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闭式切边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是一种应用于锻造生产时的切边加工模具的改进发明。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普通的锻造切边模具为开式切边。会产生以下缺点1、由于在切边过程中,切边下模未对锻件进行支承与压紧,锻件在切边瞬间由于剪切产生的拉应力使其翘曲变形,严重影响产品精度。2、由于普通切边模产品仅依靠下模工作面定位,定位精度随着工作面的磨损而降低,导致切边产生毛刺,从而增加打磨工序,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能避免锻件产生锻造切边变形与毛刺的模具。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种闭式切边模具,包括有上模座及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有冲头,所述冲头内设有与工件形状相匹配的形腔,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带刃口的模头, 所述模头上也设有冲口槽,所述刃口设置在冲口槽的边缘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上还设有可滑动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在工况状态下与冲头内的形腔构成一封闭式切边腔,并且所述支撑座未工作时其顶部平面高于冲口槽平面,裁切时其平面逐渐低于冲口槽平面。所述支撑座的底部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底部设有弹性元件。本发明锻件精确定位于下模支承座中,支承座又以O. 02-0. 03毫米的间隙滑动配合于下模刃口中。锻件在完成切边动作之前,首先上模向下移动,直到压紧锻件与下模支承座贴实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此时锻件在封闭的型腔继续向下运动,直到切边工作完成。 这样就形成了锻件的切边加工是在精确定位的封闭空间内进行的,完全避免了锻件变形的产生和毛刺的产生。倍,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与进步。
图I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发明结构侧视图3为本发明结构俯视图4为本发明工作准备时结构示意图5为本发明上模向下运动时结构示意图6为本发明上模向下运动至贴紧工件时结构示意图7为本发明上下模共同压紧工件继续向下运动进行废边切除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表示了本发明的结构及其实施例,下面再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其实施例的有
3关细节及工作原理。该种闭式切边模具,包括有上模座I及下模座2,所述上模座上设有冲头3,所述冲头内设有与工件形状相匹配的形腔7,所述下模座2上设有带刃口的模头,所述模头上也设有冲口槽(图中未示出),所述刃口设置在冲口槽的边缘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上还设有可滑动的支撑座6,所述支撑座6在工况状态下与冲头内的形腔7构成一封闭式切边腔并且所述支撑座6未工作时其顶部平面高于冲口槽平面,裁切时其平面逐渐低于冲口槽平面,所述支撑座6的底部设有定位销9,所述定位销底部设有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为弹簧8,弹簧套在定位销上9,冲切完毕后,其弹簧会将支撑座又复位至初始状态,进行下一次冲切。本发明锻件精确定位于下模支承座中,支承座又以O. 02-0. 03毫米的间隙滑动配合于下模刃口中。锻件在完成切边动作之前,首先上模向下移动,直到将上模将工件与下模支承座贴实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因为下模支撑座上的弹簧会将支撑座将工件向上模上顶住,因此封闭的形腔就这样被构成了,此时工件在封闭的型腔继续与支撑座一起向下运动,当运动至下模的冲口槽刃口处时,上模上的冲头继续向下运动,当工件的周边接触刃口处时,冲头的压力会对工件进行切边,而由于在切边过程中,支撑座一直是与工件一起运动的,并且支撑座底部的弹簧有一个向上的力一直托着工件在进行废边切除,直到切边工作完成,这样就形成了锻件的切边加工是在精确定位的封闭空间内进行的,完全避免了锻件变形的产生和毛刺的产生。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与进步。
权利要求
1.一种闭式切边模具,包括有上模座(I)及下模座(2),所述上模座上设有冲头(3), 所述冲头内设有与工件形状相匹配的形腔(7),所述下模座(2)上设有带刃口的模头,所述模头上也设有冲口槽,所述刃口设置在冲口槽的边缘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上还设有可滑动的支撑座(6),所述支撑座(6)在工况状态下与冲头内的形腔(7)构成一封闭式切边腔,并且所述支撑座(6)未工作时其顶部平面高于模头上冲口槽平面,裁切时其平面逐渐低于冲口槽平面。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闭式切边模具,其特征所述支撑座(6)的底部设有定位销(9),所述定位销底部设有弹性元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闭式切边模具,包括有上模座及下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上还设有可滑动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在工况状态下与冲头内的形腔构成一封闭式切边腔,并且所述支撑座未工作时其顶部平面高于冲口槽平面,裁切时其平面逐渐低于冲口槽平面,本发明锻件精确定位于下模支承座中,支承座又间隙滑动配合于下模刃口中,锻件在完成切边动作之前,首先上模向下移动,直到压紧锻件与下模支承座贴实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此时锻件在封闭的型腔继续向下运动,直到切边工作完成,这样就形成了锻件的切边加工是在精确定位的封闭空间内进行的,完全避免了锻件变形的产生和毛刺的产生。
文档编号B21D28/14GK102601211SQ201210078309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3日
发明者刘刚 申请人:浙江正昌锻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