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7450发布日期:2018-06-05 20:0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固定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的外壳辅料组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固定治具。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的外壳上的金属片在进行点焊加工时,通常需要固定治具将外壳固定,然后将其放置在机台上进行点焊加工。传统的固定治具通常是根据待固定的外壳的尺寸的最大值进行设计的固定定位边。然而待固定的外壳自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加工误差,当待固定的外壳的尺寸相对偏小时,固定定位边往往不能与外壳的端部紧密贴合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间隙,难以保证外壳的固定稳定性,从而无法满足点焊加工的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外壳固定稳定性的固定治具。

一种固定治具,用于电子产品的外壳的固定,包括:

底板,用于承载所述外壳;

第一定位块,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一抵持面用于抵接所述外壳的一端;

第一推杆,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另一侧;及

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推杆相联动;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推杆相对所述底板沿第一方向滑动,以使所述第一推杆带动所述外壳向靠近所述第一定位块的方向移动,进而将所述外壳的一端贴合固定于所述第一抵持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块上开设有第一滑动槽,还包括:

第二推杆,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槽内;

第二定位块,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定位块靠近所述第一定位块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抵持面,所述第二抵持面用于抵接所述外壳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定位块上开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推杆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滑动槽内,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块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及

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二推杆相联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推杆在所述第一滑动槽内相对所述底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滑动,以使所述第二推杆带动所述外壳向靠近所述第二定位块的方向移动,进而将所述外壳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抵持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内部开设有负压腔,所述底板上还开设有用于吸附固定所述外壳的吸附孔,所述吸附孔与所述负压腔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负压腔内的气压的吸气阀,所述吸气阀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底部,并与所述负压腔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基座和压杆机构,所述压杆机构和所述底板均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压杆机构用于将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底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杆机构为多个,多个所述压杆机构相对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杆机构包括:

第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三驱动件上连接设置有转轴;

连接杆,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及

压杆,设置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三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压杆向靠近所述外壳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压杆将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底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开设有第三腰形孔,所述第三驱动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三腰形孔相对所述基座移动,以使所述第三驱动件相对所述基座的安装位置可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感应器,所述底板上还开设有辅助孔,所述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辅助孔内,用于识别所述外壳相对所述底板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还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外壳的底部轮廓相配合避位槽。

上述固定治具,将外壳放置到底板上以后,第一驱动件能够带动第一推杆相对底板沿第一方向滑动,使得第一推杆带动外壳向靠近第一定位块的方向移动,进而将外壳的一端贴合固定于第一定位块的第一抵持面上。上述固定治具可以较好地克服外壳的自身尺寸的加工误差,使得外壳的一端能够稳定地贴合在第一定位块的第一抵持面上,大大提高了外壳的固定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外壳在进行后续点焊加工的生产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治具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固定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治具100用于电子产品的外壳200的固定。固定治具100包括底板110、第一定位块120、第一推杆130 及第一驱动件(图未标)。底板110用于承载外壳200。第一定位块120设置于底板110的一侧。第一定位块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持面121。第一抵持面 121用于抵接外壳200的一端。第一推杆130可滑动地设置于底板110的另一侧。第一驱动件与第一推杆130相联动。第一驱动件能够带动第一推杆130相对底板110沿第一方向滑动,以使第一推杆130带动外壳200向靠近第一定位块120 的方向移动,进而将外壳200的一端贴合固定于第一抵持面121上。

具体的,第一方向为X方向。将外壳200放置到底板110上以后,第一驱动件可带动第一推杆130相对底板110沿X方向滑动,使得第一推杆130能够与外壳200的另一端抵接,并带动外壳200向靠近第一定位块120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外壳200的一端贴合固定于第一抵持面121上。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定位块120上可开设有第一滑动槽122。上述固定治具100还可包括第二推杆140、第二定位块150及第二驱动件160。第二推杆140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滑动槽122内。第二定位块150设置于底板110 的另一侧。第二定位块150靠近第一定位块12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抵持面151。第二抵持面151用于抵接外壳200的另一端。第二定位块150上开设有第二滑动槽152。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推杆130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滑动槽152内。第一驱动件通过第二定位块150设置于底板110上。第二驱动件160通过第一定位块120设置于底板110上。第二驱动件160与第二推杆140相联动。第二驱动件160能够带动第二推杆140在第一滑动槽122内相对底板11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滑动,以使第二推杆140带动外壳200向靠近第二定位块150 的方向移动,进而将外壳200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抵持面151上。

具体的,第二方向为X方向的反方向。第一驱动件可带动第一推杆130在第二滑动槽152内相对底板110沿X方向的反方向滑动,使得第一推杆130移动至第二定位块150的第二抵持面151的后方,避免第一推杆130对外壳200 的另一端与第二抵持面151的贴合固定造成干涉。

然后,第二驱动件160可带动第二推杆140在第一滑动槽122内相对底板110沿X方向的反方向滑动,使得第二推杆140能够与外壳200的一端抵接,并带动外壳200向靠近第二定位块150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外壳200的另一端贴合固定于第二抵持面151上。

需要指出的是,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推杆130为U形结构。第二推杆 140为U形结构。进一步地,第一抵持面121的形状与外壳200的一端的结构相适配,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第一抵持面121与外壳200的一端的贴合固定效果。同理,第二抵持面151的形状可与外壳200的另一端的结构相适配,以提高第二抵持面151与外壳200的另一端的贴合固定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底板110的内部开设有负压腔111。底板110上还开设有吸附孔112。吸附孔112与负压腔111相连通。吸附孔112 用于吸附固定外壳200。

具体的,由于负压腔111能够提供稳定的负压环境,从而可以通过吸附孔 112使得外壳200与底板110之间形成负压状态,从而将外壳200吸附固定于底板110上,进一步地提高了外壳200的固定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吸附孔112真空吸附固定的方式可以减轻对外壳200的磨损,同时能够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对外壳200的造成损坏,有效提升外壳200的良品率。

需要指出的是,进一步地,吸附孔112可以为多个。多个吸附孔122间隔分布于底板110上。通过多个吸附孔122的设置,可以增大外壳200的吸附面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外壳200的固定效果。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孔112 为两个。两个吸附孔112以底板110的几何中心为基准沿底板110的X方向对称设置。

此外,如图2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0上还可开设有避位槽113。避位槽113用于与外壳200的底部轮廓相配合,从而可以增大外壳200与底板 110接触的相对面积,使得外壳200能够在底板110上更加稳定地放置。

进一步地,上述固定治具100还可包括感应器(图未标)。底板110上还可开设有辅助孔114。感应器设置于辅助孔114内。感应器用于识别外壳200相对底板110的位置。感应器可以识别外壳200相对底板110的位置,并将接收的外壳200相对底板110的位置信号向外部进行及时反馈,以便于操作人员能够及时对定位完成的外壳200进行后续的点焊加工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固定治具100还可包括吸气阀170。吸气阀 170设置于底板110的底部,并与负压腔111相连通。吸气阀170用于调节负压腔111内的气压。吸气阀170可将负压腔111内的空气排出,从而改变负压腔 111内的气压,从而使得负压腔111内形成一个稳定的负压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述固定治具100还可包括基座 180和压杆机构190。压杆机构190和底板110均设置于基座180上。压杆机构 190用于将外壳200固定于底板110上。可以理解的是,压杆机构190可为多个。多个压杆机构190相对设置于基座180的两侧。通过多个压杆机构190的设置,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外壳200的固定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压杆机构190包括第三驱动件191、连接杆193及压杆194。第三驱动件191设置于基座180上。第三驱动件191上连接设置有转轴192。连接杆193通过转轴192可转动地设置于基座180上。压杆194设置于连接杆193远离转轴192的一端。第三驱动件191能够带动压杆194向靠近外壳200的方向移动,以使压杆194将外壳200固定于底板110上。

具体的,当外壳200相对底板110定位放置以后,第三驱动件191可通过转轴192带动连接杆193相对基座180沿转轴192的轴向转动,并同时带动连接杆193相对基座180沿转轴192的轴向移动,使得连接在连接杆193一端的压杆194能够与外壳200的上表面抵接,进而将外壳200压持固定于底板110 上。

可以理解是,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基座180上还可开设有第三腰形孔 181。第三驱动件191能够通过第三腰形孔181相对基座180移动,以使第三驱动件191相对基座180的安装位置可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腰形孔181为长条状,并沿Y方向延伸。第三驱动件 191能够通过第三腰形孔181相对基座180沿Y方向/Y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从而可以调节第三驱动件191相对基座180的安装位置,以实现连接在第三驱动件191上的压杆194对承载在底板110上的不同尺寸的外壳200的压持固定。

需要指出的是,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述固定治具100还可包括第一限位件195和第二限位件196。第一限位件195和第二限位件196分别设置于底板110相对的另外两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95和第二限位件196 分别设置于底板110沿Y方向的两侧。第一限位件195和第二限位件196能够与外壳200的外侧壁相抵接,以限制外壳200相对底板110的移动。

上述固定治具100,将外壳200放置到底板110上以后,第一驱动件能够带动第一推杆130相对底板110沿第一方向滑动,使得第一推杆130带动外壳200 向靠近第一定位块120的方向移动,进而将外壳200的一端贴合固定于第一定位块120的第一抵持面121上。上述固定治具100可以较好地克服外壳200的自身尺寸的加工误差,使得外壳200的一端能够稳定地贴合在第一定位块120 的第一抵持面121上,大大提高了外壳200的固定稳定性,从而可以提高外壳 200在进行后续点焊加工的生产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