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球阀阀盖锻造,具体涉及一种辗环模具组件。
背景技术:
1、球阀作为一种常用的阀门,其主要用于截断或者接通管道中的液体介质,也可用于对液体介质的流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球阀一般包括有球阀阀体、球阀阀盖、球芯、阀杆。球阀阀盖作为压力管道上的常用零部件,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技术领域。
2、球阀阀盖通常采用锻造模具对锻造坯料限位成型,再进行机加工处理得到最终成品。在实际锻造过程中,锻造模具通常限位在球阀阀盖锻造坯料的轴向长度端面以及侧向外壁面上。目前通常采用自由锻矩形截面成形,由于期望设计的球阀阀盖沿其轴向长度的两个端面具有不同的直径尺寸,其需要通过后续较长时间的机加工处理,以获取设计尺寸的成品的球阀阀盖,其实际锻造过程中金属流动效果不佳,存在延长了后续机加工的工序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或至少部分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相关技术中,通过自由锻方式锻造球阀阀盖,由于期望设计的球阀阀盖沿其轴向长度的两个端面具有不同的直径尺寸,其需要通过后续较长时间的机加工处理,以获取设计尺寸的成品的球阀阀盖,存在实际金属流动性效果不佳,延长了后续机加工的工序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的缺陷。
2、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辗环模具组件,包括:
3、内辗环部件,适于与锻件内孔轮廓壁面抵接;
4、外辗环部件,适于与锻件外侧轮廓壁面抵接;所述外辗环部件包括主辊以及依次叠层套接安装在所述主辊上的第一盖板、第一辗轮、第二辗轮、第三辗轮以及第二盖板,所述第二辗轮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辗轮的径向尺寸和第三辗轮的径向尺寸;
5、所述第一盖板、第一辗轮和第二辗轮围合形成有第一成型腔;所述第二辗轮、第三辗轮和所述第二盖板围合形成有第二成型腔;
6、所述第二辗轮上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辗轮的外缘侧,所述导向部上构造有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朝向所述第一辗轮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向面朝向所述第三辗轮延伸设置;
7、其中,所述内辗环部件在外设传动机构作用下,靠近所述外辗环部件径向移动以对所述锻件进行径向轧制,所述外辗环部件环辗作用所述锻件,所述第一导向面用于导向所述锻件朝向所述第一成型腔变形,所述第二导向面用于导向所述锻件朝向所述第二成型腔变形。
8、可选地,在所述第二辗轮的中心截面上,所述第一导向面的截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的截面分别设置为弧形面。
9、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对称构造于所述第二辗轮上。
10、可选地,在所述第二辗轮的中心截面上,所述第一导向面的截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的截面分别具有倾斜设置的导向段,两个所述导向段延伸线形成有夹角α,α设置为40°;其中之一导向段设置在所述第二辗轮侧向端面邻接所述第二辗轮上端面处,其中另一导向段设置在所述第二辗轮侧向端面邻接所述第二辗轮下端面处。
11、可选地,所述辗环模具组件还包括锥辊部件,所述锥辊部件用于与外设驱动机构传动相连,以对所述锻件进行轴向轧制;所述锥辊部件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锥辊和第二锥辊,所述第一锥辊和所述第二锥辊设置在所述内辗环部件远离所述外辗环部件的一侧。
12、可选地,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第一圆角段和第一斜度段,所述第一圆角段构造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侧向端面和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斜度段构造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圆角段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斜度段的外缘侧;
13、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第二圆角段和第二斜度段,所述第二圆角段构造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侧向端面和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二斜度段构造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圆角段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斜度段的外缘侧。
14、可选地,所述第一辗轮和所述第三辗轮均配置为圆柱体结构,两者沿其中心截面的角部设置为直角结构;
15、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平直面,所述平直面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第三辗轮的端面上,所述平直面和所述第三辗轮相抵接设置。
16、可选地,所述外辗环部件还包括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任一压紧轮套接在所述主辊上,所述第一压紧轮抵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紧轮下方,所述第一压紧轮和所述第二盖板抵接设置;
17、所述外辗环部件还包括垫片件,垫片件套接在所述主辊上;所述第一盖板上设有连接凸台,所述垫片件套接安装在所述连接凸台上,所述垫片件沿所述主辊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凸台沿所述主辊延伸方向的长度。
18、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球阀阀盖,所述球阀阀盖具有回转体内腔。
19、可选地,所述球阀阀盖上设有第一法兰端和第二法兰端,所述第一法兰端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法兰端的径向尺寸。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辗环模具组件,包括内辗环部件和外辗环部件。通过外设传动机构作用内辗环部件靠近外辗环部件径向移动以对锻件进行径向轧制,由外辗环部件环辗作用锻件,在内辗环部件和外辗环部件配合挤压锻件时,通过第二辗轮上的导向部对锻件中间侧部分进行导向,利用第一导向面将锻件朝向第一成型腔导向,第二导向面将锻件朝向第二成型腔导向,以提高锻件的流动变形,有利于促使锻件朝向期望设计的形状变形,从而降低后续机加工的加工量,降低生产成本。
2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辗环模具组件,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对称构造于第二辗轮上,促进内辗环部件和外辗环部件旋转工作时,对锻件进行均匀的流动排料。
2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辗环模具组件,将第一圆角段相对设置在第一斜度段的外缘侧,通过第一圆角段首先接触咬合锻件,第一斜度段对锻件导向作用,促使锻件朝向第一成型腔内侧流动变形,以加快第一成型腔的充满挤压,使锻件朝向期望设计的形状变形,可便于锻件轧制过程中的顺利切进第一成型腔内,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24、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辗环模具组件,第一辗轮配置为圆柱体结构,第一辗轮沿其中心截面的角部设置为直角结构;第一辗轮上下侧的直角结构,可促使第一辗轮与第一盖板紧密接触,促使第一辗轮与第二辗环紧密接触,消除模具组件中抵接结构间的缝隙,有利于保证锻件和第一辗轮的接触面的平整。
25、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辗环模具组件,通过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作用压紧辗环及盖板,提高外辗环部件整体的运动稳定性,以保证第一成型腔和第二成型腔内的空间稳定,提高模具组件对锻件的锻造精度;垫片件套接安装在第一盖板的连接凸台上,垫片件沿主辊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连接凸台沿主辊延伸方向的长度,从而可使第一盖板和第一辗轮形成过盈配合,配合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对下方的辗环及盖板的锁紧作用,加强外辗环部件整体的固定连接。
1.一种辗环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辗环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辗轮(24)的中心截面上,所述第一导向面(2411)的截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2412)的截面分别设置为弧形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辗环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面(2411)和所述第二导向面(2412)对称构造于所述第二辗轮(24)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辗环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辗轮(24)的中心截面上,所述第一导向面(2411)的截面和所述第二导向面(2412)的截面分别具有倾斜设置的导向段,两个所述导向段延伸线形成有夹角α,α设置为40°;其中之一导向段设置在所述第二辗轮(24)侧向端面邻接所述第二辗轮(24)上端面处,其中另一导向段设置在所述第二辗轮(24)侧向端面邻接所述第二辗轮(24)下端面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辗环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辗环模具组件还包括锥辊部件,所述锥辊部件用于与外设驱动机构传动相连,以对所述锻件进行轴向轧制;所述锥辊部件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锥辊(31)和第二锥辊(32),所述第一锥辊(31)和所述第二锥辊(32)设置在所述内辗环部件远离所述外辗环部件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辗环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22)上设有第一过渡部(221),所述第一过渡部(221)包括第一圆角段和第一斜度段,所述第一圆角段构造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22)侧向端面和所述第一盖板(22)朝向所述第二盖板(26)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斜度段构造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22)朝向所述第二盖板(26)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圆角段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斜度段的外缘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辗环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辗轮(23)和所述第三辗轮(25)均配置为圆柱体结构,两者沿其中心截面的角部设置为直角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辗环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辗环部件还包括第一压紧轮(27)和第二压紧轮(28),任一压紧轮套接在所述主辊(21)上,所述第一压紧轮(27)抵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紧轮(28)下方,所述第一压紧轮(27)和所述第二盖板(26)抵接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