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罐式汽车专用车架纵梁弯曲制造工艺装备,特别是一种汽车用铝镁合金纵梁冷弯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罐式汽车专用车架纵梁一般依赖传统的手工制造,其弯曲成型的专用工艺落后,装备简陋。具体工艺步骤是:将纵梁型材(即l型材)在弯曲处断开(两个弯曲方向,一个向内弯曲,一个向外弯,以l型材底边为参照),在向外弯曲处用锯或火焰裁下一块材料,人工在弯曲平台上做出弯曲形状,然后用mie焊机在向外弯曲断开处进行焊接,同时在向内弯曲断开处补焊事先加工好的添补板,焊接后,为了保证强度,再在覆盖两个焊缝的焊接面补焊一块事先通过切割加工好的加强板。这种工艺不仅繁琐,而且生产效率低下,增加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手工制造工艺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大、产品质量差的问题的汽车用铝镁合金纵梁冷弯成型模具,其结构简单、使用可靠,在型材无需切、焊的情况下,一次冷弯成型,工艺简单,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尤其适用于批量生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用铝镁合金纵梁冷弯成型模具,包括凸模和凹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上表面由依次相接的形成铝镁合金纵梁弯曲角度的前、中、后支撑平面组成,所述凸模两侧为立面且分别设有与凸模上表面平行的支撑台阶,所述凸模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多对螺纹孔,所述凸模底部两端分别设有定位孔,所述凸模底部利用定位销和螺钉安装有垫板,所述凹模下表面对应凸模上表面的位置设有u型通槽,所述u型通槽的底面与凸模的上表面平行,所述u型通槽的两侧壁与凹模的上表面之间均匀设有加强筋,所述u型通槽的宽度等于凸模两侧的支撑台阶外侧面的距离。
上述的汽车用铝镁合金纵梁冷弯成型模具,所述凸模的前支撑平面与中支撑平面、后支撑平面与中支撑平面的夹角分别为160º~175º。
上述的汽车用铝镁合金纵梁冷弯成型模具,所述凸模的前支撑平面与中支撑平面、后支撑平面与中支撑平面的夹角分别为169º,所述凸模的前支撑平面与凸模的前端立面的夹角为97.6º,所述凸模的后支撑平面与凸模的后端立面的夹角为82.4º。
上述的汽车用铝镁合金纵梁冷弯成型模具,所述加强筋为直角三角形,数量为多个,沿凹模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上述的汽车用铝镁合金纵梁冷弯成型模具,所述垫板上设有与凸模底部的定位孔和螺纹孔分别对应的通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凸、凹模配合实现一次冷压成型,其效率是原手工操作工艺的10倍以上,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凸模的上表面和凹模的u型通槽的底面的角度适应纵梁要求角度而设,保证产品质量,其结构简单、使用可靠,与液压系统共同使用,在型材无需切、焊的情况下,工艺简单,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尤其适用于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省略加强筋);
图3是本发明的凹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3的左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凹模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凸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仰视图;
图8是图6的右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凸模的立体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发明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发明所限定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如图1-图9所示,该汽车用铝镁合金纵梁冷弯成型模具,包括凸模2和凹模1。所述凸模2上表面由依次相接的形成铝镁合金纵梁弯曲角度的前、中、后支撑平面201、202、203组成,所述凸模2两侧为立面且分别设有与凸模2上表面平行的支撑台阶204,所述凸模2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多对螺纹孔205,所述凸模2底部两端分别设有定位孔206,所述凸模2底部利用定位销4和螺钉5安装有垫板3,所述垫板3上设有与凸模2底部的定位孔206和螺纹孔205分别对应的通孔。所述凸模2的前支撑平面201与中支撑平面202、后支撑平面203与中支撑平面202的夹角分别为160º~175º。所述凹模1下表面对应凸模2上表面的位置设有u型通槽101,所述u型通槽101的底面与凸模2的上表面平行,所述u型通槽101的两侧壁与凹模1的上表面之间均匀设有加强筋102,所述u型通槽101的宽度等于凸模2两侧的支撑台阶204外侧面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凸模2的前支撑平面201与中支撑平面202、后支撑平面203与中支撑平面202的夹角分别为169º,所述凸模2的前支撑平面201与凸模2的前端立面的夹角为97.6º,所述凸模2的后支撑平面203与凸模2的后端立面的夹角为82.4º。所述加强筋102为直角三角形,数量为多个,沿凹模1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使用时,将两根待弯曲车架纵梁型材6相对扣装于凸模2的上表面,然后将凹模1的u型通槽101对准待弯曲车架纵梁型材6上方,下压后配合凸模2实现弯曲成型。
以上对本发明创造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创造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