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压铸机中的重要、关键部件,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使用的立式金属压铸机的压射装置,因没有安装插装阀控制快速压射,压射时只是通过阀板上的换向阀远程控制压力油进入压射油缸,所以响应速度慢,机器的工作效率低。
新一代立式金属压铸机,在压射油缸顶部设置有插装阀,解决了响应速度慢的问题,但此压铸机还增加了一长横梁,并将蓄能器倒装悬吊在长横梁上,使蓄能器的油路与横梁中的油路相通,此种倒装结构的蓄能器气囊向上不仅送油功耗大,而氮气压力要求高,另外油在上气在下,油比气重,气囊长时间受油液压迫容易向气囊渗油,造成蓄能器工作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结构简单、注射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适宜在各种不同的压射行程的压铸机上安装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包括由带有换向阀的压射阀板固定在机座上,压射油缸组件和回油缸盖连接成一体固定在压射缸座上,压射油缸下端内的压射杆与贮液坩埚配合,连接有蓄能器、安装有插装阀的横梁与压射油缸上座、带手轮、顶杆的压射调节阀板固定成一体所构成,所述的横梁是短横梁,所述的蓄能器正向安装固定在压射阀板上,通过油管将压射阀板和短横梁连接成一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此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取消了原采用的长横梁结构,改为短横梁结构,结构简单、减少重量和体积,而将蓄能器直接正装在压射阀板上,然后通过油管将压射阀板和短横梁连接成一体,压射响应时间特别短、灵敏度高、蓄能器能耗特别低也不会发生渗油现象,工作稳定。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I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换向阀14、蓄能器12正向安装(即气囊在上、油在下)在压射阀板13上,而压射阀板13、压射缸座3用螺钉固定在机座1上。
蓄能器12通过进油管10与压射法兰18上的进油孔19连接,通过排油管11与回油缸盖5连接。
手轮7和顶杆15连接成整体,顶杆15的末端与插装阀16中的阀芯17固定成一体。
安装有插装阀16的短横梁9、调节阀板8、压射法兰18、压射油缸上座20、压射油缸组件6用螺钉固定成整体,而压射油缸组件6与回油缸盖5连接成一体固定在压射缸座3上,压射油缸内装有金属活塞和密封环,上腔为无杆腔,下腔为有杆腔,下端的活塞杆通过一个连接套与压射杆4连接,压射杆4的端头上装有耐高温的压射头,并与浸在贮液坩埚2内的压射室配合。
使用时,若要加工复杂零件产品,先打开压射阀板13上的换向阀14,安装在短横梁9内的插装阀16被控制油路打开,使插装阀中的阀芯17向外移动,同时蓄能器12内的压力油也快速经过短横梁上的进油孔19进入,通过压射油缸上座20和压射油缸组件6进入压射油缸,推动压射杆4向下移动,将贮液坩埚2中的金属液体,通过鹅颈壶压射入模腔内进行压铸,若要获得大流量的压力油,这时可用手转动手轮7带动阀芯17向外移动,若要减少压力油,可转动手轮带动阀芯17向内移动,调节进油口的大小,加工完毕后,压射杆4复位,而压力油经过回油缸盖5上的排油管11回到压射阀板13和蓄能器12中。
权利要求1.一种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包括由带有换向阀(14)的压射阀板(13)固定在机座(1)上,压射油缸组件(6)和回油缸盖(5)连接成一体固定在压射缸座(3)上,压射油缸下端内的压射杆(4)与贮液坩埚(2)配合,连接有蓄能器(12)、安装有插装阀(16)的横梁与压射油缸上座(20)、带手轮(7)、顶杆(15)的压射调节阀板(8)固定成一体所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梁是短横梁(9),所述的蓄能器(12)正向安装固定在压射阀板(13)上,通过油管(10)、(11)将压射阀板(13)和短横梁(9)连接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其特征在于短横梁(9)的一端面上固定有压射法兰(1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蓄能器(12)通过进油管(10)与压射法兰(18)上的进油孔(19)连接,通过排油管(11)与回油缸盖(5)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金属压铸机压射装置,包括由带有换向阀的压射阀板固定在机座上,压射油缸组件和回油缸盖连接成一体固定在压射缸座上,压射油缸下端内的压射杆与贮液坩埚配合,连接有蓄能器、安装有插装阀的横梁与压射油缸上座、带手轮、顶杆的压射调节阀板固定成一体所构成,所述的横梁是短横梁,所述的蓄能器正向安装固定在压射阀板上,通过油管将压射阀板和短横梁连接成一体。取消了原采用的长横梁结构,改为短横梁结构,结构简单、减少重量和体积,蓄能器直接正装在压射阀板上,压射响应时间特别短、灵敏度高、蓄能器能耗特别低也不会发生渗油现象,工作稳定。
文档编号B22D17/30GK2871063SQ20052011602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4日
发明者夏善海, 王方志, 董文盛, 应拥军, 许国旗 申请人:夏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