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发光二极管发光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合成白 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许多场合以纯色光照明最为理想,例如用纯白光或其它纯色光照射,景物受照射后 才可显现出最真实的颜色,或显现出所需的色泽。
目前使发光二极管发出白光的原理是将原本发蓝光的发光二极管,在制造时将发亮部 位混入荧光粉以转成白色光,主要是先照射荧光粉,间接产生三原色光中除了蓝光外的其 余的绿光、红光,进而混合成我们看到的白光。但是混入荧光粉的剂量很难精确拿捏,若 涂布的荧光粉层薄些就使得光色偏蓝,厚些就使得光色偏黄,因此市面上要找到很接近发 光纯白无瑕色的此类发光二极管发光并不容易,无法适用于需要纯白照明光色的场所。
也可以将发出蓝光的多只发光二极管、发绿光的多只发光二极管、发红光的多只发光 二极管交互错开排列,将各色光混合成白光,或混成其它色光。但多只发光二极管在交互 错开排列的情形下,难以控制个别发光二极管的输入电流,使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度均 等,也难以精确调配混光比例,同时,发光二极管发光的色温也没有进行个别精准控制, 这也是影响混光的光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此种方法也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纯白光 或其它精确的色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 服现有技术难以通过三原色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三原色光混合出纯白光或其它精确的色 光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包括分 别属于三原色光的数只发光二极管以及传导各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的光纤束,每一原色 光的发光二极管匹配有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感光二极管、感温电路、比较电路,还包括
一微处理器;感光二极管感应发光二极管亮度并将感应亮度信号传到对应的比较电路,比 较电路将该亮度信号与预设亮度值比较得出的比值信号发送到微处理器;感温电路将其感 应发光二极管的感温信号发送至该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向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输出调升 或调降的调控信号,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向发光二极管输出校正的供应电流。
前述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各发光二极管及其匹配的发光二 极管驱动电路、感光二极管、感温电路、比较电路以及该微处理器集成于一集成电路板上。
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由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 稳压二极管、线圈及驱动集成电路所构成;从所述微处理器输出到该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 的调控信号经第一电阻传到驱动集成电路的对应收控端;该驱动集成电路接地端接地,电 压端接电源并分接第一电容接地,第一电容的接地端串接稳压二极管至该驱动集成电路的 输出端;该驱动集成电路的输出端串接线圈至发光二极管及感光二极管一端,该稳压二极 管接往第一电容的一端分接第二电容到线圈接至发光二极管的一端;该驱动集成电路的一 频端接到发光二极管的未连接线圈端,并串接第二电阻接地,且该第二电阻接地端经第三 电阻接感光二极管的未连接线圈端。
所述比较电路由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及比较集成电路所构成; 该比较集成电路电压端接电源,且其正极输入端串接第四电阻至其接地端,且该第四电阻 接该比较集成电路正极输入端的一端串接第三电阻接地;该第三电阻的未接地端接至感光 二极管未连接线圈的一端;该比较集成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串接第五电阻接地,且该比较集 成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连接,该比较集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微处理 器。
所述感温电路由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感温电阻及晶体管组成,该晶体管 基极串接感温电阻至电源,且基极分接第九电阻接地,并将其发射极接地,并且其集极串 接第七电阻至电源,且集极串接第八电阻到微处理器。
所述光纤束由各线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出的红光的光纤排、各线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 出的绿光的光纤排以及各线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出的蓝光的光纤排叠加而成,构成一平板 状的导光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平板状的导光元件在各光纤的长度方向上巻曲成环状。
所述平板状的导光元件也可在与各光纤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巻叠成柱状。
该柱状的导光元件的周面上可覆盖有一层不透光膜。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可随时检测分属三原色光的数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色温,转换成对应信号值,经与预设 亮度、色温值比对后,向发光二极管输出校正的供应电流,从而使达到控制发出的三原色 光的混光比例、亮度及色温,进而能精确控制所得出的混光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框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光纤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光纤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光纤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光纤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
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参照图1和图2,包括分别属于红、绿、 蓝三原色光的发光二极管10、 U、 12。发光二极管10匹配有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0、感 光二极管30、感温电路40、比较电路50,发光二级管ll、 12也同样匹配有相同的电路 结构,图1中仅示出发光二级管10相匹配的电路框图。另外,还包括一微处理器60。感 光二极管30感应发光二极管10的亮度并将感应亮度信号传到对应的比较电路50,比较 电路50将该亮度信号与预设亮度值比较得出的比值信号发送到微处理器60;感温电路40 将其感应到的发光二极管10的感温信号发送至该微处理器60;该微处理器60根据收到 的比值信号和感温信号,向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0输出调升或调降的调控信号,发光二 极管驱动电路20向发光二极管10输出校正的供应电流。
上述发光二极管10及其匹配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0、感光二极管30、感温电路
40、比较电路50以及该微处理器60集成于一集成电路板上,发光二级管ll、 12及相应 的电路结构也集成在该集成电路板上。
参照图2,上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由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 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稳压二极管D1、线圈L1及驱动集成电路21所构成。从微处理 器60的PAO端输出到该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0的调控信号经RAO、第一电阻Rl传到驱 动集成电路21的对应收控端EN;该驱动集成电路21接地端GND接地,电压端VCC接电 源并分接第一电容Cl接地,第一电容Cl的接地端串接稳压二极管Dl至该驱动集成电路 21的输出端OUT;该驱动集成电路21的输出端OUT串接线圈Ll至发光二极管10及感光 二极管30的一端,该稳压二极管Dl接往第一电容Cl的一端分接第二电容C2到线圈Ll 接至发光二极管10的一端;该驱动集成电路21的一频端FB接到发光二极管10的未连接 线圈端,并串接第二电阻R2接地,且该第二电阻R2接地端经第三电阻R3接感光二极管 30的未连接线圈端。
参照图2,上述比较电路50由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 R6及比较集成电路51所构成。该比较集成电路51电压端VCC接电源,且其正极输入端 IN+串接第四电阻R4至其接地端GND,且该第四电阻R4接该比较集成电路21正极输入端 IN+的一端串接第三电阻R3接地;该第三电阻R3的未接地端接至感光二极管30未连接线 圈的一端;该比较集成电路51的负极输入端IN-串接第五电阻R5接地,且该比较集成电 路51的负极输入端IN-与输出端OUT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该比较集成电路51的输出 端OUT连接到微处理器60的ADO端。
参照图2,上述感温电路40由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感温电阻 R10及晶体管Q1组成,该晶体管Q1基极串接感温电阻R10至电源,且基极分接第九电阻 R9接地,并将其发射极接地,并且其集极串接第七电阻R7至电源,且集极串接第八电阻 R8到微处理器60的PA3端。
发光二极管ll、 12也同样匹配有上述的电路结构。由此可见,微处理器60可随时调 控各发光二极管IO、 11、 12的供应电流。上述发光二极管IO、 11、 12并非局限于三只发 光二极管,而可以扩展到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的发光二极管。
三种原色的发光二极管10、 11、 12匹配有传导其所发出的光的光纤,各光纤组成光 纤束,将三原色的光混合成所需的纯白光或其它所需的色光。参照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一的光纤束,该光纤束由各线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出的红光的光纤排70A、各线 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出的绿光的光纤排70B以及各线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出的蓝光的光 纤排70C叠加而成,构成一平板状的导光元件71。
参照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光纤束,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平板状 的导光元件71在各光纤的长度方向上巻曲成环状。
参照图5,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光纤束,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平板状 的导光元件71在与各光纤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巻叠成柱状。
参照图6,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光纤束,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该柱状的导 光元件71的周面上可覆盖有一层不透光膜72。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 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1、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属于三原色光的数只发光二极管以及传导各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的光纤束,每一原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匹配有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感光二极管、感温电路、比较电路,还包括一微处理器;感光二极管感应发光二极管亮度并将感应亮度信号传到对应的比较电路,比较电路将该亮度信号与预设亮度值比较得出的比值信号发送到微处理器;感温电路将其感应发光二极管的感温信号发送至该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向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输出调升或调降的调控信号,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向发光二极管输出校正的供应电流。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各发光二极管及其匹配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感光二极管、感温电路、比较电路以 及该微处理器集成于一集成电路板上。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由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 稳压二极管、线圈及驱动集成电路所构成;从所述微处理器输出到该发光二极管驱动 电路的调控信号经第一电阻传到驱动集成电路的对应收控端;该驱动集成电路接地端 接地,电压端接电源并分接第一电容接地,第一电容的接地端串接稳压二极管至该驱 动集成电路的输出端;该驱动集成电路的输出端串接线圈至发光二极管及感光二极管 一端,该稳压二极管接往第一电容的一端分接第二电容到线圈接至发光二极管的一端; 该驱动集成电路的一频端接到发光二极管的未连接线圈端,并串接第二电阻接地,且 该第二电阻接地端经第三电阻接感光二极管的未连接线圈端。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比较电路由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及比较集成电路所构成;该比 较集成电路电压端接电源,且其正极输入端串接第四电阻至其接地端,且该第四电阻 接该比较集成电路正极输入端的一端串接第三电阻接地;该第三电阻的未接地端接至 感光二极管未连接线圈的一端;该比较集成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串接第五电阻接地,且 该比较集成电路的负极输入端与输出端通过第六电阻连接,该比较集成电路的输出端 连接到微处理器。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温电路由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感温电阻及晶体管组成,该晶体管 基极串接感温电阻至电源,且基极分接第九电阻接地,并将其发射极接地,并且其集 极串接第七电阻至电源,且集极串接第八电阻到微处理器。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束由各线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出的红光的光纤排、各线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 出的绿光的光纤排以及各线端打入发光二极管射出的蓝光的光纤排叠加而成,构成一 平板状的导光元件。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平板状的导光元件在各光纤的长度方向上巻曲成环状。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平板状的导光元件在与各光纤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巻叠成柱状。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柱状的导光元件的周面上覆盖有一层不透光膜。
专利摘要合成白光或其它色光的发光二极管调控装置,包括分别属于三原色光的数只发光二极管以及传导各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的光纤束,每一原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匹配有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感光二极管、感温电路、比较电路,还包括一微处理器;感光二极管感应发光二极管亮度并将感应亮度信号传到对应的比较电路,比较电路将该亮度信号与预设亮度值比较得出的比值信号发送到微处理器;感温电路将其感应发光二极管的感温信号发送至该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向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输出调升或调降的调控信号,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向发光二极管输出校正的供应电流。该调控装置可实时控制发出的三原色光的混光比例、亮度及色温,进而能精确控制所得出的混光效果。
文档编号F21V8/00GK201190911SQ20082010176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4日
发明者丁治宇 申请人:欧普康光电(厦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