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950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机械激振校平装置,尤其是一种对直径在800mm以下的盘式 锯片进行振动时效校平的机器。
技术背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型共振时效工艺即已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目前,智能机 械振动时效工艺有取代热时效和自然时效的趋势。其应用范围主要针对质量较大的铸件、 焊接件和切削加工件进行人工时效处理。目前,面积较大的薄板金属件的整形仍停留在人工校平和自然时效的工艺水平。在盘 式锯片加工行业生产线中,还只能靠视觉和手感进行校正。不仅费工费时,对操作工人技 术水平要求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要利用人工靠视觉和手感对锯片进行校正,提高锯 片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包括振动台IO,振 动台lO下设有减震器ll,其特征在于加载器5与振动台10之间设有上压板6和下压板8,加载器5上的螺柱2直接与振动台IO相连,与工件7和上下压板6, 8接触,螺柱2 的上方套有压簧4和螺母3。加载器5为三点式加压梁,通过三根螺柱2支撑。在振动台 IO上安装多组激振校平装置,且可分别独立运行。上压板6的边缘设有拾振器9。本实用新型在对盘式锯片进行校平时,能一次性进行多组多工件同时时效与校平,通 过振动峰值的扫描,可以检测出时效校平的效果,这将极大地促进锯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由于有针对性激振,当附加应力与残余应力叠加后,达到或超过材料屈服极限时,工件将 发生微观地塑性变形,它将有效地强化工件本身的表面硬度,均化了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 对工件能智能式进行多次时效与校平,直至拾振器所检测到地数据比预设的指标小时,校 平装置自动停机,这就为锯片的平面度质量指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l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以机械激振形式,针对工件的不稳定方向施以附加应力,并 使其发生微观或宏观塑性变形,以达到均化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稳定尺寸精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振动台10,上压板6,下压板8,加载器5,激振器1组成,上压 板6和下压板8之间安装的是工件7,通常按30件左右组装。待加载器5压紧后开启激振 器1。激振器1系变频电机驱动。控制台由拾振器9输入的信息选择激振频率。进行15 20分钟的激振时效与校平。如此反复进行1 2次同样的实施工况,直至达标为止。加载器5上的三根螺柱2直接与振动台IO相连,与工件7和上下压板6, 8接触,螺 柱2的上方装有压簧,每次加压时,必须三点保持均衡。加载架5构成3点对工件进行平 面均匀加载,并在每次进行时效和校平过程中,压力维持不变。第二次激振时,压力须重 新调试。激振器l须在加载量调好后启动,每次激振均是由低频向高频段实施,待进入第一次 峰值激振后,装置便能智能式自动持续往下进行。每次工件时效通常为30分钟左右。经本装置时效校平的锯片,不仅内应力均衡,内应力消除较彻底。几何尺寸稳定,而 且表面备谐振强行硬化,质量有所提高,锯片使用寿命将有明显的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包括振动台(10),振动台(10)下设有减震器(11),其特征在于加载器(5)与振动台(10)之间设有上压板(6)和下压板(8),加载器(5)上的螺柱(2)直接与振动台(10)相连,与工件(7)和上下压板(6,8)接触,螺柱(2)的上方套有压簧(4)和螺母(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其特征在于加载器(5)为三点式 加压梁,通过三根螺柱(2)支撑。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在振动台(10) 上安装多组激振校平装置,且可分别独立运行。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压板(6)的边 缘设有拾振器(9)。
专利摘要一种机械激振式锯片校平装置,特别适合于对直径不大于800mm的盘式锯片进行时效校平。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振动台,振动台下设有减震器,加载器与振动台之间设有上压板和下压板,加载器上的螺柱直接与振动台相连,与工件和上下压板接触,螺柱的上方套有压簧和螺母。激振仪可智能式选择振动峰值对工件进行机械式持续激振,以达到自动时效校平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能一次性进行多组多工件同时时效与校平,提高锯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有效地强化工件本身的表面硬度,均化了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提高了锯片的产品质量。
文档编号B23D63/00GK201109028SQ20072008864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6日
发明者王守斌, 甘焱生, 邢宏良, 郭为群, 明 陈, 雷田荣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