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五金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五金件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五金加工中需要对不同的待加工工件进行装夹加工。但对于产品的斜面进行加工时,如对弧形或倾斜侧壁的餐具、容器的侧壁进行加工,此时需要将加工刀具位置进行调整使其与弧形或倾斜的侧壁垂直,现有的方法是使用多轴联动的设备调整,但是多轴设备结构相对复杂,而且调整的参数也较多、动作繁琐,大大的增加了加工成本且效率也相对较低;同时针对于一些数量较少的定制五金件,使用定制的夹具成本高,不利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若采用人工来制作成型,制造成本极高,同时精度和产品合格率会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效率高、夹紧稳定性好、适用性好的五金件加工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五金件加工装置,包括加工座,所述加工座的一端与固定在底板上的转轴铰接,所述加工座上设有夹紧装置,所述加工座底部设有倾斜装置;
所述倾斜装置包括滑轨、升降气缸以及支杆,所述滑轨两端设有限位块,所述升降气缸的缸筒末端设有连接部,所述气缸座连接部通过销杆与设置在加工座底部的气缸座相连,与升降气缸活塞杆相连接的滑块滑设在滑轨上,并与支杆铰接,支杆的另一端通过销杆与固定在底板后端的连接部铰接,当升降气缸做伸缩运动时,推动支杆使底板与加工座之间角度发生变化。
进一步,所述夹紧装置包括夹紧气缸和设置在夹紧气缸活塞杆上的卡头,所述卡头上通过螺栓卡设在夹板上。
进一步,所述夹板为v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夹板的表面设有弹性层。
进一步,所述倾斜装置、加工座以及夹紧装置为两组,对称设置在基板两侧。
进一步,所述基板一侧设有控制器,所述基板上部连接有工作台。
进一步,所述工作台包括缓震板和模具。
进一步,所述升降气缸以及夹紧气缸均与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所述控制器上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停止键、上升键以及下降键。
进一步,所述升降气缸可由伸缩油缸代替。
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稳定性好等优点,可通过夹紧装置调整获得不同加工角度倾角,以此满足不同的产品加工需要,能够适用于多数的五金件加工,减少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加紧气缸与夹板的设置,可让工作台处于平稳的状态,保证了五金件在加工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偏差,提高了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五金件加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倾斜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倾斜装置、11-滑轨、12-升降气缸、121-垫块、13-滑块、14-支杆、2-夹紧气缸、3-卡头、4-夹板、5-模具、6-缓震板、7-基板、8-加工座、81-底板、9-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阅图1,图2,图3,一种五金件加工装置,包括加工座8,所述加工座8的一端与固定在底板81上的转轴铰接,所述加工座8上设有夹紧装置,所述加工座8底部设有倾斜装置1;
所述倾斜装置1包括滑轨11、升降气缸12以及支杆14,所述滑轨11两端设有限位块,所述升降气缸12的缸筒末端设有连接部,所述气缸座连接部通过销杆与设置在加工座8底部的气缸座相连,与升降气缸12活塞杆相连接的滑块13滑设在滑轨11上,并与支杆14铰接,支杆14的另一端通过销杆与固定在底板81后端的连接部铰接,当升降气缸12做伸缩运动时,推动支杆14使底板81与加工座8之间角度发生变化;所述升降气缸12与加工座8之间设有垫块121,防止缸体直接撞击加工座8造成升降气缸12的损坏,避免了设备维修停机带来的经济损失。
所述夹紧装置包括夹紧气缸2和设置在夹紧气缸2活塞杆上的卡头3,所述卡头3上通过螺栓卡设在夹板4上;所述夹板4为v形结构;所述夹板4的表面设有弹性层,夹板4内缓冲弹簧的设置,可以消减五金件加工带来的震动,减弱了对夹板4的损伤,延长了夹板4的使用寿命。
所述倾斜装置1、加工座8以及夹紧装置为两组,对称设置在基板7两侧,通过两组夹紧装置能够保证夹持牢固但却又不会夹坏五金件,从而能够有效保障加工精度。
所述基板7一侧设有控制器9,所述基板7上部连接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包括缓震板6和模具5,缓震板6的设置,让工作台处于平稳的状态,保证了五金件在加工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偏差,保证了加工质量。
所述升降气缸12以及夹紧气缸2均与控制器9相连;所述控制器9上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停止键、上升键以及下降键。
所述升降气缸12可由伸缩油缸代替,通过升降气缸12或者伸缩油缸可实现自动快速对五金件调整角度进行夹紧成型,速度快,精度和合格率高,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小批量五金件的生产成本。
使用时,五金件放置在模具5上,通过控制器9调整倾斜装置1,使其调整至合适倾角上,夹紧气缸2带动夹板4对五金件进行夹紧定位,完成五金件后续加工。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