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586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锻件模具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中模套是橡胶轮胎成型模具中用于传递硫化机动力和驱动模具的部件,其锻件的加工方式多是先用锻件模具加工成截面为矩形结构的锻件,然后再将锻件切割成接近产品外形的形状后进行精加工,这种方式存在切削余量大、浪费材料、加工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其具有切削余量小、省料和加工成本低的特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中模套锻件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其包括芯辊和主模,其中,所述芯辊的两端对应设置有安装段,两个安装段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圆柱段、芯辊斜锥段、第二圆柱段和第三圆柱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三圆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所述主模设置于所述芯辊的一侧,所述主模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孔,且所述主模包括位于底部的圆柱段和位于上部的主模斜锥段。

特别地,所述芯辊斜锥段上小下大,且其侧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4.5°。

特别地,所述第二圆柱段和第三圆柱段通过内凹的r60圆弧连接。

特别地,所述主模斜锥段的侧壁向内侧倾斜,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

特别地,所述主模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向外侧延伸的凸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能够加工出更接近产品形状的锻件,后续加工的切削余量小,节省材料,加工成本低,同时模具为锻件加工留有一定的压延空间,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的芯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包括芯辊1和主模2,所述芯辊1和主模2之间设置锻件3,所述芯辊1的两端对应设置有安装段4,所述安装段4上均并列设置有若干个不同大小的圆锥台。两个安装段4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圆柱段5、芯辊斜锥段6、第二圆柱段7和第三圆柱段8,所述第一圆柱段5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段7的直径,所述第三圆柱段8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圆柱段5的直径,所述芯辊斜锥段6上小下大,且其侧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4.5°,所述第二圆柱段7和第三圆柱段8通过内凹的r60圆弧连接。

所述主模2设置于所述芯辊1的一侧,所述主模2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孔9,且所述主模2包括位于底部的主模圆柱段10和位于上部的主模斜锥段11,所述主模斜锥段11的侧壁向内侧倾斜,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所述主模2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向外侧延伸的凸棱12。

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事例限 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其包括芯辊和主模,其中,所述芯辊的两端对应设置有安装段,两个安装段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圆柱段、芯辊斜锥段、第二圆柱段和第三圆柱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三圆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所述主模设置于所述芯辊的一侧,所述主模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心孔,且所述主模包括位于底部的圆柱段和位于上部的主模斜锥段。上述中模套锻件成型模具能够加工出更接近产品形状的锻件,后续加工的切削余量小,节省材料,加工成本低,同时模具为锻件加工留有一定的压延空间,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许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许斌
技术研发日:2016.06.13
技术公布日:2017.1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