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金属板带整形,特别涉及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
背景技术:
1、金属板带整形主要采用辊式压合整形的方法,在实际整形过程中通过上下两个压辊对金属板带进行挤压矫正,并且为保证板带向压辊输送过程的稳定性,会在压辊前端设置导向辊,辅助金属板带输送并起到提高金属板带张力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金属板带本身存在一些弯曲问题,在从金属绕卷释放过程中输出速度不稳定,容易造成进入压辊的金属板带张力不足,影响整形效果,此外,在对不同厚度金属板带进行切换时,两个压辊之间的间距调整困难,影响加工效率。
2、所以,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3、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内容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中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在导向辊处增加弹性件,在金属板带输送速度变化时,导向辊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移动位置,进而保证金属板带的张力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同时在压辊处增加带有刻度的调节装置,精确调节压辊之间的距离。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包括固定底板,固定底板上设有导向组件和整形组件,其中:
3、导向组件包括支撑臂和导向辊,支撑臂底部与固定底板连接,支撑臂上设有横向滑槽,横向滑槽后端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上安装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前端连接有弹性件,导向辊两侧轴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设置在横向滑槽与其滑动连接,第一滑块后端与弹性件活动连接。
4、整形组件包括支架、调节件、上压辊和下压辊,支架底部与固定底板连接,调节件安装在支架上端,调节件上设有纵向滑槽,纵向滑槽顶部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上安装有第二螺杆,上压辊两侧轴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设置在纵向滑槽与其滑动连接,第二滑块后端与第二螺杆前端转动连接,下压辊两侧轴端与支架顶端转动连接。
5、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调节件上还设有定位刻线,第二滑块上设有可与定位刻线配合的校准线,提高压辊间距调节效率和精度。
6、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弹性件包括压头、弹簧和导柱,压头后端设有导柱孔,导柱外周与导柱孔滑动连接,弹簧两端分别与导柱孔前端和导柱相连接,导柱与第一螺杆连接。
7、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支撑臂底部设有第一安装脚,支架底部设有第二安装脚,第一安装脚和第二安装脚皆与固定底板连接。
8、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调节件上设有安装孔和定位孔,安装孔与下压辊两侧轴端外周活动连接,定位孔通过螺栓与支架连接,方便安装可方向调整。
9、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后端皆设有六角螺帽,方便进行旋转调节。
10、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具备以下优点:
11、(1)在导向辊处增加弹性调节机构,使用时能保持金属板带的张力稳定。
12、(2)采用带刻度的调节机构对整形压辊间距进行调整,调整精度高,同时可以避免出现压辊两侧间距不一致的问题。
1.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板(1),所述固定底板(1)上设有导向组件(2)和整形组件(3),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32)上还设有定位刻线(32d),所述第二滑块(33a)上设有可与定位刻线(32d)配合的校准线(33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23)包括压头(23a)、弹簧(23b)和导柱(23c),所述压头(23a)后端设有导柱孔(23d),所述导柱(23c)外周与导柱孔(23d)滑动连接,所述弹簧(23b)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柱孔(23d)前端和导柱(23c)相连接,所述导柱(23c)与第一螺杆(21c)前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21)底部设有第一安装脚(21d),所述支架(31)底部设有第二安装脚(31a),所述第一安装脚(21d)和第二安装脚(31a)皆与固定底板(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32)上设有安装孔(32e)和定位孔(32f),所述安装孔(32e)与下压辊(34)两侧轴端外周活动连接,所述定位孔(32f)通过螺栓与支架(3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板带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杆(21c)和第二螺杆(32c)后端皆设有六角螺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