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自动化生产线的辊轧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1497阅读:7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自动化生产线的辊轧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成型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自动化生产线的辊轧成型机。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

电梯上坎门头产品因其截面形状复杂,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其自动化生产一直成为电梯行业难以解决的难点。目前,大多数电梯制造商采用多道序机床折弯形式实现,其缺点是有加工工序多,运行成本高昂以及生产效率低下,并且在折弯过程中尺寸不稳定,成型效果差,外观面锌层容易被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自动化生产线的辊轧成型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自动化生产线的辊轧成型机,包括基座和支架,所述基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腿,所述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基座的上端设有滑轨,所述支架通过滑块和滑轨与基座滑动连接,所述基座的上端设有调节螺孔,所述滑块通过调节螺钉和调节螺孔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内侧上下两部均通过固定架固定连接有压辊,所述压辊上分别设有凹条和压条,所述压条上固定连接有压模。

优选的,所述压辊上设有卡槽,所述凹条和压条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板,且卡板与卡槽插接,所述卡板和压辊之间通过固定螺钉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凹条和压条的位置在一条垂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凹条上设有与压模形状相对应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压辊两个为一组,且至少设有三十组。

优选的,所述压辊之间通过伺服电机和皮带传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电梯自动化生产线的辊轧成型机,产品从平板到成型过程中不再需要人工搬运,只需通过一套成型压辊即可实现产品截面,远高于折弯成型工艺,采用反向成型方式,获得较好成型效果的同时又有效的保护了产品表面锌层,并且凹条和压条便于拆装,灵活性强;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压辊和压条连接示意图。

图中:1基座、2支腿、3支架、4滑块、5滑轨、6调节螺孔、7调节螺钉、8固定架、9压辊、10凹条、11压条、12卡槽、13卡板、14压模、15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电梯自动化生产线的辊轧成型机,包括基座1和支架3,所述基座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腿2,所述支架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滑块4,所述基座1的上端设有滑轨5,所述支架3通过滑块4和滑轨5与基座1滑动连接,所述基座1的上端设有调节螺孔6,所述滑块4通过调节螺钉7和调节螺孔6与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支架3的内侧上下两部均通过固定架8固定连接有压辊9,所述压辊9上分别设有凹条10和压条11,所述压条11上固定连接有压模14。

进一步的,所述压辊9上设有卡槽12,所述凹条10和压条1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板13,且卡板13与卡槽12插接,所述卡板13和压辊9之间通过固定螺钉15固定连接,便于拆装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凹条10和压条11的位置在一条垂直线上,避免成型误差。

进一步的,所述凹条10上设有与压模14形状相对应的凹槽,便于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压辊9两个为一组,且至少设有三十组,增加成型的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压辊9之间通过伺服电机和皮带传送,保持压辊9的转速一致。

工作原理:在工作时,伺服电机将动力传递给上下压辊9,旋转的压辊9拉动板料依次通过组装好的支架3,完成截面成型,凹条10和压条11便于拆装,可以更换不同形状,从而获得不同形状的上坎门头,压辊9由数控车床精车加工成型,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两侧成型效果一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