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拼合大型屏幕的显像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拼合大型屏幕的显象管。
用多个显象管拼合成一个大型屏幕已开始应用一些场所。但由于现有的显象管都是真空结构,荧光屏不可能制成真正的平面直角,而且屏屏幕四周有不发光的暗边(指荧光屏与后封壳连接的周边),所以用这种显象管拼合成的大型屏幕,就会在拼合的各个屏幕之间存在几厘米的暗格,使所显示的图象不完整,失去了很好的观赏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真正的平面直角无暗边的显象管,用这种显象管拼合的大型屏幕,不存在各个屏幕之间的暗格,因此能显示完整的图象。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类似光导纤维的导光丝构成显象管的荧光屏,由于这种结构的荧光屏能制成平面直角无暗边形状,所以可以实现本发明的任务。
用玻璃或其它耐热导光材料制成一段段类似光导纤维的导光丝。这种导光丝在传导光时象光导纤维一样做全内反射式传导,将这些一段段导光丝一端的端面,紧密排列成一个矩形平面2,导光丝另一端的端面相互分开一点排列成一个比平面2大一些的矩形平面1,也就是使所有从平面2到平面1的导光丝都呈相互逐渐发散的结构,同时使每一段导光丝的两个端面所分别在平面2及平面1上的几何位置相同,然后用胶或其它方法将所有导光丝固定。整形后便构成一块导光板,如
图1所示。
由
图1可见,该导光板有一个小面2、一个大面1、四个斜侧面a、b、c、d。如果将一幅光图象呈现在导光板的小面2上,则导光丝一定将这幅光图象传导到大面1上,由于从小面2到大面1上的所有导光丝都呈现相互逐渐发散的结构,所以在导光板大面1上所呈现的图象是一幅“放大”的图象。
用这种导光板可以做显象管的荧光屏,先将导光板的大面1做成平面直角无暗边(指屏幕边缘也显象)形状,导光板小面2做成平面或曲面,并在小面2上制上荧光粉及蒸镀铝膜。然后小面2在里、大面1在外,将导光板的四个斜侧面a、b、c、d与显象管的后封壳8胶固在一起,便构成一支荧光屏由导光丝组成的显象管。如图2所示,这种显象管的荧光屏有两个面,一个位于显象管内部的电子束成象面,它实质是导光板的小面2,一个位于显象管外部的观赏面,它实质是导光板的大面1,由于显象管的后封壳与荧光屏胶固的部位是在观赏面与成象面之间的四个侧面上,而且观赏面比成象面大,所以这种显象管具有平面直角无暗边的特征。
当电子束扫描荧光粉形成光图象并呈现在成象面时,在显象管外部观赏面上便出现一幅放大的光图象。从荧光屏正面看,该图象延至屏幕四周边缘,挡住了屏幕与后封壳胶固的四周部位,因此用这种显象管拼合成的大屏幕,就不会出现各荧光屏之间的暗格,使之能显示完整的大画面图象。
为了使这种荧光屏与后封壳胶固得更牢一些,也可将这种荧光屏的电子成象面伸长一些。
用导光板做荧光屏构成的显象管与现有的显象管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它能拼合成显示完整图象的大型屏幕;其次虽然它的外部屏幕是平面直角,但其内部的电子成象面可以制成曲面,这对电子束扫描出高质量的图象是十分有利的;此外,这种由导光丝构成的荧光屏既适用于黑白显象管也适用于彩色显象管。
附图3是本发明由导光丝组成荧光屏构成彩色显象管的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图3中,〔1〕为显象管荧光屏的外部观赏面,即是导光板的大面B;〔2〕为显象管内部的电子成象面;即是导光板的小面A;〔3〕为制在电子成象面上的三基色荧光粉条;〔4〕为蒸镀在三基色荧光粉条上的铝膜;〔5〕为对应三基色荧光粉条的阴罩板;〔6〕为电子枪;〔7〕为电子枪发射的三根电子束;〔8〕为显象管的后封壳体。由图可见,显象管的后封壳体与荧光屏的连接部位是在电子成象面与观赏面之间。显象管工作时,外加的偏转线圈使带有色彩电信号的电子束扫描出彩色图象并呈现在成象面上,然后由导光板式荧光屏将此彩色图象传导到显象管外部观赏面上。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拼合大型屏幕的显象管,由荧光屏、电子枪及后封壳体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荧光屏是由一根根导光丝按照相互紧密排列逐渐发散的结构构成;这些导光丝两端的端面分别组成了荧光屏的电子成象面和外部观赏面,电子成象面位于显象管内部呈曲面形状,观赏面位于显象管外部呈平面直角无暗边形状;构成荧光屏的每一根导光丝的两端端面所分别在电子成象面及观赏面上的几何位置相同;这种荧光屏与显象管后封壳连接的部位是在电子成象面与观赏面之间的四个斜侧面上。
专利摘要本装置涉及一种由导光丝组成荧光屏构成的显象管。荧光屏是由一根根导光丝按照相互紧密排列逐渐发散的结构构成,这种荧光屏与显象管后封壳连接的部位是在电子成象面与观赏面之间的四个斜侧面上。本装置采用导光丝构成显象管的荧光屏。可使屏幕成为真正的平面直角,而且消除了屏幕四周的暗边,用这种显象管拼合成一个大型屏幕便能显示一幅完整的图象。
文档编号H01J29/18GK2114892SQ91210759
公开日1992年9月2日 申请日期1991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1991年6月19日
发明者吴士龙 申请人:吴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