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64290发布日期:2023-06-28 10:43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辅助工装,具体是一种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


背景技术:

1、目前常用的辅助浮动支撑主要有手动和气动及液压3种;主要适用于精密压铸零件及刚性不足的材料加工,以提高工件的整体刚性;手动支撑难以适用于自动化夹具中且效率不高容易遗忘操作,气动及液压支撑以进口为主,价格昂贵难以大规模使用。

2、现有自适应支撑,使用液压(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压缩弹性锁咀变形抱死主顶杆,或使用手动螺纹副锁紧支撑杆,达到强力支撑的目的。液压式自适应支撑,需要额外配液压单元;另使用支撑杆配合锁咀的类似结构,因锁咀的变形,会带动主支撑杆位置发生变化,精度达不到预期要求;手动螺纹副锁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自锁功能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

3、基座,连接在夹具底板上;所述基座设有第一孔;

4、主顶杆,一端插入第一孔,另一端伸出第一孔承载工件;所述主顶杆外壁设有自锁斜面;

5、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接在主顶杆底部,另一端抵接在基座上;

6、侧压杆,一端能抵接在所述自锁斜面,另一端与侧压气缸输出端连接;

7、所述侧压杆与自锁斜面接触的面平行所述自锁斜面。

8、优选的,所述自锁斜面与主顶杆的轴线的夹角α<8°。

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自锁斜面的两端均位于主顶杆轴线的同一侧。

10、优选的,所述基座设有第二孔,所述侧压杆滑动连接在第二孔中;所述第二孔的轴线垂直所述自锁斜面。

11、优选的,所述侧压杆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一端能抵接于自锁斜面,所述第二部一端与侧压气缸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槽中。中间设计斜面,受压力后达到内胀的目的,增加摩擦力,提高主顶杆的支撑力,解决气缸侧压力不足的问题。

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斜面与侧压杆轴线的夹角β>8°。如此,斜面不能自锁。

13、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斜面的两端位于侧压杆轴线的两侧。

14、优选的,所述基座上设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与基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所述调节螺栓上。如此,通过调节螺栓的进给量调节第一弹性件底部的高度,进而调节主顶杆的顶紧力。

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基座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与第一孔同轴且第一孔的直径大于第三孔的直径;所述调节螺栓与第三孔螺纹连接。

16、优选的,还包括压盖,所述压盖套设在主顶杆上,所述压盖内壁与主顶杆密封连接。

1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压盖与夹具底板连接,所述夹具底板位于压盖和基座之间。

18、优选的,所述侧压气缸通过节流阀与夹具压紧气缸并联。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主顶杆的自锁斜面采用自锁角度,其位置不受侧压力的大小发生位移。侧压杆一分为二,中间设计斜面(不能自锁),受压力后达到内胀的目的,增加摩擦力,提高主顶杆的支撑力,解决气缸侧压力不足的问题。设计压盖,配合密封圈,解决主顶杆工作中受切屑卡滞失效的问题。侧压气缸通过节流阀与夹具压紧气缸气阀并联,达到一个动作,满足先压紧工件,后锁紧主顶杆的目的,为零件的质量稳定,提供可靠保证。

20、本实用新型利用材料的自锁角度与斜锲原理,设计此方案。主顶杆在底部弹簧的作用下(弹力大小可调节)上升至顶部,工件在夹具上落位后将主项杆下压,侧压杆的第一部在第二弹性件——侧压弹簧的推动下始终保持与主顶杆斜面保持接触(既防止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抱死,又化解侧压气缸工作时的冲击力),工作时在侧压气缸推力的作用下从侧面对主顶杆施压,同时因两部分的侧压杆接触面为斜面,产生内胀力,强大的内胀力可有效避免侧压杆的第一部后退。主顶杆斜面采用自锁角度,不论侧压力多大,都不会导致主顶杆上升,从而锁定主顶杆的位置,为工件提供有效的支撑。



技术特征:

1.一种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斜面与主顶杆的轴线的夹角α<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斜面的两端均位于主顶杆轴线的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第二孔,所述侧压杆滑动连接在第二孔中;所述第二孔的轴线垂直所述自锁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压杆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一端能抵接于自锁斜面,所述第二部一端与侧压气缸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与侧压杆轴线的夹角β>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的两端位于侧压杆轴线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与第一孔同轴且第一孔的直径大于第三孔的直径;所述基座上设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与第三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所述调节螺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盖,所述压盖套设在主顶杆上,所述压盖内壁与主顶杆密封连接;所述压盖与夹具底板连接,所述夹具底板位于压盖和基座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压气缸通过节流阀与夹具压紧气缸并联。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侧压内胀式自适应支撑,包括:基座,连接在夹具底板上;基座设有第一孔;主顶杆,一端插入第一孔,另一端伸出第一孔承载工件;主顶杆外壁设有自锁斜面;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接在主顶杆底部,另一端抵接在基座上;侧压杆,一端能抵接在自锁斜面,另一端与侧压气缸输出端连接;侧压杆与自锁斜面接触的面平行自锁斜面。本技术主顶杆的自锁斜面采用自锁角度,其位置不受侧压力的大小发生位移。侧压杆一分为二,中间设计斜面(不能自锁),受压力后达到内胀的目的,增加摩擦力,提高主顶杆的支撑力,解决气缸侧压力不足的问题。本技术结构稳定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徐敏,严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鄂州富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