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7349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钎料加工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带状钎料生产中,钎料轧制成带状后,为了去除边缘处的缺陷(如毛刺、飞边、裂纹、油污等),往往需要进行切边处理。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轧制好的带状钎料转到切边机上进行切边,然后再将切边处理后的钎料转到卷制机上进行卷制。这个过程包括了三个独立且分散的加工工序(轧制、切边、卷制)。由于该生产过程中所用的轧制机、切边机和卷制机都有各自的电机,同时使用能耗高且噪音大,再加上生产过程中中间环节多(如搬运环节、装卸环节等),效率低且工人劳动强度大,所以存在很多弊端。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该装置可以很好的将轧制工序和卷制工序衔接起来,能耗低且工作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包括基座和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左、右立板,水平固定在左、右立板之间的下轴上通过轴承套装有下滚刀,位于下轴上方的左、右立板之间设置有上轴,与下滚刀位置相对应的上轴中部固定设置有上滚刀;所述上轴的一端延伸出立板之外,端部设置有转动手轮,在所述左、右立板上设置有调节上轴上下位置的调整机构。所述的调整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右立板上的左、右滑块,所述上轴通过左、右轴承安装在左、右滑块上;在所述左、右滑块下方的左、右立板上分别设置有左、右弹簧,在所述左、右滑块上方的左、右立板上分别设置有左、右调节丝杠。所述左、右调节丝杠的上端分别设置有左、右调整手轮。所述下滚刀和左、右立板之间的下轴上设置有定位套。在所述左、右滑块外侧的左、右立板上分别设置有左、右限位挡板。在所述左、右立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调整方便,整体设备不用电机驱动,节约了能耗,与轧制机和卷制机配套使用,利用卷制机对钎料的作用力被动切边,三者整合成一条完整的加工系统,减少了生产中间环节,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作时,转动左、右调整手轮,使滑块、上轴和上滚刀移动至上、下滚刀之间的间隙合适,从轧制机出来的带状钎料通过上、下滚刀之间的滚切区时,只需人工旋转转动手轮, 使上滚刀转动起来,钎料靠摩擦力被咬合进去进行滚切的同时,带动下滚刀也转动起来,切边后的带状钎料在卷制机上卷制,随后的切边动力源是卷制机对钎料的作用力,上下滚刀均被动转动切边。传统切边与本装置切边的比较
权利要求1.一种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和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 (1)上的左、右立板(2a、2b),水平固定在左、右立板之间的下轴(3),下轴上通过轴承(4)套装有下滚刀(5),位于下轴(3)上方的左、右立板之间设置有上轴(6),与下滚刀(5)位置相对应的上轴中部固定设置有上滚刀(7);所述上轴(6)的一端延伸出立板之外,端部设置有转动手轮(8 ),在所述左、右立板(2a、2b )上设置有调节上轴(6 )上下位置的调整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整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左、右立板(2a、2b)上的左、右滑块(9a、9b),所述上轴(6)通过左、右轴承 (IOaUOb)安装在左、右滑块(9a、9b)上;在所述左、右滑块(9a、9b)下方的左、右立板上分别设置有左、右弹簧(lla、llb),在所述左、右滑块(9a、9b)上方的左、右立板上分别设置有左、右调节丝杠(1加、12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调节丝杠 (12aU2b)的上端分别设置有左、右调整手轮(13a、13b)。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滚刀(5) 和左/右立板之间的下轴(3)上设置有定位套(1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滑块(9a、9b)外侧的左、右立板上分别设置有左、右限位挡板(1如、1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立板(2a、2b )之间设置有加强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状钎料的被动切边装置,包括基座和间隔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左、右立板,水平固定在左、右立板之间的下轴,下轴上通过轴承套装有下滚刀,位于下轴上方的左、右立板之间设置有上轴,与下滚刀位置相对应的上轴中部固定设置有上滚刀;所述上轴的一端延伸出立板之外,其端部设置有转动手轮,在所述左、右立板上设置有调节上轴上下位置的调整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调整方便,整体设备不用电机驱动,节约了能耗,与轧制机和卷制机配套使用,利用卷制机对钎料的作用力被动切边,三者整合成一条完整的加工系统,减少了生产中间环节,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23D19/04GK202239880SQ20112031823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9日
发明者丁天然, 刘文明, 张冠星, 杨继东, 薛行雁, 裴夤崟, 马力, 马国玺, 黄俊兰, 黄成志, 龙伟民 申请人:郑州机械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