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与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191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板与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与发光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贴合式导光板,利 用反射材料与微结构使发光角度集中在较小范围,并以局部贴合方式产生空 气间隙来减少反射材料吸光量,其可使使用此导光板的发光装置具有优选的 发光效率。
背景技术
随着光电技术与半导体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平面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便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液晶显示器基于其低电压操作、无辐射线散 射、重量轻以及体积小等优点,更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而成为 近年来显示器产品的主流。
一般而言,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型的显示面板,需要通过背光模块 提供背光源。 一般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与至少一光源,通过导光 板的作用将点状或线性光源转换为平面光源。图l为已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 块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已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100除了光源110、导 光板120与反射片130夕卜,还使用了两片漫射片(diffUser)140与两片集光棱 镜片(prism sheet) 150等共四片光学膜片。集光棱镜片150也常被称为增光片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BEF),其功用是偏折光线至正面一见角方向,具 有集光增亮的效果。漫射片140则具有扩散并使光线亮度分布均匀的功能。 因此,为提高光源的利用率,并且达到省电的功效,传统背光模块100多采 用多片光学膜片。而这些膜片成本占整体背光模块100成本的30% 40%, 导致背光模块100的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这些膜片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使 得背光模块100的厚度、体积难以缩小。
另外,通常在导光板120的底下都会设置反射片130。专利US 5,961,198、 TW 486,101披露一种在导光板镀上反射层,而无须在背光模块中放置反射片 的技术。然而,光线在导光板中传递时,界面反射次数频繁,如以全反射方 式传递,界面吸收可视为零;但一般金属反射率为90 98%,在多次反射后界面吸收量变得不可忽略,甚至可达30%以上。例如具有95%的反射率的 反射层,搭配0.3-1.0mm厚的导光板时,在80mm传递长度下,其金属吸收 率约有20 % ~ 50 %不等。由于反射材料吸收率高的问题导致该技术实用性降 低,如能仅在微结构处镀上反射材料,则能大幅降低材料吸收问题,增加技 术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空气间隙的贴合式导光板,其能减少反 射材料的吸光量,以提高光源利用率。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采用上述的导光板,具有优选的发光效 率,可减少光学膜片使用的数量,进而降低生产的成本。
为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内容,在此提出 一种具有空气间隙的贴合式导光 板,其包括透明导光基材与微结构反射膜片。透明导光基材具有光出射面、 相对于光出射面的底面与连接光出射面与底面的至少一光入射面。此外,樣吏 结构反射膜片是设置于透明导光基材的底面下方,包含微结构层与反射材料 层。微结构层具有多个微结构,而反射材料层覆盖于微结构层的微结构上, 其中仅微结构及反射材料层的顶端局部区域贴合透明导光基材,使得透明导 光基材与微结构反射膜片之间具有空气间隙。
本发明再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包括至少一光源与导光板。其中,导光板 包括透明导光基材与微结构反射膜片。透明导光基材具有光出射面、相对于 光出射面的底面与连接光出射面与底面的至少一光入射面,其中光源配置于 光入射面端。微结构反射膜片设置于透明导光基材的底面下方,包含微结构 层与反射材料层。微结构层具有多个微结构,而反射材料层覆盖于微结构层 的微结构上,其中仅微结构及反射材料层的顶端局部区域贴合透明导光基 材,使得透明导光基材与微结构反射膜片之间具有空气间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可进一步包括粘合层,配置于透明 导光基材的底面与微结构反射膜片之间,使空气间隙位于微结构反射膜片与 粘合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粘合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透明导光基材 的折射率。此外,粘合层的厚度是介于0.1微米-20微米,且微结构的高度 大于粘合层的厚度。粘合层可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例如是热固胶或紫外光硬化树脂。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基材的材料可为高透光性塑胶材料,
例如聚曱基丙烯酸曱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 PC)或环状烯烃类共聚合物(Cyclo Olefin Copolymers)。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微结构的高度介于3微米~ 50微米。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反射材料层的材料可以是银、铝、钛、镍、铬、 或其合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相邻的微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间距随着远离光 入射面的方向而递减,也就是说,靠近光源端的间距较大,远离光源端的间 距较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微结构的尺寸随着远离光入射面的方向而变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一^t结构具有至少一可偏折出光的侧面,侧面
与透明导光基材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介于25度 40度。而侧面可以是平面或
是曲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一微结构为条状结构或是点状结构。其中,条 状结构可以是直线状结构、曲线状结构或是弧状结构。此外,条状结构亦可 以是三角柱、半圆柱或是半椭圓柱。点状结构可以是半球体、半椭圓球体、 四角锥或是三角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透明导光基材的出光面还包括有多个出光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透明导光基材的外形为矩形或是楔形。 本发明的导光板利用透明导光基材结合微结构反射膜片,使得导光板具
有集光功能。而具有上述导光板的发光装置亦可具有优选的发光效率。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
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i兌明如下。


图1为已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A与图2B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导光板示意图。 图2C绘示光线入射至已知的导光板与图2A的导光板后所呈现的视角-亮度图。图2D绘示光线入射至图2A与图2B的导光板后所呈现的视角-亮度图。
图2E绘示为依照本发明的另 一 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2F绘示光线入射至图2E的导光板后所呈现的视角-亮度图。
图2G与图2H分别绘示为不同实施形态的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0为不同态样的微结构反射膜片中微结构层的示意图。
图4A与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背光模块110:光源
120、 200a、 200b、 200c、 200d:导光板
130反射片140:漫射片
150集光棱镜片210、 210a、 210b:透明导光基材
212光出射面214:底面
216光入射面220:微结构反射膜片
222微结构222a:侧面
224空气间隙226:反射材料层
228微结构层230:粘合层
240a、 240b、 242a、 242b、 244:曲线
260出光孩i结构270:中心线
270a:棱线272:顶端
300a、 300b:发光装置310:光源
a:夹角d:间距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2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导光板示意图。请参照图2A,导光板200a 包括透明导光基材210与微结构反射膜片220。其中,透明导光基材210具 有光出射面212、相对于光出射面212的底面214与连4妻光出射面212与底 面214的至少一光入射面216。透明导光基材210的材料可以是聚曱基丙烯 酸曱酉旨(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或环状 烯烃类共聚合物(Cyclo Olefin C叩olymers),在此并不刻意限定。
此外,微结构反射膜片220是设置于透明导光基材210的底面214下方, 其中,微结构反射膜片220包含微结构层228与反射材料层226,且微结构层228具有多个微结构222,而反射材料层226覆盖于微结构层228的微结 构222上。其中微结构222及反射材料层226的顶端是局部贴合于透明导光 基材210,使得透明导光基材210与微结构反射膜片220之间具有空气间隙 224。反射材料层226的材料可以是银、铝、钛、镍、铬、或其合金,在此 并不刻意限定。其中,微结构222的高度是介于3微米~ 50微米。如此一来, 当光线由光入射面216进入透明导光基材210,由于透明导光基材210与微 结构反射膜片220之间具有空气间隙224,且透明导光基材210的折射率又 大于空气间隙224中空气的折射率,使得大部分的光线在透明导光基材210 与空气间隙224的界面会发生全反射,而使得光线再次回到透明导光基材 210。而仅有少部分的光线是接触到透明导光基材210与微结构反射膜片220 的界面,会被反射材料层226反射偏折而再次回到透明导光基材210,并由 光出射面212射出。特别的是,虽然反射材料层226对光线有一定的吸收率, 但是因为微结构反射膜片220与透明导光基材210接触的面积很少,仅有少 部分的光线会接触到反射材料层226,大部分的光线仍在透明导光基材210 与空气间隙224的界面发生全反射,因此可以降低光线的吸收率,进而提高 光线射出光出射面212的比例。
上述的微结构反射膜片220可以用模制方式来制成。例如先提供模具, 模具上具有微结构图案,在模具上涂上一层液态紫外线硬化树脂。之后再将 膜片基板压着在液态紫外线硬化树脂上。之后,进行光照或加热,以使树脂 固化,树脂会依着模具上的微结构而成形,固化后的树脂即具有微结构图案。 接着进行脱模处理,即可取得具有微结构的膜片,此即微结构层228。之后, 在微结构层228的表面形成一层反射材料层226,即完成微结构反射膜片 220。
微结构反射膜片220制作完成之后,可以将其微结构222及反射材料层 226的顶部部分地压入透明导光基材210而使微结构反射膜片220与透明导 光基材210结合在一起。例如,在特定温度条件下,使得透明导光基材210 局部或部分地稍微软化,再将微结构反射膜片220的微结构222及反射材料 层226的顶部部分地压入透明导光基材210中。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导光板200b可进一步包括粘合 层230,配置于透明导光基材210的底面214与微结构反射膜片220之间, 且空气间隙224位于微结构反射膜片220与粘合层230之间。更详细的说,空气间隙224的空间,是由反射材料层226与粘合层230所构成的。其中, 粘合层230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透明导光基材210的折射率。值得一提的是, 粘合层230的厚度是介于0.1微米~ 20微米,微结构222的高度是介于3微 米 50微米,而微结构222的高度须大于粘合层230的厚度。如此一来,粘 合层230与微结构反射膜片220之间存在有空气间隙224,当光线由光入射 面216进入透明导光基材210,由于粘合层230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透明导 光基材210的折射率,光线将折射而进入粘合层230。此外,由于粘合层230 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空气间隙224的折射率,因此光线会在空气间隙224与 粘合层230的界面发生全反射而使得光线再次回到粘合层230与透明导光基 材210中传递。而仅有少部分的光线是接触到粘合层230与反射材料层226
212射出。另外,粘合层230可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例如是热熔胶、热固胶 或紫外光硬化树脂。
在一实施例中,将微结构反射膜片220贴附于导光基材210上的方法可 为事先在透明导光基材210的底面214涂布液态的粘合层230,之后将微结 构反射膜片220压着于粘合层230上。之后,进行加压与固化程序,使微结 构反射膜片220的微结构222及反射材料层226的顶部嵌入粘合层230,嵌
同时使粘合层230固化。上述的固化程序可以采用光照或是加热硬化等方式。 请参考图2A与图2B,这里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相邻的微结构 222之间具有间距d,且间距d随着远离光入射面216的方向而递减。在另 一实施例中,微结构222的尺寸可以随着远离光入射面216的方向而变大。 上述两种微结构222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得自入射面216进入的光线能够均匀 地乂人光出射面212射出。另外,每一^(敖结构222具有至少一侧面222a,侧面 222a与透明导光基材210的底面214之间的夹角a介于25度~ 40度。而侧 面222a可以是平面或是曲面。当然,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视实际需 要,而适当的调整侧面222a与透明导光基材210的底面214之间的夹角a。 如此一来,当光线由光入射面216进入,通过调整孩i结构222间的间距d与 微结构222的尺寸,可以调整局部区域的出光强度,以控制光线由光出射面 212射出的均匀性。
图2C绘示光线入射至已知的底面全部镀附反射材料层(即导光版的底面镀有一层反射材料层)的导光板与图2A的导光板后所呈现的视角-亮度图, 其中横轴为视角的角度,纵轴为亮度的相对光强度。请同时参考图2A与图 2C,曲线242a为光线由已知的导光板的光入射面进入,并由光出射面出射 后所呈现的视角与亮度的关系曲线,其中该导光板的底部是全面直接覆盖反 射材料层。而曲线242b为光线由图2A所示导光板200a的光入射面216进 入,并由光出射面212出射后所呈现的视角与亮度的关系曲线。请同时比较 曲线242a与曲线242b可知,由于图2A的导光板200a具有上述的^f敖结构 222及其空隙间隙224,使部分的反射材料层226与透明导光基材210接触, 因而使得导光板200a较已知的导光板在视角为-20度至+45之间可呈现优选 的辉度表现。换言之,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导光板200a的膜层设计可提供较 已知导光板为佳的辉度表现。
另外,图2D绘示光线入射至图2A与图2B的导光板后所呈现的视角-亮度图,其中横轴为视角的角度,纵轴为亮度的相对光强度。请同时参考图 2A与参考图2D,曲线240a为光线由导光板200a的光入射面216进入,并 由光出射面212出射后所呈现的视角与亮度的关系曲线。由曲线240a可知, 光线经由导光板200a出射后,其光场分布在视角为-20度至+45之间具有优 选的辉度表现。
另夕卜,请同时参考图2B与图2D,曲线240b为光线由导光々反200b的光 入射面216进入,并由光出射面212出射后所呈现的视角与亮度的关系曲线。 在此实施例中,粘合层230的折射率较导光基材210高出0.11,由曲线240b 可知,光线经由导光板200b出射后的视角-亮度表现。其光场分布在视角为 -30度至+30之间具有优选的亮度,集中发光特性使得能量有效利用,让正 面辉度有18%的提升,可以应用于个人用显示器上。
另外,在一实施形态中,微结构222可为椭圓弧柱外形,如图2E所绘 示。图2E所绘示的微结构222的顶端272可以是具有曲率半径的圆弧柱或 具有长轴^及短轴ry的椭圓弧柱,本实施例以椭圓弧柱为实施范例,采用长 轴rx为20微米,短轴ry为18微米,埋入导光基材210的微结构222高度为 15微米,如图2E所示。另外,图2F绘示光线入射至图2E的导光板后所呈 现的视角-亮度图,其中横轴为视角的角度,纵轴为亮度的相对光强度。请 同时参考图2E与图2F,曲线244为光线由图2E所绘示的导光板的光入射 面216进入,并由光出射面212出射后所呈现的视角与亮度的关系曲线。由曲线244可知,光线经由光出射面212出射后,其光场分布在大浮见角约-60 度至+60时仍具有一定的亮度,可用于广视角显示应用,如图2F所示。
承上述,若使用者需要呈现优选的光强度且对视角的范围不甚要求时, 优选地,其可以采用如图2B所示的导光板200b的膜层结构。相反地,若使 用者需要较宽的视角范围,而对光强度的需求不甚要求时,其便可采用如图 2E所示的导光板的膜层结构。换言之,采用如图2B或图2E的导光板的结 构,端视使用者的需求而定,上述仅为举例说明。
此外,图2G与图2H分别绘示为不同实施形态的导光板的示意图。请 参考图2G,导光板200c与图2A所示的导光板200a结构相似,惟二者不同 处在于,在图2G中,透明导光基材210a的光出射面212上具有多个出光微 结构260。其中出光微结构260的排列方向与樣i结构222的排列方向可以是 互相垂直,如图2G所示。上述仅为举例说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 视实际需要,将微结构260的排列方向与微结构反射膜片220的微结构222 的排列方向夹其他适当的角度。值得说明的是,图2B所述的导光板200b亦 可使用上述的透明导光基材210a取代原透明导光基材210而形成另一实施 形态的导光板,换言之,在图2B所述的结构中,也可以在透明导光基材210 的光出射面212上设置多个出光微结构(未绘示),以改善导光板的光学效能。
另外,请参考图2H,导光板200d与图2A的导光板200a结构相似,惟 二者不同处在于,图2A的透明导光基材210是平行板结构,而图2H所示 的透明导光基材210b为楔形结构。详细来说,透明导光基材210b的光出射 面212与底面214具有夹角(未绘示),也就是i兌,光出射面212与底面214 为非平行而成,如图2H的楔形结构。类似地,图2B所示的导光板200b亦 可使用上述楔形结构的透明导光基材21 Ob取代原透明导光基材210。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微结构222可以是多种形状的设计,如图3A至 图3J所示。微结构222可以是条状结构或是点状结构。而条状结构可以是 直线状结构、曲线状结构或是弧状结构,如图3A至3C所示。微结构222 亦可以是三角柱、半圓柱或是半椭圓柱,如图3D至3F所示。此外,点状结 构可以是半球体、半椭圆球体、四角锥或是三角锥,如图3G至图3J所示。 除上述的可能外,微结构222还可以是以中心线270的左右两边为曲率半径 不同的弧柱,如图3K所示;或以中心线270的一边为弧柱而另一边为角柱, 如图3L所示;或以棱线270a (不同于上述的中心线270)的左右两侧为弧柱与角柱,如图3M所示;或以顶端272为具有曲率半径的弧柱且两侧为角柱, 如图3N;或是顶端272为平面,且该平面的左右两侧各为角柱,如图30所 示。当然,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视实际需要,而适当的调整微结构222, 上述仅为举例说明。
图4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示意图。请参照图4A,发光装置 300a包含至少一光源310与导光板200a。而光源310 i殳置于导光4反200a的 光入射面216端。在一实施例中,光源310包括冷阴极灯管或发光二极管。 如此一来,导光板200a可将光源310均勻的传递到整个透明导光基材210, 且通过导光板200a的微结构反射膜片220,光源310进入到导光板200a后 的损耗极小,使得发光装置300a可以将光源310作有效的运用,提供极佳 的发光效率。图4A所示的发光装置是使用图2A所示的导光板200a。在本 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此发光装置300b中的导光板是使用图 2B所示的导光板200b。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发光装置300a或300b 亦可以采用上述提及的导光板200c、 200d或及其所衍生的实施形态。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导光板利用透明导光基材结合微结构反射膜片,使 得导光板不仅可以将光源均匀化,更具有集光与反射的功能。而具有上述导 光板的发光装置,更具有优选的发光效率,可减少光学膜片使用的数量,进 而降低生产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 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 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导光基材,具有光出射面、相对于该光出射面的底面与连接该光出射面与该底面的至少一光入射面;以及微结构反射膜片,设置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该底面下方,包含微结构层与反射材料层,其中该微结构层具有多个微结构,该反射材料层覆盖于所述微结构上,其中仅所述微结构及该反射材料层的顶端局部区域贴合该透明导光基材,使得该透明导光基材与所述微结构反射膜片之间具有空气间隙。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合层,配置于该 透明导光基材的该底面与所述微结构反射膜片之间,使该空气间隙位于所述 微结构反射膜片与该粘合层之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的折射率大于或 等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折射率。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的厚度介于O.l 微米 20微米。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高度大于该 粘合层的厚度。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为透明高分子材料。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为热熔胶、热固 胶或紫外光硬化树脂。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基材的材料为高透 光性塑胶材料。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基材的材料包括聚 曱基丙烯酸曱酯、聚碳酸酯或环状烯烃类共聚合物。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高度介于 3樣i米~ 50孩i米。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反射材料层的材料包括 银、铝、钛、镍、铬、或其合金。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微结构间具 有间距,且所述间距随着远离该光入射面的方向而递减。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尺寸随着 远离该光入射面的方向而变大。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微结构具有至少一 侧面,该侧面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该底面之间的夹角介于25度~ 40度。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侧面包括平面或是曲面。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微结构为条状结构 或是点状结构。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条状结构包括直线状 结构、曲线状结构或是弧状结构。
1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条状结构包括三角柱、 半圆柱或是半椭圓柱。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点状结构包括半球体、 半椭圆球体、四角锥或是三角锥。
2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该出 光面还包括有多个出光微结构。
2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外形 为矩形或是楔形。
22. —种发光装置,包括 至少一光源;导光板,包括透明导光基材,具有光出射面、相对于该光出射面的底面与连接该 光出射面与该底面的至少一光入射面,其中该光源配置于该光入射面 端;以及微结构反射膜片,设置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该底面下方,包含微结 构层与反射材料层,其中该微结构层具有多个微结构,该反射材料层覆 盖于所述微结构上,其中仅所述微结构及该反射材料层的顶端局部区域贴合该透明导 光基材,使得该透明导光基材与所述微结构反射膜片之间具有空气间隙。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合层,配置 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该底面与所述微结构反射膜片之间,且该空气间隙位于 所述微结构反射膜片与该粘合层之间。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的折射率大 于或等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折射率。
25.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的厚度介于 0.1微米 20微米。
26.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高度大 于该粘合层的厚度。
27.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为透明高分 子材料。
28.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为热熔胶、 热固胶或紫外光硬化树脂。
29.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基材的材料为 高透光性塑胶材料。
30.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基材的材料包 括聚曱基丙烯酸曱酯、聚碳酸酯或环状烯烃类共聚合物。
31.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高度介 于3微米 50微米。
32.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射材料层的材料 包括银、铝、钛或是铬或其合金。
3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孩i结构间 具有间距,且所述间距随着远离该光入射面的方向而递减。
34.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尺寸随 着远离该光入射面的方向而变大。
35.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微结构具有至少 一侧面,该侧面与透明导光基材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介于25度 40度。
36. 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侧面包括平面或是 曲面。
37.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微结构为条状结构或是点状结构。
38. 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条状结构包括直线 状结构、曲线状结构或是弧状结构。
39. 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条状结构包括三角 柱、半圆柱或是半椭圆柱。
40. 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点状结构包括半球 体、半椭圓球体、四角锥或是三角锥。
41.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该 出光面还包括有多个出光微结构。
42.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光基材的外 形为矩形或是楔形。
4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源包括冷阴极灯 管或发光二极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光板与发光装置。导光板包括透明导光基材与微结构反射膜片。透明导光基材具有光出射面、相对于光出射面的底面与连接光出射面与底面的至少一光入射面。此外,微结构反射膜片是设置于透明导光基材的底面下方,包含微结构层与反射材料层。微结构层具有多个微结构,而反射材料层覆盖于微结构层的微结构上,其中仅微结构及反射材料层的顶端部分贴合透明导光基材,使得透明导光基材与微结构反射膜片之间具有空气间隙。上述的导光板具有集光功能。此外,具有上述导光板的发光装置亦被提出。
文档编号F21V7/10GK101440935SQ200810169809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0日
发明者张延瑜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