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框体、光学膜片组与弹性体。显示面板具有遮光部及显示区。遮光部与显示区邻接,且遮光部位于显示区的外围。框体具有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且第一平面于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超出遮光部。光学膜片组部分跨设于第一平面之上。弹性体具有固定部与定位部。固定部设置于第二平面之上,定位部凸出于第二平面并跨压光学膜片组跨设于第一平面之上的部分,且定位部于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超出遮光部。
【专利说明】显示装置【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显示面板的背光模块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侧入式背光模块。其中侧入式背光模块的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面,也就是说,由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可自导光板侧面入光。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背光模块而言,因发光二极管为点光源,因此靠近光源处(即导光板靠近侧面处)的光束会有亮暗不均的问题。再加上显示面板的边框附近会产生暗带,此暗带会使得显示面板难以达到窄边框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一态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框体、光学膜片组与弹性体。显示面板具有遮光部及显示区。遮光部与显示区邻接,且遮光部位于显示区的外围。框体具有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且第一平面于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超出遮光部。光学膜片组部分跨设于第一平面之上。弹性体具有固定部与定位部。固定部设置于第二平面之上,定位部凸出于第二平面并跨压光学膜片组跨设于第一平面之上的部分,且定位部于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超出遮光部。
[0004]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更具有连接部连接,且连接部、第一平面与定位部共同形成容置槽。容置槽的开口端的垂直高度大于容置槽相对开口端的底端的垂直高度。 [0005]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更包含光源,设置于定位部的同侧。光源具有发光面,以及通过发光面并与发光面平行的虚拟平面。框体边端具有第一端面,定位部具有第二端面,遮光部具有第三端面,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与第三端面皆远离光源。第一端面与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端面与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且第二端面与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三端面与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0006]本发明的另一态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框体、背光模块、弹性体与显示面板。背光模块设置于框体内。背光模块至少包含光学膜片组,且光学膜片组具有中心影像区与周边固定区。周边固定区邻接中心影像区,并位于中心影像区的侧边,且周边固定区延伸跨置于框体上。弹性体具有固定部与定位部。固定部设置于框体上,而定位部朝光学膜片组方向延伸,并跨压于周边固定区上。显示面板位于弹性体与光学膜片组上方,且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与遮光部。遮光部与显示区邻接,且遮光部的投影面积完全覆盖定位部及部分覆盖周边固定区。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周边固定区自框体垂下呈一弧面,且定位部接触并紧贴弧面。
[0007]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框体更具有一凹部。固定部设置于凹部上,且固定部的厚度大于凹部的深度。
[0008]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更包含光源,设置于定位部的同侧。光源具有发光面,以及通过发光面并与发光面平行的虚拟平面。框体边端具有第一端面,定位部具有第二端面,遮光部具有第三端面,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与第三端面皆远离光源。第一端面与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端面与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且第二端面与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三端面与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0009]本发明的再一态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框体、背光模块、弹性体与显示面板。背光模块设置于框体内。背光模块至少包含有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导光板设置于框体内,而光学膜片组设置于导光板上方,且光学膜片组具有中心影像区与周边固定区。周边固定区邻接中心影像区,并位于中心影像区的侧边,且周边固定区延伸跨置于框体上。藉由框体,位于周边固定区下方且邻近于框体边端处会形成向上的支撑力。弹性体具有固定部与定位部,其中定位部设置于框体上,而定位部朝光学膜片组方向延伸,并跨压于周边固定区上,藉由弹性体在定位部于周边固定区上会具有施于周边固定区的压制力,且压制力与支撑力为相互反向的作用力。显示面板位于弹性体与光学膜片组上方,且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与遮光部。遮光部与显示区邻接,且遮光部与显示区的邻接处位于支撑力与压制力之间。
[0010]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支撑力至少由框体边端及导光板提供。
[0011]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压制力至少由定位部及显示面板提供。
[0012]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更包含光源,设置于定位部的同侧。
[0013]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框体边端具有第一端面,定位部具有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远离光源,周边固定区具有第三端面。第一端面投影至周边固定区的位置至第三端面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面投影至周边固定区的位置至第三端面的距离。
[0014]上述的实施方式是利用弹性体的定位部压制光学膜片组,以降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周围的暗带范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0016]图2为图1的区域M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3为图2的区域P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图3的光学膜片组的受力图。
[0019]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0020]其中,附图标记:
[0021]100:框体104:第二平面
[0022]108:边端114:凹部
[0023]210:光学膜片组214:周边固定区
[0024]220:导光板224:出光面
[0025]232:发光面310:固定部
[0026]322:第二端面400:显示面板
[0027]410:遮光部500:后盖
[0028]C:方向Fl:支撑力
[0029]Ha、Hb:垂直高度R:容置槽
[0030]Rb:底端[0031]T:厚度
[0032]102:第一平面
[0033]106:第一端面
[0034]112:连接部
[0035]200:背光模块
[0036]212:中心影像区
[0037]216:第四端面
[0038]222:侧面
[0039]230:光源
[0040]300:弹性体
[0041]320:定位部
[0042]350:胶体
[0043]402:显示区
[0044]412:第三端面
[0045]600:前盖
[0046]D:深度
[0047]F2:压制力
[0048]M、P:区域
[0049]Ra:开口端
[0050]rl、r2:距离
[0051]V:虚拟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53]在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与第三等等的词汇,是用于描述各种元件、组件、区域、层、面与/或区块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面与/或区块不应该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词汇只限于用来辨别单一元件、组件、区域、层、面与/或区块。
[0054]请一并参照图1与图2,其中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2为图1的区域M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显示装置包含框体100、背光模块200、弹性体300与显面板400。背光模块200设置于框体100内。背光模块200至少包含光学膜片组210,且光学膜片组210具有中心影像区212与周边固定区214。周边固定区214邻接中心影像区212,并位于中心影像区212的侧边,且周边固定区214延伸跨置于框体100上,也就是说,周边固定区214的正投影重迭于框体100。弹性体300具有固定部310与定位部320。固定部310设置于框体100上,而定位部320朝光学膜片组210方向延伸,并跨压于周边固定区214上。显示面板400位于弹性体300与光学膜片组210上方,且显示面板400具有显示区402与遮光部410。遮光部410与显示区402邻接,且遮光部410的投影面积完全覆盖定位部320及部分覆盖周边固定区214。
[0055]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遮光部410位于显示区402的外围。框体100具有第一平面102与第二平面104,且第一平面102于显示面板400的正投影超出遮光部410。光学膜片组210部分(即周边固定区214)跨设于第一平面102之上。弹性体300的固定部310设置于第二平面104之上,定位部320凸出于第二平面104并跨压周边固定区214跨设于第一平面102之上的部分,且定位部320于显示面板400的正投影不超出遮光部410。
[0056]本实施方式是利用定位部320跨压光学膜片组210的周边固定区214,以降低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402邻接遮光部410处的暗带范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膜片组210的周边固定区214跨设于第一平面102之上,因此周边固定区214会往显示面板400方向翘起而改变光束的行进方向,例如原本欲射至显示区402周围的部分光束会因周边固定区214的翘起的部分而被偏转至他处,使得显示面板400在显示区402邻接遮光部410处形成往显示区402方向延伸的大范围的暗带,而造成显示品质不佳。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20跨压光学膜片组210的周边固定区214,更进一步地说,定位部320跨压周边固定区214以防止光学膜片组210翘起,因此能减少光束偏转至他处并使光束往显示区402射出,藉此提升显示区402周围的亮度,而于显示区402邻接遮光部410处所产生的暗带的范围也就能减少。
[0057]另一方面,因定位部320于显示面板400的正投影不超出遮光部410,亦即从显示面板400上方观看时,遮光部410能够遮住定位部320,定位部320不会自显示区402露出,因此定位部320也就不会遮住通过显示区402的光束。
[0058]在本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200可更包含导光板220与光源230,光源230设置于定位部320的同侧,并位于导光板220的一侧面222,导光板220设置于框体100内。光源230所发出的光能够自导光板220的侧面222进入,在导光板220中行进后,自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4射出,之后穿过光学膜片组210而到达显示面板400。因光源230置于框体100的下方,因此即使光源230由多个点光源(如发光二极管)所组成,点光源之间所产生的亮暗不均的光束也能被框体100挡住。即使有部分亮暗不均的光线仍会自导光板220漏出,因光学膜片组210的部分周边固定区214被抬升至第一平面102上,被抬升的部分周边固定区214具有扩散点光源(即亮区)的效果,因此可进一步将亮暗不均的光线均匀化。然而周边固定区214亦会扩大点光源之间的暗区,使得显示面板400的显示区402周遭产生暗带。再加上若无定位部320的存在,翘起部分的光学膜片组210会将显示区402周遭的光束偏转至他处,使得暗带的范围会增加。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20跨压光学膜片组210的部分周边固定区214,藉此将光束射出方向偏转回显示区402,因此能够提高显示区402周围的亮度,并缩小显示区402邻接遮光部410处的暗带的范围。在一实施例中,当定位部320跨压光学膜片组210的周边固定区214时,原本产生于显示区402与遮光部410的邻接处的暗带范围会往遮光部410缩减,因此定位部320的确具有减少显示区402邻接遮光部410处的暗带的效果。
[005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平面102位于光学膜片组210的下方,使得框体100能够将光学膜片组210抬升起来,以改善亮度不均的问题。然而框体100会使得光学膜片组210的部分周边固定区214翘起,进而在显示区402邻接遮光部410处形成大范围的暗带。因此一般来说,可选择加宽遮光部410的面积,进而将因翘起部分的光学膜片组210而产生的暗带遮住,不过如此一来便难以达到窄边框的效果。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因定位部320跨压光学膜片组210的周边固定区214,如此的设置不但能减少产生于显示区402与遮光部410的邻接处的暗带范围并提升显示区402周遭的亮度。当亮度提升后,显示面板400的遮光部410的宽度便能够窄化,藉此达到窄边框的目的。
[0060]从图2来看,框体100边端108具有第一端面106,定位部320具有第二端面322,且遮光部410具有第三端面412,第一端面106、第二端面322与第三端面412皆远离光源230。另外,光源230具有通过其发光面232且与发光面232平行的虚拟平面V。在第一端面106、第二端面322与第三端面412之中,第二端面322与虚拟平面V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小,第三端面412次之,而第一端面106与虚拟平面V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大。当第二端面322与虚拟平面V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三端面412与虚拟平面V之间的垂直距离时,于显示面板400上方观看时,遮光部410并不会暴露出定位部320,且定位部320能跨压光学膜片组210以提升显示区402周遭的亮度,减少显示区402邻接遮光部410处的暗带。而当第一端面106与虚拟平面V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端面412与虚拟平面V之间的垂直距离时,不仅能让光学膜片组210部分(即周边固定区214)跨设于框体100上,并能达成窄边框的目的。
[0061]请参照图3,其为图2的区域P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膜片组210部分(即周边固定区214)跨设于框体100上,自框体100垂下呈一弧面,且定位部320接触并紧贴弧面。具体而言,因部分的光学膜片组210被框体100所抬升,因此光学膜片组210呈一弧面。再加上因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20为弹性体300的一部分,因此定位部320具有弹性,使得定位部320能够接触并紧贴光学膜片组210。
[0062]接着,将详细描述光学膜片组210的受力关系。请参照图4,其为图3的光学膜片组210的受力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220设置于框体100内,而光学膜片组210设置于导光板220上方(皆如图1所绘示)。藉由框体100,位于周边固定区214下方且邻近于框体100边端108处会形成向上的支撑力Fl。另一方面,弹性体300在定位部320于周边固定区214上会具有施于周边固定区214的压制力F2,且压制力F2与支撑力Fl为相互反向的作用力,因此框体100与定位部320可藉由支撑力Fl与压制力F2而共同夹持光学膜片组210,藉以加强定位部320跨压光学膜片组210的能力。其中遮光部410与显示区402的邻接处位于支撑力Fl与压制力F2之间。
[0063]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支撑力Fl至少由框体100边端108及导光板220提供。详细而言,导光板220藉由框体100边端108而支撑住框体100,框体100再支撑住光学膜片组210的部分周边固定区214,因此导光板220与框体100边端108能够共同提供支撑力Fl至周边固定区214。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若框体100亦由其他构件所支撑,则支撑框体100的构件亦可提供部份的支撑力Fl。
[0064]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压制力F2至少由定位部320及显示面板400提供。详细而言,框体100藉由弹性体300而承载显示面板400,因此显示面板400会施于弹性体300一重力。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弹性体300的定位部320接触并紧贴光学膜片组210,因此弹性体300亦会施于光学膜片组210另一重力。也就是说,显示面板400与弹性体300所分别提供的重力会合并为压制力F2,以压制住光学膜片组210的周边固定区214。
[0065]在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周边固定区214具有第四端面216。框体100边端108的第一端面106投影至周边固定区214的位置至第四端面216的距离rl大于定位部320的第二端面322投影至周边固定区214的位置至第四端面216的距离r2。因压制力F2部分由显示面板400的重力所提供,因此压制力F2的值会大于支撑力Fl的值。然而因距离r2小于距离rl,因此压制力F2与距离r2所形成的力矩可与支撑力Fl与距离rl所形成的力矩相互平衡,使得定位部320与框体100能够共同夹持光学膜片组210。
[0066]请回到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平面102与第二平面104之间更具有连接部112连接,且连接部112、第一平面102与定位部320共同形成一容置槽R。容置槽R的开口端Ra的垂直高度Ha大于容置槽R相对开口端Ra的底端Rb的垂直高度Hb,也就是说,第一平面102相较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4为一倾斜面,有助于光学膜片组210平顺地设置于导光板220与框体100上,以避免光学膜片组210于框体100的边端108处造成大角度的弯折而影响出光品质。另一方面,光学膜片组210的第四端面216可不接触容置槽R的底端Rb,也就是光学膜片组210的第四端面216与底端Rb之间具有间隙,以作为光学膜片组210于热胀冷缩时体积变化的缓冲。
[0067]请回到图2。框体100可更具有凹部114,弹性体300部分置于凹部114上,更进一步地说,弹性体300的固定部310置于凹部114上。凹部114具有定位的功用,亦即当组装显示装置时,可直接将弹性体300的固定部310靠着凹部114边缘,即可完成弹性体300的设置,藉以缩短组装工时。另一方面,显示装置可更包含胶体350,置于凹部114上且置于固定部310与框体100之间。胶体350用以将弹性体300粘合固定于凹部114上。
[0068]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300具有厚度T,且凹部118具有深度D,厚度T大于深度D,其中胶体350的厚度可被忽略。换句话说,弹性体300的定位部320会突出于框体100,因框体100具有一定的硬度,因此显示面板400置于弹性体300上,可避免显示面板400接触框体100而在其上滑动,进而与框体100之间产生摩擦与碰撞,导致显示面板400的损坏。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300的厚度T可为约0.4毫米至0.8毫米,深度D可为约0.3毫米至0.5毫米,基本上,只要厚度T大于深度D,使得显示面板400不接触框体100,皆在本发明的范畴中。
[0069]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300的材质可为橡胶、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乙烯对苯二 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聚氨酯(polyurethane, PU)或娃胶,以上材质可为发泡态,另一方面,弹性体300亦可为吸光材质,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70]接着请回到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可更包含后盖500与前盖600。至少部分的导光板220置于后盖500与框体100之间。前盖600与框体100共同夹持显示面板400。值得一提的是,在图1中,前盖600与框体100皆未直接接触显示面板400,如此的架构可防止前盖600与框体100刮伤显示面板400。另一方面,背光模块200可更包含散热材240,置于导光板220与后盖500之间。散热材240可用以承载光源230,且光源230能够藉由接触散热材240而将其本身所产生的热散出,以延长光源230的寿命。
[0071]接着请参照图5,其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图1的实施方式的不同处在于显示装置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400、背光模块200、框体100、前盖600与后盖500皆沿同一方向C弯曲,亦即显示装置为弯曲形显示装置。而在此种设置下,遮光部410的投影面积亦完全覆盖定位部320及部分覆盖周边固定区214,亦即第一平面102于显示面板400的正投影超出遮光部410,且定位部320于显示面板400的正投影不超出遮光部410。另外,若显示装置为可挠性面板,则在显示装置整体拉伸为平面面板时,亦须保证光学膜片组210的部分周边固定区214仍然能够跨设在框体100上。至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细节因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便不再赘述。
[0072]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显示面板,具有一遮光部及一显示区,该遮光部与该显示区邻接,且该遮光部位于该显示区的外围; 一框体,具有一第一平面与一第二平面,且该第一平面于该显示面板的正投影超出该遮光部; 一光学膜片组,部分跨设于该第一平面之上;以及 一弹性体,具有一固定部与一定位部,该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二平面之上,该定位部凸出于该第二平面并跨压该光学膜片组跨设于该第一平面之上的部分,且该定位部于该显示面板的正投影不超出该遮光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面与该第二平面之间更具有一连接部连接,且该连接部、该第一平面与该定位部共同形成一容置槽,该容置槽的开口端的垂直高度大于该容置槽相对该开口端的底端的垂直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源,设置于该定位部的同侧,该光源具有一发光面,以及通过该发光面并与该发光面平行的一虚拟平面,该框体边端具有一第一端面,该定位部具有一第二端面,该遮光部具有一第三端面,该第一端面、该第二端面与该第三端面皆远离该光源,该第一端面与该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该第三端面与该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且该第二端面与该虚拟平面之间的垂 直距离小于该第三端面与该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框体; 一背光模块,设置于该框体内,其中该背光模块至少包含一光学膜片组,且该光学膜片组具有一中心影像区与一周边固定区,其中该周边固定区邻接该中心影像区,并位于该中心影像区的侧边,且该周边固定区延伸跨置于该框体上; 一弹性体,具有一固定部与一定位部,其中该固定部设置于该框体上,而该定位部朝该光学膜片组方向延伸,并跨压于该周边固定区上;以及 一显示面板,位于该弹性体与该光学膜片组上方,且该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区与一遮光部,其中该遮光部与该显示区邻接,且该遮光部的投影面积完全覆盖该定位部及部分覆盖该周边固定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周边固定区自该框体垂下呈一弧面,且该定位部接触并紧贴该弧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体还具有一凹部,该固定部设置于该凹部上,且该固定部的厚度大于该凹部的深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更包含: 一光源,设置于该定位部的同侧,该光源具有一发光面,以及通过该发光面并与该发光面平行的一虚拟平面,该框体边端具有一第一端面,该定位部具有一第二端面,该遮光部具有一第三端面,该第一端面、该第二端面与该第三端面皆远离该光源,该第一端面与该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该第三端面与该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且该第二端面与该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三端面与该虚拟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8.—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体; 一背光模块,设置于该框体内,其中该背光模块至少包含有一导光板与一光学膜片组,该导光板设置于该框体内,而该光学膜片组设置于该导光板上方,且该光学膜片组具有一中心影像区与一周边固定区,其中该周边固定区邻接该中心影像区,并位于该中心影像区的侧边,且该周边固定区延伸跨置于该框体上,藉由该框体,位于该周边固定区下方且邻近于该框体边端处会形成向上的一支撑力; 一弹性体,具有一固定部与一定位部,其中该定位部设置于该框体上,而该定位部朝该光学膜片组方向延伸,并跨压于该周边固定区上,藉由该弹性体在该定位部于该周边固定区上会具有施于该周边固定区的一压制力,且该压制力与该支撑力为相互反向的作用力;以及 一显示面板,位于该弹性体与该光学膜片组上方,且该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区与一遮光部,其中该遮光部与该显示区邻接,且该遮光部与该显示区的邻接处位于该支撑力与该压制力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力至少由该框体边端及该导光板提供。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压制力至少由该定位部及该显示面板提供。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含一光源,该光源设置于该定位部的同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体边端具有一第一端面,该定位部具有一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及该第二端面远离该光源,该周边固定区具有一第三端面,其中该第一端面投影至该周边固定区的位置至该第三端面的距离大于该第二端面投影至该周边固定区的位置至该第三端面的距离。
【文档编号】F21V13/00GK103982869SQ201410197183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7日
【发明者】陈明伦, 徐明君, 吕秉伦, 江俊纬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