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轨道辊轧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涉及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轨道的辊轧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整车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又对整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没有整车的自主品牌,强大零部件体系的研发创新能力难以迸发,没有强大零部件体系的支撑,自主品牌的做大作强将难以为继。因此,汽车零部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质量,决定着汽车的使用寿命。辊轧成型是使用一组连续机架来把不锈钢轧成复杂形状。辊子的顺序是这样设计的,即每个机架的辊型可连续使金属变形,直到获得所需的最终形状。汽车上的滑门轨道是承载滑门滑动的主要支架,轨道的质量好坏严重影响这滑门的灵活性,现有的轨道一般是冲压成型或液压成型,但存在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实用内容本实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的轨道辊轧成型装置。本实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汽车轨道辊轧成型装置,包括箱体、轧辊和传动装置,所述箱体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所述箱体内安装有11组轧辊,轧辊两侧设置有与之相连接的齿轮, 轧辊包括上轧辊和与之对应的下轧辊,所述传动装置设置在箱体内,包括电机和与之相连的减速机,所述传动装置通过连杆与齿轮连接。所述进料口两侧设有定位板,所述出料口 4前端设有一校正辊10。所述第一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75°,第二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60°,第六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35°,第八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15°。本实用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结构简单合理,通过11组轧辊的连续性工作使金属变形,获得所需要的最终形状,效率高、速度快。
图I为本实用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产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0015]一种汽车轨道辊轧成型装置,包括箱体1、轧辊2和传动装置,箱体1 一端设有进料口 3,另一端设有出料口 4,进料口 3两侧设有定位板9,定位钢板,防止其左右晃动,出料口4前端设有一校正辊10,箱体I内安装有十一组轧辊2,第一组轧辊11的折弯角度为75°,第二组轧辊12的折弯角度为60°,第六组轧辊13的折弯角度为35°,第八组轧辊14的折弯角度为15°,轧辊2两侧设置有与之相连接的齿轮5,轧辊2包括上轧辊和与之对应的下轧辊,传动装置设置在箱体1内,传动装置包括电机6和与之相连的减速机7,传动装置通过连杆8与齿轮5连接。本实用是这样实施的钢板从进料口 3进入到辊轧机内,由电机6带动齿轮5转动从而带动轧辊2滚动,通过第一组轧辊、第二组轧辊一直到最后一组轧辊的辊压后从出料口 4出来并经校正辊10校正后即可得到如图3所示的产品。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范围内。本实用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轨道辊轧成型装置,包括箱体、轧辊和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所述箱体内安装有11组轧辊,轧辊两侧设置有与之相连接的齿轮,轧辊包括上轧辊和与之对应的下轧辊,所述传动装置设置在箱体内,包括电机和与之相连的减速机,所述传动装置通过连杆与齿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汽车轨道辊轧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两侧设有定位板,所述出料口(4)前端设有一校正辊(10)。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汽车轨道辊轧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75°,第二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60°,第六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35°,第八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15°。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轨道辊轧成型装置,属于汽车零部件生产设备领域,包括箱体、轧辊和传动装置,所述箱体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进料口两侧设有定位板,出料口4前端设有一校正辊10,所述箱体内安装有11组轧辊,轧辊两侧设置有与之相连接的齿轮,轧辊包括上轧辊和与之对应的下轧辊,所述第一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75°,第二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60°,第六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35°,第八组轧辊的折弯角度为15°,所述传动装置设置在箱体内,包括电机和与之相连的减速机,所述传动装置通过连杆与齿轮连接。本实用结构简单合理,通过11组轧辊的连续性工作使金属变形,获得所需要的最终形状,效率高、速度快。
文档编号B21H8/00GK202639175SQ20122025121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陈昌志, 陈静, 张栋平, 陈文明, 陈昌义 申请人:安徽大为汽车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