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5199发布日期:2021-03-19 11:0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顶出机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成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者是多元件的顶出机构,其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为了量产的需求,如果在一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样的顶出动作设计,称为二次顶出。二次顶出应为强制脱模,主要用于卡勾在无法使用斜顶及滑块脱模时使用。两段顶出不一定只是用在强制脱模,有时候为了产品比较好出模,或者是避免浇口拉伤,两段顶出是常用的一种方式。

现有公开的一种二次顶出机构,申请号cn201620550441.3,通过设置顶针底板和设置在顶针底板顶部的顶针面板,可实现用简单的结构完成复杂的运动,缩短整个模具的制作周期,但是该二次顶出机构顶出工作时不便于控制顶出高度,造成脱离连接的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现设计一种二次顶出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顶出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二次顶出机构顶出工作时不便于控制顶出高度,造成脱离连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底座和上模块,所述底座顶部对立设有两组侧架和两组气缸,所述侧架顶部固定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顶部固定设有凸模块,所述上模块两侧均固定设有支撑块,且上模块底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部固定连接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顶部固定设有两组顶针,所述上模块内开设有上通道和下通道,所述上通道内活动设有限位块,所述固定块顶部设有活动杆。

优选的,所述凸模块与固定块内开设有两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将凸模块顶部外部与固定块底部外侧相接通,所述顶针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

优选的,所述气缸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支撑块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呈规则矩阵共设有四组,所述固定块内呈与连接杆同规则矩阵开设有四组第二通道,所述连接杆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通道内。

优选的,所述上通道、下通道、活动杆与限位块呈规则矩阵均设有四组,所述上通道和下通道相接通。

优选的,所述上通道与下通道均为圆柱状,且上通道直径长度大于下通道直径长度,所述活动杆与限位块均为圆柱状,所述活动杆活动穿设于上通道与下通道内,所述限位块直径长度大于下通道直径长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通道将上模块上下两侧相接通,所述上模块底面与固定块顶面相接触时,所述凸模块顶部位于第三通道顶部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二次顶出机构通过设置底座、固定块、气缸、上模块与凸模块,通过凸模块实现对成品冲压工作,并通过气缸带动支撑块、上模块、连接杆与顶针的同步运动,实现对成品的顶出工作,并且通过活动杆与限位块在上通道与下通道内的相应运动,实现对上模块与凸模块的同步限位工作,该二次顶出机构操作方便,便于控制顶出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次顶出机构正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工作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底座,2、侧架,3、固定块,4、凸模块,5、气缸,6、上模块,7、支撑块,8、连接杆,9、承载板,10、顶针,11、上通道,12、下通道,13、活动杆,14、第一通道,15、第二通道,16、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底座1和上模块6,底座1顶部对立设有两组侧架2和两组气缸5,侧架2顶部固定设有固定块3,固定块3顶部固定设有凸模块4,上模块6两侧均固定设有支撑块7,且上模块6底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连接杆8底部固定连接有承载板9,承载板9顶部固定设有两组顶针10,凸模块4与固定块3内开设有两组第一通道14,第一通道14将凸模块4顶部外部与固定块3底部外侧相接通,顶针10活动穿设于第一通道14内,这样可实现顶针10在第一通道14内的运动,从而通过顶针10将凸模块4顶部的成品顶出,便于工作人员收集,气缸5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支撑块7底部固定连接,这样可通过气缸5带动支撑块7、上模块6、连接杆8、承载板9与顶针10的同步运动,从而通过上模块6与顶针10实现顶出工作,连接杆8呈规则矩阵共设有四组,固定块3内呈与连接杆8同规则矩阵开设有四组第二通道15,连接杆8活动穿设于第二通道15内,这样可实现连接杆8在第二通道15内的运动,上模块6内开设有上通道11和下通道12,上通道11内活动设有限位块16,固定块3顶部设有活动杆13,上通道11、下通道12、活动杆13与限位块16呈规则矩阵均设有四组,上通道11和下通道12相接通,上通道11与下通道12均为圆柱状,且上通道11直径长度大于下通道12直径长度,活动杆13与限位块16均为圆柱状,活动杆13活动穿设于上通道11与下通道12内,限位块16直径长度大于下通道12直径长度,这样可实现活动杆13在上通道11与下通道12内的运动,并且在气缸5带动上模块6上升运动时,通过限位块16实现上模块16的限位工作,从而实现便于控制顶出高度的功能,第三通道17将上模块6上下两侧相接通,上模块6底面与固定块3顶面相接触时,凸模块4顶部位于第三通道17顶部外,这样可实现上模块6在凸模块4外的运动,并且通过凸模块4实现对成品的冲压工作,在上模块6与顶针10同步运动时,同时具有顶出工作。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二次顶出机构时,当成品在凸模块4上完成冲压工作时,通过两组气缸5同步带动支撑块7、上模块6、连接杆8、承载板9与顶针10同步运动,从而通过上模块6与顶针10对成品实现顶出工作,并且在上模块6上升时,通过限位块16与下通道12实现对上模块6的限位工作,从而实现对顶针10同步的限位工作,顶出工作后再通过气缸5控制支撑块7、上模块6、连接杆8、承载板9与顶针10进行复位工作,以上为本二次顶出机构工作过程。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底座(1)和上模块(6),所述底座(1)顶部对立设有两组侧架(2)和两组气缸(5),所述侧架(2)顶部固定设有固定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3)顶部固定设有凸模块(4),所述上模块(6)两侧均固定设有支撑块(7),且上模块(6)底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底部固定连接有承载板(9),所述承载板(9)顶部固定设有两组顶针(10),所述上模块(6)内开设有上通道(11)和下通道(12),所述上通道(11)内活动设有限位块(16),所述固定块(3)顶部设有活动杆(13),所述上模块(6)内开设有第三通道(17),所述上模块(6)通过第三通道(17)活动套设于凸模块(4)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块(4)与固定块(3)内开设有两组第一通道(14),所述第一通道(14)将凸模块(4)顶部外部与固定块(3)底部外侧相接通,所述顶针(10)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4)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5)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支撑块(7)底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8)呈规则矩阵共设有四组,所述固定块(3)内呈与连接杆(8)同规则矩阵开设有四组第二通道(15),所述连接杆(8)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通道(15)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通道(11)、下通道(12)、活动杆(13)与限位块(16)呈规则矩阵均设有四组,所述上通道(11)和下通道(12)相接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通道(11)与下通道(12)均为圆柱状,且上通道(11)直径长度大于下通道(12)直径长度,所述活动杆(13)与限位块(16)均为圆柱状,所述活动杆(13)活动穿设于上通道(11)与下通道(12)内,所述限位块(16)直径长度大于下通道(12)直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17)将上模块(6)上下两侧相接通,所述上模块(6)底面与固定块(3)顶面相接触时,所述凸模块(4)顶部位于第三通道(17)顶部外。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次顶出机构,包括底座和上模块,所述底座顶部对立设有两组侧架和两组气缸,所述侧架顶部固定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顶部固定设有凸模块,所述上模块两侧均固定设有支撑块,且上模块底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底部固定连接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顶部固定设有两组顶针,所述上模块内开设有上通道和下通道。该二次顶出机构通过设置底座、固定块、气缸、上模块与凸模块,通过凸模块实现对成品冲压工作,并通过气缸带动支撑块、上模块、连接杆与顶针的同步运动,实现对成品的顶出工作,并且通过活动杆与限位块在上通道与下通道内的相应运动,实现对上模块与凸模块的同步限位工作,该二次顶出机构操作方便,便于控制顶出高度。

技术研发人员:贝雪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市贝科德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9
技术公布日:2021.03.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