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陶瓷x射线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X射线管,尤其是一种陶瓷X射线管,是X射线探伤机的重要组成部件。
现有的陶瓷X射线管均为定向陶瓷X射线管,即其中的阳极靶相对管轴线成非垂直的一定角度倾斜放置,从阴极发出的电子流打到靶上后产生的射线束呈圆锥状朝靶面的一方散射,这样在检测管道、锅炉或压力容器等的环形焊缝时,只能将焊缝分成多段分别检测,因而检测工作效率很低。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并提供一种陶瓷X射线管,它只需一次曝光便可检查整条环形焊缝,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陶瓷X射线管,至少包括阳极组件、管壳、置于管壳内的阴极组件,以及罩于阴极组件末端的保护罩,其特殊之处在于阳极组件中的阳极靶为与管轴线垂直的平面靶或者其中心线与管轴线重合的锥形靶。
而且,阳极组件包括阳极靶、靶座、套管及锥形管,阳极靶嵌于靶座上,靶座外套有套管,套管一端与锥形管固联在一起,锥形管的内孔靠近阳极靶的一段可为锥形孔,锥形管的一部分伸入陶瓷管壳内并与管壳连接而使管封闭。
而且,陶瓷管壳的外圆表面呈起状的波纹状。
而且,阳极靶与靶座顶部间的距离为整个管长的1/10~3/10。
由于所提供的陶瓷X射线管的阳极靶采用了与管轴线垂直的平面靶或者其中心线与管轴线重合的锥形靶,当阴极上的电子在阳极正向高压的作用下形成电子流打在阳极靶上时,便在阳极靶的圆周方向上都产生了呈圆锥状的射线束,其辐射线束角平面靶一般为360°×(30°~50°)、锥形靶一般为360°×(30°~60°),因此在检测管道、锅炉或压力容器等的环形焊缝时,只需一次曝光便可检查整条焊缝,而且阳极组件由阳极靶、靶座、套管及锥形管组成,阳极靶与靶座顶部间的距离为整个管长的1/10~3/10,参照目前X射线管的管长可知该距离约为30mm~60mm,这样便使阳极组件部分体积很小,在检查焊缝,特别是锅炉或压力容器的封头焊缝时能将焊缝完全置于射线束之中,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以下将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由附图可知,该X射线管基本结构为由阴极组件8与阳极组件2组成的高真空管,真空度可高达10-5~10-7mmHg柱,管壳6用金属陶瓷制成,其外圆表面为起伏的波纹状,阴极组件8套于管壳6之中,且其尾部罩有保护罩7,由于阴极组件8这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且为该专业普通技术人员熟知,所以在此不再赘述,阳极组件2包括阳极靶3、靶座11、套管1及锥形管4,阳极靶3嵌于靶座11上,靶座11外套有套管1,套管1的一端与锥形管4固联在一起,锥形管4的内孔靠近阳极靶3的一段可为锥形孔10,锥形管4的一部分伸入陶瓷管壳6内并通过法兰5与管壳6连接而使管封闭,阳极靶3与靶座顶部13间的距离最好为整个管长的1/10~3/10,本实施例中可取40mm,阳极靶3可为与管轴线9垂直的平面靶或者其中心线与管轴线9重合的锥形靶,当在阳极部分加上正向高压时,从阴极发出的电子流通过锥形管4的内孔打在阳极靶3上,在靶的圆周方向上都产生了呈圆锥状的射线束,其辐射线束角平面靶一般为360°×(30°~50°),锥形靶一般为360°×(30°~60°),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X射线机的阳极组件2体积小,因而在使用中可将其放入锅炉或压力容器的封头内,使封头焊缝完全被射线束笼罩,以保证检测结果正确可靠。
本实施例提供的陶瓷X射线管可通过法兰5和螺纹12安装到X射线发生器中。
权利要求1.一种X射线管,尤其是一种陶瓷X射线管,至少包括阳极组件[2]、管壳[6]、置于管壳[6]内的阴极组件[8],以及罩于阴极组件[8]末端的保护罩[7],其特征在于阳极组件[2]中的阳极靶[3]为与管轴线[9]垂直的平面靶或者其中心线与管轴线[9]重合的锥形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X射线管,其特征在于阳极组件[2]包括阳极靶[3]、靶座[11]、套管[1]及锥形管[4],阳极靶[3]嵌于靶座[11]上,靶座[11]外套有套管[1],套管[1]的一端与锥形管[4]固联在一起,锥形管[4]的内孔靠近阳极靶[3]的一段可为锥形孔[10],锥形管[4]的一部分伸入陶瓷管壳[6]内并与管壳[6]连接而使管封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X射线管,其特征在于陶瓷管壳[6]的外圆表面呈起伏的波纹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X射线管,其特征在于阳极靶[3]与靶座顶部[13]间的距离为整个管长的1/10~3/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陶瓷X射线管,它包括阳极组件、管壳、置于管壳内的阴极组件,以及罩于阴极组件末端的保护罩,其特殊之处是阳极组件中的阳极靶为与管轴线垂直的平面靶或者其中心线与管轴线重合的锥形靶,该X射线管可在靶的圆周方向上都产生呈圆锥状的射线束,只需一次曝光使可检查整条环形焊缝。
文档编号H01J35/08GK2259685SQ9521806
公开日1997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27日
发明者应楚洲 申请人:应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