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利用放电所发生的电磁波发光的荧光层的显示面板。
以前就已知道令放电所发生的电磁波(紫外线)碰撞荧光层而发光的等离子显示器,作为薄型显示器普及起来。在该等离子显示器,将显示面板划分成多区。控制每一区的放电。因而,各区在功能上作为显示像素,进行画面整体上的显示。
而,放电所发生的电磁波一般系紫外线,藉着该紫外线碰撞荧光物令其发光。一般地,在各区的表面侧配置电极,藉此产生放电,使所产生的电磁波碰撞设于背面侧的荧光层,从而向表面侧放出按照荧光物的颜色的可见光。
在此,在显示面板有想提高亮度的要求。而,为了提高该亮度,最好不是提高放电电力,而是提高自所发生的电磁波变换为可见光的效率。
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编号特开平6-310050号公报(
公开日1994/11/04)、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编号特开平9-45269号公报(
公开日1997/02/14)、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编号特开平6-131988号公报(
公开日1994/05/13)等,公开了在荧光层混入粒子,但是这些是透射型的荧光层,而不是将表面变成凹凸的。又,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编号特开平6-5207号公报(
公开日1994/01/14)所公开的等离子显示器中,是令荧光层弯曲的,但是这也不是将表面变成凹凸的。
本发明系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创作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提高自电磁波变换为可见光的效率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系在凹凸的表面上形成利用放电所发生的电磁波发光的荧光层。
又,最好在显示面板放电部的背面侧形成荧光层,使在该荧光层发生的光向表面侧放出。
又,最好藉着在平坦面上配置块状物,在荧光层下的表面形成凹凸。
本发明因如上述所示构成,具有如下所示的效果。
(1)因在凹凸的表面上形成利用放电所发生的电磁波发光的荧光层,可增大荧光层的表面积,使放电所发生的电磁波变换为可见光的效率上升,令发光量增大,可提高亮度。
(2)藉着在显示面板放电部的背面侧形成荧光层,在该荧光层发生的光向表面侧放出,可提高朝显示面板的前面的发光量。在透射型的荧光层,凹凸无助于亮度上升。
(3)藉着在平坦面上配置块状物,在荧光层下的表面形成凹凸,除了配置块状物以外,不需要特殊工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的图。
图2(A)及图2(B)是表示实施例2的构造的图。
图3(A)及图(B)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图。
以下依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图1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显示面板之一显示单元(1色)的图。在显示面板的背面侧设置后玻璃衬底10。在后玻璃衬底10所形成的内表面形成荧光层14。在前玻璃衬底20的背面侧(朝向后玻璃衬底10的侧)配置一对母电极22a、22b,各自和透明电极24a、24b连接。在此,透明电极24a、24b的一方是在各显示单元共同驱动的共用电极,另一方是在各显示单元个别驱动的个别电极。然后,如盖住这些零件般形成电介质层26,还形成保护膜28。因此,一般用MgO形成的保护膜28面向凹部12。在接近凹部12内的保护膜的部分发生放电,这里成为放电部分。
而,在本实施例1,在凹部12的内表面,作形成凹凸的手段,是散布块状物的球状体(例如玻璃珠)16。该球状体16的表面也利用荧光层14覆盖。因此,就在凹凸的表面上形成荧光层14。
在这种显示单元,藉着在透明电极24a、24b之间施加指定的电压,经由母电压22a、22b、电介质层26、保护膜28,在保护膜28附近的凹部12内发生放电。因而,在凹部12内,激发位于那里的气体的原子(例如Xe),和生离子基原子(被激发的原子)。然后,在该离子基原子自激发状态落到规定状态时,发生紫外线(Xe气体的情况)。所发生的紫外线碰到荧光层14后,自荧光物放出可见光。因可见光通过母电极22a、22b,站在前玻璃衬底20之前的人可看到显示。此外,此外,荧光层14有R、G、B3种,排列3个具有这些荧光层14的显示单元,配置成显示的一单位。而且,将多个配置成阵列,形成显示面板。因此,藉着独立控制各显示单元的显示,以进行全彩色的显示。在本实施例1,将一个显示单元设为3mm×9mm,将一个显示单位设为9mm×9mm。可是,尺寸并未限于此,例如约其一半的尺寸也可。
而,在本实施例,藉着球状体16存在,荧光层14的表面积比平坦的广。因而,放电所发生的紫外线被荧光层14吸收的概率高,发光量因而增大。特别是本实施例1的显示面板,荧光层14所反射的可见光向前方放出。因此,藉着在凹部12的内表面令球状体16散布以扩大表面积,可令总发光量上升。此外,在日光灯等透射型的荧光层,这种构造反而导致亮度降低。
在此,在本实施例1,凹部12的尺寸为3mm×9mm、深度约600μm,荧光层14的厚度约30μm,球状体16的适当的直径值约为50~150μm。
在此,在现有的等离子显示器中,一个显示单元的尺寸是边长约数百μm。因而,若配置如本实施例1的球状体16,大部分的空间就被球状体16占去,不太能期待利用配置球状体16以扩大荧光层14的表面积。
本发明藉着大显示单元的尺寸,可利用配置球状体16扩大表面积,因而可提高亮度。此外,若改良荧光物而可使荧光层14变薄,即使在如等离子显示器般显示单元尺寸小的,藉着在凹部12内配置球状体16等使内表面变成凹凸,也可提高紫外线变换为可见光的效率。
荧光层14系在利用喷砂等方法在后玻璃衬底10形成凹部12后,向凹部12供约液态的荧光剂。在此,将球状体和在该挥发性的溶剂中混入了荧光物的液态荧光剂一起供给凹部12。然后,藉着烘烤使溶剂挥发,使球状体16和荧光层14一起固接于凹部12的内表面的凹凸的表面上以形成荧光层14。
球状体16的材质系玻璃或是金属都可。此外,也可利用使荧光物坚固后变成50μm以上的粒子状的。例如,使用粘接剂等,将荧光物变成粒子状后,令其混入液态的荧光剂即可。此外,荧光层14在涂抹后烧结形成,由直径约数μm的荧光物粒子形成。此外,也可采用任意形状的块状物替代球状体16。于是,因只要和荧光剂一起供给球状体16即可,不需要用以将凹部12的内表面变成凹凸的特殊工序。
实施例2图2表示实施例2的构造。在本实施例2,在凹部12的内表面形成多个凸部18。该凸部18的高度设为约50~150μm。因此,在该凸部18上所形成的荧光层14和上述实施例1一样地增大荧光层14的表面积。
这种凸部18可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在本实施例1及2的显示面板,用砂状的粒子喷到后玻璃衬底10上,形成凹部12。因此,藉着用掩模30削减该砂的一部分,在对应部分所磨掉的玻璃量减少,可形成凸部18。为了形成深度约600μm的凹部12,因一般经过数次的喷砂工序,藉着在总工序中的数次使用掩模30,可得到具有波状凹凸的内表面。又,如图3所示,利用掩模30挡住喷砂的一部分,在凸部18形成段差也可。藉此,和平坦的内表面相比,可增大表面积。
又,也可以藉着使用粘性比一般的荧光剂大的,在有凹凸的表面也整体全部涂抹形成荧光层14。此外,若用喷砂形成凹部12,因凹部12的内表面粗糙,荧光剂难流动变成易涂抹。
此外,本发明的显示单元适合于在根据专利合作条约的国际专利申请(申请号码W098/44531,
公开日1998/10/8)所记载的平面显示面板。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利用放电所发生的电磁波发光的荧光层,其特征在于在凹凸的表面上形成荧光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显示面板放电部的背面侧形成荧光层,使在该荧光层发生的光向表面侧放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藉着在平坦面上配置块状物,在荧光层的下表面形成凹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块状物用玻璃珠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块状物的直径约为50~150μm。
全文摘要
在凹部12发生放电后,发生紫外线。紫外线进入荧光层14,自荧光层14放出可见光。所放出的可见光通过透明电极24a、24b后自表面射出。在此,因在凹部12的内表面配置球状体16,使荧光层14的表面积增大,更多的紫外线进入荧光层14,从而使紫外线变换为可见光的效率增大。
文档编号H01J11/22GK1249528SQ9910840
公开日2000年4月5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8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30日
发明者伊藤笃, 有本浩延, 逸见和久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