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9454阅读:8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导柱固定于下模组件的下模板上,导套固定设置于上模组件的上模板上,且导套套在导柱的外部;所述上模组件中的上垫板和固定板依次固定于上模板的下侧,凸模通过压块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下模组件中的下垫板和凹模依次固定安装在下模板的上侧,且凹模与凸模上下对位。本实用新型上下模板通过导柱、导套精密滑动配合,凸模固定在上固定板上,并和小导柱同时贯穿通过卸料板,与下模板上的凹模孔对应,小导柱与凹模上的导柱孔精密定位,确保切筋模具的凸模与凹模不错位。该模具结构简单,适于品种多、批量小的片式钽电容器、模压陶瓷电容器产品引线框架正极分离的切筋。
【专利说明】
一种贴片电容器弓I线框架的切筋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贴片电容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贴片电容器技术的发展迅速,新产品的技术开发要求时间周期短,品种规格多,产量小,见效快。如底面电极、有机钽、模压陶瓷电容器、大规格大容量片式钽等产品引线框架的正极分离,以便于后工序的老化、筛选、测量、编带。如果使用全自动切筋系统,其结构复杂,专业性高,制造时间周期长,价格昂贵,一般一套全自动切筋系统价格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仅适用于贴片电容器的批量生产,不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研制“短、平、快”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该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通过凸模、凹模及小导柱与凹模的精密配合,上下模板通过导柱、导套精密定位,确保模具的上下模在切筋时刀口不错位,满足产品正极切筋分离的要求。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导柱和导套,导柱固定于下模组件的下模板上,导套固定设置于上模组件的上模板上,且导套套在导柱的外部;所述上模组件中的上垫板和固定板依次固定于上模板的下侧,凸模通过压块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下模组件中的下垫板和凹模依次固定安装在下模板的上侧,且凹模与凸模上下对位。
[0006]还包括卸料板,卸料板置于凹模上且与卸料螺钉的下端固定连接,卸料螺钉的上端贯穿上垫板和固定板并活动置于上模板上的通孔中,卸料螺钉上还套有卸料弹簧,所述凸模贯穿卸料板与凹模上下对位。
[0007]所述固定板上还固定设置有小导柱,小导柱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板上,下端插在卸料板、凹模和下垫板的避让孔中,并可在避让孔中滑动。
[0008]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上分别设置有限位柱。
[0009]所述下模板上的两个限位柱之间还设置有翻料板,翻料板通过套筒弹簧安装在限位柱上。
[0010]所述翻料板上设置有与凹模上设置的定位钉相对应的U型槽。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上、下模板通过导柱、导套精密滑动配合,凸模固定在上固定板上,并和小导柱同时贯穿通过卸料板,与下模板上的凹模孔对应,小导柱与凹模上的导柱孔精密定位、滑动配合,确保切筋模具的凸模与凹模不错位。该模具结构简单,制造周期短,造价低,易于维修,特别适用于转型块、新产品研制开发、品种多、批量小的片式钽电容器、模压陶瓷电容器产品引线框架正极分离的切筋。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3]图2是图1去掉上模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图2沿A-A的剖视图;
[0015]图4是图1中凸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图4的左视图;
[0017]图6是图1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是图1中卸料板的结构不意图;
[0019]图8是图1中凹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9是图1中翻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1-连接板,2-上模板,3-上垫板,4-固定板,5-压块,6_凸模,7_卸料板,8_凹模,9-下垫板,10-下模板,11-导柱,12-导套,13-卸料螺钉,14-卸料弹簧,15-小导柱,16-翻料板,17-套筒弹簧,18-限位柱,19-定位钉,20-U型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3]如图1?9所示的一种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导柱11和导套12,导柱11固定于下模组件的下模板10上,导套12固定设置于上模组件的上模板2上,且导套12套在导柱11的外部;所述上模组件中的上垫板3和固定板4依次固定于上模板2的下侧,凸模6通过压块5固定在固定板4上;所述下模组件中的下垫板9和凹模8依次固定安装在下模板10的上侧,且凹模8与凸模6上下对位。
[0024]还包括卸料板7,卸料板7置于凹模8上且与卸料螺钉13的下端固定连接,卸料螺钉13的上端贯穿上垫板3和固定板4并活动置于上模板2上的通孔中,卸料螺钉13上还套有卸料弹簧14,所述凸模6贯穿卸料板7与凹模8上下对位。
[0025]所述固定板4上还固定设置有小导柱15,小导柱15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板4上,下端插在卸料板7、凹模8和下垫板9的避让孔中,并可在避让孔中滑动。
[0026]所述上模板2和下模板10上分别设置有限位柱18。
[0027]所述下模板10上的两个限位柱18之间还设置有翻料板16,翻料板16通过套筒弹簧17安装在限位柱18上。限位柱18分别对应安装在上模板2和下模板10上,用来调整限制凸模6切入凹模8的深度,所述翻料板16、翻料板套筒弹簧17利用下限位柱18固定在下模板10上,用以将切筋后的产品取出。
[0028]所述翻料板16上设置有与凹模8上设置的定位钉19相对应的U型槽20。
[0029]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连接板I安装固定在上模板2上,与液压切筋设备连接传递切筋动力,所述凸模6通过压块5固定在固定板4上,并与卸料板7精密滑动配合,所述卸料板7通过卸料螺钉13、卸料弹簧14连接在上模板2上,所述下模板上安装有下垫板9和凹模8,在凹模8上固定安装有定位钉19,凸模6、凹模8和卸料板7通过小导柱15精密滑动配合定位,凸模6与凹模8上的孔相互对应,装配时需要对刀口,调整凸模、凹模之间的间隙。所述固定板4、上垫板3通过螺钉、销钉定位固定在上模板2上,所述凹模8、下垫板9通过螺钉、销钉定位固定在下模板10上,所述导柱11与导套12分别安装固定在下模板10和上模板2上,切筋时,将需要切筋的产品引线框架通过定位钉19精确定位放置在凹模8上,启动液压切筋设备,连接板传递动力,使上模板10通过导柱11、导套12精密滑动配合作上下运动,带动凸模6切入下模凹模8的孔内,以达到产品引线框架切筋分离的目的。
[0030]使用时,将上模板2和下模板10分别用压板螺钉固定在液压切筋设备的上、下工作台面上,将需要切筋的产品引线框架通过定位钉19精确定位放置在凹模8上,启动液压切筋设备开始切筋,每次切筋后,单手弹压翻料板16取出产品,并用压缩空气清理模具表面,再放入另一条产品切筋。
[0031 ]该结构的模具适用于片式钽电容器、模压陶瓷电容器各种规格壳号产品的正极分离切筋,不同规格壳号的产品,设计不同的凸模6、凹模8、固定板4、卸料版7即可,其余的零件可作标准化零件设计,互换通用。与自动切筋系统比较,该模具结构简单,造价低,周期短,外形尺寸小,不需要专业设备制造厂商即可设计制造,除凸模6、凹模8、固定板4、卸料版7外,其余的零件作为标准化零件备件设计制造,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而且该模具易于维修,易于更换易损件,操作简单,在一般的液压切筋设备上都可以使用,特别适用于转型块、新产品开发、品种多、批量小的片式钽电容器、模压陶瓷电容器产品的正极分离。
【主权项】
1.一种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导柱(11)和导套(12),导柱(11)固定于下模组件的下模板(10)上,导套(12)固定设置于上模组件的上模板(2)上,且导套(12)套在导柱(11)的外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中的上垫板(3)和固定板(4)依次固定于上模板(2)的下侧,凸模(6)通过压块(5)固定在固定板(4)上;所述下模组件中的下垫板(9)和凹模(8)依次固定安装在下模板(10)的上侧,且凹模(8)与凸模(6)上下对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卸料板(7),卸料板(7)置于凹模(8)上且与卸料螺钉(13)的下端固定连接,卸料螺钉(13)的上端贯穿上垫板(3)和固定板(4)并活动置于上模板(2)上的通孔中,卸料螺钉(13)上还套有卸料弹簧(14),所述凸模(6)贯穿卸料板(7)与凹模(8)上下对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4)上还固定设置有小导柱(15),小导柱(15)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板(4)上,下端插在卸料板(7)、凹模(8)和下垫板(9)的避让孔中,并可在避让孔中滑动。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2)和下模板(10)上分别设置有限位柱(18)。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10)上的两个限位柱(18)之间还设置有翻料板(16),翻料板(16)通过套筒弹簧(17)安装在限位柱(18)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片电容器引线框架的切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料板(16)上设置有与凹模(8)上设置的定位钉(19)相对应的U型槽(20)。
【文档编号】B21D28/14GK205702030SQ201620648255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7日
【发明人】张 林
【申请人】中国振华(集团)新云电子元器件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