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其特点是通过钢板渗氮(Nitriding)获得二次再结晶所需的抑制剂,最终高温退火时形成完善的Goss组织,并形成表面玻璃质薄膜,得到与传统取向硅钢形态相同的取向硅钢成品。
背景技术:
传统上取向硅钢(Grain oriented silicon steel)的生产方法如下用转炉(或电炉)炼钢,进行二次精炼及合金化,连铸成板坯,其基本化学成分为Si(2.5~4.5%)、[C](0.01~0.10%)、Mn(0.03~0.1%)、S(0.012~0.050%)、Als(0.01~0.05%)、N(30~120ppm),有的成分体系还含有Cu、Mo、Sb、Cr、B、Bi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余为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板坯在专用高温加热炉内加热到1400℃左右的温度,并进行30分钟以上的保温,使夹杂物充分固溶,以便在随后的热轧过程中在硅钢基体内析出细小、弥散的第二相质点,即抑制剂;热轧板常化(或不常化)后,进行酸洗,除去表面氧化铁皮;用一次冷轧或包括中间退火的两次以上冷轧方法轧到成品厚度,进行脱碳退火和涂布以MgO为主要成分的退火隔离剂,把钢板中的[C]脱到不影响成品磁性的程度(一般应在30ppm以下);高温退火过程中,钢板发生二次再结晶、Mg2SiO4底层形成及净化(除去钢中的S、N等对磁性有害的元素)等物理化学变化,获得取向度高、铁损低的取向硅钢;最后,经过涂布绝缘涂层和拉伸退火,得到商业应用形态的取向硅钢产品。
传统取向硅钢的显著特点有(1)抑制剂从炼钢开始就形成,在其后的各工序,抑制剂都发挥作用,必须对它进行控制与调整;(2)板坯高温加热,加热温度高达1420℃,为传统加热炉的极限水平,轧线温降的控制也是现有热轧技术的极限;
(3)生产工艺技术的关键是控制各阶段钢板的组织、织构,以及抑制剂的行为;(4)由于高温加热,烧损大、加热炉需频繁修补,利用率低,同时,能耗高;热轧卷的边裂大,致使冷轧工序生产困难,成材率低,成本高。
高温取向硅钢生产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为电力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生产出了顶级的取向硅钢产品,但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企业间的技术封锁严重及产品的专用性和总需求量较小等原因,掌握该项技术的钢铁制造商较少;另一方面,由于高温加热的特点,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必须有专用高温加热炉、生产性差、成本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研究工作中,人们摸索和开发出了一些成功的办法,现简述如下(1)电磁感应加热方法新日铁和川崎都有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从本质上来看,该方法仍然属于高温板坯加热方法,所不同的是在板坯的高温加热阶段,在电磁感应加热炉内,通入N2、H2两种保护气体,精确控制气氛,减少钢坯的高温氧化,同时,由于加热速度快,降低高温在炉时间。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边裂问题,可以将边裂减少到15mm以下,改善了取向硅钢的生产性,但不能完全消除边裂。
(2)中温取向硅钢生产方法俄罗斯的VIZ等厂采用中温取向硅钢生产技术,板坯加热温度1250~1300℃,化学成分中含较高的Cu,以AlN和Cu为抑制剂。该方法的抑制剂与高温法类似,也是一种先天性的抑制剂。可以完全避免高温加热带来的边裂问题,但缺点是只能生产一般取向硅钢,不能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
(3)日本的低温板坯加热方法板坯在1250℃以下加热,热轧板无边裂,生产性好。抑制剂通过脱碳退火后的渗氮而获得,是一种后天的获得型抑制剂,既可以生产一般取向硅钢产品,又可以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产品。
(4)CSP生产取向硅钢方法该方法也解决了取向硅钢的热轧边裂问题,提高了生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抑制剂也可以是后天获得型,通过渗氮获得。
显然,低温板坯加热技术彻底解决了高温板坯加热技术的固有缺陷,提高了生产性,降低了成本,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方向。
低温取向硅钢技术如日本专利[平3-211232]所公开的方法,其化学成分1为[C]0.025%~0.075%,Si 2.5%~4.5%,S≤0.015%,Als 0.010~0.050%,N≤0.0010~0.0120%,Mn 0.05~0.45%,Sn 0.01~0.1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物。板坯在1200℃以下加热后进行热轧,用1次冷轧或有中间退火两次以上的冷轧方法轧制到最终产品厚度,冷轧压下率在80%以上,接着进行脱碳退火和高温退火,在脱碳退火和高温退火的二次再结晶开始阶段渗氮。
日本专利特开平5-112827,化学成分[C]0.025%~0.075%,Si2.5%~4.5%,S≤0.012%,Als 0.010~0.060%,N≤0.010%,Mn 0.08~0.45%,P 0.015~0.04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物。板坯1200℃以下加热后,进行热轧。用1次冷轧或有中间退火两次以上的冷轧方法轧制到最终产品厚度,脱碳退火后钢板在行进过程中进行连续渗氮,涂隔离剂后进行高温退火,生产磁性和底层质量俱佳的取向硅钢。
连续渗氮方法保护气氛为H2和N2的混合气体,其中NH3含量为1000ppm以上,氧势为PH2O/PH2≤0.04,渗氮温度为500~900℃;高温退火时,在600~85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弱氧化性气氛。
还有如阿奇亚斯佩丝阿里特尔尼公司的低温技术,中国专利CN-1228817A,化学成分Si 2.5~5%,C 0.002~0.075%,Mn 0.05~0.4%,S(或S+0.503Se)<0.015%,酸可溶Al 0.010~0.045%,N 0.003~0.013%,Sn≤0.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上述成分的钢浇铸成薄板坯,在1150~1300℃的温度加热,热轧后,进行常化退火及压下率大于80%的最终冷轧,最终高温退火时,控制退火气氛,使钢的吸氮量小于50ppm。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薄板坯连铸生产取向硅钢;但其没有采用渗氮工艺。
中国专利CN-1231703A,化学成分体系属于低碳且含铜的成分体系,生产方法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脱碳退火后对钢板进行渗氮,渗氮温度为900~1050℃,渗氮量低于50ppm。适合于薄板坯生产取向硅钢。
中国专利CN-1242057A,化学成分Si 2.5~4.5%;C 150~750ppm,最好250~500ppm;Mn 300~4000ppm,最好500~2000ppm;S<120ppm,最好50~70ppm;酸可溶Al 100~400ppm,最好200~350ppm;N 30~130ppm,最好60~100ppm;Ti<50ppm,最好小于30ppm;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板坯加热温度1200~1320℃,渗氮温度850~1050℃。其余工艺与上面两个基本相同。
再有浦项制铁Posco的低温技术,其低温取向硅钢化学成分为C0.02~0.045%,Si 2.9~3.30%,Mn 0.05~0.3%,酸可溶Al 0.005~0.019%,N0.003~0.008%,S<0.006%,Cu 0.30~0.70%,Ni 0.30~0.70%,Cr 0.30~0.7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此外,钢中含B 0.001~0.012%;脱碳与渗氮同时进行,在湿气氛中渗氮。该方法的基础是以BN为主抑制剂。
通过对国内外基于渗氮工艺的低温板坯加热生产取向硅钢技术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的技术集中在脱碳退火后到二次再结晶过程中,对钢板渗氮,渗氮温度低,抑制剂在高温退火的前期形成;欧洲的技术为脱碳退火后进行渗氮,或者脱碳退火与渗氮同时进行,渗氮温度高;浦项制铁Posco的技术适用于其低碳低Al高Cu、Ni、Cr合金成分体系,渗氮与脱碳同时进行。
用日本的渗氮工艺生产取向硅钢时,由于钢板内没有抑制剂,不能抑制一次再结晶晶粒的长大,一次再结晶晶粒尺寸主要由温度和时间进行控制,因而脱碳退火及渗氮工艺的控制要求高,工艺窗口窄;另一方面,由于渗氮在脱碳退火后进行,钢板表面已经形成一层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氧化层,渗氮的均匀性和渗氮行为易受表面氧化层的影响。阿奇亚斯佩丝阿里特尔尼公司技术特点在于高温渗氮,为了实现该工艺,热轧板中必须有弥散析出的第二相质点,板坯的加热温度较高,如1250℃左右,因而要控制热轧板中的有利夹杂。另外,其渗氮在脱碳后或者与脱碳退火同时进行,渗氮也会受到钢板表面氧化层的影响。Posco也是采取脱碳、渗氮同时进行的工艺方式,钢板表面氧化层对渗氮的影响不可避免;此外,钢中的Al含量低,以BN为主抑制剂,B的不稳定性将导致抑制能力的不稳定,磁性的稳定性会受到很大影响。
几种低温板坯加热技术取向硅钢的化学成分体系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化学成分体系比较单位wt.%
如前所述,高温板坯加热方法生产取向硅钢具有能耗高、加热炉使用效率低、热轧板边裂大、生产性不好、成本低等固有缺点,低温板坯加热技术生产取向硅钢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而具有强大的开发动力。目前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低温板坯加热技术生产取向硅钢,几乎都是建立在渗氮工艺的基础上的,渗氮工艺技术是实现低温板坯加热的关键。既有的渗氮方法中,钢板中的渗氮量及均匀性受到表面氧化层的影响,从而对磁性产生影响。
采用板坯高温加热的方式生产取向硅钢,板坯加热温度高达1400℃,使有利夹杂充分固溶,并在加热后进行高温轧制,获得有利的夹杂物分布与尺寸,在高温退火时,抑制初次再结晶晶粒,获得良好的二次再结晶组织。该生产方法的缺点在于(1)必须专用的高温加热炉;(2)由于高温加热,板坯表面熔渣严重,导致加热炉必须频繁修补,维护费用高,炉子的作业率低下;(3)板坯的厚度一般为200~250mm,为了加热均匀,必须长时间加热,能耗高;(4)板坯内的柱状晶发达,晶界氧化,导致边裂严重,后工序生产性差,成材率低,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在脱碳退火前对钢板进行渗氮处理,钢板表面没有氧化层,克服了其它类似方法的缺陷;另一方面,在脱碳退火中,钢板中的氮进一步扩散,并形成(Al、Si)N有利夹杂,利用其对一次再结晶晶粒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钢板的一次再结晶组织,对获得稳定、完善的二次再结晶成品组织非常有利。使得本发明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取向硅钢,其组分(重量百分比)为C 0.035~0.060%Si2.5~3.5%Mn0.08~1.8%S 0.005~0.010%Als 0.015~0.035%N 0.0050~0.0090%Sn0.01~0.15%P 0.010~0.030%Cu0.05~0.1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物。
本发明的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冶炼,用转炉或电炉炼钢,上述成分的钢水经二次精炼和连铸后,获得铸坯;b.热轧,铸坯加热到1100~1200℃,开轧温度小于1200℃,终轧温度850℃以上,卷取温度650℃以下;c.常化处理,热轧板进行1050~1180℃(1~20秒)和850~950℃(30~200秒)的常化退火,并进行快速冷却,冷却速度大于25℃/s;d.冷轧,用一次或带中间退火的二次以上冷轧方法轧到成品板厚度,其最终压下率必须超过80%;
e.渗氮、脱碳,对轧到成品厚度的钢板进行渗氮处理和脱碳退火,涂布以MgO为主要成分的高温退火隔离剂;f.高温退火及热平整退火,按常规的高温退火及热平整工艺进行。
其中,所述的渗氮工艺包括,加热段露点-20℃以下;渗氮温度750~900℃;渗氮时间5~50秒;渗氮介质NH3,要求使用干NH3,露点在-20℃以下;保护气氛H2与N2混合气体,H2含量20~75%,气氛露点-20℃以下,NH3浓度0.1~15%;渗氮量50~200ppm,渗氮的目的在于形成有利夹杂,按本发明的渗氮方法,在渗氮完成后,钢板脱碳过程中,渗入钢板表面的氮将扩散,并形成以(Al、Si)N为主的有利夹杂,对一次晶粒的长大起抑制作用,便于进行晶粒组织的调整。
本发明的复合功能退火炉,其炉体包括加热段、渗氮段、脱碳段和还原段,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热段、渗氮段、脱碳段和还原段之间设置三个气氛隔离装置,方便各炉段的气氛控制,使之不会相互影响。
其中,所述的气氛隔离装置为隔板结构。
所述的加热段为辐射管加热或电磁感应加热,快速将钢带加热到渗氮温度。
所述的渗氮段、脱碳段和还原段采用电加热方式。
脱碳段既起对钢板脱碳的作用,还起N扩散作用,形成(Al、Si)N抑制剂。
A)冶炼一般认为用渗氮法生产取向硅钢需将S控制在0.007%以下。但本发明发现,当S<0.005%时,反而会影响二次再结晶及磁性能,这可能是AlN与(Mn,Cu)S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相关系(2110)AlN//(110)(Mn,Cu)s有关,S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AlN的析出形态。为此,本发明中将S含量控制在0.005%~0.010%之间。
加Cu可以析出微量细小弥散(Cu,Mn)xS或CuxS粒子,抑制力增强,提高成品磁性。加Cu还可以提高热轧板及脱碳退火后的(110)<001>位向晶粒,减少(100)<001>位向晶粒,促进二次再结晶。但Cu含量在0.12%以上时会使析出物在常化时迅速粗化,从而影响AlN的析出形态和分布。因此,本发明中将Cu含量控制在0.05%~0.12%之间。
本发明由于采用传统的连铸过程,因此与专利CN-1228817A、US6273964B1、US6296719B1等揭示的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取向钢生产工艺有较大区别。
B)热轧铸坯在加热炉内加热到1100~1200℃,小于1200℃开轧,850℃以上的温度终轧,轧成1.5~3.5mm厚度的热轧板,卷取温度650℃以下。
板坯的加热温度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所决定,其一是为了确保热加工的稳定性,一般要求加热温度高一些,这构成了温度下限;其二是为了防止磁性能的劣化,要求加热温度低一些,这就构成了温度上限。传统的取向钢生产工艺中,为在热轧或热轧板的退火过程中形成细小、均匀的MnS、AlN等抑制剂,必须先将铸坯加热到1350~1400℃使铸坯中粗大的MnS、AlN析出物固溶,因此是一种板坯高温加热技术。
为克服高温加热技术带来的氧化、边裂等严重问题,现有采用渗氮形成获得性抑制剂等取向硅钢板坯低温加热技术(Low temperature slabreheating),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在高温退火隔离剂中添加渗氮化学成分,然后在高温退火阶段使钢带渗氮形成(Al,Si)N等抑制剂,如特许公报平1-230721、平1-283324等;另一类是利用高温退火升温阶段的渗氮气氛进行渗氮。这两类均因渗氮不均匀等原因而没能获得磁性稳定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又一种技术是在中间退火、脱碳退火以后、或在脱碳退火的同时在气氛中通入活性较强的氨,如日本特许公报平2-182866、平2-228425、平2-294428、平3-2324、WO9902742等所揭示的技术。专利US6273964B1和US6296719B1揭示了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取向钢生产工艺,由于铸坯的冷却速度很快,能显著减小铸坯内析出物的平均尺寸,因此在随后的加热炉中,只要对薄板坯实行较低温度(1150℃~1300℃)和较短时间(10~20分钟)的加热即能使抑制剂固溶,故也能实现板坯低温加热;如辅之以脱碳工序的渗氮,可获得高磁感产品。
C)常化热轧板进行1050~1180℃(1~20秒)+(850~950℃×30~200秒)的常化退火,并进行快速冷却,冷却速度大于25℃/s。
D)冷轧用一次或带中间退火的二次以上冷轧法轧到成品板厚度,但最终压下率必须超过80%。
E)渗氮、脱碳对轧到成品厚度的钢板进行渗氮处理和脱碳退火(Decarburizationannealing),涂布以MgO为主要成分的高温退火隔离剂。作为本发明关键技术的渗氮技术说明如下US6296719B1所描述的渗氮过程在脱碳退火之后,渗氮温度为900~1050℃,通常在1000℃以上。通过渗氮,钢带能增加50ppm的氮含量,从而形成细小的氮化铝析出相,此过程必须含0.5~100g/m3的水蒸汽。而本专利的渗氮过程在脱碳之前,且气氛中的水含量远低于0.5g/m3。
日本特许公报平2-294428、WO9902742所揭示的渗氮方法都与脱碳同时进行,主要在钢带表层的晶界中形成(Al,Si)N等抑制剂,因此使初次再结晶的表层晶粒得到有效抑制而很细小,但内部晶粒却很粗大,结果使二次再结晶变得不稳定;而且由于必须同时控制脱碳和渗氮过程,增加了困难和复杂性,因此这种方法也难以获得磁性稳定的产品。本发明由于在脱碳之前进行渗氮处理,因而脱碳和渗氮过程可以单独、有效地得到控制,确保了脱碳量、渗氮量的稳定控制,从而获得了稳定的磁性。
日本特许公报平2-182866揭示的是在脱碳退火之后的渗氮方法,但该方法由于钢板内没有抑制剂,不能抑制一次再结晶晶粒的长大,一次再结晶晶粒尺寸主要由温度和时间进行控制,因而脱碳退火及渗氮工艺的控制要求高,工艺窗口窄;另一方面,由于渗氮在脱碳退火后进行,钢板表面已经形成一层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氧化层,渗氮的均匀性和渗氮行为易受表面氧化层的影响。而本发明由于先于脱碳进行渗氮处理,因此可避免上述渗氮法生产取向硅钢工艺的固有缺点,获得了良好的磁性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渗氮效率高,钢板渗氮没有表面氧化膜的影响;(2)渗氮温度较高,实验结果钢板在800~900℃范围内渗氮最好;(3)渗氮后脱碳退火,渗入钢板中的氮扩散,形成抑制剂;(4)完全解决了高温取向硅钢生产方法的固有矛盾,能耗低、生产成本低,此外,由于不需要专用的高温板坯加热炉,生产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不构成热轧机的产能限制,潜在效益大。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用500kg真空炉炼钢,化学成分和热轧条件如表2和表3所示。常化条件1150℃×5s+930℃×70s+50℃/s的冷却,带钢冷轧到0.30mm,850℃渗氮,渗氮约110ppm,脱碳及涂布MgO隔离剂后进行高温退火和平整退火,涂绝缘层,测磁。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2实验钢化学成分 单位%
表3 实验钢热轧条件 单位℃
表4 实验结果
实施例2用表2中A成分和表3中A热轧条件钢进行渗氮条件实验,在850℃×10s下,露点对渗氮量的影响如表5所示,渗氮量与磁性的关系如表6所示。
表5 露点与渗氮量的关系
表6 渗氮量与磁性的关系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见表7表7 单位wt%
注比较例为CN 1242057A中的数据本发明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且与日本、Posco及阿奇亚斯佩丝阿里特尔尼公司的类似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方法,在脱碳退火前对钢板进行渗氮处理,钢板表面没有氧化层,克服了其它类似方法的缺陷;另一方面,在脱碳退火中,钢板中的氮扩散,并形成(Al、Si)N有利夹杂,利用其对一次再结晶晶粒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钢板的一次再结晶组织,对获得稳定、完善的二次再结晶成品组织非常有利。使得本发明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
低温板坯加热技术生产取向硅钢代表了取向硅钢发展的前沿技术,本发明方法的实施除了渗氮脱碳炉需特殊设计外,其余设备均为生产取向硅钢的常规设备,而且可以将常规脱碳退火炉改造成渗氮脱碳炉,实现技术简单易行,因而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1.一种取向硅钢,其组分(重量百分比)为C0.035~0.060%Si 2.5~3.5%Mn 0.08~1.8%S0.005~0.010%Als 0.015~0.035%N0.0050~0.0090%Sn 0.01~0.15%P0.010~0.030%Cu 0.05~0.12%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物。
2.一种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冶炼,用转炉或电炉炼钢,钢水经二次精炼和连铸后,获得铸坯;b.热轧,铸坯加热到1100~1200℃,开轧温度小于1200℃,终轧温度850℃以上,卷取温度650℃以下;c.常化处理,热轧板进行1050~1180℃(1~20秒)和850~950℃(30~200秒)的常化退火,并进行快速冷却,冷却速度大于25℃/s;d.冷轧,用一次或带中间退火的二次以上冷轧方法轧到成品板厚度,其最终压下率必须超过80%;e.渗氮、脱碳,对轧到成品厚度的钢板进行渗氮处理和脱碳退火,涂布以MgO为主要成分的高温退火隔离剂;f.高温退火及热平整退火,按常规的高温退火及热平整工艺进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渗氮工艺包括,加热段露点-20℃以下;渗氮温度750~900℃;渗氮时间5~50秒;渗氮介质NH3,要求使用干NH3,露点在-20℃以下;保护气氛H2与N2混合气体,H2含量20~75%,气氛露点-20℃以下,NH3浓度0.1~15%;渗氮量50~200pp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先对钢板渗氮再进行脱碳。
5.一种复合功能退火炉,其炉体包括加热段、渗氮段、脱碳段和还原段,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热段、渗氮段、脱碳段和还原段之间设置三个气氛隔离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功能退火炉,其特征是,所述的气氛隔离装置为隔板结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功能退火炉,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热段为辐射管加热或电磁感应加热。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功能退火炉,其特征是,所述的渗氮段、脱碳段和还原段采用电加热方式。
全文摘要
一种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和装置,其组分(重量百分比)为C0.035~0.060%、Si 2.5~3.5%、Mn 0.08~1.8%、S 0.005~0.010%、Als0.015~0.035%、N 0.0050~0.0090%、Sn 0.01~0.15%、P 0.010~0.030%、Cu0.05~0.12%、余Fe。其生产方法包括a.冶炼;b.热轧,铸坯加热到1100~1200℃,开轧温度小于1200℃,终轧温度850℃以上,卷取温度650℃以下;c.常化,热轧板进行1050~1180℃(1~20秒)和850~950℃(30~200秒)的常化退火,并快速冷却;d.冷轧,用一次或带中间退火的二次以上冷轧方法轧到成品板厚度;e.渗氮、脱碳,涂布以MgO为主要成分的高温退火隔离剂;高温退火及热平整退火。
文档编号B21B1/00GK1796587SQ200410099080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7日
发明者张丕军, 刘献东, 陈晓, 孙焕德, 李国保 申请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