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7807阅读:5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应线圈,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
背景技术
被处理零件为精煅件是等速传动轴的主要零部件,传递汽车输出的动力, 内腔受 高速滑动摩擦,同时内腔接触面须有高硬度,避免早期磨损。因此,该部件内腔的多个热处理区域,需同时获得均勻且高硬度的硬化层,且任何 部位不产生裂纹。原有感应线圈下喷淋器用铜管手工弯制而成,精度差,喷水不畅,位置偏差造成内 腔口有开裂的问题,不利于调整。技术难点1.不能在不同热处理区域的多个工作面获得均勻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硬度2.内腔口热处理区域硬化层浅与球道底部的热处理区域硬化层深。3.内腔口裂纹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质量好的内腔感应线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内腔感应线圈包括主喷淋管、下喷淋器 和异形感应铜管,所述下喷淋器呈多边形环状,所述下喷淋器设置多个喷淋孔,所述喷淋孔 通淬火液,所述主喷淋管设置在所述下喷淋器的中心位置,所述异形感应铜管设置在近所 述喷淋器边缘内侧,所述异形感应铜管内通冷却水,所述主喷淋管通淬火液。优选地,所述下喷淋器整体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侧凹陷。优选地,所述异形感应铜管的外部形状与所述下喷淋器边缘的形状相适配。优选地,还包括一喷淋侧板,所述喷淋侧板设置在所述异形感应铜管之间,所述喷 淋侧板的一端与主喷淋管相连。优选地,还包括三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置在所述异形感应铜管的内侧,所述固 定块的侧面与所述异形感应铜管相连。进一步地,所述三个固定块分别与六角板相连。优选地,还包括一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与所述异形 感应铜管相连通,所述异形感应铜管与所述冷却水出水管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采用下喷淋器和主喷淋管共同进行冷却水的喷淋,解决了热处理区域 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硬度无法满足的问题,且硬化层均勻稳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0020]图3是异形感应铜管结构图。附图标记如下1、异形感应铜管7、固定块2、下喷淋器8、六角板3、主喷淋管9、冷却水进水管4、三销轴叉工件10、冷却水出水管5、球道内腔热处理区域11、下喷淋器进水管6、喷淋侧板12、主喷淋管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内腔感应线圈是针对此精煅内腔零件设计的专用感应圈,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主喷淋管3、下喷淋器2和异形感应铜管1,所述下喷淋器2呈多 边形环状,所述下喷淋器2设置多个喷淋孔,所述喷淋孔通淬火液,所述主喷淋管3设置在 所述下喷淋器2的中心位置,所述异形感应铜管1设置在近所述喷淋器边缘内侧,所述异形 感应铜管1内通冷却水,所述主喷淋管3通淬火液。三销轴叉工件4设置在下喷淋器2的正上方,主喷淋管3的上端对准三销轴叉的 内腔中心位置,主喷淋管3的淬火液向三销轴叉的内腔中心喷去,然后沿着三销轴叉内腔 流下。所述下喷淋器2整体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侧凹陷,如图2所示。下 喷淋器2冷却三销轴叉的端面,避免内腔口在淬火冷却时产生裂纹。所述异形感应铜管1的外部形状与所述下喷淋器2边缘的形状相适配,如图2所
7J\ ο喷淋侧板6位于异形感应铜管1中间,与主喷淋管3相连,对主喷淋管3内的淬火 液流向球道内壁起导向作用。本实用新型采用侧喷淋板6和主喷淋管3共同进行淬火液的喷淋,解决热处理区 域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硬度无法满足的问题,且硬化层均勻稳定。固定块7位于各异形感应铜管1内侧,固定块7的侧面与异形感应铜管1相连。六 角板8位于固定块7的上方,由螺钉与固定块7两相连。三个固定块7均勻分布在六角板 8下方。从而保持异形感应铜管1三等分状不变形。冷却水进水管9位于本实用新型的下端,冷却水进水管9的一端与异形感应铜管 1相连通,另一端与冷却水出水管10相连通。下喷淋器进水管11位于感应铜管1的左侧,冷却水出水管10的上方,与下喷淋器 3相连,在工作时喷射淬火液。主喷淋管进水管12位于感应圈正中,与主喷淋管相连,通淬火液冷却内腔。上述设计实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等同手段,均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喷淋管(3)、下喷淋器(2)和异形感应铜管(1),所述下喷淋器(2)呈多边形环状,所述下喷淋器(2)设置多个喷淋孔,所述喷淋孔通淬火液,所述主喷淋管(3)设置在所述下喷淋器(2)的中心位置,所述异形感应铜管(1)设置在所述喷淋器边缘内侧,所述异形感应铜管(1)内通冷却水,所述主喷淋管(3)通淬火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喷淋器(2) 整体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侧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感应铜管 (1)的外部形状与所述下喷淋器(2)边缘的形状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喷淋侧板(6),所述喷淋侧板(6)设置在所述异形感应铜管(1)之间,所述喷淋侧板(6)的一端与主 喷淋管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个固定块(7),所述固定块(7)设置在所述异形感应铜管(1)的内侧,所述固定块(7)的侧面与所述 异形感应铜管(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固定块(7) 分别与六角板(8)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冷却水进 水管(9)和冷却水出水管(10),所述冷却水进水管(9)与所述异形感应铜管⑴相连通,所 述异形感应铜管(1)与所述冷却水出水管(10)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内腔淬火的感应线圈,包括主喷淋管(3)、下喷淋器(2)和异形感应铜管(1),所述下喷淋器(2)呈多边形环状,所述下喷淋器(2)设置多个喷淋孔,所述喷淋孔通淬火液,所述主喷淋管(3)设置在所述下喷淋器(2)的中心位置,所述异形感应铜管(1)设置在所述喷淋器边缘内侧,所述异形感应铜管(1)内通冷却水,所述主喷淋管(3)通淬火液。本实用新型采用异形感应铜管作为加热源,下喷淋器和主喷淋管共同进行冷却水的喷淋,解决了热处理区域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硬度无法满足的问题,且硬化层均匀稳定。
文档编号C21D1/42GK201567348SQ200920213150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5日
发明者田华 申请人: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