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22592发布日期:2021-04-02 09:4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层建筑物中应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情形越来越广泛,其中,型钢组合钢柱(即钢结构柱体)的焊接效率对钢柱安装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一般地,两节钢结构柱体的安装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利用吊车将上节钢结构柱体吊移至已经安装好的下节钢结构柱体的正上方,然后,可通过吊揽悬吊一个作业空间,作业人员在该作业空间内使上下两节钢结构柱体实现固定对接。最后,作业人员搭制简易平台,并在该简易平台上对固定对接好的两节钢结构柱体进行最后的焊接,在焊接时工作人员不方便对两个钢结构本体进行简单的固定,在焊接前期会出现摇晃的现象,使得作业难度较高,所以就需要一个简单方便的固定装置,现有的一些连接装置需要用电不够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解决了在焊接时工作人员不方便对两个钢结构本体进行简单的固定,在焊接前期会出现摇晃的现象,使得作业难度较高,所以就需要一个简单方便的固定装置,现有的一些连接装置需要用电不够环保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包括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的下表面与第一顶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块的左右两端通过销轴分别与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底端与通过销轴与第一螺纹套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的底端通过销轴与第二螺纹套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套和第二螺纹套的下表面通过销轴分别与第三活动杆和第四活动杆的顶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活动杆和第四活动杆的底端通过销轴分别与第二顶块的左右两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顶块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板的下表面与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底端与第二支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正面与固定块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右侧面卡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卡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左端与转盘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右端与主动轮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传动皮带与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卡接在螺纹杆的表面,所述螺纹杆的左右两端通过第二轴承分别与第一伸缩杆的右侧面和第二伸缩杆的左侧面卡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右侧面与液压杆的左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相远离的一面分别设置有两个卡块,四个所述卡块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的上表面与钢结构本体内壁的上表面搭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螺纹套和第二螺纹套均螺纹连接在同一个螺纹杆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左侧面与第二连接块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下表面开设有螺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液压杆的右端与第一连接块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螺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螺纹杆的表面卡接有防护块,所述转盘的左侧面设置有把手。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通过设置转盘、螺纹杆、转轴、主动轮、第一螺纹套和第一活动杆,当工作人员固定时,转动转盘使得主动轮带动从动轮旋转,从动轮带动螺纹杆旋转,螺纹杆旋转时表面的第一螺纹套和第二螺纹套在螺纹作用下向中间运动,直至卡块紧紧卡在钢结构本体的内壁即可,取下时直接反转转盘即可,这种固定的方式简单快捷,方便工作人员的使用和取下。

2、该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液压杆、第二连接块、螺孔和螺钉,在使用时将两个该辅助装置分别固定在两个钢结构本体的连接处,随后将第一连接块通过螺钉和螺孔与第二连接块连接,在安装时可能出现距离不够的情况,这时工作人员可以调节液压杆的长度,直至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距离合适后即可,随后收缩液压杆结块将两个钢结构本体暂时性的固定在一起,能够有效防止吊机悬吊时发生摇晃,给焊接工作难度增大,且防止风大时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3、该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通过设置橡胶垫和把手,橡胶垫能起到很好的防滑作用,能够牢牢的与接触面贴合,使得安全系数得到提升,把手能方便转动转盘,转盘的圆周大于主动轮的圆周,主动轮的圆周小于从动轮的圆周,使得在旋转时能使较小的力气,这种纯机械的连接方式,方便高空作业的同时还有一定的节能环保好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板、2第二支板、3钢结构本体、4第一伸缩杆、5第二伸缩杆、6第一顶块、7第二顶块、8第二螺纹套、9第一螺纹套、10第一活动杆、11第二活动杆、12第三活动杆、13第四活动杆、14螺纹杆、15固定块、16第一轴承、17转盘、18转轴、19主动轮、20从动轮、21传动皮带、22第二轴承、23第二连接块、24第一连接块、25液压杆、26卡块、27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包括第一支板1,第一支板1的下表面与第一顶块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板1和第二支板2相远离的一面分别设置有两个卡块26,四个卡块26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橡胶垫,橡胶垫的上表面与钢结构本体3内壁的上表面搭接,通过设置卡块26,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能够减少受力面积在,增大局部用力,通过设置橡胶垫,能有效的增大摩擦力,补足卡块26接触面积少,摩擦力不足的问题,第一顶块6的左右两端通过销轴分别与第一活动杆10和第二活动杆11的顶端活动连接,第一活动杆10的底端与通过销轴与第一螺纹套9的上表面活动连接,第二活动杆11的底端通过销轴与第二螺纹套8的上表面活动连接,第一螺纹套9和第二螺纹套8的下表面通过销轴分别与第三活动杆12和第四活动杆13的顶端活动连接,第一螺纹套9和第二螺纹套8均螺纹连接在同一个螺纹杆14的表面,通过设置第一螺纹套9,在螺纹杆14旋转的时候第一螺纹套9在螺纹作用下移动,并带动第一活动杆10第三活动杆12移动,使用更加方便,第三活动杆12和第四活动杆13的底端通过销轴分别与第二顶块7的左右两端活动连接,第二顶块7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第一支板1的下表面与第一伸缩杆4和第二伸缩杆5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杆4和第二伸缩杆5的底端与第二支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杆4的左侧面与第二连接块23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23的下表面开设有螺孔,通过设置第一伸缩杆4,在第一支板1和第二支板2移动时,第一伸缩杆4能随着长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起到限位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二连接块23,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杆4的正面与固定块15的背面固定连接,固定块15的右侧面卡接有第一轴承16,第一轴承16内卡接有转轴18,转轴18的左端与转盘17的右侧面固定连接,转轴18的右端与主动轮1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主动轮19通过传动皮带21与从动轮20传动连接,从动轮20卡接在螺纹杆14的表面,螺纹杆14的表面卡接有防护块,转盘17的左侧面设置有把手,通过设置防护块,使得第一螺纹套9和第二螺纹套8滑动到防护块两端就无法滑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能有效的限位最高高度,螺纹杆14的左右两端通过第二轴承22分别与第一伸缩杆4的右侧面和第二伸缩杆5的左侧面卡接,第二伸缩杆5的右侧面与液压杆25的左端固定连接,液压杆25的右端与第一连接块24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24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螺钉27,通过设置液压杆25,使得在连接的时候能自如的调节距离,方便进行连接,在第一连接块24和第二连接块23连接成功后,缩短液压杆25即可使得两个钢结构本体3连接处贴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s1、在工作人员使用时,首先将两个该辅助装置分别与两个钢结构本体3的连接处固定,固定时首先将其放置在钢结构的凹槽中,随后工作人员握住把手转动转盘17,使得转盘17通过转轴18带动主动轮19旋转,主动轮19通过传动皮带21带动从动轮20旋转,从动轮20带动螺纹杆14旋转;

s2、在螺纹杆14旋转时第一螺纹套9和第二螺纹套8向中间移动,在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一活动杆10和第二活动杆11向上方顶起第一顶块6,第三活动杆12和第四活动杆13顶起第二顶块7,使得第一顶块6和第二顶块7分别顶动第一支板1和第二支板2,直至将卡块26表面的橡胶垫牢牢的固定在钢结构本体3的内壁;

s3、这时工作人员将两个钢结构本体3都固定好后,开始调节其中一个该辅助装置的液压杆25,使得液压杆25调节第一连接块24的距离,当第一连接块24和第二连接块23的距离合适时,即可停下液压杆25并通过螺钉27和螺孔将第一连接块24和第二连接块23连接起来,随后收缩液压杆25,直至将两个钢结构本体3的连接处贴合起来为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