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955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顶料翻转机构,尤其涉及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在汽车零件的模具设计中,一般有两种生产方式自动化线生产,人工手动线生产;人工手动生产的取料方式为零件冲压成型后,顶料装置将零件顶起,使其松脱模腔 (零件还在模腔中),然后通过人工伸手进入模腔中拿取零件,送入下一工位。细长零件(如汽车的梁类零件)的模具通常零件距离压力机的工作台距离比较远;或者零件结构比较复杂(如翼子板等)需要用到侧整形的模具中,受斜楔结构的影响,通常模具尺寸较大。这两种情况人工的取件都比较困难。并且,现有的人工生产及取件方式存在以下的缺点1、当模具尺寸大,零件距离压力机工作台面较远时,人工取件困难(适宜人的操作宽度< 600mm); 2、 当模具有斜楔等复杂结构时,操作性就受结构的影响,人工取件比较困难;存在人机工程问题及,影响生产节拍。发明内容[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顶料杆,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导向杆的轴线相平行,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顶料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设有限制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移动的限位制动块,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顶料杆与所述限位制动块之间,所述顶料杆的中部通过第一圆柱销与所述伸缩装置铰接,所述顶料杆的中部设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条形通孔,所述第一圆柱销穿设于所述条形通孔内。[000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料杆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并调节、限制所述第一圆柱销在所述条形通孔移动的角度调节滑块,所述角度调节滑块相对所述顶料杆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顶料杆的轴线相平行,所述角度调节滑块与所述顶料杆通过角度调节销连接。[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料杆上设有至少二个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角度调节孔,所述角度调节销穿设于所述角度调节孔内,所述角度调节滑块的至少局部与所述条形通孔的至少局部相重合。[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角度调节滑块靠近所述条形通孔的一端设有 U形缺口,所述U形缺口与所述条形通孔相适配。[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缩装置为气缸,所述气缸包括缸体和与所述缸体连接的活塞杆,所述缸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末端连接有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所述第一圆柱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的两端连接。[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 所述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的两端连接有第二圆柱销,所述导向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圆柱销与所述顶料杆的一端铰接。[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圆柱销垂直于所述顶料杆,所述第一圆柱销垂直于所述顶料杆,所述第一圆柱销与所述第二圆柱销相平行。[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通孔上,所述限位制动块为限位制动环,所述通孔的最小内径小于所述限位制动环的最大外径。[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移动方向相平行。[00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顶料翻转机构的模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通过伸缩装置顶升顶料杆,通过顶料杆将位于模具内有零件顶起,当顶起到一定高度后,限位制动块与第二固定板接触,导向杆停止上升,但伸缩装置则继续顶升顶料杆,此时,第一圆柱销在伸缩装置的作用沿条形通孔向上移动,而顶料杆受到导向杆的拉力,绕第一圆柱销旋转,将顶起的零件翻转,可以通过控制条形通孔的长短来控制顶料杆的翻转角度,通过顶起、翻转的动作有利于将零件由模具自动转入传送带上,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避免人工取件,影响生产节拍。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顶料翻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顶料翻转机构的顶起、翻转的模拟状态图;[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顶料翻转机构的主视图;[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顶料翻转机构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20]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号为气缸1 ;第一固定板2,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 ;第一圆柱销4 ;角度调节滑块5 ;U形缺口 51 ;角度调节销6 ;顶料杆7 ;角度调节孔71 ;条形通孔 72 ;第二圆柱销8 ;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9 ;第二固定板10 ;导向杆11 ;限位制动环12。[0021]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包括平板状的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 10和不锈钢制成的顶料杆7,其中,所述顶料杆7为直线状,所述第一固定板2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10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的导向杆11,所述导向杆11为圆柱状,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导向杆11的轴线相平行,其中,所述导向杆11垂直于所述第二固定板10,并且,所述导向杆11可以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进行上下滑动,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与所述顶料杆7的一端铰接,所述导向杆11的另一端设有限制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移动的限位制动块,所述第二固定板10位于所述顶料杆7与所述限位制动块之间,可通过所述限位制动块来限制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的移动,即当所述限位制动块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0相接触时,所述导向杆 11停止移动,所述顶料杆7的中部通过第一圆柱销4与所述伸缩装置铰接,所述顶料杆7的中部设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条形通孔72,所述条形通孔72为一字形通孔,所述第一圆柱销4穿设于所述条形通孔72内,所述第一圆柱销4可以在所述条形通孔72内沿所述顶料杆7的轴向方向移动。[0022]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顶料杆7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并调节、限制所述第一圆柱销4在所述条形通孔72移动的角度调节滑块5,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相对所述顶料杆7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顶料杆7的轴线相平行,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与所述顶料杆7通过角度调节销6连接,其中,可以通过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来控制所述第一圆柱销4在所述条形通孔 72内的移动空间,以控制所述顶料杆7的翻转角度。[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顶料杆7上设有至少二个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角度调节孔71,所述角度调节销6穿设于所述角度调节孔71内,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的至少局部与所述条形通孔72的至少局部相重合,其中,可能通过将所述角度调节销6穿设于不同的所述角度调节孔71内,来改变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在所述顶料杆7上的轴向位置,以调节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与所述条形通孔72的重合程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圆柱销4在所述条形通孔72内的移动空间,以控制所述顶料杆7的翻转角度。[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靠近所述条形通孔72的一端设有U形缺口 51,所述U形缺口 51与所述条形通孔72相适配,即所述U形缺口 51的宽度等于所述条形通孔72的宽度。[0025]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伸缩装置为气缸1,所述气缸1包括缸体和与所述缸体连接的活塞杆,所述缸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2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末端连接有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所述第一圆柱销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的两端连接。[0026]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9,所述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9的两端连接有第二圆柱销8,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圆柱销 8与所述顶料杆7的一端铰接。[0027]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圆柱销8垂直于所述顶料杆7,所述第一圆柱销4垂直于所述顶料杆7,所述第一圆柱销4与所述第二圆柱销8相平行,其中,所述第一圆柱销4 为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的第一肘节接头销子,所述第二圆柱销8为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 9的第二肘节接头销子。[0028]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固定板10上设有通孔,所述导向杆11穿设于所述通孔上,所述限位制动块为限位制动环12,所述通孔的最小内径小于所述限位制动环12的最大外径,所述限位制动环12为绕所述导向杆11 一周并径向向外凸起。[0029]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气缸1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 10的移动方向相平行。[0030]如图4所示,一种具有顶料翻转机构的模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中,先将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10分别固定在所述模具的模座上,通过气缸1 的往复运动,带动顶料杆7在气缸1及导向杆11的控制下运动;当运动到设定的位置时,限位制动环12与第二固定板10接触,导向杆11的向上运动停止;顶料杆7在气缸1的作用下,将绕着第一圆柱销4转动,实现翻转,使零件落入输送带;当第一圆柱销4与角度调节滑块5接触时,顶料杆7到达最大的翻转角度;通过角度调节销6可改变角度调节滑块5在顶料杆7上的位置,达到控制其翻转角度的位置。[00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可通过伸缩装置顶升顶料杆7,通过顶料杆7将位于模具内有零件顶起,当顶起到一定高度后,限位制动块与第二固定板10接触,导向杆11停止上升,但伸缩装置则继续顶升顶料杆7,此时,第一圆柱销 4在伸缩装置的作用沿条形通孔72向上移动,而顶料杆7受到导向杆11的拉力,绕第一圆柱销4旋转,将顶起的零件翻转,可以通过控制条形通孔72的长短来控制顶料杆7的翻转角度,通过顶起、翻转的动作有利于将零件由模具自动转入传送带上,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避免人工取件,影响生产节拍,通过气缸1的伸缩运动,可以实现零件在模腔上的自动顶出;可以实现自动翻转,使顶出的零件能自动落入到输送带;不需要人工伸手进入模腔取零件,降低了操作的安全隐患,解决了生产过程的人机工程问题;零件可以自动脱出模腔,落入输送带,减少人工取件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可通过调整角度调节滑块5在顶料杆7上的位置,控制顶料杆7的翻转角度。[0032]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10)和顶料杆 (7),所述第一固定板(2)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10)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的导向杆(11),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导向杆(11)的轴线相平行,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与所述顶料杆(7)的一端铰接,所述导向杆(11)的另一端设有限制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移动的限位制动块,所述第二固定板(10)位于所述顶料杆(7)与所述限位制动块之间,所述顶料杆(7)的中部通过第一圆柱销(4)与所述伸缩装置铰接,所述顶料杆(7)的中部设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条形通孔 (72),所述第一圆柱销(4)穿设于所述条形通孔(7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料杆(7)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并调节、限制所述第一圆柱销(4)在所述条形通孔(72)移动的角度调节滑块(5),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相对所述顶料杆(7)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顶料杆(7)的轴线相平行,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 )与所述顶料杆(7 )通过角度调节销(6 )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料杆(7)上设有至少二个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角度调节孔(71),所述角度调节销(6)穿设于所述角度调节孔(71) 内,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的至少局部与所述条形通孔(72)的至少局部相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靠近所述条形通孔(72 )的一端设有U形缺口( 51),所述U形缺口( 51)与所述条形通 >孔(72 )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装置为气缸(1),所述气缸(1)包括缸体和与所述缸体连接的活塞杆,所述缸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2)固定连接, 所述活塞杆的末端连接有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所述第一圆柱销(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的两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9),所述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9)的两端连接有第二圆柱销(8),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圆柱销(8)与所述顶料杆(7)的一端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柱销(8)垂直于所述顶料杆(7),所述第一圆柱销(4)垂直于所述顶料杆(7),所述第一圆柱销(4)与所述第二圆柱销(8)相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10)上设有通孔,所述导向杆(11)穿设于所述通孔上,所述限位制动块为限位制动环(12),所述通孔的最小内径小于所述限位制动环(12)的最大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的移动方向相平行。
10.一种具有顶料翻转机构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顶料杆,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导向杆的轴线相平行,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顶料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设有限制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移动的限位制动块,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顶料杆与所述限位制动块之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顶料翻转机构的模具。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顶起、翻转的动作有利于将零件由模具自动转入传送带上,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避免人工取件,影响生产节拍。
文档编号B21D45/02GK202278127SQ201120360048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刘娟娟, 崔钦, 谢迎欢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