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77797发布日期:2023-07-14 00:45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器及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散热器件,具体涉及一种散热器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1、散热、控制结温是车辆照明装置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车辆照明装置的光衰或其寿命与其结温直接相关,散热不好将直接导致结温升高、寿命缩短。同时车辆照明装置的造型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散热性更好,体积更小的散热器可以让车辆照明装置的造型设计更有市场优势,同时续航里程更高,推进汽车轻量化进程。现有车辆照明装置中的散热器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对于其散热的性能需求。

2、现有散热器在空间利用率和提高散热效率方面存在技术发展瓶颈,而供车辆照明装置安装的空间有限,现有散热器的散热功率难以达到60w以上,而散热效率高的散热器则存在体型较大的问题,难以匹配实际装车使用。现有散热器的主要问题在于散热器结构和翅片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热量难以快速传导和分散,因此,在该技术领域,亟需一种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以及生产使用更加方便的散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车辆照明装置散热器存在空间利用率和散热效率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及照明装置。

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第一基板和多个第一散热翅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并排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散热器满足以下关系式1和关系式2的限制:

4、

5、其中,l为第一基板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长度,单位mm;

6、为多个第一散热翅片的加权平均厚度,单位mm;

7、n为第一散热翅片的分布数量,n取正整数;

8、h∈{[(δ1+δ2)/2-1.2]/tan2θ,[(δ1+δ2)/2+1.2]/tan2θ} 关系式2

9、其中,δ1为第一散热翅片厚度最大值,单位mm;

10、δ2为第一散热翅片厚度最小值,单位mm;

11、θ为第一散热翅片的拔模角度,单位度;

12、h为第一散热翅片的分布高度,单位mm。

13、可选的,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基板和多个第二散热翅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并排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侧表面,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翅片沿第二预设方向间隔并排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表面,所述散热器满足以下关系式3和关系式4的限制:

14、

15、其中,l'为第二基板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长度,单位mm;

16、为多个第二散热翅片的加权平均厚度,单位mm;

17、n'为第二散热翅片的分布数量,n'取正整数;

18、h'∈{[(δ1'+δ2')/2-1.2]/tan2θ',[(δ1'+δ2')/2+1.2]/tan2θ'} 关系式4

19、其中,δ1'为第二散热翅片厚度最大值,单位mm;

20、δ2'为第二散热翅片厚度最小值,单位mm;

21、θ'为第二散热翅片的拔模角度,单位度;

22、h'为第二散热翅片的分布高度,单位mm。

23、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和多个第二散热孔,单个所述第一散热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之间,单个所述第二散热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之间,且单个所述第二散热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之间。

24、可选的,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侧表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的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散热区、热传导接触区和第二散热区,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交接线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和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相平行,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区,所述热传导接触区用于安装光源,所述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热传导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散热区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背离所述热传导接触区的侧面,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与所述第二散热区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区。

25、可选的,所述第二基板上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翼板和第二连接翼板,所述第一连接翼板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位,所述第二连接翼板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位,所述第一散热区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卡勾和第二定位卡勾,所述第一定位卡勾和所述第二定位卡勾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定位卡勾上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定位卡勾上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卡槽。

26、可选的,所述热传导接触区上设置有多个定位柱。

27、可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上间隔嵌入有多个顶针,所述顶针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述顶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厚度。

28、可选的,所述散热器为一体压铸成型的镁合金件。

29、可选的,所述镁合金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30、al的含量为1%-5%、zn的含量为0-0.2%、mn的含量为0-1%、re的含量为3%-6%、mg的含量为87.7%-96%,其它元素的总量小于0.1%。

31、可选的,所述镁合金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32、al的含量为1%-5%、zn的含量为0-0.2%、mn的含量为0-1%、ce的含量为0-4.0%、nd的含量为0-0.5%,mg的含量为83.2%-96%,其它元素的总量小于0.1%。

33、可选的,所述镁合金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34、al的含量为1%-5%、zn的含量为0-0.2%、mn的含量为0.8%-1%、ce的含量为0.8%-2.5%、nd的含量为0-0.5%,mg的含量为83.2%-94.4%,其它元素的总量小于0.1%。

35、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散热器。

3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由于散热器上散热翅片在基板上的分布关系,如数量、排列间隔、高度设计等均对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不同分布关系的散热翅片对于散热器的总体散热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发明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当散热器的第一基板长度l、第一散热翅片的加权平均厚度δ、第一散热翅片的分布数量n满足关系式1:且设计的第一散热翅片高度h、第一散热翅片厚度最大值δ1、第一散热翅片厚度最小值δ2和第一散热翅片的拔模角度θ满足关系式2:h∈{[(δ1+δ2)/2-1.2]/tan2θ,[(δ1+δ2)/2+1.2]/tan2θ}时,散热器能够获得最大的散热效果,从而有效缩小了散热器体积,结构紧凑,减小了所需的占用空间,匹配实际装车需求,散热功率达到60w以上。



技术特征: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和多个第一散热翅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并排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散热器满足以下关系式1和关系式2的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二基板和多个第二散热翅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并排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侧表面,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翅片沿第二预设方向间隔并排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表面,所述散热器满足以下关系式3和关系式4的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和多个第二散热孔,单个所述第一散热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之间,单个所述第二散热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之间,且单个所述第二散热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侧表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的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散热区、热传导接触区和第二散热区,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交接线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和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相平行,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区,所述热传导接触区用于安装光源,所述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热传导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散热区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背离所述热传导接触区的侧面,所述第二散热翅片与所述第二散热区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翼板和第二连接翼板,所述第一连接翼板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位,所述第二连接翼板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位,所述第一散热区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卡勾和第二定位卡勾,所述第一定位卡勾和所述第二定位卡勾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定位卡勾上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定位卡勾上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接触区上设置有多个定位柱。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上间隔嵌入有多个顶针,所述顶针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述顶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一体压铸成型的镁合金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镁合金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10.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器。


技术总结
为克服现有车辆照明装置散热器存在空间利用率和散热效率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第一基板和多个第一散热翅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翅片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并排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散热器满足以下关系式1和关系式2的限制:H∈{[(δ<subgt;1</subgt;+δ<subgt;2</subgt;)/2‑1.2]/tan2θ,[(δ<subgt;1</subgt;+δ<subgt;2</subgt;)/2+1.2]/tan2θ} 关系式2。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包括上述散热器的照明装置。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有效缩小了散热器体积,减小了所需的占用空间,匹配实际装车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朱亮,郭强,文丹华,房斌,张思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