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背光源框架以及放置在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内部的导光板;所述背光源框架的侧壁的内侧处设置有发光元件,所述导光板沿垂向的下方处设置有第一反射片;所述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处设置有第二反射片,并且所述第二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内部延伸至所述导光板沿垂向的下方。其通过在发光元件下方设置一延伸至导光板下方的第二反射片,将发光元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导入导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专利说明】背光源模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Display,简称TFT-LCD)是当前主要的平板显示产品之一。已经成为了现代信息技术、视讯产品中重要的显示平台。由于液晶本体并不发光,为了实现其显示功能,需要配置背光源(back light,简称 BL)模组。
[0003]现下较为主流的背光源模组采用侧入式背光源。其先是将发光元件设置于背光源框架的侧壁的内侧上;然后利用安装在背光源框架上的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简称LGP)将光传导至显示区范围。为了保证发光元件同LGP的耦光效率(即发光元件导入LGP中的入光效率),在LGP沿垂向的底部(LGP与背光源框架的底部之间的垂线方向即为垂向)设置有反射片。通常反射片沿水平方向(与垂向相垂直的方向即为水平方向,其包括纵向和横向)与LGP的尺寸相同,即反射片与LGP平齐。
[0004]实际使用时人们发现,当反射片沿水平方向延伸至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时,发光元件导入LGP中的入光效率较反射片与LGP平齐时提高了至少3% (实际测量,亮度由4735nit提高至4890nit)。因此,在设置反射片时,应尽量将其延伸至发光元件沿垂向的底部。
[0005]目前,在设置反射片时通常的做法有两种。其一,是将反射片粘结于LGP的底部,并将其延伸至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但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反射片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而产生的涨缩量无法展开,从而会导致背光源模组画面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即出现波浪状条纹)。其二,是将反射片以自由状态放置于LGP与背光源框架之间,并将其延伸至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但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安装好的背光源模组中的反射片有可能会从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退出,从而无法起到提高入光效率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框架,其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导入导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07]I)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背光源框架以及放置在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内部的导光板,其中所述背光源框架的侧壁的内侧处设置有发光元件,所述导光板沿垂向的下方处设置有第一反射片,所述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处设置有第二反射片,并且所述第二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内部延伸至所述导光板沿垂向的下方。
[0008]2 )在本发明的第I)项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片沿垂向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片的下方。
[0009]3)在本发明的第I)或第2)项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0010]4)在本发明的第I)项到第3)项中任一项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沿垂向的下方与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底部沿垂向的上方之间设置有用于缓冲的弹性支撑构件,所述弹性支撑构件沿垂向的顶部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放置槽。
[0011]5)在本发明的第4)项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片卡接于所述放置槽内。
[0012]6)在本发明的第4)项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片粘接于所述放置槽内。
[0013]7)在本发明的第I)项到第6)项中任一项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背光源框架之间还设置有散热片。
[0014]8)在本发明的第I)项到第7)项中任一项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通过扣板扣接固定于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内部。
[0015]9)在本发明的第I)项到第8)项中任一项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元件为LED光源。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其通过在发光元件下方设置一延伸至导光板下方的第二反射片,将发光元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导入导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1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二反射片设置于第一反射片的下方,便于第二反射片的安装;同时通过第二反射片延伸至导光板下方的部分与第一反射片形成重叠区域,使得第一反射片与第二反射片之间不存在接口缝隙,从而进一步确保将发光元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导入导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1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反射片延伸至发光元件的下方,从而利用第一反射片直接将发光元件下方的光直接导入导光板中,并且通过第一反射片与第二反射片形成重叠区域,使得第一反射片与第二反射片之间不存在接口缝隙,从而进一步确保将发光元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兀件导入导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1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导光板与背光源框架之间设置缓冲用的弹性支撑构件,可起到保护导光板的作用,同时在弹性支撑构件的顶部设置有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二反射片,通过放置槽限定第二反射片的位置,从而保证第二反射片一直位于发光元件的下方并延伸至导光板的下方,从而进一步确保将发光兀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导入导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2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反射片卡接于放置槽内,通过放置槽的卡接作用起到对第二反射片的限位作用。
[0021]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反射片粘接于放置槽内,通过粘接起到对第二反射片的限位作用。
[002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发光元件与背光源框架之间设置有散热片,起到散热作用。
[0023]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导光板通过扣板扣接固定于背光源框架内,便于安装。
[0024]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00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1-背光源框架,2-导光板,3-发光兀件,4-第一反射片,5-第二反射片,6_弹性支撑构件,7-放置槽,8-散热片,9-扣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0031]在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前,先对本发明中出现的方向性名词做如下限定:
[0032]在背光源模组中,如图1所示,导光板2与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的垂线方向设定为垂向V,并且朝向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的一侧定义为下方、底部,背离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的一侧定义为上方、顶部;背光源框架I的侧壁朝向安装导光板2的一侧为内侧。
[003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包括背光源框架I以及放置在背光源框架I的内部的导光板2,其中背光源框架I的侧壁的内侧处设置有发光元件3,导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处设置有第一反射片4,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处设置有第二反射片
5,并且第二反射片5向背光源框架I的内部延伸至导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
[0034]其通过在发光兀件3下方设置一延伸至导光板2下方的第二反射片5,将发光兀件3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2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3导入导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
[0035]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元件3可设置在背光源框架I上的任一个侧壁的内侧;也可同时设置在背光源框架I上相对的两个侧壁的内侧;还可同时设置在背光源框架I围绕导光板2的四个侧壁的内侧;因此发光元件3的设置情况不唯一,但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同时不论发光元件3设置在哪个侧壁的内侧以及发光元件3设置的数量,但需保证设置的每个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第二发射片,并且第二反射片5向背光源框架I的内部延伸至导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
[0036]本实施例中,由于导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处已设置有第一反射片4,而第二反射片5又延伸至导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为了便于设置,可使得第二反射片5沿垂向位于第一反射片4的下方。将第二反射片5设置于第一反射片4的下方,便于第二反射片5的安装;同时通过第二反射片5延伸至导光板2下方的部分与第一反射片4形成重叠区域,使得第一反射片4与第二反射片5之间不存在接口缝隙,从而进一步确保将发光元件3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2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3导入导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
[0037]本实施例中,在设置第一反射片4时,可将第一反射片4沿水平方向(与垂向相垂直的方向即为水平方向,其包括纵向和横向)与导光板2的尺寸相同,即第一反射片4与导光板2在水平方向上平齐。采用该种设置方式时,如果第二反射片5是固定安置在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时,则不会对发光元件3导入导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但如果第二反射片5以自由状态放置在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时,第二反射片5有可能从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退出,从而无法起到提高入光效率的目的。为此,可将第一反射片4向背光源框架I的侧壁延伸至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将第一反射片4延伸至发光元件3的下方,从而可利用第一反射片4直接将发光元件3下方的光直接导入导光板2中,并且通过第一反射片4与第二反射片5形成重叠区域,使得第一反射片4与第二反射片5之间不存在接口缝隙,从而进一步确保将发光元件3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2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3导入导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
[0038]本实施例中,由于导光板2放置于背光源框架I内,为了提高导光板2的安全性,防止导光板2与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磕碰从而造成导光板2的损坏;可在导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与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沿垂向的上方之间设置有用于缓冲的弹性支撑构件6,并且在弹性支撑构件6沿垂向的顶部形成有用于放置第二反射片5的放置槽7。其通过弹性支撑构件6的缓冲作用,可对导光板2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在弹性支撑构件6的顶部设置有放置槽7用于放置第二反射片5,通过放置槽7限定第二反射片5的位置,可有效地防止第二反射片5从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退出,从而保证第二反射片5 —直位于发光元件3的下方并延伸至导光板2的下方,从而进一步确保将发光元件3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导入导光板2内,从而可有效地提高发光元件3导入导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
[0039]进一步优选的,弹性支撑构件6为橡胶支撑构件。
[0040]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射片5卡接于放置槽7内,通过放置槽7的卡接作用起到对第二反射片5的限位作用,防止其从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退出,同时更加便于安装、生产。
[0041]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反射片5的尺寸相较于第一反射板较小,其自身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而产生的涨缩量也自然较小。因此,为了保证第二反射片5安装的稳定性,第二反射片5粘接于放置槽7内,其通过粘接起到对第二反射片5的限位作用,防止其从发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退出。
[0042]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反射片5还可直以自由状态放置在放置槽7内。
[0043]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发光元件3散热,还可在发光元件3与背光源框架I之间还设置有散热片8。
[0044]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背光源模组的组装,导光板2通过扣板9扣接固定于背光源框架I的内部。进一步的,扣板9与背光源框架I栓接固定。
[0045]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3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光源。
[00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背光源框架以及放置在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内部的导光板,其中所述背光源框架的侧壁的内侧处设置有发光元件,所述导光板沿垂向的下方处设置有第一反射片,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处设置有第二反射片,并且所述第二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内部延伸至所述导光板沿垂向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片沿垂向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片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发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沿垂向的下方与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底部沿垂向的上方之间设置有用于缓冲的弹性支撑构件,所述弹性支撑构件沿垂向的顶部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放置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片卡接于所述放置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片粘接于所述放置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背光源框架之间还设置有散热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通过扣板扣接固定于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为LED光源。
【文档编号】F21V19/00GK103629599SQ201310554919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8日
【发明者】张彦学, 萧宇均 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