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410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单元,尤其涉及一种可改善边角区域发生的色差(mura)的背光单元。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因其轻量化、薄型化、低功耗驱动等特征而处于应用范围逐渐扩展的趋势。从而使液晶显示装置呼应用户的需求而向大面积化、薄型化、低功耗化的方向进展。通常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是由包含薄膜晶体管而形成栅极线、数据线、像素电极等的图案的下部基板与形成黑色矩阵、彩色滤光器等的图案的上部基板将液晶层置于中间而结合成的。由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与CRT不同而并非自发光的显示装置,因此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具有包含为了视觉性地表现图像而提供光的专门的光源的背光单元(BacklightUnit)。 根据光源的位置将所述背光单元区分为边缘式和直下式。边缘式背光单元具有利用导光板将来自配置于侧面的光源的光变换为面光而提供给液晶显示板的结构。直下式背光单元具有通过在液晶显示板的下部配置多个光源而从所述液晶显示板的正下方提供光的结构。通常的边缘式及直下式背光单元是将灯、发光二极管等使用为发射光的光源。最近,所述光源主要使用有利于低功耗及薄型化的发光二极管。通常的直下式背光单元具有将多个发光二极管排列于液晶显示板正下方的结构。直下式背光单元可通过从相邻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体现整体亮度。然而,由于配置于边角区域的发光二极管相比于其他区域而言从相邻发光二极管提供的光较少,因此有了边角区域中产生色差(mura)现象的问题。并且,边缘式背光单元作为光源配置于导光板侧面的结构,以与所述直下式背光单元相同的原因,存在配置有光源的侧面边角区域中产生色差(mu ra)现象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改善边角区域中发生的色差(mura)而体现整体上均匀的亮度的背光单元。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上面被开口的下部封盖;包含位于所述下部封盖上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一光源单元;包含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的边角区域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二光源单元;与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相对应而配置于所述下部封盖的边角内侧的反射部件。所述反射部件具有面接触于所述下部封盖的边角内部面的三个面和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的光朝上部方向进行反射的反射面,所述三个面可形成为互相垂直的方向,所述反射面可以是平面结构和曲面结构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贴装于第一印刷电路板上,并形成为朝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的上部方向发射光的上部发光类型,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贴装于第二印刷电路板上,并形成为朝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的一侧方向发射光的侧发光类型。包括:导光板;配备于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分别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两个末端的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面对,并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分隔预定间距的反射部件。还包括收容所述导光板、第一发光二极管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下部封盖,所述反射部件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的一侧边角。所述反射部件具有面接触于所述下部封盖的边角内部面的三个面和用于将来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光朝所述导光板方向进行反射的反射面,所述三个面可形成为互相垂直的方向,所述反射面可以是平面结构和曲面结构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贴装于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上,并形成为朝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上部方向发射光的上部发光类型,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贴装于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两个末端上,并形成为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两个末端朝外侧方向发射光的侧发光类型。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单元可通过将第一光源单元配备于下部封盖上,且将第二光源单元配备于边角区域,并配备与所述第二光源单元面对的反射部件以改善边角区域发生的色差(mura),从而整体上可体现均匀的亮度。而对于边缘式背光单元,可通过在至少一侧配备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且在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两个·末端配备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并将反射部件配备于背光单元的一侧边角区域以使反射部件面对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而改善边角区域中发生的色差(mura),从而整体上可体现均匀的亮度。

图1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有直下式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平面图。图3为示出沿着图1的1-11线截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4为示出沿着图1的I1-1I1线截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反射部件和第二光源单元的立体图。图6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反射部件和第二光源单元的立体图。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具有边缘式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平面图。符号说明:143,243:第一发光二极管153、253:第二发光二极管160、260:反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各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诸实施例。接下来将介绍的诸实施例是为了能将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充分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而作为例子提供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说明的诸实施例而也可以被具体化为其他形态。并且在各附图中,构成要素的宽度、长度、厚度等可能为了方便而夸张地进行了表示。在整个说明书中同一附图标记表不同一构成要素。图1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有直下式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平面图。图3为示出沿着图1的1-11线截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4为示出沿着图1的I1-1i1线截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110 ;配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下部而提供光的背光单元120 ;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Iio的下部边缘的面板引导结构115 ;包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边缘的上部封盖100。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包括:结合为彼此相向而能够维持均匀的单元间隙的薄膜晶体管基板与彩色滤光器基板,以及介于所述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边缘上具有向栅线提供驱动信号的栅极驱动PCB112,并具有向数据线提供驱动信号的数据驱动PCB113。所述栅极驱动PCB112不必构成于另外的PCB而也可以形成于薄膜晶体管基板上。所述栅极驱动PCB112及数据驱动PCB113通过覆晶薄膜(COF:Chip on film)与液晶显示面板110电连接。在此,所述覆晶薄膜可变更为带载封装(TCP:Tape Carrier Package)。配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下部的背光单元120是以从液晶显示面板110的下部提供光的直下式构成。所述背光单元120包括:上面被开口的下部封盖170 ;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170上的多个第一光源单元140及第二光源单元150 ;配备于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40及第二光源单元150上的各光学片130 ;分别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170的边角的反射部件160。所述第一光源单元140包括:条状的第一印刷电路板141 ;在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141上预留一定的间距而贴装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143。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43是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正下方(直下)提供光。因此,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43可以是朝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141的上部方向发射光的上部发光类型。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50分别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170的四个边角区域。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50包括第二印刷电路板151和贴装于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151上的第二发光二极管153。虽然是限定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与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151 —一对应的结构而进行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可以在一个第二印刷电路板151上配备一个以上。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朝所述下部封盖170的边角内侧面方向发射光。即,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可以是朝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151的一侧方向发出光的侧发光类型。[0047]所述反射部件160与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50相对应,且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170的边角内侧面上。所述反射部件160可以是三棱锥形状。所述反射部件160具有将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发出的光朝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方向反射以改善在背光单元120的边角区域发生的色差的功能。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面对的所述反射部件160的一面可定义为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以所述下部封盖170的下面为基准而具有预定的倾斜角。虽然没有在附图中图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单元120还可以包括露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143和第二发光二极管153而覆盖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141和第二印刷电路板151以使光损失最小的反射膜(未图示)。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120可通过在边角区域配备第二光源单元150,并配备与所述第二光源单元150面对的反射部件160以改善边角区域中发生的色差(mura),从而整体上可体现均匀的亮度。对于所述反射部件160的结构将参照图5和图6详细地说明。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反射部件和第二光源单元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反射部件160包括:与所述下部封盖170 (参照图1)的边角相对应的三个面;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面对的反射面161。所述三个面可形成为互相垂直。在此,所述三个面的结构可根据下部封盖170 (参照图1)的边角结构而任意变更。所述反射面161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的出光面155面对。所述反射面161以所述反射部件160的下面为·基准而倾斜地形成并具有平面结构,以将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发射的光朝上部方向进行反射。图6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反射部件和第二光源单元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反射部件260包括:与所述下部封盖170(参照图1)的边角相对应的三个面;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面对的反射面261。所述三个面可形成为互相垂直。在此,所述三个面的结构可根据下部封盖170 (参照图1)的边角结构而任意变更。所述反射面261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的出光面155面对。所述反射面261以所述反射部件261的下面为基准而倾斜地形成并具有曲面结构,以将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发射的光朝上部方向进行反射。曲面结构的所述反射面261可通过将来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153的光朝宽阔的方向进行反射而显著地减少可能在背光单元的边角区域发生的色差(mura)。图7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具有边缘式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平面图。如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Iio ;配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下部而提供光的背光单元220 ;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下部边缘的面板引导结构115。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包括:结合为彼此相向而能够维持均匀的单元间隙的薄膜晶体管基板与彩色滤光器基板,以及介于所述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边缘上具有向栅极线和数据线供应驱动信号的驱动PCB115。所述驱动PCB115通过覆晶薄膜(COF:Chip on film)与液晶显示面板110电连接。在此,所述覆晶薄膜117可变更为带载封装(TCP:Tape Carrier Package)。配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0的下部的背光单元220是以通过配备于液晶显示面板110的下部的导光板231而提供光的边缘式构成。所述背光单元220包括:上面被开口的下部封盖270 ;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270的一侧的光源单元240 ;与所述光源单元240并排而置的所述导光板231 ;配备于所述导光板231上的各光学片230 ;分别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270 —侧边角的反射部件260。所述光源单元240包括:印刷电路板241 ;贴装于所述印刷电路板241的一面而朝所述导光板231方向直接提供光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243 ;贴装于所述印刷电路板241的一面两个末端的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253。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243可以是以所述印刷电路板241的一面为基准朝上部方向发射光的上部发光类型。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253朝所述反射部件260所在的方向发射光。即,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253可以是从所述印刷电路板241的两个末端朝外侧方向发射光的侧发光类型。所述反射部件260可分别配备于与具有所述光源单元240的位置相对应的下部封盖270的一侧边角。所述反射部件260具有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253相对应而将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253发出的光进行反射以向背光单元220的边角区域提供光的功能。虽然没有在附图中详细图示,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反射部件260可以有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反射部件(图5的160,图6的260)相同的结构。以上说明的根 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单元220可通过在至少一侧配备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243,且在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243两个末端配备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253,并将反射部件260配备于背光单元220的一侧边角区域以使面对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253而改善边角区域中发生的色差(mura),从而体现整体上均匀的亮度。通过以上说明的内容,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即可明白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及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非由说明书的详细说明中所记载的内容予以限定,而只能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面被开口的下部封盖; 包含位于所述下部封盖上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一光源单元; 包含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的边角区域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二光源单元; 与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相对应而配置于所述下部封盖的边角内侧的反射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包括: 面接触于所述下部封盖 的边角内部面的三个面; 将来自所述第二光源单元的光朝上部方向进行反射的反射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面沿互相垂直的方向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为平面结构和曲面结构中的任意一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贴装于第一印刷电路板上,并且为朝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的上部方向发射光的上部发光类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贴装于第二印刷电路板上,并且为朝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的一侧方向发射光的侧发光类型。
7.一种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 配备于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 分别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两个末端的第二发光二极管; 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面对,并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分隔预定间距的反射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容所述导光板、第一发光二极管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下部封盖,所述反射部件配备于所述下部封盖的一侧边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件包括: 面接触于所述下部封盖的边角内部面的三个面; 将来自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光朝所述导光板方向进行反射的反射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面沿互相垂直的方向形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为平面结构和曲面结构中的任意一个。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贴装于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上,并且为朝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上部方向发射光的上部发光类型。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贴装于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两个末端上,并且为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两个末端朝外侧方向发射光的侧发光类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可通过改善边角区域中发生的色差(mura)而整体上可体现均匀的亮度。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背光单元包括上面被开口的下部封盖;包含位于下部封盖上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一光源单元;包含配备于下部封盖的边角区域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第二光源单元;与第二光源单元相对应而配置于下部封盖的边角内侧的反射部件。
文档编号F21S8/00GK203115696SQ20132006364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4日
发明者李道光 申请人:光明半导体(天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