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4883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作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工作灯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具体是指一种工作灯。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工作灯种类繁多,其结构与功能也随着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有这样一款手持式工作灯,其包括筒体、位于筒体内的电池和发光体,筒体前端的部分侧壁设计成透明,发光体放置在该部位处,这样可使发光体发射的光线从该透明侧壁中透视出来,而筒体的后端部则设计成非透明,用来放置电池。分析该手持式工作灯的结构可知,该手持式工作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无法对发光体发出的光线聚散范围进行调节,给维修带来一定不便。[0003]作为改进,人们也发明了能对灯光聚散范围进行调节的工作灯,这类工作灯主要通过旋转灯壳上的调焦旋钮来调节灯头焦距,这种调节方式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调节精度,但是需要在较大范围内调节灯头焦距时,往往需要旋转调焦旋钮数圈,调焦速度相对较慢,操作稍有不便。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调节灯光聚散范围较为方便的工作灯。[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工作灯,包括灯壳、位于该灯壳内的灯座及安装在该灯座上的第一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的侧壁上开有纵向条形通孔,该工作灯还包括有[0006]驱动座,位于灯壳内并支撑在灯座下方,该驱动座具有向上述纵向长孔侧延伸的外端;[0007]推钮,该推钮的操作部位于所述的纵向条形通孔内并能沿该纵向条形通孔移动, 该推钮与所 述的驱动座外端相插接;[0008]透镜,安装在灯杯上,所述灯杯固定在所述灯壳上。[0009]优选地,该工作灯还包括有安装块,该安装块固定在灯壳内并具有一纵向长孔,该纵向长孔正对所述的纵向条形通孔,所述的驱动座上具有与该安装块内表面相抵的限位块,该安装块外表面则与所述推钮相抵。这样,推钮便被抵靠在安装块的外表面上。[0010]推钮与驱动座的插接方式可以采用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推钮朝向所述纵向长孔的一侧具有插孔,所述的驱动座外端插入在上述插孔内而实现所述的插接。[0011]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灯座外设有一底部抵靠在所述驱动座上的散热片,该散热片的外端穿过所述的纵向长孔后与所述的推钮相插接,该散热片的顶端向上伸入在所述灯杯内。散热片的设置可以改善发光体的散热效果,此外,由于该散热片与灯座均抵靠在驱动座上,所以散热片与灯座能实现同步移动。[0012]作为上述任一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灯壳内位于第一发光体下方处设有第二发光体,在灯壳侧壁设有供该第二发光体透光的透明罩,在灯壳侧壁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发光体和该第二发光体相电气连接的控制开关。这样,只需要通过一个控制开关即可控制两个发光体的工作状态,结构较为新颖,操作较为方便。[0013]为了使工作灯能悬挂起来,该工作灯在灯壳的上端具有一挂钩,且该挂钩转动后能藏于灯壳背侧,不会影响到工作灯的整体外观。[0014]为了使工作灯在使用时能牢固地竖立在工作台面上,所述灯壳的下底面上设有能与工作台面相吸附的磁铁。[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工作灯只需要上下推动位于灯壳外的推钮,便可带动灯壳内的驱动座作上下移动,并进而带动第一发光体相对于透镜作上下移动,最终实现对第一发光体的灯光聚散范围的调节过程,可见该调节过程较为简单,特别是调节范围较大时,相比于传统的旋钮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显得更为方便。


[0016]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8]图3为图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9]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推钮、安装块及驱动座等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0021]如图I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工作灯具有长条形的灯壳1,在灯壳I内部设有第一发光体3和第二发光体10 ,其中,第一发光体3位于第二发光体10上方并靠近灯壳I 顶部,第二发光体10位于灯壳I内部的中间偏上位置,在第二发光体10的下方安装有电池仓16,通过电池对第一发光体3和第二发光体10进行供电。[0022]在灯壳I侧壁的上端开有纵向条形通孔la,在灯壳I内靠近该纵向条形通孔Ia处固定有安装块4,该安装块4固定在灯壳I内侧壁上,并且具有正对纵向条形通孔Ia的纵向长孔4a。在灯壳的侧壁上设有一推钮6,该推钮6的操作部位于上述纵向条形通孔Ia内并能沿该纵向条形通孔Ia移动,图I所示为推钮6的操作部向上推到顶的状态,图2所示为推钮6的操作部向下推到底的状态,该推钮的主体位于灯壳I内,这样无论操作部向下推、 还是向上推,推钮6的主体始终封闭住纵向条形通孔la。该推钮6朝向安装座4的一侧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第一插孔6a、第二插孔6b及第三插孔6c。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体3采用单个大功率LED灯,使该工作灯可作为手电筒使用,该LED灯安装在灯座2上,灯座2坐落在驱动座5上,该驱动座5具有朝向安装块4的一侧延伸的外端,在这里,该外端形成第二插头5a和第三插头5b。为了改善LED灯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在灯座2外设有散热片 9,散热片9的底部抵靠在驱动座5上,且其朝向安装块4的一侧形成第一插头9a。装配时, 第一插头9a插入在第一插孔6a内,第二插头5a插入在第二插孔6b内,第三插头5b插入在第三插孔6c内,从而驱动座5和散热片9均实现了与推钮6的插接,只要在灯壳I外上下推动推钮6,即可带动驱动座5和散热片9作同步移动,进而带动灯座2和第一发光体3 作同步移动。此外,驱动座5上具有与安装块4内表面相抵的限位块5c,安装块4外表面则与推钮6相抵,这样推钮6在移动过程中,推钮6抵靠在安装块4的外表面,使得推钮6在移动过程中只与安装块4发生接触摩擦,而避免了与灯壳I之间的摩擦,所以,推钮6在长久使用后产生接触不良现象时,只需要更换推钮6及安装块4即可,不必更换整个灯壳,从而有效节省使用成本,并且也提高了该处的强度。此外,由于透镜7安装在灯杯8上,灯杯 8固定在灯壳I的顶端,而散热片9的顶端向上伸入在灯杯8内,所以推动推钮6可使第一发光体3与透镜7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以实现调节灯头焦距和灯光聚散范围的目的。[0023]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发光体10采用纵横间隔排布的LED灯组,该LED灯组朝向工作灯正面,在LED灯组外罩设有反光板15,在灯壳I正侧壁设有透明罩11,LED灯组发出的光可透过该透明罩11照射出来。在灯壳I背侧壁上安装有与第一发光体3和第二发光体10 相电气连接的控制开关12。使用时,按一下该控制开关12,只点亮正面的第二发光体10 ; 再按一下,只点亮顶部的第一发光体3,此时,工作灯可作为手电筒使用;再按一下,第一发光体3和第二发光体10均不被点亮。这样,通过一个控制开关即可控制两个发光体的工作状态,结构较为新颖,操作较为方便。此外,为了使工作灯能悬挂起来,该工作灯在灯壳I的上端具有一挂钩13,且该挂钩13转动后能藏于灯壳I背侧,不会影响到工作灯的整体外观。为了使工作灯在使用时能牢固地竖立在台面上,在灯壳I的下底面上设有能与工作台面相吸附的磁铁14。
权利要求1.一种工作灯,包括灯壳(I)、位于该灯壳内的灯座(2)及安装在该灯座上的第一发光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I)的侧壁上开有纵向条形通孔(Ia),该工作灯还包括有驱动座(5),位于灯壳(I)内并支撑在灯座(2)下方,该驱动座(5)具有向上述纵向长孔(4a)侧延伸的外端;推钮(6),该推钮的操作部位于所述的纵向条形通孔(Ia)内并能沿该纵向条形通孔 (Ia)移动,该推钮(6)与所述的驱动座(5)外端相插接;透镜(7),安装在灯杯(8)上,所述灯杯(8)固定在所述灯壳(I)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工作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安装块(4),该安装块(4)固定在灯壳(I)内并具有一纵向长孔(4a),该纵向长孔(4a)正对所述的纵向条形通孔(Ia), 所述的驱动座(5)上具有与该安装块(4)内表面相抵的限位块,该安装块(4)外表面则与所述推钮(6)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钮(6)朝向所述纵向长孔(4a) 的一侧具有插孔,所述的驱动座(5)外端插入在上述插孔内而实现所述的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座(2)外设有一底部抵靠在所述驱动座(5)上的散热片(9),该散热片(9)的外端穿过所述的纵向长孔(4a)后与所述的推钮(6)相插接,该散热片(9)的顶端向上伸入在所述灯杯(8)内。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工作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壳(I)内位于第一发光体(3)下方处设有第二发光体(10),在灯壳(I)侧壁设有供该第二发光体(10) 透光的透明罩(11),在灯壳(I)侧壁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发光体(3)和该第二发光体(10) 相电气连接的控制开关(12)。
6.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工作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I)的上端设有一转动后能藏于在灯壳(I)背侧的挂钩(13)。
7.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工作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I)的下底面上设有能与工作台面相吸附的磁铁(14)。
专利摘要一种工作灯,包括灯壳、位于该灯壳内的灯座及安装在该灯座上的第一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的侧壁上开有纵向条形通孔,该工作灯还包括有驱动座,位于灯壳内并支撑在灯座下方,该驱动座具有向上述纵向长孔侧延伸的外端;推钮,该推钮的操作部位于所述的纵向条形通孔内并能沿该纵向条形通孔移动,该推钮与所述的驱动座外端相插接;透镜,安装在灯杯上,所述灯杯固定在所述灯壳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只需要上下推动推钮即可实现灯光聚散调节,调节过程较为简单,特别是调节范围较大时,相比于传统的旋钮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显得更为方便。
文档编号F21V29/00GK202660275SQ20122019483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日
发明者谢立栋, 马克·菲尔兹 申请人:谢立栋, 马克·菲尔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