像素的光的透过程度,在显示画面G (参照图1 (a))上显示 影像。
〈液晶电视1中的照明装置1S的结构〉
如图1 (b)、图1 (c)中所示,从后方(图1 (a)的纸面背面 一侧)对液晶面板2供给光的照明装置1S具有作为光源的多个荧 光管4;驱动该荧光管4的反相器5;配置荧光管4的下框6;沿下框 6的前面配置且将荧光管4的光反射到液晶面板2 —侧的反射片6h; 向液晶面板2发散从荧光管4射出的光的光发散板7;控制入射到液 晶面板2上的光的角度分布等的光学片8 (—般来说,存在多个光学 片8);将光学片8和光发散板7按压到下框6并且放置液晶面板2 的矩形框状的树脂制的中间框9 (参照图2);以及起到左右端部的 遮光壁的作用的上侧模塑件9a等。
在光发散板7中掺入折射率不同的粒子而构成,使来自作为光源 的荧光管4的光发散,防止了照明装置1S的亮度不均。再有,有时 在光发散板7的表面上形成用于进一步防止亮度不均的后述的图案。
下框6如图1 (b)、图1 (c)中所示,是支撑液晶面板2、照 明装置1S、焚光管4等的强度构件,例如,使用lmm厚的钢板来制 造,如图2中所示,将下框6形成为在覆盖照明装置1S的背面一侧 的同时对液晶面板2—侧的一面进行开口而形成的扁平的矩形的箱形状。
在该下框6的左右的两侧部,如图2中所示,利用拉深加工形成 了在后方(图1 (a)的纸面背面一侧)呈凹陷形状且在上下方向(图 1 (a)的纸面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凹部6ol、 6o2 (参照图1 (b)、 图1 (c)),构成为来自作为光源的荧光管4的光在该凹部6ol、 6o2 内的后述的反射片6h上反射,以到达图1 (a)中示出的显示画面G 的左右端部一侧。
如图1 (b)、图1 (c)中所示,与下框6邻接地配置在荧光管 4 一侧的反射片6h例如使用反射率大于等于99 %的0.3mm厚的白纸 来制造,以便良好地反射荧光管4的光。该反射片6h沿下框6的形 状而形成,具有沿下框6的凹部6ol、 6t)2的凹部6hl、 6h2。
上侧模塑件9a如图1 (b)、图1 (c)、图2中所示,使用反射 率高的白色的树脂进行了成型,用白色的树脂覆盖没有光的射出的荧 光管4的两端的电极部4a、 4a,同时用随着进入中央而向后方(即反 液晶面板2 —侧)倾斜的形状的白色的树脂表面反射荧光管4的光, 构成为该电极部4a、 4a不在液晶面板2 —侧露出从而发生暗的亮度 不均。
再有,图2只图示了主要构件,除此以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构件。 〈照明装置1S内的背光的行进〉
如图1 (b)、图1 (c)中所示,从作为光源的荧光管4射出的 光入射到反射片6h和光发散板7上,以进行发散反射,进而将该光 反复入射到反射片6h和光发散板7上,在由光发散板7、上侧模塑件 9a和反射片6h包围的光发散空间内扩展。
由于反射片6h和光发散板7都是发散反射面,故进行发散反射, 特别是光发散板7起到下述的作用使所入射的光发散反射,返回到 上述光发散空间内,同时使一定量的光透过并射出到液晶面板2 —侧。
在图l(b)中,用箭头示出了从由荧光管4射出的从点Al射出 的光从光发散板7的点Bl朝向液晶面板2的面射出的情形,箭头的 粗度与光强度相对应。
在图l(c)中,用箭头示出了从由荧光管4射出的从点C1射出 了的光从光发散板7的点Dl朝向液晶面板2的面射出的情形,箭头 的粗度与光强度相对应。
如上所述,由于光进行发散反射,故不能用这样的一条箭头来表 现,但在图1(b)、图l(c)中,为了方便起见,示出了从点Al、 点Cl分别出来的光以45度的角度入射到反射片6h上,并拾取了被 发散反射的光中的以相同的45度射出的光。
同样,由于从反射片6h以45度的角度射出了的光以45度入射 到光发散板7上,故拾取了用光发散板7进行发散反射中的以45度 反射的光。
在图1 (b)、图1 (c)中,由于从某个方向入射了的光在所有 的方向上进行反射,故特定角度的反射光相对于入射光而言光强度减 小(箭头变细)。即,反射次数越增加则光强度就越减小。
在图1 (b)中,从点Al到达点Bl,需要反复3次反射,同样, 在图l(c)中,从点C1到达点D1,需要反复3次反射。
这是因为,如图2中所示,在下框6中,利用拉深加工形成了在 后方(即非显示面一侧)呈凹陷形状的凹部6ol、 6o2,在反射片6h 中形成沿该凹部6ol、 6o2的凹部6hl、 6h2,如图1 (b)、图1 (c) 中所示,通过使左右端部区域的荧光管4与反射片6h的距离增大, 使从图1 ( b)中示出的点Al到达点Bl的光的反射次数减少为3次, 此外,使从图1 (c)中示出的点Cl到达点Dl的光的反射次数减少 为3次,构成为光容易从中央一侧到达光发散板7的左右端部。
利用该结构,不采取下述的对策就可以解决照明装置1S的左右 端部区域(即显示画面G (参照图1 (a))的左右端部区域)较暗的 问题,该对策是加长荧光管4的长度,为了覆盖加长了该长度的荧 光管4的电极部4a、 4a而增加图1 (a)中示出的上框3的左右的框 缘部3m、 3h的宽度(掩蔽暗的部分)。
图3是示出图1 (a)中示出的液晶电视l的主要部分的背面图。
如图3、图1 (b)、图1 (c)中所示,在液晶电视1的非显示
面一侧,在下框6的后方(即在非显示面一侧延伸)的形状的凹部6ol、 6o2之间(即在未进入下框6的拉深的区域中)配置了对液晶面板2 进行驱动控制的定时控制器Tcon、驱动荧光管4的反相器5、电源E 等的电路构件或其它的结构构件。
而且,因将下框6的凹部601、 6o2的拉深深度设定为小于等于 这些反相器5等的结构构件的厚度,故可将液晶电视1整体的厚度保 持得较薄,同时解决了图1 (a)中示出的显示画面G的左右端部(即 照明装置IS的左右端部)较暗的问题。
再有,如果下框6的凹部601、 6o2的在非显示面一侧延伸的尺 寸比定时控制器Tcon、反相器5、电源E等的电路构件或其它的结构 构件的厚度尺寸厚,则能够根据下框6的凹部6ol、 6o2的在非显示 面一侧延伸的尺寸来确定液晶电视1的厚度尺寸。
相反,如果下框6的凹部601、 6o2的在非显示面一侧延伸的尺 寸比定时控制器Tcon、反相器5、电源E等的电路构件或其它的结构 构件的厚度尺寸薄,则能够根据定时控制器Tcon、反相器5、电源E 等的电路构件或其它的结构构件的厚度尺寸来确定液晶电视l的厚度 尺寸。
再有,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下框6的左右端部形成了进 行拉深加工的凹部6ol、 6o2的情况,但也可只在左右端部中的至少 某一个端部上形成凹部,例如,也可只形成凹部6ol或只形成凹部602。
即使在该结构中,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再有,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对下框6进行拉深加工 并一体地形成了下框6的左右段部上的凹部6ol、 6o2的情况,但也 可在与下框6的左右端部的凹部6ol、 602相当的部位形成孔,用分 开的构件形成的凹部6ol、 6o2通过熔接、螺栓固定等方式来固定, 并以堵塞上述孔的方式形成。
第2实施方式
图4 (a)是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21的正面图,图4 (b)是 图4 (a)的I-I线剖面放大图,图4 (c)是图4 (a)的J-J线剖
面放大图。
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液晶电视21 (参照图4 (a)) 在下框26的上下端部形成凹部26o3、 2604(参照图4(b)、图4(c)) 来代替在左右端部形成第1实施方式的下框6中的进行了拉深加工的 凹部601、 6o2,消除了照明装置21S的上下端部较暗的问题。
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故对附以同一数 字符号的同样的构成要素用使该数字的十位数为二得到的数来表示, 此外,对附以同一文字符号的同样的构成要素附以同一符号来表示, 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4(b)中所示,在下框26的上端部形成了朝向后方以平面 状延伸的侧壁部26al,在沿该侧壁部26al配置了反射片26h的情况 下,照明装置21S的朝向上端部的光不足,从而能够形成暗部。
因此,如图4 (b)中所示,以将反射片26h从其上端边缘起与 下框26的侧壁部26al离开的方式,形成随着朝向下框26的中央一 侧在后方(即反液晶面板22 —侧)倾斜的倾斜部26h2,通过在该倾 斜部26h2中将从照明装置21S的中央部的荧光管24、 M…射出的光 反射到上端部一侧,使照明装置21S的上端部的亮度增加,防止形成 暗部,使照明装置21S的光均匀化。
同样,如图4(c)中所示,在下框26的下端部形成了朝向后方 以平面状延伸的侧壁部26a2,在沿该侧壁部26a2配置了反射片26h 的情况下,照明装置21S的朝向下端部的光不足,从而形成暗部。
因此,如图4 (c)中所示,以将反射片26h从其下端边缘起从 下框26的侧壁部26a2离开的方式,形成随着朝向下框26的中央一 侧在后方(即反液晶面板22 —侧)倾斜的倾斜部26h2,通过在该倾 斜部26h2中将从照明装置21S的中央部的荧光管24、 24…射出的光 反射到下端部一侧,使照明装置21S的下端部的亮度增加,防止形成 暗部,使照明装置21S的光均匀化。
如图4 (b)、图4 (c)中所示,从荧光管24射出的光入射到反 射片26h和光发散板27上,进行发散反射,进而反复地将该光入射
到反射片26h或光发散板27上,在由光发散板27、上侧模塑件29a 和反射片26h包围的光发散空间内扩展。
反射片26h和光发散板27由于都是发散反射面,故进行发散反 射,特别是光发散板27起到下述的作用使所入射的光发散反射, 返回到所述光发散空间内,同时使一定量的光透过并射出到液晶面板 22 —侧。
在图4 (b)中,用箭头示出了从由荧光管24射出的点A2射出 了的光从光发散板27的点B2朝向液晶面板22的面射出的情形,箭 头的粗度与光强度相对应。
在图4 (c)中,用箭头示出了从由荧光管24射出的从点C2射 出了的光从光发散板27的点D2朝向液晶面板22的面射出的情形, 箭头的粗度与光强度相对应。
如上所述,由于光进行发散反射,故不能用这样的一条箭头来表 现,但在图4(b)、图4(c)中,为了方便起见,示出了从点A2、 点C2分别出来的光以45度的角度入射到反射片26h上,拾取了被发 散反射的光中的以相同的45度射出的光。同样,由于从反射片26h 以45度的角度射出了的光以45度入射到光发散板27上,故拾取了 用光发散板27进行发散反射中的以45度反射的光。
在图4 (b)、图4 (c)中,由于从某个方向入射了的光在所有 的方向上被反射,故特定角度的反射光相对于入射光而言光强度减小 (箭头变细)。即,反射次数越增加则光强度就越减小。
在图4(b)中,从点A2到达点B2,需要反复3次反射,同样, 在图4(c)中,从点C2到达点D2,需要反复3次反射。
这是因为,如图4 (b)、图4 (c)中所示,在下框26的上端部、 下端部利用拉深加工分别形成了在后方(即非显示面一侧)呈凹陷形 状的凹部2603、 26o4,在反射片26h中形成沿下框26的上端部的凹 部26o3的凹部26h3,同时形成沿下框26的下端部的凹部26o4的凹 部26h4。
这样,通过使上下端部区域的荧光管24与反射片26h之间的距
离增大,使从图4(b)中示出的点A2到达点B2的光的反射次数减 少为3次,此外,使从图4 (c)中示出的点C2到达点D2的反射次 数减少为3次,光容易从中央一侧到达光发散板27的上下端部。
利用该结构,不用采取下述的对策就能够解决照明装置1S的上 下端部区域(即照明装置21S的上下端部区域)较暗的问题,该对策 是增加荧光管24的个数,或增加图4(a)中示出的显示画面G的 上方和下方的上框23的上框缘部23u和下框缘部23s的宽度尺寸(遮 掩较暗的部分)。
图5是示出图4(a)中示出的液晶电视21的主要部分的背面图。
如图5、图4 (b)、图4 (c)中所示,在液晶电视21的非显示 面一侧,在下框26的后方(即在非显示面一侧(图5的纸面的跟前 一侧))延伸的形状的凹部26o3、 2604之间(即在未进入下框26的 拉深的区域中)配置了定时控制器Tcon、反相器5、电源E等的电路 构件或其它的结构构件。
而且,因将下框26的凹部26o3、 26o4的拉深深度设定为小于等 于这些反相器25等的厚度,故可将液晶电视21整体的厚度保持得较 薄,同时解决了图4(a)中示出的显示画面G的左右端部(即照明 装置21S的上下端部)较暗的问题。
再有,能够才艮据下框26的凹部26o3、 26o4的在非显示面一侧延 伸的尺寸和定时控制器Tcon、反相器25、电源E等的电路构件或其
净见21的厚度尺寸。
再有,在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下框26的上下端部形成了 进行了拉深加工的凹部26o3、 26o4的情况,但也可只在上下端部中 的至少某一个端部形成凹部,例如,也可只形成上端部凹部26o3 (参 照图4 (b)、图5)或只形成下端部的凹部26o4 (参照图4 (c)、 图5)。
即使在该结构中,也起到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再有,在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对下框26进行了拉深 加工并一体地形成了下框26的上下段部的凹部26o3、 26o4的情况, 但也可在与下框26的上下端部的凹部26o3、26o4相当的部位形成孔, 分开的构件形成了的凹部26o3、 26o4通过熔接、螺栓固定等方式来 进行固定,并以堵塞该孔的方式形成。
第3实施方式
图6 (a)是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31的正面图,图6 (b)是 图6 (a)的K-K线剖面放大图,图6(c)是图6(a)的L-L线 剖面放大图。
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液晶电视31 (参照图6 (a)) 将第1实施方式的下框6的左右端部的进行了拉深加工的凹部6ol、 6o2 (参照图1、图3)和第2实施方式的下框26的上下端部的进行 了拉深加工的凹部26o3、 2604 (参照图4、图5)形成为第3实施方 式的在下框36中左右端部的进行了拉深加工的凹部36ol、 36o2和上 下端部的进行了拉深加工的凹部36o3、 36o4 (参照图6 (b)、图6 "))。
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1、第2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故对附以 同一数字符号的同样的构成要素以使该数的十位数为三得到的数来 表示,此外,对附以同一文字符号的同样的构成要素附以同一符号来 表示,省略详细的"i兌明。
在图6 (b)中,用箭头示出了从由荧光管34射出的从点A3射 出了的光从光发散板37的点B3朝向液晶面板32的面射出的情形, 箭头的粗度与光强度相对应。
在图6 (c)中,用箭头示出了从由荧光管34射出的从点C3射 出了的光从光发散板37的点D3朝向液晶面板32的面射出的情形, 箭头的粗度与光强度相对应。
如上所述,由于光进行发散反射,故不能用如图6(b)、图6 (c)所示的一根箭头来表示,但在图6(b)、图6(c)中,为了方 便起见,示出了分别从点A3、点C3出来的光以45度的角度入射到 反射片36h上,并拾取了被发散反射的光中的以相同的45度射出的 光。
同样,由于从反射片36h以45度的角度射出了的光以45度入射 到光发散板37上,故拾取了用光发散板37进行发散反射中的以45 度反射的光。
在图6(b)中,从点A3到达点B3,需要反复3次反射,同样, 在图6(c)中,从点C3到达点D3,需要反复3次反射。
这说明了照明装置31S的左端部和上端部的情况,但照明装置 31S的右端部和下端部也是同样地构成的。
图7是从图6(a)中示出的液晶电视31的背面主要部分的背面图。
如图6 (b)、图6 (c)、图7中所示,在下框36的左右端部和 上下端部分别对在后方(即非显示面一侧)呈凹陷形状的凹部36ol、 36o2、36o3、36o4进行拉深加工,在反射片36h中形成沿该凹部36ol、 36o2、 36o3、 36()4的凹部36hl、 36h2、 36h3、 36h4,如图6(b)、 图6 (c)中所示,通过使左右端部区域的荧光管34与反射片36h的 距离增大,中央一侧的荧光管34的光容易到达光发散板37的左右端 部和上下端部。
利用该结构,不用采取下述的对策就能够解决照明装置31S的左 右端部区域较暗的问题,该对策是加长荧光管的长度,为了覆盖加 长了该长度的荧光管的电极部而增加上框33的左右的框缘部33m、 33h (参照图6(a))的宽度。
另外,不用采取下述的对策就能够解决照明装置31S的上下端部 区域较暗的问题,该对策是增加荧光管34的个数,或增加图6(a) 中示出的上框33的上框缘部33u和下框缘部33s的宽度尺寸。
如图7、图6 (b)、图6 (c)中所示,在液晶电视31的非显示 面一侧,在下框36的后方(即在非显示面一側(图7的纸面的跟前 一侧))延伸的形状的凹部36ol、 36o2、 36。3、 3604之间(即在未进 入下框36的拉深的区域中)配置了定时控制器Tcon、反相器35、电
源E等的电路构件或其它的结构构件。
而且,因将下框36的凹部36ol、 36o2、 36o3、 36o4的拉深深度 设定为小于等于这些反相器35等的厚度,故可将液晶电视31整体的 厚度保持得较薄,同时解决了图6 (a)中示出的显示画面G的左右 端部和上下端部较暗(即照明装置31S的左右端部和上下端部较暗) 的问题。
再有,能够根据下框36的凹部36ol、 36o2、 36o3、 36o4的后方 (即非显示面一侧)延伸的尺寸和定时控制器Tcon、反相器35、电
的尺寸来确定液晶电视31的厚度尺寸。
再有,在第3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在下框36中对下框36 的上下左右端部的凹部36ol、 36o2、 36o3、 36o4进行拉深加工并一 体地形成的情况,但也可用分开的构件形成下框36的本体部和凹部 36ol、 36o2、 36o3、 36o4,用分开的构件形成的下框36的本体部和 凹部36ol、 36o2、 36o3、 36o4通过熔接、螺栓固定等方式进行固定 而形成。
第4实施方式
图8 (a)是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41的正面图,图8 (b)是 图8 (a)图的M-M线剖面放大图,图8(c)是图8(a)图的N-N线剖面放大图。
图9是从图8(a)中示出的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电视41的背面 主要部分的背面图。
对于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液晶电视41(参照图8(a)) 来说,在与第1实施方式的下框6的左右端部的进行了拉深加工的凹 部601、 602相同的部位上进4亍了开孔,以形成开口部46al、 46a2。
而且,在反射片46h中从开口部46al起形成在后方(即反液晶 面板42 —侧)突出了的突出部46hl,同时从开口部46a2起形成在后 方突出了的突出部46h2。
由此,扩展荧光管44与反射片46h间的距离(即荧光管44与反
射片46h的突出部46hl间的距离和荧光管44与反射片46h的突出部 46h2间的距离)来构成。
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故对附以同一数 字符号的同样的构成要素以使该数的十位数为四得到的数来表示,此 外,对附以同一文字符号的同样的构成要素附以同一符号来表示,省 略详细的说明。
但是,在下框46中进行了开孔以形成开口部46al、 46a2的情况 下,因荧光管44的放电的缘故,电f兹波通过这些开口部46al、 46a2 进行往返,存在对在图9中示出的非显示面上安装的反相器45、定时 控制器Tcon等的电路类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作为该EMI (电磁干扰)的对策,如图8 (b)、图9中所示, 使导电性片41dl覆盖应覆盖下框46的开孔而形成开口部46al的反 射片46h的突出部46hl的背面一侧(即后方一侧),隔断了开口部 46al的内外空间。
同样,如图8 (c)、图9中所示,使导电性片41d2盖住应覆盖 下框46的开孔而形成开口部46a2的反射片46h的突出部46h2的背 面一侧(即后方一侧),隔断了开口部46a2的内外空间。
这样,通过设置导电性片41dl、 41d2,阻止了因荧光管44的放 电引起的电磁波漏出外部,防止了对反相器45、定时控制器Tcon等 的电路类的不良影响。
因为除该结构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同样的,故同样地起 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作用效果。
再有,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照明装置41S的左右端部设 置上述结构的结构,但也可在上下端部设置上述结构来代替照明装置 41S的左右端部。
此外,也可只在照明装置41S的左右端部或上下端部中的某一个 的端部设置上述结构。此外,也可在照明装置41S的左右端部和上下 端部设置上述结构。
在这些情况下,也同样地起到上述的作用和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图10 (a)是图1 (a)的G-G线剖面放大图,图10 ( b )是示 出了图10(a)中示出的照明装置IS中的显示画面G的横方向(图1
(a) 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光的亮度的关系的图。 如图10中所示,显然地,从下框6的中央一側与凹部6ol的边
界位置xl起到下框6的凹部6ol区域如一点划线所示,光的亮度急 剧地下降了。
为了处置该现象,在从图10中示出的光发散板7的荧光管4一 侧的面7a或光学片8的光发散板7 —侧的面8al中的显示画面G的 左端位置x0到超过了下框6的凹部601的中央一侧边界xl的中央一 侧位置x2为止的区域Wl (参照图10、图11 (a))中形成了图11
(b) 中示出的使用了白色油墨的白色点的印刷图案。
该白色点的印刷图案利用反射部分地抑制荧光管4的光,同时用 该反射光照射暗的部位,以防止光的亮度的急剧的变化。
图11 (a)是示出在图1 (a)中示出的显示画面G中的光发散 板7或光学片8中形成了印刷图案的区域Wl、 W2的图,图11 (b) 是示出图11 U)的O部的印刷图案的图,图11 (c)是示出图11 (a) 的P部的印刷图案的的图。
如图11 (b)中所示,关于白色点的印刷图案,从中央一侧的中 央一侧位置x2到图10中示出的下框6的凹部6ol的中央一侧边界xl , 朝着端部一侧,形成中等大小的白色点,而且,从下框6的凹部601 的中央一侧边界xl附近朝着端部一侧,形成尺寸较大的白色点,然 后,在下框6的凹部601区域的中途朝着端部一側形成尺寸较小的白 色点,在显示画面G的左端位置xO跟前,停止了尺寸较小的白色点 的形成。
通过形成这样的白色点的印刷图案,如图10 (b)的实线所示, 可以使光的亮度的变化变得平緩。
再有,如图11 (a)、图11 (c)中所示,通过在显示画面G中 在与区域W1左右对称的区域W2中形成同样的白色点的印刷图案,
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如第2实施方式的图4中所示,在下框26的上下端部形 成了凹部26o3、 26o4的情况下,通过在上下端部形成同样的白色点 的印刷图案,可使光的亮度的变化与图10 (b)的实线同样地变得平 緩。
此外,当然也可在左右端部或上下端部的至少某一个端部形成上 述的印刷图案。
再有,在第5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使用了白色油墨的情况, 但也可使用白色油墨以外的反射率高的色的油墨。
此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在光发散板7的荧光管 4一侧的面7a或光学片8的光发散板7—侧的面8al上形成白色点的 印刷图案的情况,但即使在除此以外的部位、例如光发散板7的反荧 光管4 一侧的面7b或光学片8a的面8a2或光学片8b、 8c上形成白 色点的印刷图案,也可得到一定的效果。
再有,以上逐个地说明了第1实施方式至第5实施方式,但也可 适当地选择并组合第1实施方式至第5实施方式中的某个结构来构 成。
权利要求
1. 一种照明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荧光管、支撑该荧光管的下框构件、夹住上述荧光管与上述下框构件对置地配置且使上述荧光管的光朝向前方的照射对象发散的光发散板材、沿上述下框构件的上述荧光管一侧配置且使上述荧光管的光朝向上述光发散板材反射的反射片构件、以及覆盖上述荧光管的电极并且使上述荧光管的光朝向上述光发散板材反射的上侧反射构件,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荧光管的长度方向设为左右方向的情况下,上述照明装置的左右端部附近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的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比在中央部的上述距离大。
2. —种照明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荧光管、支撑该荧光管的下 框构件、夹住上述荧光管与上述下框构件对置地配置且使上述荧光管 的光朝向前方的照射对象发散的光发散板材、沿上述下框构件的上述 荧光管一侧配置且使上述焚光管的光朝向上迷光发散板材反射的反 射片构件、以及覆盖上述荧光管的电极并且使上述荧光管的光朝向上 述光发散板材反射的上侧反射构件,其特征在于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下,上述照明装置的上下端部附 近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的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间的距 离比在中央部的上述距离大。
3, 一种照明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荧光管、支撑该荧光管的下 框构件、夹住上述荧光管与上述下框构件对置地配置且使上述荧光管 的光朝向前方的照射对象发散的光发散板材、沿上述下框构件的上述 荧光管一侧配置且使上述荧光管的光朝向上述光发散板材反射的反 射片构件、以及覆盖上述荧光管的电极并且使上述荧光管的光朝向上 述光发散板材反射的上侧反射构件,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荧光管的长度方向设为左右方向、沿上述反射片构件的 延伸面方向且与上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i殳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下,上 述照明装置的上下端部附近和左右端部附近的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 射片构件间的距离比在中央部的上述距离大。
4.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框构件在上述照明装置的左右端部附近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具有朝向后方凹陷的第1凹部,上述反射片构件沿着上述第 1凹部进^f于配置。
5. 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框构件在上述照明装置的上下端部附近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具有朝向后方凹陷的第2凹部,上述反射片构件沿着上述第 2凹部进行配置。
6. 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框构件在上述照明装置的上下端部附近和左右端部附近具有朝向后方凹陷的第3凹部,上述反射片构件沿着上述第3凹部进 行配置。
7.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框构件具有在上述照明装置的左右端部附近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进行开口而形成的第1开口部,上述反射片构件具有从 上述第1开口部朝向非显示面一侧的后方突出设置的第1突出部,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的第1突出部间的距离比中央部 的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大。
8. 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框构件具有在上述照明装置的上下端部附近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进行开口而形成的第2开口部,上述反射片构件具有从 上述第2开口部朝向非显示面一侧的后方突出设置的第2突出部,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的第2突出部间的距离比中央部 的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大。
9. 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框构件具有在上述照明装置的上下端部附近和左右端部附近进行开口而形成的第3开口部,上述反射片构件具有从上述第3 开口部朝向非显示面一侧的后方突出设置的第3突出部,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的第3突出部间的距离比中央部 的上述焚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大。
10. 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照明装置的非显示面一侧配置的包含反相器、电源的结构构件,配置在上述下框构件的上述凹部以外的非凹部区域中。
11. 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框构件的凹部的深度尺寸小于等于在非显示面一侧配置的包含反相器、电源的结构构件的厚度尺寸。
12. 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非显示面一侧配置的包含反相器、电源的结构构件,配置在上述下框构件的开口部以外的非开口部区域中。
13. 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片构件中的从上述下框构件的开口部算起的上述突出部的高度尺寸小于等于在非显示面一侧配置的包含反相器、电源的结 构构件的厚度尺寸。
14. 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导电片构件覆盖上述下框构件的开口部。
15. 如权利要求l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左右端部或上下端部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的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增大了的区域及其附近的上述光发散板 材上形成印刷图案。
16. 如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光发散板材的上述荧光管一侧的面上形成上述印刷图案。
17.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左右端部或上下端部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的上述荧光管与上述反射片构件间的距离增加了的区域及其附近的上述光发散 板材邻接的光学片构件上形成印刷图案。
18. 如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光学片构件上的与光发散板材邻接的面上形成上述印刷图案。
19. 一种使用了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照明装置。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和使用了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可提高上下或/和左右端部区域的亮度而不增加显示画面的周围的框缘部的宽度。该照明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荧光管;支撑荧光管的下框构件;夹住荧光管与下框构件对置地配置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前方的照射对象发散的光发散板材;沿下框构件的荧光管一侧配置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光发散板材反射的反射片构件;以及覆盖荧光管的电极并且使荧光管的光朝向光发散板材反射的上侧反射构件,其特征在于在将荧光管的长度方向设定为左右方向的情况下,照明装置的左右端部附近中的至少某一个端部附近的荧光管与反射片构件之间的距离比在中央部的上述距离大。
文档编号F21V21/00GK101382238SQ20081014593
公开日2009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5日
发明者关口好文, 桧山郁夫, 梶田大介, 津村诚, 绀野哲丰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