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5552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车模具,具体地说是一种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滑车模具或子母斜楔模具,采用上模驱动装置,来驱动下模滑车的工作。而在制件有负角的侧修、侧翻整结构时常采用驱动滑车机构的形式以达到预期的工艺设计效果。现有技术中滑车模具或子母斜楔模具的基本原理参考图1与图2,它们分别为上模与下模滑车在驱动接触瞬间的状态图、驱动行程到底时的状态图。如图1所示,在驱动接触的瞬间,图1中所示的D部位虽然磨损较轻,但是:①A部位受冲击力的分力大,因为驱动瞬时侧向分力长时间累积会造成模具侧驱动机构的精度,有的甚至会导致滑车的断裂,从而影响模具滑车强度和使用寿命;另外,驱动滑车受瞬时的侧向分力产生微量振动和瞬时的噪音C部位磨损严重,模具在批量生产几万件后,由于磨损不均匀,靠近上模驱动侧磨损严重且磨损间隙较大,会造成后期维修成本增加B部位容易出现断裂现象、影响装置的寿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在下滑车驱动导板附近侧设置一套反侧向力的导板倒滑装置,吸收瞬间产生的冲击力和驱动分力产生的微量振动,使磨损均匀,保证模具滑车的强度和使用寿命,进而保证斜楔滑车在正常工作状态的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包括上模座驱动器、下模滑车、斜楔驱动导板、梯形导板、下模导板、下模座、上模座,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下模滑车的相应于固定有斜楔驱动导板的一侧部的外侧壁,与下模座之间,设有反侧向力机构;所述反侧向力机构包括固联于下模滑车的所述外侧壁上的侧向力传导元件,及支撑于下模座上的侧向力吸收元件;所述侧向力吸收元件位于侧向力传导元件的下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侧向力传导元件为与下模滑车成一体式结构的水平向外侧延伸的传力块,底部带有工作面;所述下模座的相应于传力块的下方部位,带有向上延伸的支撑块,支撑块上嵌有顶面高出支撑块顶面的滑车反侧导板作为吸力元件,吸力元件与下模滑车滑动配合;梯形导板的工作面与斜楔驱动导板的工作面相接触瞬间,滑车反侧导板的顶面与传力块的工作面相接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力块的工作端即相应于滑车反侧导板上方的部位,带有向下的延伸端;滑车反侧导板的工作面即顶面,与传力块工作面即底面,为相适配的结构,二者间相接触时相互吻合。[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延伸端的底面、滑车反侧导板的顶面,均为水平面。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上模驱动器达到闭合行程时,梯形导板和斜楔驱动导板瞬时接触,此时下模滑车受到的冲击力被滑车反侧导板吸收,上模驱动器通过梯形导板的斜向分力使下模滑车开始受力运动,当梯形导板的侧面和斜楔驱动导板的侧面相接触时,即完成了一个工作周期。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下滑车驱动导板附近侧设置一套反侧向力的导板倒滑装置,吸收瞬间产生的冲击力和驱动分力产生的微量振动,使磨损均匀,保证模具滑车的强度、精度和使用寿命,进而保证斜楔滑车在正常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另外,能够免去模具后期因微观冲击分力导致的模具磨损加剧和间隙变大等导致的维修成本。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滑车模具或子母斜楔模具。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滑车模具或子母斜楔模具驱动接触瞬间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滑车模具或子母斜楔模具在驱动行程到底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I部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驱动接触瞬间斜楔驱动导板3的受力分析图。图中:1 一上模座驱动器;2—下模滑车;3—斜楔驱动导板;4一滑车反侧导板;5—梯形导板;6—下模导板;7—下模座;8—上模座;9一吸力块;10—支撑块;F—瞬时冲击合力;F1—水平方向分力,F2—竖直方向分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种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参考图3与图4,它包括上模座驱动器1、下模滑车2、斜楔驱动导板3、梯形导板5、下模导板6、下模座7、上模座8。其中:上模座驱动器I固定在上模座8上,梯形导板5固定在上模座驱动器I上,斜楔驱动导板3固定在下模滑车2上,下模导板6固定在下模座7上。斜楔驱动导板3和梯形导板5滑动配合运动;下模滑车2和下模导板6滑动配合运动;当模具闭合时,斜楔驱动导板3受梯形导板5的分力和下模滑车2 —起向左运动。本实施例的以上结构特征,与现有技术相同。本实施例区别现有技术的结构特征在于:下模滑车2的相应于固定有斜楔驱动导板3的左侧的外侧壁,与下模座7之间,设有反侧向力机构。具体地,该反侧向力机构包括固联于下模滑车2的左侧外侧壁上的侧向力传导元件,及支撑于下模座7上的侧向力吸收元件;侧向力吸收元件位于侧向力传导元件的下方。[0026]侧向力传导元件为与下模滑车2成一体式结构的水平向左侧延伸的传力块9,传力块9的工作端部即左端部位,带有向下的延伸端,使传力块9的整体结构呈反7字形。下模座7的相应于传力块9的下方部位,带有向上延伸的支撑块10,支撑块10上嵌有顶面高出支撑块10顶面的滑车反侧导板4作为吸力元件,吸力元件与下模滑车2滑动配合。滑车反侧导板4的工作面即顶面,与传力块9的工作面即底面,均为水平面。梯形导板5的工作面与斜楔驱动导板3的工作面相接触瞬间,滑车反侧导板4的工作面与传力块9的工作面相接触。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①压力机开模状态,上模座8带动压件器处于原始自重状态。下模滑车2处于行程初始状态。②当压力机闭合时,上模座8带动压件器往下运动,压件器先接触下模座7型面并压紧,然后梯形导板5和斜楔驱动导板3瞬时接触,产生垂直于斜楔驱动导板3斜接触面的瞬时冲击合力F,其向左的水平方向分力Fl推动下模滑车2开始向左运动;由于此处模具增加了反侧向力机构,反侧向力机构通过滑车反侧导板4吸收了瞬时接触时的竖直方向分力F2,使下模滑车2与下模座结构上安装的导板磨损均匀,下模滑车2运动平稳。驱动接触瞬间,斜楔驱动导板3的受力分析图见图5。③当压力机继续往下运动时,上模座8的梯形导板5和下模座7的梯形的斜楔驱动导板3由两个斜面接触转化成两个导板的立面接触,下模滑车2到达行程终点限位,下模滑车2运动结束。④当压力机继续往下运动到设定的模具闭合高度规定值,此时上下模具到达闭合行程限位,压力机停止往下运动,上模的运动结束整个的模具机构运动结束。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包括上模座驱动器、下模滑车、斜楔驱动导板、梯形导板、下模导板、下模座、上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滑车的相应于固定有斜楔驱动导板的一侧部的外侧壁,与下模座之间,设有反侧向力机构; 所述反侧向力机构包括固联于下模滑车的所述外侧壁上的侧向力传导元件,及支撑于下模座上的侧向力吸收元件;所述侧向力吸收元件位于侧向力传导元件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力传导元件为与下模滑车成一体式结构的水平向外侧延伸的传力块,底部带有工作面;所述下模座的相应于传力块的下方部位,带有向上延伸的支撑块,支撑块上嵌有顶面高出支撑块顶面的滑车反侧导板作为吸力元件,吸力元件与下模滑车滑动配合;梯形导板的工作面与斜楔驱动导板的工作面相接触瞬间,滑车反侧导板的顶面与传力块的工作面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块的工作端即相应于滑车反侧导板上方的部位,带有向下的延伸端;滑车反侧导板的工作面即顶面,与传力块工作面即底面,为相适配的结构,二者间相接触时相互吻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端的底面、滑车反侧导板的顶面,均为水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反侧向力机构的滑车模具,其下模滑车的相应于固定有斜楔驱动导板的一侧部的外侧壁,与下模座之间,设有反侧向力机构;所述反侧向力机构包括固联于下模滑车的所述外侧壁上的侧向力传导元件,及支撑于下模座上的侧向力吸收元件;所述侧向力吸收元件位于侧向力传导元件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在下滑车驱动导板附近侧设置一套反侧向力的导板倒滑装置,吸收瞬间产生的冲击力和驱动分力产生的微量振动,使磨损均匀,保证模具滑车的强度和使用寿命,进而保证斜楔滑车在正常工作状态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滑车模具或子母斜楔模具。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2984449SQ20122064894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
发明者李洪波, 李志峰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