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53469发布日期:2023-04-18 14:0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源模块。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可加大发光单元之间连接处的铜轨面积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1、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具有省电、发光效率高、寿命长及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越来越普及地应用于各种光源模块。在车用照明方面,随着近年来电动车的发展,如何提升所有电气设备(尤其是车用照明灯具)的用电效率或减少其电力损耗,更是电动车发展的重要课题。

2、如图1a至图1c所示,用于车用照明灯具的光源模块为了有更好的光强度,必须将发光单元19(例如: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晶粒紧密排列。现有的光源模块的布线方式为各发光单元19(晶粒)的正负电极同方向,故在两个发光单元19连接处的铜轨ct面积很小。然而,发光单元在使用时温度会急剧升高,若发光单元19连接处的铜轨ct面积太小,将导致发光单元无法有效散热的问题,造成发光单元间的光源热区产生严重的热累积效应,最后使得发光单元有严重的热光衰,造成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大幅降低甚至因而失效损毁。此外,光源模块中所包含的发光单元19的数量越多,热累积及热光衰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3、有鉴于此,如何在布局光源模块时,增加发光单元晶粒连接处的铜轨面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源模块,通过将发光单元(晶粒)的正极及负极以相反方向摆放,使发光单元之间连接处的铜轨位置不再受限于光源模块的正极铜轨与负极铜轨之间,因此发光单元之间连接处的铜轨面积可大幅增加,使发光单元在发光时所产生的热除了可向下传递外,还可以在同一平面往外扩展,降低发光单元间的光源热区产生严重的热累积效应,并进一步降低发光单元的热光衰,提升发光单元的使用寿命及光学性能。

2、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源模块,其包含一基板、一第一铜轨、一第二铜轨、至少一第三铜轨、一第一发光单元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该第一铜轨设置于该基板上。该第二铜轨设置于该基板上。该至少一第三铜轨设置于该基板上。该第一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基板上。该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基板上,且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该第一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发光单元沿一第一方向并列,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垂直,该第一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发光单元均具有在一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正极及一负极,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负极连接至该第一铜轨,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正极连接至该第二铜轨,以及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及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连接至该至少一第三铜轨。

3、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及该负极分别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及该正极相邻。

4、在一实施例中,该光源模块还包含一第三发光单元,该第三发光单元具有一正极及一负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负极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相邻且通过该至少一第三铜轨其中之一连接至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正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相邻且通过该至少一第三铜轨其中的另一连接至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

5、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光源模块还包含一第三发光单元,该第三发光单元具有一正极及一负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负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相邻且通过该至少一第三铜轨连接至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及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正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正极相邻且通过该第二铜轨连接至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正极。

6、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光源模块还包含一第三发光单元,该第三发光单元具有一正极及一负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负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正极相邻且通过该第一铜轨连接至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负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正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相邻且通过该至少一第三铜轨连接至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及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

7、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负极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负极相邻,以及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正极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相邻。

8、该第一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于该第一方向上交错排列。

9、该至少一第三铜轨与该第一铜轨及该第二铜轨的至少其中之一在该第二方向上局部交错。

10、在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三铜轨之一总面积大于该第一铜轨的一第一面积及该第二铜轨的一第二面积其中之一。

11、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三铜轨的一总面积大于该第一铜轨的一第一面积及该第二铜轨的一第二面积的总和。

12、相邻的各该发光单元反向排列时各该发光单元的一第一光衰小于相邻的各该发光单元同向排列时各该发光单元的一第二光衰。

13、该第一铜轨为该光源模块的负极,该第二铜轨为该光源模块的正极。

14、在参照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便可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以及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及实施形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及该负极分别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及该正极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三发光单元,该第三发光单元具有一正极及一负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负极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相邻且通过该至少一第三铜轨其中的一连接至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正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相邻且通过该至少一第三铜轨其中的另一连接至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三发光单元,该第三发光单元具有一正极及一负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负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相邻且通过该至少一第三铜轨连接至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及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正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正极相邻且通过该第二铜轨连接至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正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三发光单元,该第三发光单元具有一正极及一负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负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正极相邻且通过该第一铜轨连接至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负极,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正极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相邻且通过该至少一第三铜轨连接至该第二发光单元的该负极及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负极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负极相邻,以及该第三发光单元的该正极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该正极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第三发光单元于该第一方向上交错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三铜轨与该第一铜轨及该第二铜轨的至少其中之一在该第二方向上局部交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三铜轨的一总面积大于该第一铜轨的一第一面积及该第二铜轨的一第二面积其中之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三铜轨的一总面积大于该第一铜轨的一第一面积及该第二铜轨的一第二面积的总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各该发光单元反向排列时各该发光单元的一第一光衰小于相邻的各该发光单元同向排列时各该发光单元的一第二光衰。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铜轨为该光源模块的负极,该第二铜轨为该光源模块的正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光源模块包含基板、第一铜轨、第二铜轨、至少一第三铜轨、第一发光单元及第二发光单元。第一铜轨、第二铜轨、至少一第三铜轨、第一发光单元及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基板上。第二发光单元与第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且第一发光单元及第二发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并列。第一发光单元及该第二发光单元均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的正极及负极。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发光单元的负极连接至第一铜轨,第二发光单元的正极连接至第二铜轨,以及第一发光单元的正极及第二发光单元的负极连接至至少一第三铜轨。

技术研发人员:郭明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郭明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