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0729发布日期:2022-06-18 04:38阅读:93来源:国知局
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装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夹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制造手机或其他具有边框的工件的过程中,边框的外形尺寸的直线度是制造过程中的难点管控之一。边框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装夹,若装夹不到位,会导致边框加工少铣或过铣。现有的装夹装置一般仅对边框的外侧壁施力矫正,无法对边框的内侧壁施力矫正,边框装夹直线度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装夹装置,提高边框产品装夹直线度良率。
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装夹装置,用于装夹具有第一边框的工件。装夹装置包括本体、外推件、第一驱动件、内撑件和第二驱动件。本体可移动地设于本体,用于对第一边框的外侧施压。第一驱动件设于本体并与外推件连接,用于驱动外推件对第一边框的外侧施压。内撑件可移动地设于本体,用于对第一边框的内侧施压。第二驱动件设于本体并与内撑件连接,用于驱动内撑件对第一边框的内侧施压。
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还包括楔块。楔块设于本体,楔块包括第一斜面,用于限制外推件的移动。其中,外推件包括第二斜面,外推件的第二斜面抵接楔块的第一斜面。
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还包括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楔块的位置以调节外推件的移动行程。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和压块,第一弹性件设于本体,用于支撑楔块设有第一斜面的一端。压块设于本体,用于抵压楔块的另一端以调节楔块的位置。
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还包括连接板和第二弹性件。连接板可移动地设于本体并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第二弹性件用于连接连接板和内撑件。
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包括第一槽,内撑件包括第一凸起。其中,第二弹性件和第一凸起均位于第一槽内。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压第一槽的内壁,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抵压第一凸起。
9.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包括第二槽。内撑件还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可移动地设于第二槽内,第二槽对第一部进行导向,第一凸起设于第一部。第二部与第一部垂直。第二部包括内撑部,内撑部用于对第一边框的内侧施压。
1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包括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槽的槽壁相对,第一侧面设有相互垂直的油槽。
11.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还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设于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二接头设于连接板,包括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其中,第二凸起伸入第一凹槽内,第三凸起伸入第二凹槽内。
1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第三槽。连接板还包括导向部,导向部位于第三槽内,第二接头设于导向部。
1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还包括载盘和顶升机构。载盘用于承载工件。顶升机构用于驱动载盘朝向或远离本体。
14.上述装夹装置中,第一驱动件驱动外推件对第一边框的外侧施压,以对第一边框外凸的部位进行向内矫正。第二驱动件驱动内撑件对第一边框的内侧施压,以对第一边框内凹的部位进行向外矫正。外推件和内撑件配合,提高第一边框的装夹直线度良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夹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夹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夹装置中连接板和内撑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夹装置中内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夹装置中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2.装夹装置
ꢀꢀꢀꢀꢀꢀꢀꢀꢀꢀꢀꢀꢀꢀꢀꢀꢀꢀꢀꢀꢀꢀꢀꢀꢀꢀ
100
23.本体
ꢀꢀꢀꢀꢀꢀꢀꢀꢀꢀꢀꢀꢀꢀꢀꢀꢀꢀꢀꢀꢀꢀꢀꢀꢀꢀꢀꢀꢀꢀ
10
24.第一面
ꢀꢀꢀꢀꢀꢀꢀꢀꢀꢀꢀꢀꢀꢀꢀꢀꢀꢀꢀꢀꢀꢀꢀꢀꢀꢀꢀꢀ
11
25.第二面
ꢀꢀꢀꢀꢀꢀꢀꢀꢀꢀꢀꢀꢀꢀꢀꢀꢀꢀꢀꢀꢀꢀꢀꢀꢀꢀꢀꢀ
12
26.第一支撑件
ꢀꢀꢀꢀꢀꢀꢀꢀꢀꢀꢀꢀꢀꢀꢀꢀꢀꢀꢀꢀꢀꢀꢀꢀ
13
27.第一通道
ꢀꢀꢀꢀꢀꢀꢀꢀꢀꢀꢀꢀꢀꢀꢀꢀꢀꢀꢀꢀꢀꢀꢀꢀꢀꢀ
131
28.固定槽
ꢀꢀꢀꢀꢀꢀꢀꢀꢀꢀꢀꢀꢀꢀꢀꢀꢀꢀꢀꢀꢀꢀꢀꢀꢀꢀꢀꢀ
132
29.第二支撑件
ꢀꢀꢀꢀꢀꢀꢀꢀꢀꢀꢀꢀꢀꢀꢀꢀꢀꢀꢀꢀꢀꢀꢀꢀ
14
30.第二通道
ꢀꢀꢀꢀꢀꢀꢀꢀꢀꢀꢀꢀꢀꢀꢀꢀꢀꢀꢀꢀꢀꢀꢀꢀꢀꢀ
141
31.第二槽
ꢀꢀꢀꢀꢀꢀꢀꢀꢀꢀꢀꢀꢀꢀꢀꢀꢀꢀꢀꢀꢀꢀꢀꢀꢀꢀꢀꢀ
15
32.第三槽
ꢀꢀꢀꢀꢀꢀꢀꢀꢀꢀꢀꢀꢀꢀꢀꢀꢀꢀꢀꢀꢀꢀꢀꢀꢀꢀꢀꢀ
16
33.载盘
ꢀꢀꢀꢀꢀꢀꢀꢀꢀꢀꢀꢀꢀꢀꢀꢀꢀꢀꢀꢀꢀꢀꢀꢀꢀꢀꢀꢀꢀꢀ
18
34.限位块
ꢀꢀꢀꢀꢀꢀꢀꢀꢀꢀꢀꢀꢀꢀꢀꢀꢀꢀꢀꢀꢀꢀꢀꢀꢀꢀꢀꢀ
181
35.避让槽
ꢀꢀꢀꢀꢀꢀꢀꢀꢀꢀꢀꢀꢀꢀꢀꢀꢀꢀꢀꢀꢀꢀꢀꢀꢀꢀꢀꢀ
182
36.顶升机构
ꢀꢀꢀꢀꢀꢀꢀꢀꢀꢀꢀꢀꢀꢀꢀꢀꢀꢀꢀꢀꢀꢀꢀꢀꢀꢀ
19
37.连接架
ꢀꢀꢀꢀꢀꢀꢀꢀꢀꢀꢀꢀꢀꢀꢀꢀꢀꢀꢀꢀꢀꢀꢀꢀꢀꢀꢀꢀ
191
38.动力件
ꢀꢀꢀꢀꢀꢀꢀꢀꢀꢀꢀꢀꢀꢀꢀꢀꢀꢀꢀꢀꢀꢀꢀꢀꢀꢀꢀꢀ
192
39.外推件
ꢀꢀꢀꢀꢀꢀꢀꢀꢀꢀꢀꢀꢀꢀꢀꢀꢀꢀꢀꢀꢀꢀꢀꢀꢀꢀꢀꢀ
20
40.第二斜面
ꢀꢀꢀꢀꢀꢀꢀꢀꢀꢀꢀꢀꢀꢀꢀꢀꢀꢀꢀꢀꢀꢀꢀꢀꢀꢀ
21
41.第一驱动件
ꢀꢀꢀꢀꢀꢀꢀꢀꢀꢀꢀꢀꢀꢀꢀꢀꢀꢀꢀꢀꢀꢀꢀꢀ
30
42.内撑件
ꢀꢀꢀꢀꢀꢀꢀꢀꢀꢀꢀꢀꢀꢀꢀꢀꢀꢀꢀꢀꢀꢀꢀꢀꢀꢀꢀꢀ
40
43.第一凸起
ꢀꢀꢀꢀꢀꢀꢀꢀꢀꢀꢀꢀꢀꢀꢀꢀꢀꢀꢀꢀꢀꢀꢀꢀꢀꢀ
41
44.第一部
ꢀꢀꢀꢀꢀꢀꢀꢀꢀꢀꢀꢀꢀꢀꢀꢀꢀꢀꢀꢀꢀꢀꢀꢀꢀꢀꢀꢀ
42
45.第一侧面
ꢀꢀꢀꢀꢀꢀꢀꢀꢀꢀꢀꢀꢀꢀꢀꢀꢀꢀꢀꢀꢀꢀꢀꢀꢀꢀ
421
46.油槽
ꢀꢀꢀꢀꢀꢀꢀꢀꢀꢀꢀꢀꢀꢀꢀꢀꢀꢀꢀꢀꢀꢀꢀꢀꢀꢀꢀꢀꢀꢀ
422
47.第二部
ꢀꢀꢀꢀꢀꢀꢀꢀꢀꢀꢀꢀꢀꢀꢀꢀꢀꢀꢀꢀꢀꢀꢀꢀꢀꢀꢀꢀ
43
48.内撑部
ꢀꢀꢀꢀꢀꢀꢀꢀꢀꢀꢀꢀꢀꢀꢀꢀꢀꢀꢀꢀꢀꢀꢀꢀꢀꢀꢀꢀ
44
49.第二驱动件
ꢀꢀꢀꢀꢀꢀꢀꢀꢀꢀꢀꢀꢀꢀꢀꢀꢀꢀꢀꢀꢀꢀꢀꢀ
50
50.第一接头
ꢀꢀꢀꢀꢀꢀꢀꢀꢀꢀꢀꢀꢀꢀꢀꢀꢀꢀꢀꢀꢀꢀꢀꢀꢀꢀ
51
51.第一凹槽
ꢀꢀꢀꢀꢀꢀꢀꢀꢀꢀꢀꢀꢀꢀꢀꢀꢀꢀꢀꢀꢀꢀꢀꢀꢀꢀ
511
52.第二凹槽
ꢀꢀꢀꢀꢀꢀꢀꢀꢀꢀꢀꢀꢀꢀꢀꢀꢀꢀꢀꢀꢀꢀꢀꢀꢀꢀ
512
53.第二接头
ꢀꢀꢀꢀꢀꢀꢀꢀꢀꢀꢀꢀꢀꢀꢀꢀꢀꢀꢀꢀꢀꢀꢀꢀꢀꢀ
52
54.第二凸起
ꢀꢀꢀꢀꢀꢀꢀꢀꢀꢀꢀꢀꢀꢀꢀꢀꢀꢀꢀꢀꢀꢀꢀꢀꢀꢀ
521
55.第三凸起
ꢀꢀꢀꢀꢀꢀꢀꢀꢀꢀꢀꢀꢀꢀꢀꢀꢀꢀꢀꢀꢀꢀꢀꢀꢀꢀ
522
56.楔块
ꢀꢀꢀꢀꢀꢀꢀꢀꢀꢀꢀꢀꢀꢀꢀꢀꢀꢀꢀꢀꢀꢀꢀꢀꢀꢀꢀꢀꢀꢀ
60
57.第一斜面
ꢀꢀꢀꢀꢀꢀꢀꢀꢀꢀꢀꢀꢀꢀꢀꢀꢀꢀꢀꢀꢀꢀꢀꢀꢀꢀ
61
58.调节机构
ꢀꢀꢀꢀꢀꢀꢀꢀꢀꢀꢀꢀꢀꢀꢀꢀꢀꢀꢀꢀꢀꢀꢀꢀꢀꢀ
70
59.第一弹性件
ꢀꢀꢀꢀꢀꢀꢀꢀꢀꢀꢀꢀꢀꢀꢀꢀꢀꢀꢀꢀꢀꢀꢀꢀ
71
60.压块
ꢀꢀꢀꢀꢀꢀꢀꢀꢀꢀꢀꢀꢀꢀꢀꢀꢀꢀꢀꢀꢀꢀꢀꢀꢀꢀꢀꢀꢀꢀ
72
61.连接板
ꢀꢀꢀꢀꢀꢀꢀꢀꢀꢀꢀꢀꢀꢀꢀꢀꢀꢀꢀꢀꢀꢀꢀꢀꢀꢀꢀꢀ
81
62.第一槽
ꢀꢀꢀꢀꢀꢀꢀꢀꢀꢀꢀꢀꢀꢀꢀꢀꢀꢀꢀꢀꢀꢀꢀꢀꢀꢀꢀꢀ
811
63.导向部
ꢀꢀꢀꢀꢀꢀꢀꢀꢀꢀꢀꢀꢀꢀꢀꢀꢀꢀꢀꢀꢀꢀꢀꢀꢀꢀꢀꢀ
812
64.第二弹性件
ꢀꢀꢀꢀꢀꢀꢀꢀꢀꢀꢀꢀꢀꢀꢀꢀꢀꢀꢀꢀꢀꢀꢀꢀ
82
65.工件
ꢀꢀꢀꢀꢀꢀꢀꢀꢀꢀꢀꢀꢀꢀꢀꢀꢀꢀꢀꢀꢀꢀꢀꢀꢀꢀꢀꢀꢀꢀ
90
66.第一边框
ꢀꢀꢀꢀꢀꢀꢀꢀꢀꢀꢀꢀꢀꢀꢀꢀꢀꢀꢀꢀꢀꢀꢀꢀꢀꢀ
91
67.第一方向
ꢀꢀꢀꢀꢀꢀꢀꢀꢀꢀꢀꢀꢀꢀꢀꢀꢀꢀꢀꢀꢀꢀꢀꢀꢀꢀz68.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6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70.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7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和”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72.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装夹装置,用于装夹具有第一边框的工件。装夹装置包括本体、外推件、第一驱动件、内撑件和第二驱动件。本体可移动地设于本体,用于对第一边框的外侧施压。第一驱动件设于本体并与外推件连接,用于驱动外推件对第一边框的外侧施压。内撑件可移动地设于本体,用于对第一边框的内侧施压。第二驱动件设于本体并与内
撑件连接,用于驱动内撑件对第一边框的内侧施压。
73.上述装夹装置中,第一驱动件驱动外推件对第一边框的外侧施压,以对第一边框外凸的部位进行向内矫正。第二驱动件驱动内撑件对第一边框的内侧施压,以对第一边框内凹的部位进行向外矫正。外推件和内撑件配合,提高第一边框的装夹直线度良率。
7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75.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夹装置100,用于装夹具有第一边框91的工件90。
76.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装夹装置100包括本体10、外推件20、第一驱动件30、内撑件40和第二驱动件50。外推件20可移动地设于本体10,用于对第一边框91的外侧施压。第一驱动件30设于本体10并与外推件20连接,用于驱动外推件20对第一边框91的外侧施压。内撑件40可移动地设于本体10,用于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第二驱动件50设于本体10并与内撑件40连接,用于驱动内撑件40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
7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第一边框91设于第一面11上。外推件20可移动地设于第一面11并对第一边框91的外侧施压。内撑件40一部分可移动地设于第二面12,另一部分穿过本体10并自第一面11凸出,以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
7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框91的每一条侧边通过一个外推件20和多个内撑件40配合施压,以提高第一边框91受力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外推件20与四个内撑件40配合施压。
7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50为气缸或电机等。
80.上述装夹装置100中,第一驱动件30驱动外推件20对第一边框91的外侧施压,以对第一边框91外凸的部位进行向内矫正。第二驱动件50驱动内撑件40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以对第一边框91内凹的部位进行向外矫正。外推件20和内撑件40配合,提高第一边框91的装夹直线度良率。
81.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100还包括载盘18和顶升机构19,载盘18用于承载工件90。顶升机构19用于驱动载盘18朝向或远离本体10移动。具体地,顶升机构19驱动载盘18朝向或远离第一面11移动,以将第一边框91送入外推件20和内撑件40之间。
82.在一些实施例中,载盘18包括限位块181,第一边框91套接于限位块181,以将第一边框91定位于载盘18上。限位块181包括避让槽182,内撑件40伸入避让槽182中以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
83.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机构19包括连接架191和动力件192。连接架191设于载盘18和动力件192之间,动力件192用于通过连接架191驱动载盘18,连接架191用于提高动力件192驱动载盘18的稳定性。
84.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动力件192直接与载盘18连接并驱动载盘18。
85.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100还包括楔块60。楔块60设于本体10,楔块60包括第一斜面61,用于限制外推件20的移动。外推件20包括第二斜面21,外推件20的第二斜面21抵接楔块60的第一斜面61。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义第二面12至第一面11的方向为第一方向z,楔块60沿第一方向z贯穿本体10,楔块60设有第一斜面61的部分穿自第一面11凸出,第一斜面61抵接于第二
斜面21。第一斜面61与第二斜面21的抵接面积随着楔块60沿第一方向z地伸入而增加,此时楔块60限制外推件20的移动行程的范围越大。第一斜面61与第二斜面21的抵接面积随着楔块60沿第一方向z的反方向地拔出而减小,此时楔块60限制外推件20的移动行程越小。通过调节楔块60限制外推件20的移动行程,降低出现少推、过推或装夹直线度等现象的风险,提高第一边框91的装夹直线度良率。
87.通过设置第一斜面61和第二斜面21的斜率控制调节比例,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比例为5:1,即楔块60沿第一方向z移动0.5mm,则外推件20移动行程减少0.1mm,反之楔块60沿第一方向z的反方向移动0.5mm,则外推件20移动行程增加0.1mm。
88.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比例还可以为3:1、4:1、6:1等。
89.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外推件20与两个楔块60配合,两个楔块60间隔设于本体10,楔块60包括两个第二斜面21,每一楔块60的第一斜面61与其中一个第二斜面21抵接,以提高楔块60限位的稳定性。
90.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100还包括调节机构70。调节机构70用于调节楔块60的位置以调节外推件20的移动行程。调节机构70包括第一弹性件71和压块72。第一弹性件71设于本体10,用于支撑楔块60设有第一斜面61的一端。压块72设于本体10,用于抵压楔块60的另一端以调节楔块60的位置。第一弹性件71和压块72配合,可快速微调楔块60的位置,进而调节楔块60限制外推件20的移动行程,提高第一边框91的装夹直线度良率。
9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还包括第一支撑件13。第一支撑件13连接于第一面11,第一支撑件13与第一面11之间设有第一通道131,外推件20穿过第一通道131并可移动地设于第一面11。第一支撑件13还设有固定槽132,第一弹性件71设于固定槽132中,楔块60设有第一斜面61的一端穿过外推件20并抵持于第一弹性件71。压块72设于第二面12上,可通过在压块72和楔块60之间设置垫片,以快速微调楔块60的位置。
92.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100还包括连接板81和第二弹性件82。连接板81可移动地设于本体10并与第二驱动件50连接。第二弹性件82用于连接连接板81和内撑件40。连接板81用于带动内撑件40移动。通过第二弹性件82的缓冲作用降低对第一边框91施压时造成硬性拉伤的风险,并且内撑件40上的弹性反作用力可对第一边框91进行恒定保压,提高第一边框91各点位受力的一致性。
9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还包括第二支撑件14。第二支撑件14连接于第二面12,第二支撑件14与第二面12之间设有第二通道141,连接板81穿过第二通道141并可移动地设于第二面12。内撑件40一部分通过第二弹性件82连接于连接板81,另一部分穿过本体10并自第一面11凸出,以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
94.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81包括第一槽811。内撑件40包括第一凸起41。其中,第二弹性件82和第一凸起41均位于第一槽811内。第二弹性件82的一端抵压第一槽811的内壁,第二弹性件82的另一端抵压第一凸起41。当内撑件40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时,内撑件40通过第一凸起41将第一边框91的反作用力传递至第二弹性件82,通过第二弹性件82的缓冲作用对第一边框91进行弹性矫正,以降低对第一边框91施压时造成硬性拉伤的风险。
95.请一并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还包括第二槽15。内撑件40还包括第一部42和第二部43,第一部42可移动地设于第二槽15内,第二槽15对第一部42进行导向,第一
凸起41设于第一部42。第二部43与第一部42垂直并沿第一方向z延伸。第二部43包括内撑部44,内撑部44用于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
96.第一凸起41用于与第二弹性件82连接,第一部42用于导向,第二部43用于沿第一方向z延伸,内撑部44用于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通过第一凸起41、第一部42、第二部43和内撑部44的配合提高内撑件40运行的稳定性。
9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41、第一部42、第二部43和内撑部44为一体成型结构。
9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42包括第一侧面421,第一侧面421与第二槽15的槽壁相对,第一侧面421设有相互垂直的油槽422。油槽422用于注入润滑油,以是第一部42与第二槽15之间移动流畅。
99.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装夹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接头51和第二接头52。第一接头51设于第二驱动件50,第一接头51包括第一凹槽511和第二凹槽512。第二接头52设于连接板81,第二接头52包括第二凸起521和第三凸起522。其中,第二凸起521伸入第一凹槽511内,第三凸起522伸入第二凹槽512内。第一接头51和第二接头52相互连接,以提高第二驱动件50和连接板81连接的稳定性。
100.请再次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还包括第三槽16。连接板81还包括导向部812,导向部812位于第三槽16内,第二接头52设于导向部812。第三槽16用于对导向部812进行导向,进而控制连接板81的滑动方向,提高连接板81滑动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槽16设于第二支撑件14上。
101.上述装夹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先将第一边框91放入载盘18中,顶升机构19驱动载盘18朝向本体10移动,第一边框91在载盘18的带动下被送入外推件20和内撑件40之间。然后,第一驱动件30驱动外推件20对第一边框91的外侧施压,此时通过楔块60限制外推件20的移动行程。第二驱动件50驱动内撑件40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此时通过第二弹性件82的缓冲作用降低对第一边框91进行弹性矫正和保压。根据装夹后第一边框91实际尺寸分析,再通过在调节楔块60改变外推件20的移动行程,降低出现少推、过推或装夹直线度等现象的风险,提高第一边框91的装夹直线度良率。最后,顶升机构19驱动载盘18远离本体10移动,便于从载盘18中卸下第一边框91。
102.综上,上述装夹装置100中,通过第一驱动件30驱动外推件20对第一边框91的外侧施压,以对第一边框91外凸的部位进行向内矫正。通过第二驱动件50驱动内撑件40对第一边框91的内侧施压,以对第一边框91内凹的部位进行向外矫正。通过楔块60限制外推件20的移动行程,降低出现少推、过推或装夹直线度等现象的风险,提高第一边框91的装夹直线度良率。通过第二弹性件82的缓冲作用降低对第一边框91施压时造成硬性拉伤的风险,并且内撑件40上的弹性反作用力可对第一边框91进行恒定保压,提高第一边框91各点位受力的一致性。通过第一接头51和第二接头52相互连接,以提高第二驱动件50和连接板81连接的稳定性。通过导向部812提高连接板81滑动的稳定性。
103.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