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照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3344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状照明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液晶显示器等的背照光使用的面状照明系统。
近年来,作为个人计算机、便携式终端等显示装置,已广泛地使用液晶显示器。并且,对作为该背照光的面状照明系统,要求高亮度化和低耗电化。
下面,使用图34对先有的面状照明系统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参照特开平5-127159号)。
图34是表示先有技术的面状照明系统的概略剖面图。如图34所示,先有的面状照明系统包括平行平板状的导光体131;设置在导光体131的侧面附近、与导光体131的侧面平行的线状光源134;设置为覆盖线状光源134的反射片135;在导光体131的背面(下面)形成为点状的光扩散物质136;设置在导光体131的背面(下面)的反射薄片133;设置在导光体131的表面(上面)上的光扩散薄片132;设置在光扩散薄片132的正上方的棱镜137。
在先有的面状照明系统中,使来自线状光源134的光从导光体131的侧面入射,由在导光体131的背面形成的光扩散物质136将在导光体131内以全反射传播的光扩散。这样,光的全反射条件便被破坏,从而使光射出到导光体131的外部。来自导光体131的射出光由在导光体131的背面设置的反射薄片133反射,从导光体131的表面射出。由于光从导光体131的表面沿倾斜的方向射出,所以,由于光扩散薄片132上设置的棱镜137中的折射作用,使光射向正面方向。另外,由于此时在导光体131的表面设置了光扩散薄片132,所以,从导光体131的表面看不到在导光体131的背面形成的光扩散物质136的图形。
然而,因为在上述那样的先有面状照明系统中,在棱镜薄片137和反射薄片133间产生多重反射,所以,存在光扩散物质136、光扩散薄片132及反射薄片133的光吸收大、作为面状系统的光效率低的问题。另外,由于使用多个薄片(反射薄片133、光扩散薄片132、棱镜薄片137),所以,存在容易导致各薄片的定位有偏移以及薄片间混入杂物而使显示质量降低等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先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提案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类高效率、亮度高而耗电少、批量生产性好的面状照明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是包括导光体和在上述导光体的侧面配置的光源、并将从上述光源入射到上述导光体的光从上述导光体的上面射出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光体的下面相间隔地形成多条沟、使上述沟的至少上述光源侧的面倾斜。根据该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利用在导光体的下面的平坦部和沟倾斜部的两次全反射,可以使光从导光体的上面射出,于是,便不需要棱镜薄片及导光体的下面的光扩散材料。因此,由于没有了棱镜薄片、光扩散材料的光吸收而提高了光效率,所以,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和低耗电化。另外,由于能够减少薄片片数,并能够省去在导光体的下面形成光扩散材料的工序,所以,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及批量生产效率。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导光体的剖面形状最好是楔形。根据该优选实施例,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由于在与导光体的光源相反一侧的侧面反射的光不再返回到光源,所以,能够高效率地从导光体取出光。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沟的宽度最好小于沟的间隔。根据该优选实施例,通过使在导光体内传播的光在没有形成导光体的沟的部分进行全反射且在沟的倾射面上进行全反射,只用导光体就能向与导光体的上面基本垂直的方向射出光,因此,不需要棱镜薄片。结果,能够防止由于棱镜中的多次反射产生的光量降低。另外,由于不需要为了从导光体取出光而在导光体的下面涂敷光扩散物质,从而不会产生光扩散物质处的光吸收,所以,能够实现高亮度的面状照明系统。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沟的剖面形状最好是梯形或三角形。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设导光体的折射率为n、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为α时,沟在光源一侧的面的倾斜角最好由下面的(式2)给出。
(式2)φ1=53°-sin-1{(1/n)sinα}根据该优选实施例,能够使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指向任意的方向α。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最好各沟由相邻的多个沟组构成。根据该优选实施例,可以获得更高亮度。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最好是导光体的下面为阶梯形状,在各阶梯上至少形成一条沟。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最好至少沟在光源一侧的倾斜面是曲面。根据该优选实施例,能够使来自导光体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展宽。所以,能够适应视角广的液晶显示器。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至少沟在光源一侧的倾斜面是粗糙面。根据该优选实施例,能够将反射光扩散从而能够将来自导光体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展宽,因此,能够适应视角广的液晶显示器。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最好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起偏器,在上述导光体的下面设置使偏振方向旋转的偏振变换片。根据该优选实施例,能够防止液晶显示器的入射侧起偏器的光吸收,所以,能够将光效率最大提高到二倍。结果,便可大幅度地提高亮度和降低耗电。另外,这时,最好使用剖面形状为三角形、顶角形成大致为90°的沟的偏振变换片,并将上述偏振变换片配置成使上述沟的方向与起偏器的透射轴成大约45°的角。根据该优选实施例,能够使向偏振变换片入射的入射光的偏振方向旋转。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最好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起偏器,在上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相位差为1/4波长的相位差片,并将上述相位差片配置成使其光轴方向与上述起偏器的透射轴成约45°的角。根据该优选实施例,能够使向相位差片入射的入射光的偏振方向旋转,从而能够防止在液晶显示器的入射一侧的起偏器的光吸收。结果,能够将光效率最大提高到二倍,因此,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亮度和降低耗电。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中,最好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光扩散片,在上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反射片。根据该优选实施例,能够利用反射片反射从导光体的下面射出的光,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体内,同时,可以由光扩散片扩散从导光体的上面射出的光,防止由沟引起的明线。
另外,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二结构是包括导光体和在上述导光体的侧面上配置的光源、并使从上述光源向上述导光体入射的光从上述导光体的上面射出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光体的下面相间隔地形成多条沟,至少使与所述线状突起的所述光源相反一侧的面倾斜。根据该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二结构,由于能够利用在导光体下面的线状突起倾斜部的全反射使光从导光体的上面射出,于是,便不需要棱镜薄片及导光体的下面的光扩散材料。因此,由于没有了棱镜薄片、光扩散材料的光吸收,提高了光效率,所以,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和低耗电化。另外,由于能够减少薄片片数,并能够省去在导光体的下面形成光扩散材料的工序,所以,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及批量生产效率。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二结构中,导光体的剖面形状最好的是楔形。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二结构中,最好导光体的下面为阶梯形状,在各阶梯形上成线状突起。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二结构中,最好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起偏器,在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使偏振方向旋转的偏振变换片。另外,这时,最好使用断面形状是三角形、顶角形成大致为90°的沟的偏振变换片,并且最好将上述偏振变换片配置成使上述沟的方向与起偏器的透射轴成大约45°的角。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二结构中,最好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起偏器,在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相位差为1/4波长的相位差片,最好将上述相位差片配置线使其光轴方向与上述起偏器的透射轴成约45°的角。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二结构中,最好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光扩散片,在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反射片。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反射器形状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形状(图1的A部分)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下面的沟分布的图5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计算导光体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的结果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的其他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计算导光体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的结果的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10是图9的A部放大剖面图;图1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计算导光体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的结果的图;图12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13是图12的A部放大剖面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下面的沟分布的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下面的沟分布的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下面的沟形状的剖面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所用的光源及反射器的其他结构例的剖面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的斜视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线状光源及反射器的光路图;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内的光路图;图2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上形成的沟的光路图;图2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的其他结构例的斜视图;图2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2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光路图;图29(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偏振变换片的平面图,图29(b)是图29(a)的A-A剖面图,图29(c)是图29(a)的B-B剖面图,图29(d)是图29(a)的C-C剖面图;图30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偏振变换的说明图;图31(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偏振变换片的平面图,图3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起偏器的透射轴方向与偏振变换片的沟方向的关系的图;图32是在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偏振变换片处的偏振变换的说明图;图33(a)是在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33(b)是在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起偏器的透过轴方向与相位差片的光轴方位的关系的图;图34是表示先有技术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
下面,使用实施方案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案)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在图1中,1是导光体,导光体1以石英、玻璃、透明树脂(例如丙烯类树脂、聚碳酸脂)等为材料形成.导光体1的上面与下面基本平行,从上面侧看,导电体1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另外,导光体1的侧面与上面及下面成大约90。的角度。在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多条沟6。2是光扩散片,光扩散片2配置在导光体1的上面的上方。光扩散片2是通过在透明树脂等片材内部分散折射率不同的材料或者在透明片材上分散透明的球状材料或在透明片材表面形成凹凸而构成的。3是反射片,配置为使反射片3覆盖导光体1的下面及与后述线状光源4相对的侧面。反射片3是通过例如在透明树脂内部密集地分散几μm~几十Aμm大小的气泡或在树脂片材、金属片等上蒸镀银、铝等反射率高的材料而构成的。这样,反射片3至少在与导光体1相对的面上提高了反射率。4是线状光源,该线状光源4配置在导光体1的一个侧面附近。作为线状光源4,可以使用例如将热阴极管、冷阴极管等荧光灯、发光二极管配置成线状的光源以及将白炽灯、有机发光材料形成线状的光源。5是反射器,配置为使该反射器5盖着线状光源4。反射器5的内表面反射率高且扩散性小。具有这种特性的反射器5可以通过例如在树脂片上蒸镀银、铝等反射率高的材料并将该片材与薄金属片或树脂片材粘接而得到。
图2示出了本实施方案中的反射器的剖面形状。图2中,7和8是反射器5的一部分,剖面呈椭圆形(下称“椭圆部7”、“椭圆部8”)。椭圆部7的一个焦点是线状光源4的中心点O,另一个焦点是位于线状光源4和反射器5的上面之间的点P。同样,椭圆部8的一个焦点是线状光源4的中心点O,另一个焦点是位于线状光源4和反射器5的下面之间的点Q。希望椭圆部7、8的椭圆矢径(楕

)小。另外,在线状光源4是荧光灯时,希望用具有与玻璃的折射率1.5相近的折射率的透明材料填充在线状光源4与反射器5之间的间隙内。
希望在线状光源4侧的导光体1的侧面厚度与反射器5的高度相同。希望线状光源4的大小(直径)小于反射器5高度的80%,最好小于反射器5的高度的70%。这样,就能够确保线状光源4与反射器5的间隙,从而能够将线状光源4的后方射出光高效率地导入导光体1中。
图3表示图1的面状照明系统中导光体的剖面形状(图1的A部)。在图3中,线状光源4位于左侧。如图3所示,导光体1的下面由与导光体1的上面基本平行的平坦部11和剖面形状为梯形的多条沟6构成。沟6具有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与导光体1的上面15基本平行的底面14和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斜面13。为了使导光体1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中心基本上垂直于导光体1的上面15,可以将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的角度φ1设定为约53°。另外,为了使辐射亮度分布中心相对于导光体1的上面15的法线方向位于±10°内,可以将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的角度φ1设定在约46°<φ1<约60°的范围内。另外,设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为α,为了使辐射亮度分布中心在图3的面内指向任意方向α,可以按下式(式3)设定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的角度φ1。
(式3)φ1=53°-sin-1{(1/n)sinα}其中,n为导光体的折射率另外,沟6与线状光源4相对的一侧的斜面13的角度φ2越接近于90°,导光体1的辐射亮度就越高。斜面13是导光体1的入射部。因此,斜面13和从线状光源4入射的入射部(侧面)相同,通过使之与上面15和下面的角度φ2约为90°,便可使从斜面13入射的入射光在导光体1内发生全反射,结果,便可防止从导光体1的倾斜方向射出光,从而可以提高向正面方向(上面15方向)入射的亮度。在实用上,希望与线状光源4相对的一侧的斜面13的角度φ2在60°<φ2<90°的范围内。如果考虑用压制成形、喷射成形、卷绕成形等制作导光体1的话,则希望具有3°左右的冲压斜面,因此,希望将与线状光源4相对的一侧的斜面13的角度φ2设定为87°左右或小于87图4(a)、(b)示出了在本实施方案的面状照明系统中的导光体中形成的沟的配置(沟分布)。沟6的方向与线状光源4的纵向方向基本平行。沟6的间距p一定,越接近线状光源4,沟6的宽度H越小,随着远离线状光源4,沟6的宽度H增大。
设到导光体1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侧面的距离为X、在距离X处的沟6的面积比为S(设距离X附近的平坦部11的面积为S1、沟6的面积为S2时,则S=S2/(S1+S2)、设导光体1的长度为L,则下面(式4)的关系成立。
(式4)S=α·βX/L这时,希望S在0<S<1/2的范围内,β在1.0<β<4.0的范围内。为使导光体1的射出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可以使α为0.04左右,β为3.0左右。
沟6的间距p越窄,沟棱就越不明显,可以提高显示器的可视性。另外,在沟6的间距p窄时,由于可以使用扩散性小的光扩散片作为光扩散片2,所以,可以提高正面方向(导光体1的上面方向)的亮度。改变间距p进行目视实验的结果表明,通过将间距p设定为小于1mm,就可以使沟棱不明显。理想的是可以将间距p设定为小于0.5mm。另外,如果将间距p设定为小于液晶显示器的像素间距的1/3,就不需要光扩散片了。
接着,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面状照明系统的操作。首先,如图2所示,线状光源4的射出光如光线10那样直接入射到导光体1内,或经反射器5反射后,入射到导光体1内。线状光源4的后方射出光(射出到与导光体1相反一侧的光)大部分入射到反射器5的椭圆部7、8。椭圆部7(8)的一个焦点是线状光源4的中心点O,另一个焦点是位于线状光源4和反射器5的上面(下面)之间的点P(点Q)。在椭圆部7、8那样的椭圆镜的情况下,由于从一个焦点发出的光有聚焦到另一个焦点上的特性,所以,从线状光源4发出的后方射出光大部分都由椭圆部7、8入射到导光体1内。通常,在线状光源4为荧光灯时,再次向荧光灯入射的光大约一半由荧光灯的荧光体吸收了,但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线状光源4的光吸收。另外,椭圆部7、8的椭圆矢径越小,在椭圆部7、8处的反射光的比例就越增加,因此光效率提高。另外,在线状光源4是荧光灯时,由于在荧光管的里侧形成荧光灯的发光部即荧光体,因此,通过用具有与荧光管的材料的折射率相近的折射率的透明材料填充到线状光源4和反射器5之间的间隙内,实际上就能够减小荧光管的直径。结果,就能增大线状光源4与反射器5的间隙,因此,能够提高光效率。
接着,使用图3说明在导光体1内的光的传播。
设导光体1的折射率为n时,根据斯奈尔定律(折射定律),入射到导光体1的光辐射分布为±Sin-1(1/n)的光。由于导光体1的材料的拆射率n基本上都大于1.42,所以,辐射分布±44.77°的范围内。然而,导光体1的上面与下面基本上平行,上面及下面与作为导光体1的入射面的侧面所成的角约为90°,所以,当从导光体1的侧面入射的光入射到导光体1的上面或下面时,入射角θ的最小值为(90°-44.77°)=45.23°。在导光体1的折射率大于1.42时,全反射角小于44.77°,所以,从导光体1的侧面入射的光在导光体1的上面或下面发生全反射。在导光体1内传播的光中,如光线16那样在沟6附近之外的平坦部11发生全反射的光就在导光体1中重复进行全反射而传播。同样,如光线17那样在沟6的底面14发生全反射的光也在导光体1中重复进行全反射而传播开来。如光线18那样在沟6的附近平坦部11发生全反射且在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发生全反射的光则光路改变很大而入射到导光线1的上面15上。此时,由于经过两次全反射而光路改变很大,因此,成为小于全反射的入射角,大部分光射出到导光体1的外部。另外,如光线19那样直接入射到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上的光大部分透过斜面12,在斜面12、13处发生折射,再次返回到导光体1中,并在导光体1中重复发生全反射而传播开来。另外,透过斜面12的光中的一部分由反射片3(图1)反射后返回到导光体1内。如上所述,在导光体1中传播的光中,在平坦部11和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上发生两次全反射的光便从导光体1的上面15射出到外部。
图5示出了根据光路计算的导光体1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的结果。图5的横轴表示图1的纸面中的辐射亮度分布,负方向是线状光源4一侧。图5的纵轴表示规一化的亮度。图5是将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的角度φ1设定为53°、将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3的角度φ2设定为87°时的辐射亮度分布。由此可知,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位于与导光体1的上面15大致垂直的方向。从导光体1的上面15发出的射出光由于在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处的全反射而改变了光路,因此,通过改变斜面12的角度φ1便可控制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α。
根据斯奈尔定律,下式(式5)的关系成立,因此,α及φ1可以表示为下式(式6)、(式7)。
(式5)n·sin(53-φ1)=sinα其中,n为导光体的折射率(式6)α=sin-1{n·sin(53°-φ1)}(式7)φ1=53°-sin-1{(1/n)sinα}例如,以丙烯作为材料形成导光体1、其折射率n为1.49时,为了将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α限定在±10°的范围内,可以将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的角度设定在46°<φ1<60°的范围内。
离线状光线4越近,导光体1中的光量越多,随着远离线状光源4,导光体1中的光量减少。因此,如图4(a),(b)所示,通过离线状光源4越近,就使与平坦部11对应的沟6的宽度H越小,随着远离线状光源4,就使与平坦部11对应的沟6的宽度H增大,就能够得到导光体1的上面15的射出光量误差小的面状照明系统。
从导光体1的上面15射出的光入射到光扩散片2(图1)上后发生扩散。利用该扩散,便可防止由在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的沟6引起的亮线。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案,通过在平行平板状的导光体1的侧面配置线状光源4,在导光体1的下面,与线状光源4基本平行地形成剖面形状为梯形的多条沟6,使在导光体1的下面的平坦部11和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处两次发生全反射的光从导光体1的上面15射出,就不需要棱镜薄片及导光体1的下面的光扩散材料3。因此,由于消除了棱镜薄片和光扩散材料处的光吸收,提高了光效率,所以,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及低耗电化。另外,由于能够减少薄片的片数,并能够省去在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光扩散材料的工序。所以,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及批量生产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沟6的剖面形状为梯形,但并不一定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如图6所示的那样使沟6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
(第二实施方案)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在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结构基本上和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相同,但在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的沟的形状不同。另外,在图7中,线状光源4位于左侧。
如图7所示,导光体1的下面包括与导光体1的上面15基本平行的平坦部11;由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0和与线状光源相反一侧的斜面21构成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第三沟;由相同的斜面22、23构成的第二沟;由相同的斜面22、23构成的第一沟。第一沟到第三沟相邻地配置。沟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0、22、24的角度φ1基本相同,另外,沟的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斜面21、23、25的角度φ2也大致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沟至第三沟基本上为相似形。为了使导光体1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中心基本上垂直于导光体1的上面15,可以将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0、22、24的角度φ1设定为约50°。另外,为了将辐射亮度分布中心相对于导光体1的上面15的法线方向限定在±10°内,可以把角度φ1设定在约43°<φ1<约57°的范围内。另外,设辐射亮度分布中心角为α、为了使辐射亮度分布中心在图7的面内指向任意的方向,可以按如下(式8)设定角度φ1。
(式8)φ1=50°-sin-1{(1/n)sinα}其中,n为导光体的折射率另外,沟6的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斜面21、23、25的角度φ2越接近于90°,则从导光体1射出的光的辐射亮度就越高。在实用上,希望角度φ2在60°<φ2<90°的范围内。如果考虑到利用压制成形、喷射成形、卷绕成形等制作导光体1的情况,则希望带有3°左右的冲压斜面,因此,希望将角度φ2设定为87°左右或小于87°。
设第一沟、第二沟、第三沟的宽度为h1、h2、h3,希望满足h1>h2>h3的关系,也就是说,希望离线状光源4越近,沟的宽度越小。例如,设第n条沟的宽度与第1条沟的宽度之比为hn时,则可令hn=rn-1。这时,则希望r在0.5-1.0的范围内,最好为0.8左右。
接着,对上述那样构成的面状照明系统,说明其操作。在导光体1内传播的光中,入射到沟的附近之外的平坦部11的光,在导光体1中反复发生全反射进行传播。入射到由斜面20、21构成的第二沟附近的平坦部11的光在平坦部11发生全反射后,进而在斜面20发生全反射,使光路发生很大改变后入射到导光体1的上面15上。这样,入射到上面15上的光大部分其入射角都小于在上面15的全反射角,从而从导光体1的上面15向外部射出。另外,直接入射到斜面20的光大部分透过射面20,一部分从其相对一侧的斜面21再次入射到导光体1中,剩余的一部分由反射片3(图1)反射后再次入射到导光体1中。从斜面21再次入射到导光体1中的光的一部分在第二沟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2上发生全反射。透过上面15后射出到导光体1的外部。从斜面21再次入射到导光体1内的光的其余的一部分透过斜面22,从其相对侧的斜面23再次入射到导光体1内,利用在第一沟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4上发生的全反射,从导光体1的上面15射出。对于直接入射到第二沟及第一沟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2、24上的光,也是相同的。
图8表示出了根据光路计算的导光体1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的结果。图8的横轴表示在图7的纸面的辐射亮度分布,负方向是线状光源4一侧。图8的纵轴表示规一化的亮度。在图8中,27(虚线)是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的辐射亮度分布,26(实线)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将角度φ1设定为50°、将角度φ2设定为87°时的辐射亮度分布。由此可知,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位于与导光体1的上面15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在每一间距中配置三条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比,面状照明系统的中心亮度提高了约40%。导光体1的射出光利用在沟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0、22、24处发生的全反射而改变光路,因此,通过改变这些斜面的角度φ1,便可控制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α。
根据斯奈尔定律,下式(式9)的关系成立,因此,α及φ1可以表为式(式10)、(式11)。
(式9)n·sin-1(50°-φ1)=sinα其中,n为导光体的折射率
(式10)α=sin-1{n·sin(50-φ1)}(式11)φ1=50-sin-1{(1/n)sinα}例如,以丙烯为材料形成导光体1、其折射率n为1.49时,为了将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α限定在±10°的范围内,可将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0、22、24的角度φ1设定在43°<φ1<57°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案,通过将线状光源4配置在平行平板状的导光体1的侧面,在导光体1的下面,在每个间距相邻地形成三条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沟,利用在各沟发生的全反射,使光从导光体1的上面15射出,便可得到和上述实施方案1相同的效果。另外,如上所述,还可以进一步实现高亮度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在每个间距形成三条沟,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在每个间距上形成两条或大于四条沟。每个间距的沟数越多,亮度越高,但如果考虑到易于加工起见,则希望沟数每个间距为三条左右。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案中,将导光体1的形状取为平行平板状,但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为谋求轻量化或从导光体1高效率地取出光,也可以将导光体的形状采用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侧面变细的直线状或曲线状的楔形剖面。
(第三实施方案)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10是图9的A部的放大图,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结构和上述第二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但导光体的下面形状不同。如图9、图10所示,导光体28的下面成为阶梯形状,与阶梯的台阶部分相邻地形成沟29。即,导光体28下面的一个阶梯部分由平坦部11、第三沟、第二沟、第一沟和台阶部的斜面30构成,第三沟由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0和与线状光源3相反一侧的斜面21构成,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第二沟由相同的斜面22、23构成,第一沟由相同的斜面24、25构成。平坦部11与导光体28的上面15基本平行,与第一沟到第三沟相邻配置。斜面20、22、24、30的角度φ1基本相同,另外,斜面21、23、25的角度φ2也基本相同。即,第一沟到第三沟基本上是相似形。为了使导光体28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的分布中心与导光体28的上面15基本上垂直,可以将角度φ1设定为约50°。另外,为了将辐射亮度的分布中心相对于导光体28的上面15的法线方向限定在±10°内,可以将角度φ1设定在约43°<φ1<约57°的范围内。另外,设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为α,为了使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在图9的面内指向任意的方向α,可以按下式(式12)进行设定角度φ1。
(式12)φ1=50°-sin-1{(1/n)sinα}其中,n为导光体的折射率另外,角度φ2越接近于90°,则导光体28的辐射亮度越高。在实用中,希望角度φ2在60°<φ2<90°的范围。如果考虑到利用压制成形、喷射成形、卷绕成形等制作导光体28的情况,希望带有3°左右的冲压斜面,因此,希望将角度φ2设定为87°左右或小于87°。
设第一沟、第二沟、第三沟的宽度为h1、h2、h3时,希望满足h1>h2>h3的关系,也就是说,希望离线状光源4越近,沟的宽度越小。例如,设第n条沟的宽度与第1条沟的宽度比为hn时,可以令hn=rn-1。这时,希望r在0.5-1.0的范围内,最好为0.8左右。
导光体28越接近线状光源4,厚度越厚,随着远离线状光源4,厚度越薄。阶梯的台阶Δt为恒定值,导光体28的包络线为平面,导光体28为楔形。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导光体28侧面厚度t2越小,则导光体28的辐射亮度越高。设线状光源4一侧的导光体28的厚度为t1时,则希望t2/t1小于0.5。另外,设导光体28的长度为L时,则导光体28的楔角由tg-1{(t2-t1)/L}给出。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面状照明系统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入射到导光体28内的光利用在沟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20、22、24及台阶部的斜面30处发生的全反射,从导光体28的上面15射出。另外,由于离线状光源4越远,导光体28越薄,因此,线状光源4的光在与光导体28的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侧面反射后,不再返回到线状光源4。结果,便提高了光效率。
图11示出了根据光路计算的导光体28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图11的横轴表示在图9的纸面内的辐射亮度分布,负方向是线状光源4一侧。图11的纵轴表示归一化的亮度。在图11中,32(虚线)是上述第二实施方案中的辐射亮度分布,31(实线)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将角度φ1设定为50°、将角度φ2设定为87°、将导光体28的锲角设定为1.83°时的辐射亮度分布。由此可知,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位于与导光体28的上面15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另外,通过在一个间距中配置三条沟、使导光体28的楔形角为1.83°,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中心亮度比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的情况提高了大约20%。由于导光体28的射出光在斜面20、22、24、30处发生的全反射而改变光路,因此,通过改变这些斜面的角度φ1,便可控制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α。
根据斯奈尔定律,下式(式13)的关系成立,因此,α及φ1可以表示为下式(式14)、(式15)。
(式13)n·sin(50°-φ1)=sinα其中,n为导光体的折射率(式14)α=sin-1{n·sin(50-φ1)}(式15)φ1=50-sin-1{(1/n)sinα}例如,以丙烯作为材料形成导光体28,其折射率n为1.49时,为了将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α限定在±10°的范围内,可以将角度φ1设定在43°<φ1<57°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案,通过将线状光源4配置在导光体28的侧面,为使导光体28的厚度随着远离线状光源4而变薄,使下面作为阶梯形状,并进而在导光体的下面每一间距相邻地形成3条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沟,利用在各沟处发生的全反射,使光从导光体28的上面15射出,便可获得与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另外,如上所述,还可以实现更高亮度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每一个间距形成三条沟,但并不限于这一结构,也可以每一间距形成一条、两条或四条以上的沟。每一间距的沟数越多,亮度越高,但考虑到加工容易起见,希望沟数每一间距为三条左右。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是将阶梯的台阶Δt取为一定值,但是也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随着远离线状光源4而改变台阶Δt的值。例如,也可以与由斜面24、25构成的第一沟的深度一致地确定台阶Δt的值。这时,导光体28下面的包络线的剖面形状成为将从线状光源4一侧的侧面的下端与和上面的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和一端用曲线连接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是按每一个阶梯形成沟的,但也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设置不形成沟的阶梯部分。
(第四实施方案)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13是图12的A部的放大图,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结构和上述第三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但在导光体的下面的形状和除去反射片3而代之以用反射率高的材料涂敷在导光体的背面这两方面不同。
如图12、图13所示,导光体33的下面为阶梯形状,在阶梯的台阶分形成由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角35和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斜角36构成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线状突起。这里,阶梯的台阶Δt为恒定值。设导光体33的折射率为n时,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35的角度φ3设定为满足下式(式16)。(式16)φ3>90°-sin-1(1/n)导光体33下面的平坦部11与导光体33的上面15基本上平行。在导光体33的下面,通过镀上例如银、铝或电介质多层膜等反射率高的材料,形成反射膜34。这样,在导光体33的下面的平坦部11及斜面35、36上就反射光。
接着,对上述那样构成的面状照明系统,说明其操作。在导光体33的内部传播的光中,入射到平坦部11上的光38在导光体33内反复发生全反射而进行传播。入射到与线状突起的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斜面36上的光37由于在斜面36上的全反射而改变光路,从导光体33的上面15射出到外部。在导光体33中传播的光向导光体33的上面或下面入射的入射角最大为{90°-sin-1(1/n)}。另一方面,由于线状突起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35的角度φ3小于{90°-sin-1(1/n)},所以,几乎没有向斜面35入射的光。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案,通过将线状光源4配置在导光体33的侧面,在导光体33的下面设置由斜角35、36构成的线状突起,并且在导光体33的下面形成反射膜34,利用与线状突起的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斜面36处发生的全反射,使光从导光体33的上面15射出,便可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除去反射片3(图9),能够减少薄片数,因此,也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和批量生产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将导光体33的下面形成阶梯状,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台阶Δt=0(第五实施方案)图14也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但在相对于中心轴分别对称地配置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并在中央部结合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侧面这一方面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获得和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另外,线状光源4是2个,从而可以获得二倍的高亮度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作为在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的沟的结构,采用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的沟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采用上述第二实施方案中的沟的结构。
(第六实施方案)图15也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但在相对于中心轴分别对称地配置上述第三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并在中央部结合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侧面这一方面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获得和上述第三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另外,线状光源4是2个,从而可以获得二倍的高亮度化。
另外,如图1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中心轴分别对称地配置上述第三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在中央部结合与线状光源4相反一侧的侧面,使两个导光体28的下面的包络线成为平面。
(第七实施方案)图17(a)、(b)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导光体下面的沟分布的图。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但在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的沟的分布不同。沟6的方向和线状光源4的纵向方向基本平行,沟6的宽度H恒定,沟6的间距p(p1、P2、P3、p4)变化。越接近线状光源4,沟6的间距p越大,随着远离线状光源4,沟6的间距P减小。
设到导光体1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侧面的距离为x,在距离x处的沟的面积比为S(设在距离x附近的平坦部11的面积为s1、沟6的面积为s2时,则S=s2/(s1+s2),导光体1的长度为L,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下式(式17)的关系成立。
(式17)S=α·βx/L这时,希望S在0<S<1/2的范围内,β在1.0<β<4.0的范围内。为了使导光体1的射出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可以使α为0.04左右,β为3.0左右。
根据本实施方案1,可以获得和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案)图18(a)、(b)也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案中的导光体下面的沟分布的图。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但在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的沟的分布不同。
沟6的方向和线状光源4的纵向方向基本上平行,在线状光源4的纵向方向上的沟6的宽度H及间距p恒定。线状光源4的纵向方向上的沟6长度越接近线状光源4越短,随着远离线状光源4而增长。希望沟6在线状光源4的纵向方向的间距q与沟6在与线状光源4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间距p大小相同。
设到导光体1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侧面的距离为x,在距离x处的沟的面积比为S(设在距离X附近的平坦部11的面积为s1、沟6的面积为s2时,S=s2/(s1+s2),导光体1的长度为L,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下式(式18)的关系成立。
(式18)S=α·βx/L这时,希望S在0<S<1/2的范围内,β在1.0<β<4.0的范围内。为了使导光体1的射出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可以使α为0.04左右,β为3.0左右。
根据本实施方案1,可以获得和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案)图19也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案中的导光体下面的沟形状的的剖面图。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但在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的沟的形状不同。如图19(a)、(b)所示,通过使沟6在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12为曲面,能够使导光体1的射出的辐射亮度分布变广。另外,如图19(c)所示,通过使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粗糙化,能够扩散反射光、从而可以使导光体1的射出光的辐射亮度分布变广。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获得和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使沟6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粗糙化,能够使辐射亮度分布变广,从而与视角广的液晶显示器相对应。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方案中,将导光体的上面与侧面所成的角设定为90°,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导光体的上面也可以在从导光体的侧面入射的光在导光体内部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范围内倾斜。例如,可将导光体的上面与侧面所成的角设定为80°~100°,或者也可以使侧面上具有曲面。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方案中是以指数函数给出在导光体的下面形成的沟的分布,但也可以用下式(19)表示的多项式给出。
(式19)S=a0+a1·x/L+a2·x2/L+……其中,a0、a1…是由导光体的面内亮度分布决定的系数,L是导光体的亮度,x是到导光体的线状光源一侧的侧面的距离。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方案中,反射器5的形状是具有两个椭圆部那样的剖面形状,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反射器5的剖面形状可以是“コ”形或半圆形。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方案中使用了一个线状光源4,但是也可以如图20所示的那样使用两个线状光源,分别对各线状光源4设置椭圆部7、8。另外,对于线状光源4为三个以上的情况也相同。
另外,在上述第三及第六实施方案中,导光体下面的沟与阶梯状的台梯部分相邻地形成,但是不限定该结构,导光体下面的沟可在任意位置上形成。
另外,在上述第七及第八实施方案中的沟的分布也可以适用于上述第二至第六实施方案。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方案中,在满足到导光体的线状光源4一侧的侧面的距离为x处的沟面积比S的条件式的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第一、第五、第六实施方案中的沟后分布进行组合。
另外,上述第九实施方案中的沟的形状也可以适用于上述第二至第八实施方案。
(第十实施方案)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22是导光体的斜视图。
在图21、图22中,101是导光体,由石英、玻璃、透明树脂(例如丙烯类树脂、聚碳酸脂)等作为材料形成。这里,为说明简单起见,设导光体101为平行平板,导光体101的侧面与上面及下面所成的角为90°,导光体101的折射率为1.5。104为线状光源,作为线状光源104,可以使用将荧光灯、白炽灯、LED等排列成线状的光源。线状光源104配置为与导光体101的侧面基本上平行。105是反射器,该反射器105配置为将线状光源104覆盖(参见图22)。在反射器105与线状光源104相对的面上,镀上银、铝等反射率高的物质,以此实现高反射率。在反射器105的后端面上,形成了两个凹部。希望凹部的剖面形状呈浅的椭圆形或扇形。
在导光体101的下面,与线状光源101平行地形成多条沟106。即,导光体101的下面由形成了沟106的部分和没有形成沟106的部分(平坦部)构成。106的间距p(图25)恒定,沟的宽度比间距p窄。这里,为说明简单起见,设沟106的剖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顶角为β(参照图25)。
在导光体101的上面附近,配置将导光体101的上面覆盖的光扩散薄片102。另外,在导光体101的下面附近,配置将导光体101的下面覆盖的光反射散薄片103。在反射薄片103与导光体101的沟106相对的面上,镀上银、铝等反射率高的物质,以此实现高反射率。
下面,使用图21、图23-25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面状照明系统的操作。图23是线状光源及反射器处的光路图,图24是导光体内的光路图,图25是在导光体上形成的沟处的光路图。
如图23所示,从线状光源104射出的光直接入射到导光体101内,或者由反射器105反射后入射到导光体101内。通过在反射器105上形成两个凹部,在凹部处发生反射的反射光通过线状光源104和反射器105之间,入射到导光体101内。如果光再次入射到线状光源104内,就发生光吸收,但是通过在反射器5上形成凹部,能够降低在线状光源104发生的光吸收。
以角度η1入射到导光体101的侧面的光入射到导光体101内时,就以角度η2发生折射。根据斯奈尔定律,下式(式20)的关系成立,因此,折射角η2可以表示为下式(式21)。
(式20)sinη1=n·sinη2其中n为导光体的折射率(式21)η2=sin-1(sinη1/n)如果计算折射角η2的最大值η2max,则得下式(式22)。
(式22)η2max=sin-1(sin90/n)=sin-1(1/n)例如,导光体101的折射率n为1.5时,则η2max为41.8°。
如图24所示,入射到导光体101内的光中,入射到导光体101下面的沟106附近之外的平坦部的光的入射角η3可以表示为下式(式23)。
(式23)η3=90-η2
另一方面,根据斯奈尔定律,则从折射率(n>1)的介质入射到空气(折射率为1)中时,在界面处的全反射角Sin-1(1/n)。
为了使从导光体101的侧面入射的光在导光体101的上面及下面的沟106附近之外的平坦部反复发生全反射而进行传播,可以使角度η3大于全反射角Sin-1(1/n)。即,可以建立下式(式24)的关系。
(式24)η3>sin-1(1/n)由上述(式23)、(式23)可得角度η3的最小值η3min为下式(式25)。(式25)η3min=90-sin-1(1/n)因此,使用上述(式24)、(式25),则在导光体101的上面及下面的沟106附近之外的平坦部反复发生全反射而传播光的折射率n的条件可以表示为下式(式26)。
(式26)n>1/sin45°=21/2=1.414在本实施方案中,导光体101的折射率为1.5,因此,满足该条件。通常,石英、玻璃、丙烯类树脂、聚碳酸脂等材料的折射率大于21/2,所以满足该条件。因此,入射到导光体101的下面的沟106附近之外的平坦部的光就在导光体101内反复发生全反射而进行传播。
接着,使用图25对入射到导光体101中的光,通过在导光体101的下面形成的沟106从导光体101的上面沿大体垂直的方向射出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25中,设与导光体101的上面平行的方向为x轴方向,与导光体101的上面垂直的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设在导光体101内部传播的光的方向与x轴所成的角为η2。
根据向导光体101入射的条件,由上式(式22)可得,η2的最大值是Sin-1(1/n)。
如图25所示,在没有形成沟106的部分(平坦部)发生全反射的光中的一部分入射到沟106的斜面上。设该光线为a。
光线a以入射角η3入射到没有形成沟106的部分(平坦部)。由于导光体101的折射率η满足上式(式26)的条件,因此,成为全反射。接着,该光线a便入射到沟106的斜面上。由于沟106的剖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顶角为β,所以,斜面的倾斜度γ由下式(式27)给出。
(式27)2γ+β=180γ=90-β/2向沟106的斜面入射的入射角η4根据图5由下式(式28)给出。
(式28)ηt=γ-η2η4=90-ηt这里,如果计算在沟106的斜面处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则可得到如下式(式29)。
(式29)η4>sin-1(1/n)在沟106的斜面处发生反射的光线入射到导光体101的上面。此时,入射角η6由下式(式30)给出。
(式30)η5=η2+2ηt=180-β-η2η6=90-η5=-90+β+η2根据斯奈尔定律,从导光体101射出的射出角η7由下式(式31)给出。
(式31)n·sinη6=sinη7η7=sin-1{n·sin(β+η2-90)}根据上述(式22)、式(28)、(式29),η2的范围可以由下式(式32)给出。
(式32)sin-1(1/n)-β/2<η2<sin-1(1/n)
例如,如果沟106的顶角β为60°,导光体101的折射率n为1.5,则由上述(式32)可得11.8°<η2<41.8°,由上述(式31)可得27.9°<η2<17.9°。因此,根据该结构,在导光体101内传播的光从导光体101射出时,则辐射分布的中心便位于与导光体101的上面基本上垂直的方向。
另外,如果使沟106的顶角至少增大到为65°、设导光体101的折射率n为1.5,则由上式(式32)可得9.3°<η2<41.8°,由上式(式31)可得-23.9°<η7<25.7°。因此,根据该结构,从导光体101射出的光的辐射分布的对称性良好。
另外,如果使导光体101的折射率增大为1.6,设沟106的顶角β为70°,则由上式(式32)可得3.7°<η2<38.7°,由上式(式31)可得-26.7°<η7<30.9°。因此,根据该结构,可以改变从导光体101射出的射出光的扩展角。
如上所述,通过改变导光体101的折射率n、沟106的顶角β,能够控制从导光体101射出的射出光的指向性和扩展角。
从导光体的上面射出的光由于光扩散薄片102(图21)的扩散,可以获得规定的视角和均匀的辐射分布。
另外,在导光体101中传播的光中,直接入射到沟106的斜面上的光跨过沟106再次返回到导光体101,或者在反射薄片103上反射后返回到导光体101内。
另外,通过以一定的间隔配置沟106、改变沟106的深度,能够调整从导光体101射出的光的量,可以抑制导光体101上不同位置引起的射出光量的误差。即,沟106的深度浅时,沟106的斜面面积变小,因此,在沟106的斜面上全反射的光量变少,于是,从导光体101射出的光量也变少。相反,沟106的深度深时,沟106的斜面面积变大,因此,在沟106的斜面上全反射的光量变多。因此,在导光体101的内部,越接近线状光源104,光量越多,随着远离线状光源104,光量减少,因此,通过使沟106的深度越接近线状光源104而越浅、随着远离线状光源104而变深,便可使导光体101射出的光量保持恒定,与导光体101上的位置无关。
另外,如果沟106的深度与沟106的间隔之比为规定的值,则沟106的间隔也可以不必是等间隔。例如,可以使线状光源104一侧的沟106的间隔宽,随着远离线状光源104而使沟106的间隔变窄。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了平行平板状的导光体101,但并不一定限于该结构。为谋求轻量化,或者为高效率地从导光体101取出光,可以将导光体101的形状采用使与线状光源104相反一侧的侧面为细的直线状或曲线状的锲形剖面,另外,导光体101也可以采用中空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将导光体101的上面及下面与侧面所成的角度设定为90°,但并不一定限定于该结构,只要满足从导光体101的侧面入射的光在导光体101的内部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就可以具有90°以外的角度,或者也可以使侧面上具有曲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使沟10的剖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但并不一定限定该结构。将1个线状光源104配置在导光体101的一个侧面上时,也可以使沟106的剖面形状为任意三角形。另外,还可以使沟106的尖端部分稍呈圆形。
另外,为加宽视角,可以使沟106的斜面的一部分为粗糙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一个线状光源104,但为谋求高亮度化,也可以将多个线状光源104配置在导光体101的各侧面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将导光体101的折射率设定为1.5。但导光体的101的折射率n并不限定于该值,也可以是大于7.41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沟106形成为与线状光源104平行,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如图26所示,也可以交叉地形成多条沟106。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与液晶板的象素阵列的干涉条纹。
(第十一实施方案)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28是该面状照明系统中的光路图,图29(a)是偏振变换片的平面图,图29(b)是图29(a)的A-A剖面图,图29(c)是图29(a)的B-B剖面图,图29(d)是图29(a)的C-C剖面图,图30是偏振变换的说明图。
如图27所示,光源4、反射器5、导光体28的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方案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导光体28的上面附近设置光扩散片42。这样,能够使从导光体28的上面射出的光保持着偏振状态而进行扩散。即,当线偏振光入射到光扩散片42上时,射出的扩散光的偏振基本上仍是线偏振光,且偏振方向基本上与入射光平行。在光扩散42的上面附近设置了起偏器40。该起偏器40只透过特定方向的偏振光,而反射与透过的光的偏振方向正交的偏振光。起偏器40配置为其透射轴与液晶显示器的入射一侧的起偏器的透射轴平行。在导光体28的下面附近设置偏振变换片41。该偏振变换片41在入射特定的偏振方向的线偏振光时,使偏振方向旋转约90°,在与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射出。
下面,使用图29说明偏振变换片41的结构。如图29(a)(d)所示,在偏振变换片41中,沿其纵向方向形成细槽状的多条沟41b。另外,如图29(a)、(b)、(c)所示,在偏振变换片41上分别形成V沟41、V沟41c、41d,V沟41c、41d相互正交,与沟41b成大约45°角度。V沟41c、41d的顶角δ1、δ2分别为约90°。槽状沟41b及V沟41c、41d的深度基本相同。偏振变换片41在图27中配置为沟形成部在下面。另外,通过将银、铝等反射率高的材料镀到偏振变换片41的沟形成部而形成反射膜41a。
下面,使用图28、图30对上述构成的面状照明系统说明其操作。
如图28所示,在导光体28中传播的光43利用在导光体28的下面形成的沟29发生的全反射而从导光体28的上面射出。通常,从线状光源4射出的光是随机的偏振光,因此,从导光体28射出的光也是随机的偏振光。在从导光体28的正面射出、到达起偏器40的光中,起偏器40的透射轴方向的偏振光44透过起偏器40,与偏振光44正交的偏光45由起偏器40反射。由起偏器40反射的偏振光45透过导光体28后到达偏振变换片41。
接着,使用图30对通过用偏振变换片41将由起偏器40反射的、到达偏振变换片41的光的偏振方向旋转90°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0是表示用偏振变换片41的三条沟41b、41c、41d形成的三个面。在图30中,光线47是入射到偏振变换片41上的光,是偏振方向为x轴方向的线偏振光。光线47在面51上反射后成为光线48。光线48的偏振方向也与x轴方向平行。光线48在面52上反射后成为光线49。光线49的偏振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另外,光线49在面53上反射后成为光线50。光线50的偏振方向也与y轴方向平行。因此,光线50的偏振方向相对于光线47旋转了90°。这里,假定光线47的偏振方向与x方向轴平行,但是,即使光线47的偏振方向是xy平面内的任何方向,光线50的偏振方向相对于光线47也是旋转了90°。这样,由于利用偏振变换片41使偏振方向旋转了90°,因此,如图28所示,在偏振变换片41上反射100反射光46的偏振方向就变成与起偏器40的透射轴方向平行了,从而反射光46便透过起偏器4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案,通过使用利用在由三条沟41b、41c、41d形成的三个面上的反射而使偏振方向旋转的偏振变换片41,能够防止在液晶显示器的入射一侧的起偏器上的光吸收,所以,能够使光效率最大提高2倍。因此,可以实现大幅度的高亮度化及低耗电化。
(第十二实施方案)图31(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偏振变换片的部分斜视图,图31(b)是表示起偏器的透射轴方向与偏振变换片的沟方向的关系的图,图32(a)、(b)是偏振变换片的偏振变换的说明图,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结构和上述第十一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但偏振变换片的结构不同。
如图31(a)所示,在偏振变换片59上,连续形成了剖面形状为三角形、顶角δ3为90°的多条沟59a。通过将银、铝等反射率高的材料镀到偏振变换片59的沟形成部形成反射膜58。该偏振变换片59在面状照明系统中配置成使沟形成部位于下面(参照图28的41)。偏振变换59的沟方向和起偏器40(参照图27)的透射轴方向所成的角δ4约为45°。如图31(b)所示,例如设起偏器40的透射轴方向为54,则偏振变换片59的沟59a的方向就是57或56的方向。
接着,使用图32说明利用偏振变换片59使偏振方向旋转90°的情况。图32(a)表示偏振变换片相邻的沟部分。图32(b)是从图32(a)中的D、E、F方向看去时的图。如果用D视图看,则向沟59a的斜面入射的光线60的偏振方向与沟59a的方向即x轴方向成45°角。光线60在斜面上反射后成为光线61。如果用E视图看,则光线61的偏振方向在xz面内与x轴成45°角。另外,如果用F视图看,则成为与用上E视图相反一侧的看的情况,因此,可以看出光线61的偏振方向旋转了90°。另外,光线61在另一方的斜面上反射后成为光线62。如果用D视图看,则光线62的偏振方向相对于光线60的偏振方向旋转了90°。因此,利用偏振变换片59可以使偏振方向旋转9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案,通过将形成顶角δ3为90°的三角沟59a的偏振变换片59配置为使沟59a的方向与起偏器40的透射轴方向成约45°的角,便可利用偏振变换片59使偏振方向旋转,因此,可以获得和上述第十一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
(第十三实施方案)图33(a)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剖面图,图33(b)是表示起偏器的透射轴方向与相位差片的光学轴的方向的关系的图。在本实施方案中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结构和上述第十一实施方案基本上相同,不同点在于,使用相位差片63和反射片64取代了偏振变换片41。
相位差片63是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片,例如可以使用水晶、方解石或将透明树脂薄片拉伸使之具有双折射性的片。相位差片63的相位差设定为与垂直入射的光偏移1/4波长。作为相位差片63的材料,希望使用波长分散性大的材料,这样便能够在线状光源的波长范围内使相位差恒定。相位差片63配置为使其光轴与起偏器40的透射轴成大约45°角。例如,设图33(b)的54为起偏器40的透射轴的方向,则相位差片63的光轴就设定在方位65或方位66的方向上。这里,起偏器40的透射轴方向54与方位65或方位66所成的角度δ5为45°。
偏振方向与相位差片63的光轴成45°角的光入射到相位差为1/4波长的相位差片63上,则从相位差片63射出的光成为圆偏振光。该圆偏振光在反射片64上反射后再次入射到相位差片63上时,就恢复为线偏振光。此时,偏振方向与入射到相位差片63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偏移了9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案,通过使用相位差为1/4波长的相位差片63、并且将该相位差片63配置为使光轴方向与起偏器40的透射轴方向成大约45°角,便可获得和上述第十一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十一、第十二及第十三实施方案中,均为基于上述第三实施方案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基于上述第一、第二或第四至第十实施方案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十一、第十二及第十三实施方案中,使起偏器40的透射偏振光及反射偏振光为线偏振光,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是椭圆偏振光。
另外,在上述第十一、第十二及第十三实施方案中,利用偏振变换片使线偏振光旋转90°,但对于椭圆偏振光的情况也相同。
以上面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利用导光体的下面的平坦部和沟倾斜部的两次全反射,可以使光从导光体的上面射出,所以,不需要棱镜薄片及导光体下面的光扩散材料。因此,由于没有在棱镜薄片及光扩散材料处的光吸收,提高了光效率,所以,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及低耗电化。另外,由于可以减少薄片数和省去在导光体的下面形成光扩散材料的工序,因此,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及批量生产效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面状照明系统的第一结构,利用导光体的下面的平坦部和沟倾斜部的全反射,可以使光从导光体的上面射出,所以,不需要棱镜薄片及导光体下面的光扩散材料。因此,由于没有在棱镜薄片及光扩散材料处的光吸收,提高了光效率,所以,可以实现高亮度化及低耗电化。另外,由于可以减少薄片数和省去在导光体的下面形成光扩散材料的工序,因此,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及批量生产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在包括导光体和在所述导光体的侧面配置的光源并将从上述光源向所述导光体入射的光从所述导光体的上面射出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体的下面相间隔地形成多条沟、使所述沟的至少所述光源一侧的面倾斜。
2.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光体的剖面形状是楔形。
3.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沟的宽度比沟的间隔小。
4.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沟的剖面形状是梯形或三角形。
5.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设导光体的折射率为n、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为α,则沟在光源一侧的面的倾斜角由下面的(式1)给出。(式1)φ1=53°-sin-1{(1/n)sinα}
6.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沟由相邻的多条沟组构成。
7.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光体的下面为阶梯形状,在各阶梯上至少形成一条沟。
8.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沟的至少光源一侧的倾斜面是曲面。
9.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沟的至少光源一侧的倾斜面是粗糙面。
10.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起偏器,在所述导光体的下面设置使偏振方向旋转的偏振变换片。
11.权利要求10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剖面形状是三角形、顶角形成大致为90°的沟的偏振变换片,将所述偏振变换片配置成使所述沟的方向与起偏器的透射轴成大约45°的角。
12.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起偏器,在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相位差为1/4波长的相位差片,将所述相位差片配置成使其光轴方向与所述起偏器的透射轴成约45°的角。
13.权利要求1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光扩散片,在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反射片。
14.一种包括导光体和在所述导光体的侧面配置的光源、并将从所述光源向所述导光体入射的光从所述导光体的上面射出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体的下面相间隔地形成多条线状突起,至少使与所述线状突起的所述光源相反一侧的面倾斜。
15.权利要求14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光体的剖面形状是楔形。
16.权利要求14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光体的下面为阶梯形状,在各阶梯上形成线状突起。
17.权利要求14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起偏器,在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使偏振方向旋转的偏振变换片。
18.权利要求17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剖面形状是三角形、顶角形成大致为90°的沟的偏振变换片,将所述偏光变换片配置成使所述沟的方向与起偏器的透射轴成大约45°的角。
19.权利要求14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起偏器,在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相位差为1/4波长的相位差片,将所述相位差片配置成使其光轴方向与所述起偏器的透射轴成约45°的角。
20.权利要求14记载的面状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导光体的上方设置光扩散片,在所述导光体的下方设置反射片。
全文摘要
提供高效、亮度高、耗电少、批量生产效率高的面状照明系统。在平行平板状的导光体1的下面形成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的多条沟6。在导光体1的一方的侧面与沟平行地配置线状光源4,并设置反射器5使其覆盖线状光源4。设导光体1的折射率为n、辐射亮度分布的中心角为α,则沟6在线状光源4一侧的斜面的角度φ1按下式设定:φ
文档编号F21V8/00GK1177120SQ97111510
公开日1998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9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9日
发明者福井厚司, 西井完治, 高本健治, 伊藤正弥, 高田和政, 龙田健, 中林耕基, 渡部宏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