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导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903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流体导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导通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轴径向密封的用于实现两
箱体间流体导通的流体导通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铁冶炼领域,连铸机用于将液态钢水连续铸造成固定形状的铸坯,而在连铸机出坯后的浇铸过程中,为防止铸坯鼓肚,通常采用连铸机扇形段设备来支撑已经形成一定厚度坯壳的铸坯,使其沿扇形段辊子形成的弧线运动,并对铸坯继续进行二次冷却直至铸坯完全凝固;其中,由于扇形段辊子直接支撑着高温铸坯,所以对扇形段辊子及其轴承进行通水内冷及轴承润滑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连铸机扇形段设备中,扇形段辊子轴承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扇形段框架上,通过
扇形段框架的给水给油来实现扇形段辊子及其轴承的通水内冷及轴承润滑;其中,为保证
扇形段辊子形成的弧度就必须对扇形段辊子坐标进行调整,因此就要求扇形段辊子与扇形
段框架间的配管具有可调性,而目前的配管方式通常为插管连接方式,其主要是通过插管
导通设备来实现,如图1所示即利用设有多个径向0型密封圈110和轴向0型密封圈120
的插管130将扇形段辊子轴承座140与扇形段框架150的相应流体接口进行连接,利用插
管130与垫板160、垫片组170之间的精密加工来实现流体管路的密封接通。 但是,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种插管连接方式对于加工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尤其对于扇形段框架与垫板上流体孔位置的加工精度要求完全一致,以此才可以保证插管
与垫板的装入,而此种加工精度的要求在工业实现上非常复杂,加工起来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插管导通连接设备的不足,为了克服其由于精度要求高而导致的难于加工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轴径向密封的用于实现两箱体间流体导通的流体导通装置,在保证了密封性能的同时,结构简单可靠,并降低了加工精度要求,便于加工、安装及维修。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种流体导通装置,用于在两构件间实现流体导通,包括导通套、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垫板和垫片组;其中, 所述导通套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通套的两端; 所述导通套的一端插入第一构件的流体孔中,通过设置在所述导通套一端的第一密封圈与第一构件形成密封配合;所述导通套的另一端与第二构件的底面接触,并通过所述导通套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密封圈与第二构件形成密封配合; 所述导通套的轴向高度由调整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距离的垫片组和垫板确定,并且所述导通套与垫片组和垫板的孔壁间留有间隙。[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圈为径向o型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为轴向o型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第一构件为连铸机扇形段设备的扇形段框架,所述第二构件为连铸机扇形段设备的扇形段辊子轴承座。 优选的,所述导通套与所述垫板和垫片组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 5mm。[0014] 优选的,所述导通套为梯形圆柱体。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利用导通套的中空结构及其两端设置的密封圈,可以实现两个构件间的流体导通和密封;同时,由于所述导通套与垫板和垫片组之间存在间隙,可以为构件坐标的调整提供余量,并且对于所述导通套、垫板和垫片组的加工精度要求不是很高,从而简化了加工工艺,方便安装、拆卸和检修,为工程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插管导通设备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流体导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18]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流体导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19]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流体导通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流体导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用于在第一构件260和第二构件270间实现流体导通的流体导通装置由导通套210、第一密封圈220、第二密封圈230、垫板240和垫片组250组成;其中, 所述导通套210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密封圈220和第二密封圈230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通套210的两端;所述导通套210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构件260的流体孔中,通过设置在所述导通套210 —端的第一密封圈220与所述第一构件260形成密封配合;所述导通套2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构件270的底面接触,并通过所述导通套210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密封圈230与所述第二构件270形成密封配合;所述导通套210利用其中空结构以及两个密封圈在所述两个构件间实现流体的导通与密封; 此外,所述导通套210的轴向高度由垫片组250和垫板240确定,并且所述导通套210与垫片组250和垫板240的孔壁间留有间隙,从而随着所述垫片组250厚度的调整可以使得所述导通套210插入所述第一构件260的流体孔中一端能够轴向滑动以满足所述第二构件270坐标的调整;同时,由于所述导通套210与垫片组250和垫板240的孔壁间的间隙,使得所述导通套210的径向位置仅由所述第一构件260的流体孔位置决定,因而对于所述第一构件260的流体孔、垫片组250和垫板240上孔的位置公差可以放松,从而便于加工和装配。 参见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流体导通装置应用于连铸机扇形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流体导通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
4流体导通装置的基本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220为径向0型密封圈320,所述第二密封圈230为轴向0型密封圈330 ;其中,所述径向0型密封圈320设置于所述导通套210插入所述扇形段设备的扇形段框架360 —端,所述轴向0型密封圈330与所述扇形段设备的辊子轴承座370的底面接触。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所述导通套210与所述垫板240和垫片组250之间存在间隙,如图4所示,从而使得所述导通套210、垫板240和垫片组250在加工时的精度要求变得较低,更易于工业上的实现;而在具体工程实施时,所述导通套210与所述垫板240和垫片组250之间的间隙通常要求不小于0. 5mm之间。 同时,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流体导通装置,在具体加工时,所述导通套210的
外体结构可随构件与垫板、垫片组之间的流体孔的形状而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所述导通套210的形状为梯形圆柱体。 由以上各实施例提供的流体导通装置可以看出,利用导通套的中空结构及其两端设置的密封圈,可以实现两个构件间的流体导通和密封;同时,由于所述导通套与垫板和垫片组之间存在间隙,可以为构件坐标的调整提供余量,并且对于所述导通套、垫板和垫片组的加工精度要求不是很高,从而简化了加工工艺,方便安装、拆卸和检修,为工程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了解,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流体导通装置,因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精度要求低、容易加工、便于安装、使用可靠、节约费用的优点,因而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连铸机等冶金行业,而且还可应用于其他机械行业,具体本文不再赘述。[0029]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流体导通装置,用于在两构件间实现流体导通,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通套、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垫板和垫片组;其中,所述导通套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别设置于所述导通套的两端;所述导通套的一端插入第一构件的流体孔中,通过设置在所述导通套一端的第一密封圈与第一构件形成密封配合;所述导通套的另一端与第二构件的底面接触,并通过所述导通套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密封圈与第二构件形成密封配合;所述导通套的轴向高度由调整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距离的垫片组和垫板确定,并且所述导通套与垫片组和垫板的孔壁间留有间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导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为径向0型密 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为轴向0型密封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导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为连铸机扇形段 设备的扇形段框架,所述第二构件为连铸机扇形段设备的扇形段辊子轴承座。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导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套与所述垫板和垫片 组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 5m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导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套为梯形圆柱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体导通装置,用于在两构件间实现流体导通,其包括导通套、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垫板和垫片组;其中,导通套为中空结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分别设置于导通套的两端;导通套的一端插入第一构件的流体孔中,通过设置在导通套一端的第一密封圈与第一构件形成密封配合;导通套的另一端与第二构件的底面接触,并通过导通套另一端设置的第二密封圈与第二构件形成密封配合;导通套的轴向高度由调整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距离的垫片组和垫板确定,且导通套与垫片组和垫板的孔壁间留有间隙。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导通装置,可以实现两箱体间的流体导通,并降低了加工精度要求,便于加工、安装及维修。
文档编号B22D11/12GK201482951SQ20092016289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7日
发明者刘春武 申请人: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