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现有管道感应钎焊用的钎料环,在管道钎焊后,在钎缝的内缘和外缘上易出现未填满现象而降低了接头的强度。现有的钎料环耐高温氧化能力差,对接头的表面处理质量及间隙的均匀性要求高,难以适应宽间隙条件下的钎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钎缝质量高、能填满钎缝内外表面、接头强度高、适于宽间隙下钎焊的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达到。
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包括环体1,其特征是在环体1的前端有前凸缘2,在环体1的后端有后凸缘3,环体1的前端到后端呈截锥形,锥角为30~60°,环体1的壁厚为1~3mm,环体1、前凸缘2和后凸缘3是由铁锰基钎料和钎剂按100份(1~20)份(重量份,以下同)比例的混合物压制成形而得,其中铁锰基钎料含有40~50Fe、30~40份Mn、6~10份Ni、3~6份Si、0.1~1份C、0.1~1份B,钎剂含有20~30份的Na2B2O7·10H2O、20~30份B2O3、10~20份CaF2、10~20份H3BO3、5~10份KCl。
环体1的锥角60°,环体1的壁厚为1mm,前凸缘2的伸出长度为1mm,后凸缘3伸出长度为2mm,环体1、前凸缘2和后凸缘3是由铁锰基钎料和钎剂按100份4份(重量份计,以下同)比例的混合物压制成形而得,其中铁锰基钎料包括50份Fe、32份Mn、10份Ni、6份Si、1份C、1份B,钎剂包括30份Na2B2O7·10H2O、30份B2O3、20份CaF2、15份H3BO3、5份KCl。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的透视图;图2是其剖视图;图3是钎焊环与被焊接钢管连接图。
图中1——环体;2——前凸缘;3——后凸缘。
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使用方法如下将被连接的钢管加工成斜对接坡口,一端加工成内坡口,另一端加工成外坡口,钎料环的锥角应与钢管坡口角度一致。钎焊时,将钎料环放在两根钢管的内外坡口之间,然后推入感应器中,进行感应加热、钎料熔化,形成钎焊接头。加热温度可达900~1100℃。该钎料环因为有前凸缘2和后凸缘3,使得管子接头的内外钎缝表面填充完满,过渡圆滑,从而获得了较好的表面质量和较高的接头强度。
实施例120#无缝钢管钎焊用的钎料环钢管长12m、外径89mm、内径77mm,钢管的接口处开斜对接坡口,坡口的角度为30°。钎料环的外形与锥角应与坡口形状一致。钎料环的壁厚为1mm,前凸缘2的伸出部分为1mm,后凸缘3的伸出长度为2mm。钎料环由铁锰基钎料和钎剂按100份4份的比例混合物,经混拌均匀后,在专用模具中压制成型而得。其中钎料包括50份Fe、32份Mn、10份Ni、6份Si、1份C、1份B,钎剂包括30份Na2B2O7·10H2O、30份B2O3、20份CaF2、15份H3BO3、5份KCl。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在钎焊后钎缝的内外表面填充完满,过度园滑,不出现凹槽,保证了焊接的强度。
2、该钎料环的固—液相变温度区间窄,能适应感应钎焊的快速升温。
3、该钎料环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能力,能在大气环境下进行高温钎焊。
4、该钎料环对于普通加工的接头表面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同时在高温熔化时化具有足够的粘度,能用于宽间隙钎焊。
5、该钎料环焊后接头强度高。
权利要求1.一种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包括环体(1),其特征是在环体(1)的前端有前凸缘(2),在环体(1)的后端有后凸缘(3),环体(1)的前端到后端呈截锥形,锥角为30~60°,环体(1)的壁厚为1~3mm,环体(1)、前凸缘(2)和后凸缘(3)是由铁锰基钎料和钎剂按重量份计,由100份1份~100份20份构成,其中铁锰基钎料含有40~50份Fe、30~40份Mn、6~10份Ni、3~6份Si、0.1~1份C、0.1~1份B,钎剂含有20~30份的Na2B2O7·10H2O、20~30份B2O3、10~20份CaF2、10~20份H3BO3、5~10份KCl。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特征是环体(1)的锥角为60°,环体(1)的壁厚为1mm,前凸缘(2)的伸出长度为1mm,后凸缘(3)的伸出长度为2mm,环体(1)、前凸缘(2)和后凸缘(3)是由铁锰基钎料和钎剂按重量份计,由100份4份构成,其中铁锰基钎料包括50份Fe、32份Mn、10份Ni、6份Si、1份C、1份B,钎剂包括30份Na2B2O7·10H2O、30份B2O3、20份CaF2、15份H3BO3、5份KCl。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感应钎焊用钎料环,包括环体,前凸缘和后凸缘,该钎料环是由铁锰基钎料和钎剂的混合物压制成型而得,具有抗高温氧化性能、接头强度高、适于宽间隙钎焊等优点。
文档编号B23K3/08GK2273634SQ9621836
公开日1998年2月4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11日
发明者唐德渝, 谷侠, 冯标, 张红军, 张建护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