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3244发布日期:2020-08-05 00:5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弯管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火电厂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非标管道需求,但现有的弯管装置为台式弯管机,包括底座、底板、转轴、挡杆和驱动机构,转轴和挡杆焊接连接在底板上部,底板固定安装在底座上。这种弯管装置存在的问题是,驱动机构驱动管道使管道弯曲过程中,驱动机构容易上下移动造成驱动机构下表面上下移动,从而使驱动机构滑脱不能弯曲待弯曲管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

包括垫块、底板、转轴、挡杆、操作杆、转动套筒、连接件和驱动杆;

所述垫块为圆盘状,垫块与转轴同轴,垫块安装在转轴上并位于转动套筒和底板之间,垫块半径大于转轴半径,垫块半径小于驱动杆侧面到转轴轴线的距离。

所述垫块转动安装在转轴上;

所述垫块还包括插接块;

所述插接块固定连接在垫块侧部,插接块上设有竖直方向的插孔,插孔与驱动杆相匹配,驱动杆插接在插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动套筒和底板之间增加垫块,并且垫块为圆盘状,垫块与转轴同轴,垫块半径大于转轴半径,垫块半径小于驱动杆侧面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使用时驱动杆下表面在垫块上表面下部,待弯曲管道放置在垫块上表面,从而增加了驱动杆下表面与待弯曲管道的距离,减少了驱动杆从待弯曲管道滑脱的风险。本实用新型在方便拆卸转动套筒的同时驱动杆还不容易滑脱,并且结构简单,易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垫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介绍:

参考图1至图2,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包括垫块4、底板1、转轴101、挡杆102、操作杆201、转动套筒202、连接件203和驱动杆204;所述垫块4为圆盘状,垫块4与转轴101同轴,垫块4安装在转轴101上并位于转动套筒202和底板1之间,垫块4半径大于转轴101半径,垫块4半径小于驱动杆204侧面到转轴101轴线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动套筒202和底板1之间增加垫块4,并且垫块4为圆盘状,垫块4与转轴101同轴,垫块4半径大于转轴101半径,垫块4半径小于驱动杆204侧面到转轴101轴线的距离,使用时驱动杆204下表面在垫块4上表面下部,待弯曲管道3放置在垫块4上表面,从而增加了驱动杆204下表面与待弯曲管道3的距离,减少了驱动杆204从待弯曲管道3滑脱的风险。本实用新型在方便拆卸转动套筒202的同时驱动杆204还不容易滑脱,并且结构简单,易于使用。

所述垫块4转动安装在转轴101上;所述垫块4还包括插接块401;所述插接块401固定连接在垫块4侧部,插接块401上设有竖直方向的插孔402,插孔402与驱动杆204相匹配,驱动杆204插接在插孔402内。

使用时,驱动杆204绕转轴101轴线旋转的同时也带动垫块4旋转,驱动杆204始终插接在插孔402内,进一步减小了驱动杆204从待弯曲管道3滑脱的风险。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垫块(4)、底板(1)、转轴(101)、挡杆(102)、操作杆(201)、转动套筒(202)、连接件(203)和驱动杆(204);

所述垫块(4)为圆盘状,垫块(4)与转轴(101)同轴,垫块(4)安装在转轴(101)上并位于转动套筒(202)和底板(1)之间,垫块(4)半径大于转轴(101)半径,垫块(4)半径小于驱动杆(204)侧面到转轴(101)轴线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滑脱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块(4)转动安装在转轴(101)上;

所述垫块(4)还包括插接块(401);

所述插接块(401)固定连接在垫块(4)侧部,插接块(401)上设有竖直方向的插孔(402),插孔(402)与驱动杆(204)相匹配,驱动杆(204)插接在插孔(402)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一种防滑脱弯管装置,包括垫块、底板、转轴、挡杆、操作杆、转动套筒、连接件和驱动杆;所述垫块为圆盘状,垫块与转轴同轴,垫块安装在转轴上并位于转动套筒和底板之间,垫块半径大于转轴半径,垫块半径小于驱动杆侧面到转轴轴线的距离。以解决现有技术驱动机构驱动管道使管道弯曲过程中,驱动机构容易上下移动造成驱动机构下表面上下移动,从而使驱动机构滑脱不能弯曲待弯曲管道。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刘军;肖明才;陈杰;郭晓雪;张骥;罗婕莹;李亚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2
技术公布日:2020.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