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模组件及压接方法

文档序号:319644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模组件及压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端子压接到具有信号导体的电线如同轴电缆的压模组件, 以及利用该压模组件的压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现有的屏蔽电线端子连接结构中,连接至内部导体端子的信号导体经由绝缘内罩的而被屏蔽导体覆盖,并且外部导体端子连接至屏蔽电线的末端, 其中屏蔽导体的外周被绝缘外罩覆盖。
现有的屏蔽电线端子连接结构具有线筒,该线筒由用于通过压夹而将屏蔽电线末端的露出屏蔽电线(导体)压接到外部导体端子的一对压接片组成。通过线筒的所述压接片压接屏蔽电线的过程如下。
首先,如图6(a)所示,将压接件40放置在装载有屏蔽电线10的线筒26的之上, 并且使砧座42位于线筒26下面。在压接作业期间,使与线筒一起使用的压接件40从装载有屏蔽电线10的线筒26的上方降低。于是,图中的左侧压接片30b首先接触压接件40的模内壁表面76即浅兜、开始变得沿着模内壁表面76向内弯曲。将压接件40继续进一步下降,于是右侧压接片30a接触压接件40的模内壁表面80即深兜。压接片30a以与左侧压接片30b相同的方式同样开始变得沿着模内壁表面80向内弯曲。
于是,装载有屏蔽电线10的线筒26被压夹在压接件40和位于线筒26下面的砧座42之间。如图6(b)所示,各压接片30a和30b的末端到达压接件40的中央附近的突起 78,从而包绕屏蔽电线10。如图6 (C)所示,线筒26的首先开始变得弯曲的左侧压接片30b的末端通过位于压接件40的中央附近的所述突起78而被向下引导。此外,随后开始变得弯曲的右侧压接片30a被弯曲成压在左侧压接片30b上。将压接件40进一步继续下降,于是到达压接件40 中央附近的突起78的所述压接片30a和30b的末端进一步继续经历弯曲而没有冲突。
关于线筒26,如图6(c)和图6(d)所示,沿着压接件40的具有浅兜的模内壁表面 76弯曲的压接片30b进入到另一侧压接片30a的下方的位置,借此图中的右侧压接片30a 的末端被压夹并且压紧在从左侧弯曲的压接片30b的末端和压接件40的突起78之间。此时压接片30a的末端被压紧在如图6(b)中箭头62所指定的方向。
如图6(d)所示,将压接件40进一步继续下降,并且关于线筒26,左侧压接片30b 的末端进入到右侧压接片30a下方的位置中。因此,右侧压接片30a的末端从右侧和左侧一致地达到位于左侧的压接片30b上。最终,如图6(e)所示,压接片均匀地弯曲到两侧。因此,能够实现屏蔽电线和信号导体之间的不受未对准影响的良好压接状态的屏蔽电线末端连接结构。
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JP-A-2006-14722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屏蔽电线端子连接结构遇到了下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地说,由于来源于如图6 (a)所示意的压接件40的下降行为的振动等,屏蔽电线10并不待在电线筒26上的正常扣压位置。因此,如图7(a)中所示出的间隙H出现在屏蔽电线10和线筒26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a)所示,当线筒26的压接片30a和30b 的末端开始与模内壁表面76和80相干涉(接触)时,线筒26的底部(凹部)不能接触屏蔽电线10。由于此原因,线筒26在相当于该线筒的底部的其中央处弯曲,从而变得自由弯曲。弯曲的曲率变得极小。因此,如果压接件40在前述状态下进一步继续下降,当各压接片30a和30b以彼此隔开所述间隔H的同时包绕屏蔽电线10时,如图7(b)所示,屏蔽电线 10的一部分(上部)在保持挤出的同时被压夹在压接片30a和30b之间。结果,屏蔽电线 10被线筒26不完全地保持,其产生了屏蔽电线10从电线筒26脱出的缺点。类似的问题出现在由多个芯线组成的信号导体和压接并保持在该信号导体上的端子之间。
已经根据该情况而构思了本发明,并且旨在提供一种压模组件及压接方法,其防止当放置在端子形成片上的电线的信号导体被扣压从而被包绕时可能发生的信号导体从端子形成片的两个端部之间的空间挤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该目标,本发明的压模组件以下面描述的⑴和(2)为特征。
(I) 一种压模组件,具有上模和下模,该上模和下模用于将链状端子的端子形成片压接于在电线的一部分处露出的信号导体,所述链状端子具有载架以及连续地设置于所述载架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的平板状的端子形成片;其中,
所述上模具有防挤出凸起以及模内壁表面;该防挤出凸起朝着放置在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上侧上的所述信号导体凸出,该端子形成片被载置在所述下模上;该模内壁表面位于所述防挤出凸起的两侧上,并且用于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并且
当通过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使所述端子形成片压接于所述信号导体时,所述端子形成片被如此折压使得所述防挤出凸起向下挤压所述信号导体,并且所述模内壁表面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使得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两端接近所述防挤出凸起。
(2)在如(I)中定义的压模组件中,所述模内壁表面以锥形的方式形成,使得随着距离所述防挤出凸起的距离增加而开口更宽。
在具有如⑴或⑵中定义的构造的压模组件中,防挤出凸起能防止信号导体从端子形成片两端之间的间隙挤出。
本发明的压接方法以下面提供的(3)为特征。
(3) 一种用于将链状端子的端子形成片压接于在电线的一部分处露出的信号导体的压接方法,所述链状端子具有载架和连续地设置于该载架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的平板状的端子形成片,其中,
防挤出凸起向下挤压所述信号导体,该防挤出凸起形成在第一压模组件的上模上并且朝着放置在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上侧上的信号导体凸出,该端子形成片被载置于所述第一压模组件的下模上;并且,位于防挤出凸起的每一侧上并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的模内壁表面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使得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两端接近所述防挤压凸起;并且其中,
所述端子形成片被第二压模组件折压,使得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两端彼此接近。
在具有与(3)相关的描述的构造的压接方法下,防挤出凸起能防止信号导体从端子形成片两端之间的间隙挤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够防止当放置在端子形成片上的电线的信号导体被扣压从而被包绕时可能发生的、信号导体从端子形成片两端之间的空间挤出。
到此为止已经简要地描述了本发明。此外,本发明的细节将通过参考附图通读将在下面描述的用于完成本发明的实施例而进一步阐明。


图1是示出加工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链状端子的步骤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利用端子形成片扣压图1中所示的电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加工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链状端子的步骤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3(a)至图3(f)是示出步骤的视图。
图4是示出与图3(e)相关的利用端子形成片扣压电线的扣压步骤的说明性视图, 其中图4(a)是示出扣压之前所得到的链状端子的视图,图4(b)是示出扣压之后所得到的链状端子的视图。
图5是示出图4(a)和图4(b)中所示的扣压步骤之后进行的最终扣压步骤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5(a)是示出扣压之前所得到的链状端子的视图并且图5(b)是示出扣压之后所得到的链状端子的视图。
图6是示出现有的压接屏蔽电线的线筒的步骤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a)至图 6(e)是分别示出步骤的视图。
图7是示出现有的线筒的不适当压接变形过程的说明性视图,其中图7(a)和图 7(b)是分别示出过程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 载架
12端子形成片
12a端子形成片本体
12b接触件
13 电线
14信号导体
15载架桥
16 端子
17防挤出凸起
18 上模
18a模内壁表面
19 下模
19a模内壁表面
Gl,H 间隙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考图1至图5(b)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压接方法。
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的链状端子包括载架11和平板状的端子形成片12,该平板状的端子形成片12连续地设置在载架11沿着其纵向方向的多个位置处。端子形成片12 通过压制而形成为端子。电线13的信号导体14的末端被容纳于在压制作业期间所折压的每个端子形成片12中。端子形成片12经由各自的载架桥15连续地设置在载架11沿着其纵向方向的多个位置处。
信号导体14通过将多个芯线14a捆扎而成。信号导体14的末端载置在每个端子形成片12的中央。将端子形成片12的右端和左端朝着载置位置处的信号导体14折压,从而信号导体14被端子形成片12扣压。
在这种情况下,在端子形成片12的两端完全闭合之前;也就是,在端子形成片12 的各个端部彼此接触之前,通过插入在各端部之间的压模组件的防挤出凸起(将在随后描述),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几乎没有间隙地压在该端子形成片12的各个端部之间。如图 2中所示,端子形成片12的两端被扣压到信号导体14,该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被挤压, 由此信号导体14被保持在折压的端子形成片12中,而不会从两端之间的间隙挤出。图2 示出了信号导体14包括7根芯线14a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个数量。即使在一根芯线的情况下,本发明也是可适用的。
将参考图3(a)至图3(f)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链状端子的形成过程连同端子的构造的变化。图3(a)至图3(f)是用于解释压制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链状端子的一系列过程的视图。
首先,将平板状金属板放置在第一挤压切断模块上并且用该第一挤压切断模块冲压,从而如图3(a)所示,形成带状载架11以及连续地设置在载架11沿着其纵向方向延伸的一端处的矩形端子形成片12。端子形成片12由如下部分组成将在后面描述的端子形成片本体12 a,其通过挤压而包绕电线13的信号导体14,以从而与电连接至信号导体;载架桥15,其将端子形成片本体12a连接到载架11 ;以及一对接触件12b,其从端子形成片本体 12a的、与载架11相反的一端延伸。接触件12b朝着它们的末端变细,从而通过后述的扣压作业而呈现出截去顶端的圆锥形状。当端子形成片12已经变成端子时,接触件12b形成该端子的末端(接触其配对端子的区域)。在经由载架桥15而连续地设置在载架11上的端子形成片12中,端子形成片12的靠近接触件12b的区域被认定为前端侧,并且端子形成片 12的靠近载架11的区域被认定为后端侧。
随后,将被第一挤压切断模块挤压切断的端子形成片12放置在第二挤压模块上, 从而进行挤压。在图3(b)中,关于端子形成片12,向连续地连接至载架桥15的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中央折压两个接触件12b和其间夹有该载架15的所述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侧。假设将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中央作为底侧,此时所得到的端子形成片12的横截面轮廓形成为大致U形的结构,其中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侧从该中央的两端垂直竖立。
将被第二模块挤压的端子形成片12放置在第三挤压模块上并且使该端子形成片 12受到进一步的压力加工。在图3(c)中,关于端子形成片12,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前端侧的大致一半是闭合的。具体地说,以使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端的前端侧的大致一半彼此接近的方式来挤压该端子形成片本体12a。同时,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后端侧的大致一半如图3(b)所示地向上打开;换句话说,端子形成片12a的两侧从该端子形成片本体 12a的中央的两端垂直竖立,从而形成大致U形的结构。
在图3(d)中,将暴露在电线13的一端处的信号导体14放置在端子形成片本体 12a的后端上。由于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后端侧的大致一半仍旧向上打开,所以信号导体 14能够被放置在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中央。
随后,端子形成片本体受到第三模块的压力加工,随之,将其端子形成片本体12a 载置有导体14的端子形成片12放置在第四挤压模块上,从而进一步经受压力加工。如图 3(e)中所示,关于端子形成片12,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放置有电线13的信号导体14的后端侧的大致一半被闭合。具体地说,以使得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侧的后端侧的大致一半彼此接近的方式形成该端子形成片本体12a。
端子形成片12经历如图3(a)至3 (e)所示的加工,由此电线13的信号导体14连接至端子形成片本体12a并且同时形成为端子的结构。随后,将被第四模块挤压的端子形成片12放置在第五挤压切断模块上。如图3(f)所示,将载架11的在载架桥15两侧的区域切断。因此,形成了连接到电线13的信号导体14的端子16。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链状端子可以通过将端子形成片12挤压成端子的结构的这一步骤和通过将所述端子连接到电线13的信号导体14的这一步骤利用一系列压力加工操作而形成。具体地说,与现有技术比较,没有必要将压力加工的端子从压模组件中取出并且将所述端子放置在装备有砧座和挤压件的设备上。由于此原因,能够试图提高用于生产装备有端子的电线的加工效率。
顺便提及,在图3(d)示出的步骤中,从电线13的一端暴露出的信号导体14被放置在两端都垂直竖立的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中央的U型区域中。随后,如图3(e)所示, 将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中央的两端闭合。在将两端闭合的过程中,设置在压模组件(第四模块)中的防挤出凸起插入在各端部之间。当防挤出凸起被插入在各端部之间时,该防挤出凸起从上向下挤压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因此,芯线14a彼此紧凑地交迭,从而减小了整个信号导体14的外径。此外,信号导体14与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U形上部内部产生紧密接触。对于各过程的压力加工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图4(a)和图4(b)示出由具有防挤出凸起17的上模18和用于支撑被挤压成字母 U形的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下模19组成的、用于扣压端子形成片本体的过程。上模18在其下侧具有一对模内壁表面18a,该对模内壁表面18a形成为向下开口的V形槽。形成模内壁表面18a的V形槽的深度和长度预先设置成与作为扣压对象的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尺寸、信号导体14的横截面区域等一致。彼此相对的V形的模内壁表面18a的角度设置成落入80°至100°的范围,优选85°至95°的范围。矩形的防挤出凸起17突出地设置在模内壁表面18a彼此交叉的区域;也就是说,在V形的底部附近。因此,模内壁表面18a被定位在防挤出凸起17的两侧上。
防挤出凸起17是比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厚度大并且不向下突出至超过上模18 的下端的凸起。防挤出凸起17朝着位于下模上所载置的端子形成片本体12a上的芯线14a 突出。在合拢端子形成片本体12a从而包绕定位在端子形成片本体12a上的信号导体14时,防挤出凸起17执行从上挤压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的作用。
同时,下模19在其与V形模内壁表面18a和18a相对的上侧处具有大致半圆的模内壁表面19a。模内壁表面19a的尺寸和形状也被设置成能够连同模内壁表面18a —起对载置在端子形成片本体12a上的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进行固定扣压。因此,当从电线13 露出的信号导体14被扣压至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U形部分,从而如图3(d)所示封闭端子形成片本体12a时,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U形部分被载置在下模19的半圆的模内壁表面19a上,并且如图4 (a)所示,信号导体14被设置在U形部中。
现在使上模18降低(下落),从而使得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端接触上模18的 V形模内壁表面18a。将上模18进一步降低,使两端开始沿着各个模内壁表面18a以相等的量开始折压,从而变得朝着信号导体14弯曲。信号导体14因而被端子形成片本体12a 包绕,随着上模18的下降动作,防挤出凸起17穿过端子形成片两端之间的间隙,从而在U 形部分中从上向下挤压信号导体14。结果状态如图4(b)中所示的一样,并且端子形成片本体12a被折压成使得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端接近防挤出凸起17。进入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端之间的间隙中的所述防挤出凸起17与该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端之间的间隙Gl优选被设置成与组成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的外径D相同或略小。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经由间隙Gl从包绕信号导体14的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内部逸出(挤出)到外部。
接下来,通过提升上模18使上述的、扣压信号导体14的端子形成片12从下模19 分离。这样分离的端子形成片12中的信号导体14具有凹口 14b,该凹口 14b是由于一些芯线14a局部凹进成矩形而形成的,并且凹口 14b面对仍然保持打开端子形成片12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因此,如图5(a)和5(b)所示,准备了分离的精加工压模组件21,并且端子形成片12在使用该压模组件21的较强挤压下受到扣压,使得端子形成片12呈现大致圆筒状的横截面(在如图3(e)所示的通过使用第四模块进行的压力加工中,同样包括通过使用精加工压模组件21进行的压力加工)。如图5(a)和5(b)所示,压 模组件21由上模22和下模 23组成。半圆的朝向下的模内壁表面22a形成在上模22的下侧中。与朝向下的模内表面 22a同样形状和尺寸的朝向上的模内壁表面23a形成在下模23的上侧中。朝向下的模内壁表面22a和朝向上的模内壁表面23a指向这两个壁表面沿着垂直方向彼此面对的位置。
因此,如图5(a)所示,将已经扣压信号导体14并且已经如图4(a)和4(b)所示从下模19分离(移除)的端子形成片12放置在朝向上的下模23的模内壁表面23a上。随后,将上模22下降,从而通过朝向下的模内壁表面22a朝着下模23挤压端子形成片12。此时端子形成片本体12a被如此折压使得端子形成片本体12a的两端彼此接近。此外,端子形成片12形成为使得端子形成片12的横截面轮廓形成为沿着朝向下的模内壁表面22a和朝向上的模内壁表面23a的构造的大致圆形,如图5(b)所示。
通过上模22和下模23这样形成的信号导体14和端子形成片12形成了呈现如图 2所示的圆形横截面轮廓的端子,并且在该端子中端子形成片12中的芯线14a彼此紧密接触,芯线14a和端子形成片12保持电导通性。在这样的端子中,如上所述,在扣压操作期间, 电线13不会从端子形成片12中挤出,并且因此预期的机械强度和电连接变得可行。
关于防止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在扣压操作期间从端子形成片两端之间的间隙挤出的情形,本实施例提供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如下情形当屏蔽电缆的屏蔽电线通过端子形成片例如线筒固定扣压时,防止屏蔽电线的一部分从端子形成片两端之间的间隙挤出。
如上,通过本发明的压模组件和压接方法,将载置有信号导体14的端子形成片12 扣压,从而在信号导体14被挤压的同时包绕该信号导体14,从而可靠地避免信号导体14的芯线14a从端子形成片12的两端之间的间隙挤出。因此,能够防止当载置在端子形成片上的电线的信号导体被扣压从而被包绕时可能发生的信号导体从端子形成片两端之间的间隙挤出。
虽然已经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变更和改进。
本发明基于2010年7月1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10-160694),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压模组件和压接方法产生了这样的优点能够防止当装载在端子形成片上的电线的信号导体被扣压从而被包绕时可能发生的信号导体从端子形成片之间的间隙挤出。
权利要求
1.一种压模组件,包括上模和下模,该上模和下模用于将链状端子的端子形成片压接于在电线的一部分处露出的信号导体,所述链状端子具有载架以及连续地设置于所述载架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的平板状的端子形成片;其中,所述上模具有防挤出凸起以及模内壁表面;该防挤出凸起朝着放置在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上侧上的所述信号导体凸出,该端子形成片被载置在所述下模上;该模内壁表面位于所述防挤出凸起的两侧上,并且用于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并且当通过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使所述端子形成片压接于所述信号导体时,所述端子形成片被如此折压使得所述防挤出凸起向下挤压所述信号导体,并且所述模内壁表面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使得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两端接近所述防挤出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模组件,其中,所述模内壁表面以锥形的方式形成,使得随着距离所述防挤出凸起的距离增加而开口更宽。
3.一种用于将链状端子的端子形成片压接于在电线的一部分处露出的信号导体的压接方法,所述链状端子具有载架和连续地设置于该载架在其纵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的平板状的端子形成片,其中,防挤出凸起向下挤压所述信号导体,该防挤出凸起形成在第一压模组件的上模上并且朝着放置在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上侧上的信号导体凸出,该端子形成片被载置于所述第一压模组件的下模上;并且,位于防挤出凸起的每一侧上并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的模内壁表面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使得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两端接近所述防挤压凸起;并且其中,所述端子形成片被第二压模组件折压,使得所述端子形成片的两端彼此接近。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模具和压接方法,其能够防止当装载在端子形成片上的电线的信号导体被扣压从而被包绕时可能发生的信号导体从端子形成片之间的间隙挤出。在本发明中,上模(18)包括防挤出凸起(17)以及模内壁表面(18a);该防挤出凸起(17)朝着放置在所述端子形成片(12)的上侧上的所述信号导体(14)凸出,该端子形成片(12)被载置在所述下模(19)上;该模内壁表面(18a)位于所述防挤出凸起(17)的两侧上,并且用于折压所述端子形成片(12)。当利用上模(18)和下模(19)将端子形成片(12)压接至信号导体(14)上时,防挤出凸起(17)向下挤压信号导体(14),并且模内壁表面(18a)折压端子形成片(12),使得端子形成片(12)的两端接近防挤出凸起(17)。
文档编号B21D39/00GK103004038SQ20118003485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5日
发明者森川大史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